■天津市第十九中學 陳 瑜
建設數字化校園,助推學校內涵發(fā)展
■天津市第十九中學 陳 瑜
天津市第十九中學是天津市首批歷史名校。學校有著深厚的辦學底蘊,良好的社會聲譽,是一所優(yōu)質的國辦初中校。面對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學校把數字化校園創(chuàng)建工作作為改變原有工作學習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帶動學校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學校秉承“教育多元化、管理精細化、生活低碳化、辦公智能化”的建設理念,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走出了一條奠基、完善、拓展的創(chuàng)新之路。
我校數字化校園歷經十幾年建設,基礎設施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目前,我校提升改造了核心機房服務器、網絡設備等,主要包括更換了六類非屏蔽雙絞線、更新了出口網關設備、數據庫服務器存儲空間達28T;數據中心交換機實現千兆光纖匯聚到桌面、配置了防火墻、網頁防篡改功能,保證數據中心的網絡和應用層安全;學校架設了無線網絡與VPN專線,達到WIFI全覆蓋,使全方位移動辦公成為現實;實現了全校數字化視頻監(jiān)控與廣播系統全覆蓋,可以為不同年級提供點對點、多點監(jiān)控、廣播等;創(chuàng)建了高清數字演播室、高清數字錄播教室、多媒體遠程互動教室,室內的燈光、錄音設備以及視頻的采集、播放和環(huán)境布置均達到了準專業(yè)化水平;配備的高性能移動導播系統,為學校創(chuàng)辦校園電視臺、會議數字直播等各項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我們又將和平教育城域網引入校園,所有數據匯聚到和平區(qū)教育系統數據中心機房,接入互聯網,實現全區(qū)的統一認證管理。
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硬件建設是基礎,應用才是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的著力點。
從早期的單機版、局域網、校園網到如今的二期平臺和接入互聯網,系統每一步升級,都凝結著十九中人奮斗的汗水和智慧,經過多年努力,我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形成了節(jié)儉、務實、高效的特色。
早在2000年,學校就組織技術人員開發(fā)了《成績統計管理系統》《增資管理系統》和《工資統計系統》等屬于自主版權的單機版管理軟件,在十余年的管理應用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自2009年始,我們按照建設信息標準與規(guī)范標準建立了統一身份認證的信息門戶平臺,整合了已有的業(yè)務應用系統和未來可能建設的應用系統,包括:文檔管理系統、績效考核系統、設備管理系統、題庫管理系統、學業(yè)管理系統、教師信息管理系統、學科網站、多媒體設備智能管理系統、德育管理系統、總務管理系統、教務管理系統、辦公事務管理系統等等。通過梳理業(yè)務流程,突破信息孤島,實現了校內數據資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共用;通過搭建統一身份認證平臺,最終實現教師辦公協同的高效便捷;實現學校教學、科研、管理、資產等信息的資源共享。2012年,教育部專家組給予了我校“實用型數字化校園”的高度評價。
按照國家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學?;就瓿闪藝摇督逃?guī)劃綱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標任務,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fā)展目標相適應的校本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形成了信息化支撐服務平臺,教育管理與信息技術有了深層次融合,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在傳統的管理中,每周的工作安排和教研計劃由專人負責打印、制版、印刷、發(fā)放?,F在,學校依托于信息化服務平臺,將通知公告、工作安排、函件往來、請假等各類事務都進行了模塊化管理,實現了辦公的自動化、網絡化。
德育工作數字化是依托學校數字化校園信息服務平臺,建立了班主任、學生和班級日常管理和常規(guī)檢查管理機制,通過在線方式及時將每日信息錄入服務平臺并實現自動統計。
教務管理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整個學校管理的核心和基礎。隨著學校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們從日常管理、成績管理等方面建設了一體化管理模式,全面支持局域網絡辦公,可大大減少教務管理的手工勞動。系統高效的事務處理機制和信息管理模式,為學校的教務工作提供了直觀的評價數據,為提高教務工作效率和推進學校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學校低值易耗品具有種類多、單價低、購置分散頻繁等特點,給管理工作帶來諸多不便,是困擾學校資產管理的一大難題。低值易耗品管理系統,設計了來料入庫、領用簽字、統計報表和復合查詢等功能,使學校的低值易耗品變得清晰可查。我校通過數字平臺對低值易耗品進行有效、全面的管理,可以嚴格控制消耗,減少浪費,達到節(jié)約經費、物盡其用的目的。同時也減輕了管理員工作負擔,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
在日常數字化工作環(huán)境中,各部門的電子文檔類型五花八門,存儲空間時常告急。隨著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不斷深入,實體檔案的虛擬化管理提到了議事日程。校本檔案管理系統的開發(fā)應用規(guī)范了校本文檔的管理,克服了現實空間的局限性,實現了虛擬空間下校本文檔的跨時間、跨空間保存和查詢。如:校辦公室管理的校本檔案包含各處室和學校的工作計劃、工作總結,全校教師的獲獎論文、個人榮譽,各處室和學校獲得的集體榮譽等文檔,都實現了網絡化管理。
在傳統考核統計管理中,印刷表格、填寫表格、收發(fā)表格、匯總表格、信息查詢等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留痕很難得到保障。為此,我們在數字化校園管理平臺下,依據學校各項考核評價管理制度,從日常管理細節(jié)入手,建立了一套基于數字化校園的科學合理的教師激勵和考核評價體系。其中教師獎勵性績效考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政策性強,涉及面廣,關系到廣大教職工的切身利益。為此,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考核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符合我校實際情況的《天津市第十九中學獎勵性績效工作考核實施細則》。據此開發(fā)的十九中學績效考核系統能夠有效、快速、科學地評定績效工資。全體教師在月末從網上提交月考核自評表,經層層審核,考核結果公平公正、公開透明,操作方便,使學校繁雜的月考核評價工作在點擊鼠標下輕松完成。既提高工作效率,又降低辦公成本。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和難得的發(fā)展機遇,它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的互動方式。如何將數字化信息技術科學、有效地運用到教與學的實踐中,我們有著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數字化平臺的建設有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和共享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我校依托數字化校園平臺開辟了“教師網絡學習空間”和“學科資源庫”,收集、整理、發(fā)布了各學科教師的教案、反思、課件等優(yōu)質資源,還引入各級各類名師示范課,供教師相互交流學習。學校還利用VOD視頻點播系統,分享每位教師三年的“交互式電子白板展示課”和教研活動錄像等資料,既讓教師們看到自己的成長歷程,又便于教師之間學習借鑒。
為實現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輕負高質”,學校架構了以學科教材冊、章、節(jié)、點為框架的學科題庫體系,教師們按照題型和難易程度自主創(chuàng)建試題,再由各級主管部門對題庫進行篩選審核,最終形成校本學科題庫。目前我校構建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九學科題庫共計30000余道,基本形成校本學科題庫系統。此外,我校還關聯了和平區(qū)初中階段1500節(jié)微課資源,11000多道題庫資源。教師們借力信息平臺,共享資源備課,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已經常態(tài)化。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實現師生在線學習、課堂實時反饋和優(yōu)質校本資源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數字化校園平臺為學科教研提供了網上校本研修新模式。教師利用學校數字平臺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網上學習和跟帖評課、議課等教研活動,為學科教研提供了一種打破時空局限,方便、快捷、有效的研修方式。這一做法,加快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形成了“教學—反思—改進—再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此外,我校還借助遠程高清互動錄播系統,與聯盟校耀華中學實現遠程校際間互動教研,兩校教師們可以在自己的學校進行快捷、便利的遠程互動研討。通過網絡化教研,可以使更多的觀點在數字平臺支持下得到碰撞,更多的教學技巧在網絡的對話中得到發(fā)展。
(1)探索一對一數字化互動教學。從2014年7月開始,我校將Pad引入課堂,同時成立了“Pad工作室”。經研究我們選用了支持課件制作、學科工具、教學分析、教學設計、課程制作、教學實施、結果分析等功能的軟件裝入Pad中;同時把教學管理方面的課程管理、學習監(jiān)控、網絡監(jiān)管、教學檔案等軟件一并引入,確保了設備的實用與高效。教師充分利用Pad工具的查閱、互動、交流、分享、反饋等功能,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讓他們在交流與協作中體會合作學習的快樂。
(2)嘗試遠程數字化互動教學。2015年,我校利用“視像中國”這一廣闊的平臺與上海七寶三中對接成功,實現了校級間資源的共享。兩校開展了題為“南方與北方的地理差異——‘天津衛(wèi)’與‘上海灘’”的遠程數字化互動教學活動。這種兩地師生共上一節(jié)課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們不僅能夠聽到兩地的教師講課,還能很輕松地和異地的同學展開討論,并利用Pad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讓同學們親身體驗到了這種新奇的異地互動教學模式帶來的良好教學效果。遠程互動課堂教學為雙方學校的師生提供了優(yōu)質教育教學資源和互動交流平臺,從而推進了基礎教育的均衡化發(fā)展。
(3)數字化“泛在學習”平臺引入課堂。我校利用學習平臺的交互性與數據分析系統輔助教學。2015年底,初三畢業(yè)班的英語教師綜合運用了數字化互動白板、Pad一對一學習終端和“泛在學習”平臺等教學輔助工具上了一節(jié)英語復習課,原本兩節(jié)課的任務量,在一節(jié)課內全部高效完成。通過平臺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反饋功能,教師找準學生的薄弱點,及時糾錯,重難點知識得到反復的鞏固訓練,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中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為此,教師充分利用“泛在學習”平臺的學科題庫與教學寶和Pad、智能手機等終端設備對接,實現分層出題、客觀題自動批閱、學生成績與答題情況的數據分析等功能,并實現了口語在線檢測。當學生在網上完成練習提交后,通過測評批改反饋系統,可以為教師提供學生在預習、檢測中學情的數據分析。教師能及時精準掌握學生知識點的落實情況,從而有效關注與指導每一個學生。因此,評價的信息技術跟進,使學習分析更準確,教師引導更科學,學生學習更有效。
“泛在學習”平臺與移動終端對接,實現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學生的學習從校內延伸到校外,教師可以通過泛在學習平臺隨時推送微課和分層練習,學生借助微課可以進行新知識的預習,舊知識的復習鞏固,以及重點知識點的再現學習,使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得到個性化的滿足。學生在完成分層練習后,系統中的反饋功能可以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問題所在,并跟進矯正練習,學生在興趣中學,在學中增添樂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實踐證明,這種個性化學習是更有目的性、針對性地進行強化訓練,能夠使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反復落實中學有所獲,同時,使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多年來,我校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中,邊實踐、邊探索、邊反思、邊研究,成效顯著。教師們撰寫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論文30余篇,編輯出版了《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新課標要求下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學科整合》論文集,編寫出版了《校園信息化實用手冊》一書。完成了全國教育信息技術“十二五”重點課題《以校為本的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應用》的研究和結題工作,學校信息中心獲天津市勞動模范集體稱號。
今后,我校將積極應對大數據時代的學校教育教學及管理變革,以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為著力點,全面提升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管理等領域的應用水平,大力加強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資源的建設,構建智能校園環(huán)境,不斷提升師生信息素養(yǎng)和信息化教與學的能力,進一步完善數字化校園建設,助推學校內涵發(fā)展。
(責任編輯 邵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