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
父母老師總是擔心孩子不愛學習,認為沒人逼,幾乎沒有孩子會自覺學習。真是這樣嗎?人的天性就是貪玩厭學嗎?可能事實正好相反。
學習的動力為什么消失了
一位大二的男生向我咨詢,說現(xiàn)在狀態(tài)很不好,很想努力學習,但一拿起書本就煩,學不進去;不看書更煩,覺得虛度了光陰,對不起父母也對不起自己。我問他中學時學得怎樣,他說有父母親督促,而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得還可以,不像現(xiàn)在這樣學不學都心神難定。
他問我該怎么辦,我就給他講了一個曾多次講給別人聽的故事:有一位老頭,住在一個廣場邊,廣場上堆滿了廢鐵桶。一群小學生每天上學放學都經過廣場,都要對那些鐵桶一通拳打腳踢,以此取樂。老頭有心臟病,那些噪音讓他很受不了。有一天他攔住那群學生,對他們說,我很喜歡聽你們踢鐵桶的聲音,我想你們繼續(xù)踢下去,為此我給你們每人每天一元錢。小學生們很高興,踢打鐵桶更加賣力。在他們踢的時候,老頭便找個地方躲了起來。一周后,老頭又攔住那群學生,說我現(xiàn)在經濟情況不好了,我只能給你們每人每天五角錢了。學生們聽了很不高興,但還是去踢桶,想有點錢總比沒有錢好。又過了一周,老頭又對學生說,我現(xiàn)在經濟情況更糟了,我不能付給你們踢桶的錢了,但我還是希望你們每天都為我踢一陣子。 這老漢的確高明,他將小學們踢桶的動機或者說支持性的力量,不動聲色地從獲得樂趣變成了獲得金錢。獲得樂趣這一點,他是無法控制的,但錢他可以控制,在小學生們?yōu)殄X踢桶以后,只要他不給錢了,他們自然就不會踢桶了。
原本學習就是一種玩樂
我繼續(xù)解釋說,我們每個人一生下來,就天然具有很強的學習欲望。幾歲的小孩興成天興高彩烈地翻箱倒柜、亂涂亂畫,那是在做什么?——那是在做科研、寫文章!如果這些天然的動機一直保持下去,如果一個人總能在興趣支配下學習數(shù)理化、政史地等,那他遲早都會成為那一行的杰出人物。因為興趣是學習一切東西的永不衰竭的核動力。遺憾的是,很多人的天然動機都被他們的老師或家長偷換了,也就是說從為了樂趣學習變成為了老師、家長甚至考試學習。這類的學生一上大學,離家離得遠了,父母管不著了,老師也管得松了,考試也不再那么重要了,簡單地說,學習的動力沒有了,就會像那群沒有錢的支持的小學生一樣,不愿意再學習了。
不僅如此。如果我們不努力學習而能心安理得,那也還不算最壞的結果。更壞的是,老師、家長的壓力變成了我們自己對自己的壓力,內心沖突由此產生:一方面,如果去學習,那是順從了他人的愿望,自己會顯得不那么獨立,在青春期,獨立的愿望是很強烈的;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學習,理性告訴我們,這樣做可能對自己不利。所以不管怎樣,都不可能讓內心寧靜。
聽完我的話,這位男生說要好好想一想。
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個三歲左右的男孩在路燈下玩沙,神情專注、興致勃勃。旁邊靜靜地站著一位少婦,當然是他母親了。我心想,如果他的母親用棍子逼著他玩沙,他還會玩得那么開心嗎?
答案只有一個: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