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國春
日本彈性社會建設對我國城市綜合減災的啟示
伍國春
東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受國際減災領域重視彈性社會的影響,同時基于對東日本大地震的反思,開始實施彈性國家建設。從2013年開始,日本的彈性國家建設,實現(xiàn)了制定法律、明確責任組織、制定實施規(guī)劃,明確實施指標的制度建設。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大陸地區(qū)平均每年發(fā)生5級以上地震約20次,6級以上地震約4次。2012年,我國城鎮(zhèn)化水平達到了52.57%,超過50%。未來20年我國城鎮(zhèn)化仍然處在快速發(fā)展的階段。無序快速的城市化導致土地管理不善,我國人口分布和經濟發(fā)展的區(qū)域越來越向大型斷裂帶靠近。
對于城市災害的復雜性、連鎖性和擴大化,日本社會學家秋元律有過詳細的論述。由于城市人口集中、設施建筑物密集,而且建筑物彼此連接,一旦發(fā)生災害,將提高破壞性;作為行政、經濟、信息的中樞管理功能集中地的城市,尤其大城市,災后影響不僅停留在一個城市,且將波及廣大地區(qū),在城市,地下管線、地下街道、高層及超高層建筑、天然氣、石油罐和其他危險品,以及交通、高速公路、高架橋、地鐵等如網(wǎng)狀密集,城市災害人為的危險性增大;城市生活依賴社會化服務,一旦受災之后生命線阻斷或生活服務機能下降,對城市生活造成巨大影響;城市人口具有流動性大、定居率低的特點,城市居民缺乏對局部環(huán)境中危險情況的了解,缺乏相關的安全信息。而且城市居民缺乏相互間的連帶感,不少社區(qū)不很成熟,處理緊急事態(tài)的社會能力較弱。
提高城市減災能力是城市化后,我們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日本彈性國家建設,對綜合梳理國家減災資源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雖然剛剛開始實施,也存在一定問題,但是對于我國城市綜合減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015—2030年仙臺減少災害風險框架》指出:“防止和減少對災患的暴露性和受災脆弱性,加強應急和復原準備,從而提高抗災能力?!毕膳_會議前,彈性概念已經由研究領域進入減災政策,美國和日本在仙臺會議前都實施了彈性減災的理念。
2011年3月11日發(fā)生的東日本大地震,是日本戰(zhàn)后死亡和失蹤人口最多的自然災害,東日本大地震讓日本政府認識到僅僅依靠“防護”、單純強化基礎設施的防災對策,在保護生命、財產、社會經濟活動的可持續(xù)性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
基于對東日本大地震后的研究,美國國家科學院2011年提出了在防災方面建設“彈性”國家的理念。所謂“彈性”,即對災害的預防、規(guī)劃、吸收、恢復、適應的卓越能力。對于地震“彈性”國家,應達到當大地震發(fā)生后社會重要功能能夠保持并快速恢復的能力。為此,美國國家減輕地震災害計劃(NEHRP)提出了建設地震“彈性”國家路線圖。
在2013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英國洪水、美國颶風,以及日、美應急管理交流,“彈性化”就成為重要議題。
2013年3月,日本召開國家彈性化(national resilience)懇談會,相關學者、民間有識人士參加,設立了“推進國土強韌化相關省廳聯(lián)絡會議”,議長為國土強韌化大臣。2013年12月11日,頒布實施了議員立法《為實現(xiàn)彈性國民生活的防災減災國土彈性基本法》(以下簡稱《基本法》)?!痘痉ā反_定了實施彈性國家建設的4個方針,即:謀求最大限度的人命保護;維持巨大災害時日本政治、經濟及社會功能的可持續(xù)性,保證國民財產和公共設施損失最小化;災后迅速地恢復重建。
根據(jù)《基本法》,日本設立了推進國土彈性化的組織——以內閣總理大臣為總部長的“國土彈性化推進總部”(以下稱為“總部”)。制定了《國土彈性化基本計劃》,根據(jù)基本計劃,重新梳理、修改迄今為止的各類減災規(guī)劃,保證所有減災計劃與國土彈性化建設目標一致。
彈性國家的基本思路是:為應對低概率大規(guī)模的災害,謀求國家百年大計的國家建設、最大限度保護生命安全、保證國家和社會的重要功能不會遭受致命損傷并得以維持,國民財產及公共設施受災最小化,迅速的恢復重建。
國土強韌化的本質是國家的風險管理,在明確國土強韌化目標的基礎上分析、特定主要風險。對照風險評估、結合目標確定脆弱性;分析、評估脆弱性,結合克服脆弱性的課題,討論風險應對策略;對照解決課題,理順政策,同時確定應對策略的重點和優(yōu)先順序并實施計劃;切實評估結果、完善全體計劃的實施。
國土強韌化分領域實施。設定“最壞事態(tài)”,開展橫向評估,評估推進國土強韌化所需的人才、資源,為掌握進度盡可能實施定量評估。
發(fā)生大規(guī)模自然災害后最大限度保護生命和自然環(huán)境;災后迅速開展救助、醫(yī)療等;災后確保行政功能;災后確保信息傳達系統(tǒng)功能正常;災后保證經濟活動不完全中斷;災后生命線的盡快恢復;不發(fā)生不可控的二次災害;保證災后社區(qū)社會經濟具備迅速恢復重建的環(huán)境。
對8個目標災害情景形象細分為45個最壞情景。
在具體的實施中,日本將每個具體的情境想象,量化為具體的重要業(yè)績指標。首先對減災相關部門的相關內容量化打分。比如對最壞情境想象“大城市建筑物、交通設施等復合大規(guī)模倒塌或住宅密集地區(qū)因火災發(fā)生傷亡”,量化為如下幾條重要業(yè)績指標,并明確部門責任。業(yè)績指標盡可能通過數(shù)字的形式體現(xiàn),根據(jù)指標對現(xiàn)有情況提出評估數(shù)據(jù),同時提出未來若干年要達到的目標。
· 住宅建筑物抗震率 住宅:約79%(2008年)建筑物:約80%
· 市區(qū)等干線道路無電線桿化15%(2012年)
· 首都直下地震或南海板塊地震等預計6級以上地區(qū)主要鐵路線路的抗震化91%(2013年)
· 大規(guī)模造地地圖公示約4%(2013年)
· 著手地下商業(yè)街防災規(guī)劃的比例0%(2013年)
· 地震時高危密集街區(qū)的減少面積0 (2011年)
通過該計劃的實施,日本對減災資源進行了整合,通過將減災量化為相關省廳的具體工作,根據(jù)數(shù)字指標確定減災資金的投入。日本首先在中央機關實施該計劃,同時地方也在逐步推進。
伴隨我國快速城市化,整合城市減災資源是我國安全城市建設的重要思路。
首先,安全城市建設需要資源整合。要達到綜合減災的的目標,僅僅有減災部門參與是不夠的,需要把災害管理納入城市建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明確相關部門的減災職責。
其次,減災要更加注重事前防御。要通過災害情境想象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城市災害做好事先的預防。2016年的城市水災,很大原因在于只注重發(fā)展,忽視潛在的城市風險。
最后,減災計劃的實施注重目標量化。通過量化指標,依據(jù)脆弱性評估結果,采取軟硬結合的有重點的災害防御措施。災害防御目標更加注重社會功能的代替性,保證社會功能不因重大災害停止。同時,要重視地方、企業(yè)的聯(lián)合參與。通過如上措施,確實達到綜合減災、事先減災的目標。
(作者單位: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