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松濤,楊永信,魏秋香,王春梅,盧 艷,姜 軒,吳萌昕
?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綜合征的療效
趙松濤,楊永信,魏秋香,王春梅,盧艷,姜軒,吳萌昕
目的探討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患者的療效。方法將130例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患者隨機分為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組(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5例。對照組給予一般心理治療。研究組在一般心理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每周3次,2 h/次,療程為16周。在治療前后進行中文網(wǎng)絡成癮量表(CIAS)、應對方式問卷(CSQ)和自我和諧量表(SCCS)評價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前研究組與對照組CIAS、CSQ和SCCS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治療結束時,研究組(33.7±6.2)和對照組(41.5±7.8)CIAS總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兩組間比較,研究組CIAS得分低于對照組(P<0.01), CSQ中的自責、幻想、退避因子得分低于對照組(P<0.01);SCCS中自我與經(jīng)驗的不和諧得分低于對照組(P<0.01),自我的靈活性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團體認知行為治療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效果顯著,更有利于改善應對方式、提高自我和諧度。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網(wǎng)絡成癮;青少年;對照研究
網(wǎng)絡成癮綜合征(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網(wǎng)癮)定義為在無成癮物質(zhì)的作用下的上網(wǎng)行為沖動失控,表現(xiàn)為過度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而導致的學業(yè)失敗、工作績效變差、人際關系不和諧等一系列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1]。根據(jù)中國青少年網(wǎng)絡協(xié)會發(fā)布的《2011年中國網(wǎng)絡青少年網(wǎng)癮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青少年網(wǎng)癮的比例高達26%,網(wǎng)癮已經(jīng)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2],也是醫(yī)學界關注和研究的一個全新的課題。我中心嘗試采用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技術戒除青少年的網(wǎng)癮,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課題組在前期經(jīng)驗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探索、驗證團體認知行為治療青少年網(wǎng)癮的療效,并進行了系統(tǒng)化的對照研究。
1.1對象選取2014-11至2015-06在我中心入院治療的12~25歲網(wǎng)癮患者,均符合網(wǎng)癮診斷標準[3]。標準至少符合以下10項中的5項:(1)至少過去l周內(nèi)每天上網(wǎng)超過4 h;(2)不上網(wǎng)時仍想念網(wǎng)絡內(nèi)容;(3)因不能上網(wǎng)而感到焦慮、抑郁、無聊;(4)企望上網(wǎng)時間比預期長;(5)上網(wǎng)時間經(jīng)常超過預期時間;(6)無法控制上網(wǎng)沖動;(7)因上網(wǎng)不能完成課業(yè)及其他任務;(8)向親友隱瞞上網(wǎng)事實;(9)因上網(wǎng)與親友發(fā)生沖突;(10)上網(wǎng)以擺脫困境、抑郁、焦慮。在此基礎上,已經(jīng)導致社會功能嚴重受損(如輟學等),至少已持續(xù)3個月。同時,排除器質(zhì)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精神障礙、品行障礙、注意力缺陷與多動障礙、神經(jīng)癥、人格障礙、精神活性物質(zhì)和非成癮物質(zhì)成癮所伴有的網(wǎng)癮現(xiàn)象,以及第2次或2次以上住院治療的網(wǎng)癮患者。本研究經(jīng)臨沂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及家屬均遵循知情同意和自愿的原則,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共有130例青少年網(wǎng)癮患者符合入組標準,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研究組65例,其中男58例,女7例;平均(16.5±3.6)歲;平均病程(6.3±2.5)個月;平均受教育年限(9.8±3.7)年。對照組65例,其中男59例,女6例,平均(16.2±4.1)歲;平均病程(6.8±2.6)個月;平均受教育年限(10.1±4.6)年。兩組以上各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研究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干預措施,包括一般心理治療、軍事訓練、國學教育和親情感召。研究組在以上常規(guī)干預措施的基礎上給予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每周3次,每次2小時。共觀察16周。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分別進行量表評估。
1.2.1常規(guī)干預措施一般心理治療即支持性心理治療,通過傾聽、指導、勸解、鼓勵、安慰疏導等方法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通過軍事訓練讓患者祛除不良習慣、增進體格發(fā)育、培養(yǎng)團隊精神;以國學教育為切入點,樹立患者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親情感召課促使患者理解父母,重建溝通橋梁并改善其不良家庭環(huán)境[4]。
1.2.2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的方法及對應技術本研究所采用的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技術包括[5]:(1)聯(lián)結關于情境的想法和情緒,通過自動思維記錄表引出患者的自動想法,并告之以“內(nèi)心對話”和他們對事件的情感反應之間的聯(lián)系;(2)證據(jù)收集和扭轉認知歪曲,找出負性想法的相關證據(jù),通過蘇格拉底式對話、指導性發(fā)現(xiàn)等技術,利用團隊力量扭轉歪曲認知;(3)鼓勵患者以合作經(jīng)驗和提問等完全開放的方式進行實驗,以得出有關負性想法是否準確的結論;(4)探索潛在的信念和假設,幫助患者理解構成他們信念的基礎,有利于減少有問題的自動想法,用其他策略取代自我挫敗的應對策略。
網(wǎng)癮患者的行為特征有耐受性增加、渴求和戒斷狀態(tài)、情緒化的行為反應,以及逃避和退縮行為。針對以上特征,采取的行為策略包括:(1)角色扮演,如以“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將成癮后的極端行為呈現(xiàn)在團體面前,讓其他團體成員進行現(xiàn)場點評,再由治療師引導所有成員反思自己過去的行為,起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作用;(2)行為監(jiān)控,包括自我監(jiān)控和他人監(jiān)督。利用寫日記的方式每天對自身行為進行有意識的管理,同時其他團體成員互相監(jiān)督,每周均進行總結點評;(3)行為強化法,根據(jù)患者的戒網(wǎng)進展及執(zhí)行新目標、出現(xiàn)適應性行為的進步表現(xiàn)給予公開表揚和獎勵;(4)行為消退法,以軍事化訓練、勵志教育、戒癮網(wǎng)吧、網(wǎng)上作業(yè)、拓展訓練,以及才藝挖潛等健康積極向上的娛樂活動,代替以前通過上網(wǎng)的方式來應對現(xiàn)實生活中失敗、挫折等導致的負性情緒,同時相對封閉式的住院管理有助于減少網(wǎng)友、網(wǎng)吧等的強化刺激;(5)社交技能訓練,通過溝通訓練、果斷性訓練、小室演講以及辯論賽等形式教授其社交技能,用更具適應性的行為替代問題行為;(6)問題解決訓練,如針對患者遇到的問題,利用團隊的力量進行頭腦風暴,選擇最佳的解決方案,不斷強化患者解決問題的技能;(7)宣泄,即鼓勵患者在治療時勇敢的說出自己不能承受的方面,分享以前不曾說出口的或自我意識的那部分事情,讓患者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認知歪曲并進行扭轉;(8)希望重塑,如讓成功戒除網(wǎng)癮的患者每周進行返院分享,以其優(yōu)異的表現(xiàn)給團體每位成員樹立榜樣,重塑希望,互相鼓勵,強化信心。
1.3工具
1.3.1中文網(wǎng)絡成癮量表(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CIAS)[6]該量表共包括26個題項,包含強迫性上網(wǎng)及網(wǎng)絡成癮戒斷反應、網(wǎng)絡成癮耐受性、人際與健康、時間管理4個維度。CIAS得分越高提示網(wǎng)絡成癮傾向越大。全量表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Cronbachα為0.93。
1.3.2應付方式問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7]該量表用于了解被試對不愉快事件即應激源的應對方式,共包括62個條目,分為6個維度,即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維度重測相關系數(shù)為0.62~0.72,各題的因素負荷值均在0.35以上。
1.3.3自我和諧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SCSS)[8]該量表共有35個條目,分為“自我與經(jīng)驗的不和諧”、“自我的靈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3個分量表,主要用于對癥狀的治療效果的評估。
1.4量表評估方法共進行2次,治療前評估在入院l周內(nèi)進行,再次評估在住院治療16周后進行,測試前先對測評人員進行統(tǒng)一培訓,并進行預初評,一致性檢驗的Kappa值為0.87。要求被試者當場匿名、獨立填寫問卷。
2.1CIAS治療前,研究組為49.5±9.8,對照組為48.6±8.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為33.7±6.2,對照組為41.5±7.8,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75,P<0.01)。兩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t=3.23,P<0.01;對照組t=2.46,P<0.05)。
2.2CSQ與SCCS治療后CSQ中的自責、幻想、退避因子得分低于對照組(P<0.01),求助因子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SCCS中自我與經(jīng)驗的不和諧得分低于對照組(P<0.01),自我的靈活性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網(wǎng)癮患者應對方式問卷、自我和諧量表評分比較 (n=65;
注: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干預措施,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團體認知行為治療
目前,網(wǎng)癮的治療存在著不同的理念和方法,單純的藥物治療、體能訓練、一對一教育引導等治療方法,效果均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與方法單一、缺乏針對性和具體性有關[9]。我院網(wǎng)絡戒治中心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追蹤調(diào)查和療效評估,認為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方法具有顯著的成效。
3.1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是網(wǎng)癮戒治的一種新方法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循證式心理治療,傳統(tǒng)上多用于個體治療。團體認知行為治療不僅僅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的優(yōu)勢,更重要的是其樂觀、包容性、自我關注的轉移、不良人際關系模式的修正、團體學習、團體凝聚力以及推動開放表達和情感過程方面是個體認知行為治療無法做到的[5]。目前認知行為治療的適應證主要為情感障礙、人格障礙、強迫癥等疾病[10],應用于網(wǎng)癮的研究較少。作為個體化心理治療的新形式,我中心以獨具特色的“認知行為治療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均設定一個共同的目標,把存在共同問題的3~5位盟友安排為一個小組,形成個體化、更具針對性的治療計劃。這種戒治方式更利于網(wǎng)癮患者的認知重建,重塑自我,從而提高改變的速度,早日重返社會。實踐證明,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是網(wǎng)癮戒治的一種新方法。
3.2團體認知行為治療青少年網(wǎng)癮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根據(jù)我中心9年以來的臨床觀察和總結并借鑒以往的研究成果[11],發(fā)現(xiàn)網(wǎng)癮的青少年主要存在以下認知偏差:(1)夸大了網(wǎng)絡的功能,對其非現(xiàn)實性認知不恰當,上網(wǎng)內(nèi)容不選擇;(2)總認為壓力、困難是消極的,習慣于以逃避的方式應對問題;(3)認為情緒是不可控的;(4)認為成長是自然發(fā)生的,輕視挫折、壓力的積極意義;(5)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缺少自我價值感。
本研究按照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存在的認知偏差和行為特征,針對性的采用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技術和行為策略,有的放矢,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反思過去,每天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監(jiān)督(行為監(jiān)控),及時肯定和表揚適應性行為(行為強化),以積極健康的娛樂活動代替上網(wǎng)行為(行為消退),同時進行社交技能訓練和問題解決訓練,通過返院分享的形式為患者增強信心(希望重塑),明確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治療后網(wǎng)癮總分明顯下降,研究組CIAS得分、CSQ中的自責、幻想、退避因子得分和SCCS中自我與經(jīng)驗的不和諧得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內(nèi)心逐漸強大,人格不斷成熟,能夠成功處理所面對的困難。研究組CSQ中的求助因子得分、SCCS中自我的靈活性得分高于對照組,表明以上行為治療技術和行為策略不但能有效地矯正青少年網(wǎng)癮行為,而且更有利于改善其應對方式,學會求助等應對方式,提高對自我能力的評價,減輕無助感,從而提高自我和諧度。
3.3團體認知行為治療青少年網(wǎng)癮尚需進一步實踐和驗證我中心關于團體認知行為治療青少年網(wǎng)癮,雖已有階段性的探索和實踐,并有顯著療效,但是該項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治療周期相對較短,有待于長期跟蹤隨訪觀察遠期療效;自我和諧程度與青少年網(wǎng)癮病因的相關性有待進一步深化和做系統(tǒng)性研究。課題組將進一步探討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青少年網(wǎng)癮戒治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以期望該項治療方法有更好、更新的突破。
[1]Sung J,Lee J,Noh H M,etal.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risk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roblem behaviors among Korean adolescents[J].Korean J Fam Med,2013,34:115-122.
[2]Block J J.Issues for DSM-V:internet addiction[J].Am J Psychiatry,2008,165:306-307.
[3]Young K 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J].Cyberpsychol Behav, 1998,1(3):237-244.
[4]楊永信,吳紹蘭,任廣來,等. 不同干預、治療方式對網(wǎng)絡成癮臨床療效的對照研究[J]. 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9,18(3):242-245.
[5]Bieling P J, McCabe R E, Antony M M.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 [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1: 46-62.
[6]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等.中文網(wǎng)絡成癮量表之編制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J].中華心理學刊,2003,45(3):279-294.
[7]肖計劃.應付方式問卷[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 (增刊):109-115.
[8]王登峰. 自我和諧量表 [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 (增刊):314-317.
[9]楊永信. 網(wǎng)絡成癮的戒治[J]. 武警醫(yī)學, 2011, 22(6):461-464.
[10]程灶火. 臨床心理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4: 168-169.
[11]李寧,梁寧建.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者非適應認知研究[J].心理科學,2007,30(1):65-68.
(2015-12-20收稿2016-02-25修回)
(責任編輯武建虎)
Control study of curative effect on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elimination by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groups
ZHAO Songtao, YANG Yongxin, WEI Qiuxiang, WANG Chunmei, LU Yan, JIANG Xuan, and WU Mengxin.
Shandong Linyi Mental Health Center, Linyi 276005, 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n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elimination treated by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groups.Methods130 adolesc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s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qually at random. Normal psychotherapy treatment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group treatment was adapted for the study group in addition to psychotherapy treatment for 2 hours per time and three times weekly which lasted for 16 weeks respectively. CIAS, CSQ and SCCS were adapted for evaluating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treat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ResultsBefore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CIAS, CSQ and SCCS from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score of CIAS from both the study group (33.7±6.2) and the control group (41.5±7.8)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0.01). By comparing th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following data were calculated: The scores of CIAS from the study group were found low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1), as well as the scores of CSQ on remorse, illusion, autistic disorder factors(P<0.01). The disharmony score of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from the form of CSQ was found lower than the scores in the control group(P<0.01)while the scores of self-flexibility in SCCS were found higher than the scores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sTreatment by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groups on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elimination is found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groups;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dolescent; control study
臨沂市科技發(fā)展計劃衛(wèi)生專項項目(201515065)
趙松濤,本科學歷,主治醫(yī)師。
276005,山東省臨沂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網(wǎng)絡成癮戒治中心
R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