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云 楊洪科
摘 要: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形式,本身就具有言辭簡單,意向豐富的特點。大多數(shù)詩歌本身都是通過把具體事物按照一定的發(fā)生順序堆砌成意向,再來表達作者自己的觀點。然而由于本身的局限性,詩歌的翻譯不大可能像其他文體的翻譯那樣平鋪直敘,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詩歌時吃透具體的意向并將其升華,變成簡單,凝練的譯出語,從而取得良好的表達效果。
關(guān)鍵詞:詩歌;意向;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I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255-03
長期以來,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其翻譯原則和方法一直困擾著廣大譯者。近代以來,不少翻譯大家都針對詩歌翻譯提出了自己的原則與方法,北京大學(xué)的許淵沖教授提出了“美化之藝術(shù),創(chuàng)優(yōu)似競賽”的原則,并具體地提出了詩歌翻譯的“三美、三似、三化、三之”的方法,提出了詩歌翻譯應(yīng)包括“形似”、“意似”及“工美”的原則①。辜正坤教授則提出了詩歌翻譯中“可譯”及“不可譯”并明晰了它們的界限,并提出了“以意譯及美學(xué)為導(dǎo)向的詩歌翻譯原則”②。而武漢大學(xué)的劉軍平則強調(diào)詩歌翻譯的“互文性”,即必須要“生動”,“整潔”。但無論說法怎樣復(fù)雜,本質(zhì)上都是在闡述詩歌翻譯中的“形似”及“意美”的原則。由于詩歌本身的特點,詩歌翻譯不能像其他文體翻譯那樣用大量的篇幅來描述事件發(fā)生的過程。這就要求譯者一定要通過一定的原則來構(gòu)建意向以及確定翻譯原則。
一、詩歌的美學(xué)價值
根據(jù)許淵沖教授的說法,詩歌是一種“以形化及音化的符號組成的長短句,作者通過各種意向的組合來表達自身的某種情感理念,并以其形式上的美感來達到傳播的目的”③。根據(jù)這個定義, 詩歌應(yīng)當包含美學(xué)價值,這個美學(xué)既包括音律美,形式美,也包括意向美。即在詩歌翻譯中必須將美學(xué)價值得到完整體現(xiàn)。
(一)英語詩中“簡潔”的美學(xué)價值
由于漢語與英語結(jié)構(gòu)形式的不同,漢語詩和英語詩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根據(jù)余義兵,張樂民的描述,漢語是意合的語言,可以通過具體意向的高度抽象化來表達整個事物,而英語是形合的語言,想要描述一件事物時必須完整描述事物發(fā)生的過程而不能省略動詞④。因此,英語詩翻成漢語應(yīng)盡量簡潔,具有概括性。如美國詩人約翰·弗萊徹(John Fletcher)的《女人打傘,倚門期盼》(A woman standing by a gate with an umbrella)的翻譯:
Later summer changes to autumn,
Chrysanthemums are scattered
Behind the paling
Gold and vermilion
The afternoon
I was there dreaming of vermilion sunsets:
In my heart is a half fear of the chill autumnrain
譯文:
殘夏,入秋
黃菊散亂
東籬邊
熔金,濺朱,
夕陽將臨。
我期盼,夕暉入夢鄉(xiāng)
心中又恐秋雨寒 ⑤
此詩是一首描寫夕陽西下,滿天流金時候作者望著黃昏的夕陽,想睡卻又害怕夜雨寒的景象,其中譯文是由南開大學(xué)高翻學(xué)院王宏印教授翻譯的,從他的翻譯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他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如“殘”夏,“入”秋,“散亂”,“熔”,“濺”等高度概括化的動詞形容詞表達除了整個場景,符合漢語詩歌中簡單凝練的語言特點,而且結(jié)構(gòu)工整,沒有附加信息。漢語由于高度意向化,可以用高度概括性的詞匯來描述復(fù)雜的場合和事情,較為簡練的語言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xí)慣。
(二)英語詩歌中“意向”的美學(xué)價值
“意向”指的是由固定的單詞或短語的組合而使人產(chǎn)生的印象,選用表意良好的詞匯不僅能準確完整地傳達作者的意圖,而且能夠給讀者留下“畫龍點睛”的良好印象。如威廉·巴特勒·葉茲的《當你老了》(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a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and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f their shadow deep.
譯文:
當你老了,滿頭白發(fā),睡意沉沉
再爐火前打盹,你會取下這詩作,
慢慢地讀,夢見你的眼神柔情脈脈
在秀目中流轉(zhuǎn),也夢見你幽思深深。⑥
原文是一篇描寫老了之后,依火讀詩的場景,那么其語言應(yīng)該是靜態(tài)的,沉降的,優(yōu)美的。該篇譯文在第一句中將“full of sleep”翻成“睡意沉沉”,用了“沉沉”兩字良好地表現(xiàn)出語言的沉靜意向而又沒有添加多余的信息。這樣就比直譯的“當你老了,靠墻將睡“這樣的直譯要好。而后面的“柔情脈脈”和“幽思深深”更是直接點出意向中人物想要睡去的樣子,這樣的視覺信息遠遠大于直譯的版本。
“意向“除了包含一定的視覺信息,強調(diào)整體畫面的生動性外,往往還包括一定的聽覺信息,如艾米麗·迪金森(Emily·Dickinson)的《蟋蟀唧唧》(the crickets sang):
The crickets sang,
And set the sun
And workman finished one by one
Their seamed the day upon
譯文:
蟋蟀唧唧
夕陽西落,
勞作的人們,一個個
完成了當日的工作。⑦
在這篇詩中,原文的標題僅為“蟋蟀在歌唱”,然而,如果將“the cricket sang”譯成”蟋蟀在歌唱“的話難免太過平淡,而將其中的動詞”sang”譯為擬聲詞“唧唧”,不僅完整地表達出了原文意思,而且突出了蟋蟀發(fā)聲時的窸窸窣窣的音律特征,使人產(chǎn)生聲音感,具有美感。
(三)詩歌中“韻律”的美學(xué)價值
詩歌中總有一定的韻律存在,這就要求在翻譯部分詩歌的時候最好能完整保持該詩歌本有的韻律以加強詩歌的可讀性。如以下這首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的《一只小小鳥》(a minor bird)
I have wished a bird would fly away
And not sing by my house all day
Have clapped my hands at him from the door
When it seemed as if I could bear no more
譯文:我一直想那鳥兒飛走
不要在我的屋旁唱不休
莫非是有點我不能再忍受
我從門口對它直拍手.⑧
這首詩本是一首敘事詩,原文用AABB的韻腳來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而譯文如果想要保留這種美感的話就必須同樣采用一定的韻腳來押韻,此詩的譯者采用的是AAAA的韻腳,但是并不損害譯文的整體美學(xué)價值。
二、如何在翻譯中保持詩歌的美學(xué)價值
根據(jù)近代翻譯家嚴復(fù)提出了翻譯的“信、達、雅”標準,其中“信”指的是翻譯必須忠實于原文,完整傳達作者的意思,“達”指的是語句必須通順,不能斷裂破碎,“雅”指的是語句必須優(yōu)美。然而,這三層原則的地位并不是等同的,其中一首作品只有先達到了“信”才能做到“達”,然后才是“雅”。⑨因此在詩歌翻譯中首先應(yīng)當將作者所言之物忠實表現(xiàn)出來,然后根據(jù)原文是敘事詩,寫景詩還是抒情詩來采取種種藝術(shù)手法來潤色,達到“美”的效果。
(一)注重對原文信息的把握
任何文本都包含兩層含義:作者構(gòu)建的意義架構(gòu)以及在隱藏在其中的作者的態(tài)度,因此在翻譯中必須正確傳達作者的信息和態(tài)度。如喬治·拜倫(George·Byron)的《希臘戰(zhàn)歌》(the Greek War song)
Sons of Greeks, arise!
The glorious hours gone forth
And, worthy of such ties,
Diplay who gave us birth.⑩
這是一首號召人民勇敢作戰(zhàn)的詩歌,作者的意愿在于通過該詩歌號召人民勇敢地戰(zhàn)斗,因此其態(tài)度就應(yīng)該是昂揚的,明快的,激烈的。因此在翻譯的時候就應(yīng)當選用合適的詞。其中“arise”譯為”戰(zhàn)斗吧“就比“起來”要好,而“worthy of such ties”中的”worthy”譯為“無愧于”就比“值得”更符合該詩的韻味。
(二)注重合理潤色譯文
此處的“潤色”指的是通過詞語,句法和局勢的修改以使得譯文在句勢上符合原文韻律,在場景渲染及情感表達上符合更具有視覺、聽覺等方面的感染力?!霸姼璺g本質(zhì)是對原文的一種再創(chuàng)作”。比如艾米麗·迪金森(Emily·Dickinson)的《蟋蟀唧唧》(the crickets sang)如果單純把它翻為“蟋蟀在唱歌”那么就失去了音律美感,整個翻譯的作品就要降低一層次了。
三、合理翻譯詩歌的方法
詩歌的翻譯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翻譯,由于文體特點的限制,我們必須在完整表達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對作者態(tài)度,由于在翻譯中我們需要強調(diào)“信”,因此對原文句型的大規(guī)模改動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nèi)阅茉谠~語和某些單次層面對原進行進行適當?shù)摹把a足“,”省略“或”改寫“,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傳遞出原文的意境。
(一)補足原文
補足原文指的是通過特定的詞匯,將原本過短的某些原文補足意境,以使該意境完整。這種技巧常常出現(xiàn)在原文詩句言簡意賅,卻有著大量隱含意境的時候,如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的《雪花》(dust of snow)
The way a crow
Shook on me
The dust of snow
From a hemlock tree
譯文:鐵杉枝頭
一只寒鴉
顫顫悠悠
落我一身雪花
在原詩中,“shook”只是“落”的意思,然而作者為了使譯文結(jié)構(gòu)更加完整,將“shook”分解為”顫顫悠悠“的狀態(tài)和“落”的動作,這種方法既不會使譯文多出原文中沒有的信息,又可以兼顧譯文的形式美學(xué),是一種比較常用的詩歌翻譯方法。
(二)省略原文
省略原文是指將原文中某些多余的詞匯或者太過具體的動作、事物進行抽象化描寫,這樣翻譯出來的譯文言簡意賅,非常具有美感。如許淵沖老師所譯的《天凈沙·秋思》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譯文: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原文中用了大量的方位介詞如over,from和on來代表事物之間的方位,但是如果直接譯成幾個名詞的排列那么更能體現(xiàn)出原文中夕陽西下,旅者思家的韻味。
(三)改寫原文
中文詩中對于某些意境有著固定的聯(lián)系,比如月亮常常和思鄉(xiāng)相聯(lián)系,而柳條常常和離別相聯(lián)系,那么在翻譯某些意向相近的詩的時候便可以借鑒這些意向,以使翻譯更加地通俗易懂.比如本文第一部分中所舉的《女人打傘,倚門期盼》(A woman standing by a gate with an umbralla)的翻譯中,Chrysanthemums既然是“黃菊”,那么Paling就被譯成了“東籬”,因為大家都記得陶淵明的《飲酒》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句子,那么這樣翻譯的話能夠使原文更加貼合漢語讀者的閱讀積累,更加容易引起共鳴。
注釋:
①顧力豪.淺析許淵沖教授的詩歌翻譯理論[J].南通航運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6(01):15-18.
②任芝芹.辜正坤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在廣告文體翻譯中的實證性研究[J].棗莊學(xué)院學(xué)報,2011(03):102-105.
③王厚平.美學(xué)視角下的文學(xué)翻譯藝術(shù)研究-許淵沖的翻譯理論與實踐[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0:14-17.
④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01-203.
⑤⑥⑦⑧王宏印.英語詩歌選譯[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1:274-275,62-63,148-149,24-25,212-214.
⑨林璋.解讀嚴復(fù)“信”,“達”,“雅”[J].中國科技翻譯,2000(04):01-04.
⑩王宏印.英語詩歌選譯[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1:16-17,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