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月
【摘 要】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或終止債權債務關系的協(xié)議。為了適應現(xiàn)實的需要,提高社會經濟運行的效率,各國都在一定程度上擴張了合同的效力范圍,表現(xiàn)在立法和司法上,受合同效力影響的第三人范圍越來越寬,合同相對性原則也逐漸受到了沖擊,出現(xiàn)了許多合同相對性的例外情況,有學者將其稱為“合同相對性的突破”,本文將從合同相對性的歷史演進和突破表現(xiàn)對其略作探討。
【關鍵詞】合同;相對性;相對性;突破
合同又稱為契約,是市場經濟社會最常見的商品交換法律形式。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的法律,它主要規(guī)范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變更、轉讓、終止、違反合同的責任及各類有名合同等問題。在我國,合同法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只是我國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合同法在為經濟交易關系提供準則,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一部好的合同法能夠促進一國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的合同法指的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xié)議。我國《合同法》第2條對合同的定義是: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xié)議。
一、合同相對性的歷史演進
合同相對性原則,在學理上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解釋,目前比較權威的解釋是以王利明先生給的定義:合同相對性是指合同主要在特定的合同當事人之間發(fā)生法律拘束力,只有合同當事人一方能基于合同向對方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而不能向與其無合同關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請求,也不能擅自為第三人設定合同上的義務,合同債權也主要受合同法的保護。在大陸法系中,合同相對性源至羅馬法的“債的相對性”理論,認為債是當事人一方請求他方為給付行為的法律關系,債權是只能對特定人產生效力的請求權。這種由特定權利人向特定義務人請求為或不為特定行為的特性,就是“債的相對性”。而合同是債的形式之一,因此,具體到合同的效力范圍上,這種相對性原則的主要含義是:合同僅于締約人之間發(fā)生效力,對合同外第三人不發(fā)生效力;合同締約人不得以合同約定涉及第三人利益的事項,任何一方締約人不與第三人發(fā)生權利義務關系,否則合同無效。這一規(guī)則對現(xiàn)代大陸法系的債法產生了很大影響,理論上,都將其視為債權自身性質所決定的一種當然原則。
二、合同相對性的理論特征
(一)主體的相對性
即指合同關系只能發(fā)生在特定的主體之間,只有合同當事人一方能夠向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基于合同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具體看,由于合同關系是僅在特定人之間發(fā)生的法律關系,因此只有合同關系當事人之間才能相互提出請求,非合同關系當事人,沒有發(fā)生合同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的第三人不能依據(jù)合同向合同當事人提出請求或提出訴訟。另外,合同一方當事人只能向另一方當事人提出合同上的請求和提起訴訟,而不能向與合同無關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請求及訴訟。
(二)內容的相對性
合同之債中,債權原則上不及于第三人,債務一般也不能對第三人產生拘束力。合同的當事人無權為第三人設定債務。即指除法律、合同另有規(guī)定以外,只有合同當事人才能享有合同規(guī)定的權利,并承擔該合同規(guī)定的義務,當事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不能主張合同上的權利,更不負擔合同中規(guī)定的義務。在雙方合同中,還表現(xiàn)為一方的權利就是另一方的義務,權利義務相互對應,互為因果,呈現(xiàn)出“對流狀態(tài)”,權利人的權利須依賴于義務人履行義務的行為才能實現(xiàn)。
(三)責任的相對性
突出表現(xiàn)在《合同法》第121條:“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guī)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贝送?,《民法通則》第116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由于上級機關的原因,不能履行合同義務的,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向另一方賠償損失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再由上級機關對它因此受到的損失負責處理?!?/p>
合同相對性原則在我國的諸多部門法和單行法規(guī)中都有體現(xiàn),例如合同法、保險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伙企業(yè)法、擔保法等等。合同的相對性是一項原則,而對合同相對性的突破則是例外,鑒于本文重在討論合同相對性的突破,因此對合同相對性在具體法律規(guī)范中的體現(xiàn)就不一一展開了。
三、合同相對性的現(xiàn)實困境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經濟形式呈現(xiàn)多樣化,交易關系也日趨復雜,傳統(tǒng)的合同相對性原則在處理新形勢下各種交易活動的過程中逐漸顯得“力不從心”。合同相對性原則面臨著“捉襟見肘”的困境,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對合同債權的保護力度不夠。首先,當債務到期后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或者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債務人無償轉讓財產給債權人債權造成損害時,債權人基于合同相對性原則的規(guī)定僅能向債務人請求給付債務而不能向該合同外第三人主張,這無疑將給債權人的債權之實現(xiàn)造成巨大的風險,不利于對債權的保護。其次,當合同之外第三人明知道當事人之間存在合同關系,卻仍然故意阻撓債務人履行債務,致使債權人之債權難以實現(xiàn)時,依合同相對性原則,債權人對第三人侵害其債權的行為不能向第三人主張責任而僅能向債務人請求。合同相對性原則在第三人侵害債權時缺乏必要的救濟手段。
(二)缺乏對第三人合法權益之有效保障合同之外的第三人雖不是合同當事人,其合法的權益也理所應當受到合同法的保護。現(xiàn)實交易活動過程中,出現(xiàn)合同內容損害第三人利益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按照傳統(tǒng)的合同相對性原則,第三人的利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與救濟,突破合同相對性原則便顯得十分必要。例如,在甲與乙簽訂了房屋租賃合同之后,又與丙訂立了房屋買賣合同的情況下,若丙取得房屋所有權后,依據(jù)合同相對性原則,甲、乙之間的房屋租賃合同對丙并無法律上的拘束力,丙乃可以基于其對房屋的所有權而請求乙搬出該房屋,這無疑損害了作為善意承租人乙的合法權益。此時,合同相對性原則便不利于保護合同之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四、突破合同相對性的本質
雖然突破合同相對性的情形多種多樣,然而從根本上講就是合同效力是否在特定情況下及于第三人的問題,主要涵蓋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合同主體涉及第三人。合同主體的相對性,是指合同關系只能發(fā)生在特定的主體之間,只有合同當事人一方能夠向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基于合同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而在債權物權化的情形中,第三人可以租賃權對抗房屋買受人。又如在“附保護第三人作用的契約”中,第三人可以請求債務人承擔合同責任,而許多國家則直接賦予了消費者直接起訴生產者的訴權。
其次,合同權利義務涉及第三人。合同內容的相對性,是指除法律、合同另有規(guī)定以外,只有合同當事人才能享有某個合同所規(guī)定的權利,承擔合同規(guī)定的義務,除合同當事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不能主張合同上的權利。在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當事人雙方可約定向第三人利益為給付,或經第三人同意為其設定給付義務;在債權保全中,合同權利與義務同樣對第三人產生了約束力;債權的轉讓則將合同權利或義務直接涉及第三人。
最后,合同責任涉及第三人。合同義務的相對性必然決定合同責任的相對性,是指違約責任只能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發(fā)生,合同關系以外的人不負違約責任,合同當事人也不對其承擔違約責任。從這一點上看,上述突破情形只有“附保護第三人作用的契約”突破了合同責任的相對性,使生產者對消費者直接承擔違約責任。各國多通過嚴格區(qū)分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來解決合同相對性所面臨的困難,如產品責任制度、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然而,合同相對性規(guī)則并不是絕對地排斥第三人的責任。如在保證合同中,當被保證的債務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時,債權人可以直接請求保證人履行合同或承擔違約責任。再如,債務轉讓合同中,由第三人取代債務人成為合同關系的主體,新債務人將承擔全部債務。可以認為只有當?shù)谌俗栽赋袚贤x務成為合同當事人,才負違約責任。
我國《合同法》對第三人利益合同沒有專門做出規(guī)定,合同法作為規(guī)范合同關系的一般法,理應對第三人利益合同做出具體規(guī)定,所以,從世界各國和地區(qū)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發(fā)展分析,以及從我國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我國立法確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
通過上述論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嚴格的合同相對性原則已經明顯不能滿足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的初衷,甚至與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相背離。因此,對該規(guī)則的如何做出有益的突破以彌補其缺陷和不足已成為學界討論的熱點。我國《合同法》中也有關于合同相對性突破的規(guī)定,例如債權保全制度、利益第三人合同以及“買賣不破租賃”制度等。但是,同時我們也應清楚地認識到,合同相對性原則的突破并不等于是對合同相對性的徹底否定,而是在堅持合同相對性這一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對其適用范圍的進一步明確規(guī)定,乃是合同相對性原則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突破合同的相對性在法哲學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崔建遠主編:《合同法》(修訂本),法律出版社出版,2000年4月第二版.
[2]馬俊駒、余延滿著《民法原論》(下冊),法律出版社出版,1998年8月第一版.
[3]梁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張俊浩《民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5]李永軍《合同法原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6]王利明《合同法新論》,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