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華英
[摘要]對于小學生低段語文學習來說,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朗讀能力比較欠缺。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朗讀,不僅僅是教學生要把語文課本里的知識讀懂,還要引領他們自己去嘗試與挑戰(zhàn)一些新的知識,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有效朗讀訓練成為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必然。教師要通過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和熱情,創(chuàng)設良好的朗讀情境,營造良好的朗讀氛圍,精心選取朗讀材料等途徑,為學生創(chuàng)造朗讀交流的平臺,達到有效朗讀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低段;語文教學;朗讀訓練;有效教學
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是讓學生通過書本上的知識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在小學開設朗讀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來了解更多的課外知識,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F(xiàn)在,很多小學校都開設了專門的朗讀課程,其目的是為了通過一種課外朗讀的方式讓小學生更好地接觸社會,精神層面得以更好的提升。當然,這樣的改革也是課程改革的需要,是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那么,如何實現(xiàn)有效朗讀呢?
一、朗讀訓練的功能
1.朗讀能夠發(fā)展小學生的語言能力
在小學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把發(fā)展小學生的語言能力作為基本任務。語言其實是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它是由語音和詞匯以及語法所組合而成的。如果要想讓小學生掌握好語言,那么就應把上述三種因素進行“內化”。有效朗讀能讓學生非常快速地把書面語言系統(tǒng)根植大腦中,從而把語言學習的過程轉化成為語言習得的過程。
2.朗讀能加深小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力大多數(shù)都不集中,而讓低年級學生對書本進行大聲的朗讀,不僅可以大大提高他們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而且還能提升他們對于語文書面內容的理解與記憶。語文課本里的所有課文都是運用書面語言所表達出來的,低年級學生依靠教師的講解與自己的默讀,已對課文內容具備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再把朗讀這一項加進去,就能讓小學生利用語音的停頓和語氣的急緩以及語音輕重,使課文里內含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達出來,從而加深了低年級小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3.朗讀能引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無論是教師示范朗讀或者是放錄音,還是學生試讀,只要是朗讀得好,那么就能夠創(chuàng)造出情境,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此同時,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推敲課文的含義、韻味以及情調,把自己想象成作者,通過朗讀來代替作者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和體味程度。
二、提高小學低段有效朗讀訓練的策略
1.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和熱情
當前社會,網(wǎng)絡之風盛行,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受網(wǎng)絡的影響非常大。在這樣的形勢之下,不少學生的朗讀時間就會被游戲所取代,那么怎樣才能扭轉這個局面,趨害為利呢?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管是什么人,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須首先對所要做的事情產生一定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為了更好的激發(fā)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興趣,語文教師應該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年齡特征,為他們布置不同的閱讀任務,采取靈活的、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朗讀的積極性,讓他們養(yǎng)成主動朗讀的好習慣,提高朗讀效率。
朗讀作為語文教師應當具備的一項基本功,為學生示范朗讀是對語文教師普通話水平能力與語言文字功底,以及對文本再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項綜合性測驗。語文教師在為低年級學生示范朗讀的過程中,要用自身的情感去感染小學生,這樣才會使學生與教師共同對朗讀內容產生共鳴。
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其身心發(fā)展尚不健全,對于事物的認知水平還比較低,但是他們的好奇心又特別強,特別喜歡聽一些故事,這時教師就可以根據(jù)他們的這一喜好,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活動,給他們朗讀一些好的童話故事。如《童話寓言故事》《格林通話》等,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穿插相應的表情、動作等來吸引學生,讓學生走進教師所講的故事中去,這樣他們的朗讀積極性就會大大地提高。同時,教師也可以適當開展關于圖書朗讀分享交流的活動,讓每個學生把自己讀書過后的心得體會講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樣一方面是讓學生更好地溝通,另一方面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使他們以更加飽滿的閱讀興趣和熱情,主動開展課外朗讀。
(二)創(chuàng)設朗讀情境,營造良好的朗讀氛圍
要讓小學生主動學會朗讀,需要有教師的積極引領與帶動,而其前提就是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朗讀情境,以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例如:在講授《丑小鴨》一文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來讓學生了解課文。在課文講述完以后,讓學生談談自己對課文的認識,然后教師再加以引導,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能讓學生在朗讀的時候進行主動的思考,也能讓課堂氣氛變得活躍,進而學生的朗讀興趣就會更加濃厚,這對于他們朗讀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幫助。
3.為學生創(chuàng)造朗讀交流的平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隨著新課程改革,對于知識的主體的認同,越來越多地由教師轉向了學生,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習不再是主要依靠教師的教授,而是越來越多地依賴于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改變自己代勞一切的做法,讓學生主動參與朗讀教學,積極與他人分享交流。例如:教師可以定期在班級舉行讀書交流活動,最好每周都舉行一次,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給其他學生講述自己的朗讀經(jīng)歷。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去盡可能多地把自己朗讀過的文章通過話劇、表演等形式呈現(xiàn)給其他學生;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學生站在講臺上將自己喜歡的故事重新復述一遍,以期對自己朗讀過的知識有一個全新的鞏固,進而讓其他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分享自己的朗讀感受,共同提高朗讀的有效性。
4.利用課文情境圖,使學生熱愛朗讀
在小學低段語文書上,通常都有和課文內容相互結合的情境圖,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課文之前可以先讓學生看圖,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活潑、輕松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去學習課文。例如:教師在教學《雨后的森林》這篇課文時,可以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情景圖,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和對雨后森林的熱愛。在讀到“蘑菇撐開小傘,木耳爬滿老樹,紅果枕著綠葉,葡萄滴著水珠”這句話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們看書上的情境圖,邊展示“撐開”“爬滿”“枕著”“滴著”這幾個動詞。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悟課文內容,體驗思想感情,而且最重要的是在讀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與情感。
5.咬文嚼字與說說寫寫相互結合,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作為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在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在小學低段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善于表現(xiàn)自己的特點,利用扮一扮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演一演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情節(jié)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互動當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提升獲取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樹葉》這篇文章時,為了能讓學生充分了解樹葉的作用,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成課文中的角色,向大家介紹“我是誰、我拿樹葉做什么”。這樣能夠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抓住文中的重點動詞,達到預期的朗讀教學目標。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工作,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把咬文嚼字與說說寫寫結合在一起,才能夠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從而形成富有成效的語文能力。
總之,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朗讀是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做的就是積極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主動性,激發(fā)他們朗讀的興趣,這對于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yǎng)是大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袁江平.淺談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朗讀訓練方法研究[J].新課程學習(上),2013(10).
[2]楊開昌.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研究新課程[J].2015(08).
[3]劉勝廣.小學低段語文拓展朗讀教學的研究[J].吉林教育,2014(12)
[4]潘杏琪.重視朗讀訓練,提高教學質量[J].新課程(上) 2015(09).
[5]廉愛敏.語文教學必須加強朗讀訓練[J].語文教學與研究, 2015(26).
(責任編輯 付淑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