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溪
我國的養(yǎng)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世界養(yǎng)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們或寓于名著之中,或經人口口相傳,至今仍對我們的生活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清·金纓《格言聯璧·存養(yǎng)類》
解讀:人們的內心,欲望太多,想要的太多,就會心胸狹窄。欲望很少,心胸就會寬廣。所以,不要為了令人不快的區(qū)區(qū)瑣事而心煩意亂,不計較的人生才能更加灑脫。
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
——《黃帝內經》
解讀:有智慧的人的養(yǎng)生方法,必須順應春夏秋冬氣候的變化。人是天地造化的產物,是天地之靈。如果我們能夠多留意一下天氣的變化,慢慢感應和捕捉自己身體微小的訊號,并知道自己的身體是否會與天時不配合后,找出相應的方法調養(yǎng)治療,我們才能夠更加健康長壽。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黃帝內經》
解讀:明達事理的人,不主張得病之后才去治病,而主張未病之前先預防;不主張動亂之后,才去治理,而主張動亂之前先要防止。所以,要防微杜漸,注意平時的自我保養(yǎng),如果等到疾病來臨時才臨陣磨槍,那只能是養(yǎng)病而不是養(yǎng)生了。
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
—— 東晉·葛洪《神仙傳·封衡》
解讀:身體要經常運動,吃東西要保持少量;運動但不要過分,少吃但不要不夠身體的營養(yǎng)。凡事都應該遵從適度的原則,“剛剛好”的狀態(tài)才是最美的。
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
—— 明·胡文煥《類修要訣》
解讀:經常保持微笑,會使人顯得年輕;每天自尋煩惱,則身體也會顯得衰老;如果凡事都要與人斗心斗口,則會因耗費氣血而使人消瘦;遇事謙讓,則能心寬體胖。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黃帝內經》
解讀:因為“肝開竅于目”,“肝受血而能視”,所以久視傷血;過度臥床,易使肺缺乏新鮮空氣的調節(jié),使肺的機能不強健,而肺主一身之氣,所以人體的“氣”由此受傷;長時間久坐,不活動,周身氣血運行緩慢,可使肌肉松弛無力,而“動則不衰”,動則氣血可周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養(yǎng);久立傷腰腎,腎藏精,而精生髓,髓為骨之液,可養(yǎng)骨,故久立可能損傷人體骨骼的功能;久行會使膝關節(jié)過度疲倦,而膝為筋之府,所以說久行傷筋。
只有一身宜愛護,少教冰炭逼心神。
—— 唐·白居易《讀<道德經>》
解讀:人只有一個身體,應當愛護,身外之物不值得看重,不要讓人情冷暖的世風侵蝕心神。
是以善養(yǎng)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會如飽中饑,饑中飽耳。
—— 唐·孫思邈
解讀:擅長養(yǎng)生的人,在沒有覺得饑餓之前就進食,未覺得口渴之前就喝水;進食要少食多餐,不能一頓吃得太多,以致積食難消。要使自己常處在飽中而帶幾分饑餓感,饑時尚存幾分飽感的狀態(tài)。
需要提醒的是,養(yǎng)生不能一蹴而就,因為它既需要心存對健康的渴望,更需長期付諸于行動的堅持。 (編輯/高雅 校對/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