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冬紅
內(nèi)容摘要:文學是審美的,文學作品的生成過程有其獨立的邏輯走向,同時由于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以及人們閱歷、觀點的不同,文學作品具有了多義性,而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只有在感知文學形象的基礎(chǔ)上才能對作品作出各種恰當解讀。
關(guān)鍵詞:文學作品 多義性 語文教學
文學作品的多義性是文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本文將主要從思想內(nèi)容方面討論文學作品多義性的問題。從思想內(nèi)容上來說,文學作品多義性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首先,文學是審美的,用藝術(shù)形象說話,作家往往采用“零度寫作”的方式,只負責記敘情感和講述故事,淡化寫作主體的介入式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評判,在中性的自由寫作中消解作者的功利性色彩,從而使得文學表現(xiàn)的生活面更廣,途徑更多,內(nèi)容更豐富。寫作的中性化使得寫作內(nèi)涵和審美價值具有了多種可能性。因而包括作家在內(nèi)的讀者對作品所描寫情感和故事的評價就會千差萬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其次,文學創(chuàng)作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心智過程,這個過程既是有意識的,也是無意識的。所謂有意識是指在寫作過程中作者會構(gòu)思,會遣詞造句,會受到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影響,但一旦進入寫作狀態(tài)中,作者就變成無意識的了,因為作品會用自身的邏輯推著作者走,正象余華所說“作者不再是一位敘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聽者,一位耐心、仔細、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聽者。他努力這樣去做,在敘述的時候,他試圖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覺得自己應(yīng)該是一位讀者。事實也是如此,當這本書完成之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別人多”。這樣作品的意義就會豐富多彩起來。
第三,社會是發(fā)展的、變化的,人們對同一作品的理解和體會也會隨著歷史而發(fā)展變化。比如《孔雀東南飛》創(chuàng)作時用意是“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即告戒人們不要破壞青年人的幸福愛情,否則會引來災(zāi)難。五四時期,由于社會變革的需要,人們讀出了反抗封建禮教的精神。而如今,有人可能會讀出要正確處理婆媳關(guān)系等等。
第四,人們由于個人閱歷的不同或者出于各種政治需要也會對文學作品進行不同的解讀。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基于以上原因,我們在進行文學作品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精讀作品,把握形象。這里的把握形象不是指對形象進行分析概括,而是指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獲得對作品形象的審美認知。這是閱讀者把握作品的最重要的方式,我們首先要認知形象,并且要盡量能把這個形象印記到腦海中去。比如學習《孔乙已》,我們首先要記住孔乙已的形象,這是一穿長衫的人,額頭上常會有傷疤,說話之乎者也的,這樣的形象必須要栩栩如生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之中。然后我們才能對作品進行各種解讀:初讀時覺得孔乙已這個人物很有趣,后來覺得他蠻可憐的,后又想到這是對封建禮教的批判,同時也有作者對孔乙已深深的憐憫和同情。
其次,在把握作品的基礎(chǔ)上鼓勵學生對作品進行多角度解讀。比如《蜀道難》可以理解為作者對雄奇壯麗風光的贊美,可以理解為作者對友人入蜀感到的擔憂,還可以理解為對軍閥據(jù)險作亂的忠告。但這并不是說就可以對作品進行隨心所欲的肢解和剖析,不去努力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不深入體會作品本文之原意,不顧及作品上下文的制約性和導向性,而將各種誤解、歧義、猜測,都歸入“多義性”而認可。比如把《關(guān)雎》理解為一首愛情詩尚可,理解為歌頌“后妃之德”就多少有點牽強附會了。
第三,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空白點,通過作家的遺漏和疏忽,慢慢地讀出很多我們從作品字面上讀不到的東西。比如在《孔乙己》里,魯迅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幾次來到酒店的描述,當孔乙己的腿被打斷后,魯迅才開始寫他是如何走來的?!懊腿婚g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磿r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臺下對了門檻坐著?!毕仁锹曇魝鱽?,然后才見著人,當“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錢后,令人戰(zhàn)栗的描述出現(xiàn)了,魯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話,“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是用這手走來的?!濒斞笧槭裁匆÷钥滓壹鹤畛鯉状蝸淼骄频甑拿枋??一方面是敘述上追求文本簡潔的策略,但更重要的是為了表達作者觀點的需要,突出了丁舉人給孔乙己帶來的巨大傷害。
總之,不同的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意義會有不同的解讀,甚至同一讀者在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解讀,解讀方式也多種多樣,本文所列的只是幾種最為簡要的方式。
(作者單位:廣西橫縣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