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慧芳
〔摘要〕近年來,中小學生因學習壓力、情感失調或生活事件的遭遇而出現(xiàn)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不時見諸媒體,這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學校教育在面對中小學生的生命意識淡薄方面是否有更好的解決之道?泉州市努力克服現(xiàn)行學科課程體系和學校專項教育在生命教育這部分的弱勢,探索構建了適合本市中小學(含幼兒園、中職)學生的生命教育模式和策略。
〔關鍵詞〕生命教育;課程化;實踐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6)20-0015-07
一、生命教育課程化實施的必要性
近年來,中小學生因學習壓力、情感失調或生活事件的遭遇而出現(xiàn)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不時見諸于媒體,由此引起大家對于現(xiàn)今中小學教育的悲嘆和擔憂,也引起學校對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專項教育的適時關注和推行,但不得不說,收效甚微。時過境遷,總會有類似事件重演,一次又一次挑戰(zhàn)人們的心理底線。這不禁讓我們重新思考,學校教育在面對中小學生的生命意識淡薄方面是否有更好的解決之道?是否僅憑開設講座、開放心理咨詢室進行個案咨詢,或定期的安全知識競賽就可促進學生生命意識的提高?放眼周邊,我們發(fā)現(xiàn),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三生教育等教育形態(tài)正慢慢形成一股風潮,在國外、周邊地區(qū)逐漸流行并常態(tài)化。生命教育作為一門課程,已在我國臺灣地區(qū)開設多年,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泉州市在這方面還未進行深入探索。我市教育局在推行生命教育方面非常重視,有《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生命教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推行,也定期開展相關的大型活動。只是因起步較晚,還沒有可操作性的課程體系、操作原則供學校借鑒。各學校如孤軍奮戰(zhàn),在生命教育領域自我摸索、自我成長,學校間差異顯著。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命教育的實踐和推行。因此,我們以“泉州市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化研究”課題為契機,探索生命教育課程化在泉州市的實踐可能。
二、泉州市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化的界定
課程是一種活動、交往、溝通與合作,是人的各種自主活動的總和。新課程賦予課程資源的概念以新的理解,包括校內各種資源,也包括校外資源。課程化是指依托課程落實生命教育,包括學校內外的各種活動。我們努力克服現(xiàn)行學科課程體系和學校專項教育在生命教育這部分的弱勢,探索構建適合我市中小學(含幼兒園、中職)學生的生命教育模式和策略。我們以課題為依托,通過設立子課題學校進行試點研究,探索生命教育在學校的課程化實施,力求在生命教育的實效性、可操作性方面加以突破。我們主要通過實踐構建中小學(含幼兒園、中職)生命教育課程體系、探索課程化的原則、模式、策略、途徑等方面以及如何在不同學段有區(qū)分有重點有規(guī)劃地實施生命教育,在此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認識、理解、感悟、接納、欣賞、尊重、敬畏、熱愛、珍惜、完善及升華生命,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質量、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生命教育是有關生命的教育,是有關生存、生活以及人生問題的教育。生命包括個人生命、他人生命、自然生命。通過對學生進行生命孕育、生命發(fā)展、生命價值引導等方面的教育,培養(yǎng)他們認識自我,尊重他人,珍惜生命,對社會及他人有愛心,使學生成為身心和諧、人格健全的人。
三、泉州市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化的實踐研究
(一)生命教育課程化應遵循的原則
理念性:生命教育不是孤立的,而首先是一種需要存于每位教師、每個學校的教育觀念、教育文化,而后才是一種廣泛與各項專題教育、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緊密融合的教育。
全員性:生命教育不是個別實驗教師的責任,而需要學校動員全體教師用心參與、用心體驗。
全方位:生命教育不僅僅在于課堂教學或是課外活動,而在于各方面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既有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又有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且有課外活動的有力支持,并與各項相關的專項教育有機融合。
統(tǒng)領性:因為生命教育關注生命,是各種專項教育,比如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預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預防教育、環(huán)保教育等的基礎。所以可以生命教育為統(tǒng)領來梳理、整合中小學各專項教育資源,有利于減少重復和浪費。
主體性:生命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需要為主要開展目標。
預防性原則:開展生命教育,目的不是在發(fā)生事件后再進行臨時干預,而是作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定期開展,將發(fā)生事件抑制在萌芽狀態(tài),減少其發(fā)生的可能性。
常態(tài)性原則:生命教育的開展,應落實到課程計劃中,常態(tài)性開展,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積累效果。
適合性原則:開展生命教育需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選擇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與之成長、發(fā)展密切聯(lián)系的內容,進行科學組織與整合。
遞進性原則:生命教育旨在幫助學生認識、理解生命,進而感悟、接納、欣賞、尊重、敬畏、熱愛、珍惜以及完善、升華生命。而課程化活動的整體設計也在于遵循這樣的遞進性,讓學生在逐漸深入的課堂教學和主題活動中體悟越來越深。
滲透性原則:不一定要專門辟出課程塊和課程時段來開展生命教育課,而是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學科都可以滲透生命教育,使課堂、活動、校園到處充滿生命氣息。
體驗性原則:生命教育不是一門學科,重點不是教授知識,而是重在讓學生體驗、感受、領悟,并借此達到生命素養(yǎng)的提高。
合作性原則:學校需聯(lián)合家長、社區(qū)以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學校需積極開發(fā)、利用家庭和社區(qū)的教育資源,積極引導家庭和社區(qū)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生活習慣、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生成性原則:生命教育是面向生命群體的教育,師生互動的、現(xiàn)場生成的東西無法一一預設,如果為了單純的課堂或活動效果,而忽視生命本體的自然而真實的反應,則違背了生命教育的初衷。所以,在開展生命教育時要注意放棄堅決按照預設的想法,需注意學生的現(xiàn)場流露并使其有所釋放,從而達到尊重生命、升華生命情感的效果。
差異性原則:生命之間是有差異的,學生之間的接受能力、需要、觀念也大不相同。生命教育需關注學生間的差異,尊重他們的不同觀念、根據他們的不同需要來設計方案。
長期性原則:生命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抱著長期積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心態(tài)來開展生命教育。
(二)地區(qū)生命教育課程化的模式
梳理生命教育課程化資料——自上而下建構生命教育課程化模式——選取生命教育課程化實驗學校——自下而上的行動研究來探索生命教育課程化體系——自上而下推動研討活動、主題競賽——自上而下整合生命教育課程化體系——自上而下在其他實驗學校推廣生命教育課程化體系——循環(huán)反復的自下而上的行動研究來探索、完善課程化體系——經過不斷行動研究、經驗總結——形成可在全地區(qū)推廣的生命教育課程化體系——經過多番論證、行動研究、不斷完善、改進生命教育課程化體系——形成可在更上一級地區(qū)推廣的生命教育課程化體系。
(三)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體系的模式、內容
不同子課題從不同角度切入探索校本課程體系的開發(fā),而這些角度恰好與其所在學段、所擅長領域、學校實際情況、學校資源等密切相關,我們沒有統(tǒng)合這幾個課程體系,是因為不管從哪一個角度,這些生命教育課程都落到了實處,而且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在沒有具體驗證哪一種角度更適合更廣泛的學校之前,我們保留了這幾種課程體系作為研究成果。
1.小學學段:融合各專項教育為一體,編制讓學生掌握生存技能的校本課程體系
將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毒品預防教育與生命教育有機融合創(chuàng)編教材。達埔中心小學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當做實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陣地,每學期每年級確定一個大主題,確保每個學生在小學階段能至少經歷12次生命教育活動。
(1)各學段課程內容
1~3年級內容:
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生命現(xiàn)象,初步了解自己。
喜歡自己,樂于與同學交往;懂得關心家人、尊敬老人。
親近大自然,愛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
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氣用電安全、飲食安全等自我保護知識。
4~6年級內容:
了解身體的生長情形,進一步理解性別認同。
了解友誼的意義;懂得同情、關心和力所能及地幫助弱者;學習與他人的合作。
初步認識與體驗人的生命是可貴的,珍惜生命;遠離煙酒和毒品。
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樹立時間觀念,正確使用網絡。
學習必要的自我保護技能,學會識別可疑的陌生人,初步掌握突發(fā)災害時的生存能力和自救能力。
(2)校本課程模式:具體見圖1。
2.高中(中職)學段:融合積極心理學理念,創(chuàng)編提高學生生命質量的幸福課程體系
針對學生發(fā)展實際和身心特點,華僑職校通過長期探索,整合與設計校本教材《我們的幸福課程》。該課程從四大模塊十二個主題出發(fā),以學生心靈聲音為靈魂,以生命發(fā)展為主線,以積極心理學為理念,以幸福感為目標,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認識珍愛生命—發(fā)展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的質量,最終實現(xiàn)幸福生活。每一課的設計生動活潑,形式多樣,有生命箴言、故事感悟、知識寶庫、游戲體驗、生命拓展和建議分享等,讓學生在感知、融入、參與、體驗、感悟、分享和改變中,達到提升生命質量的終極目的。
(1)幸福課程六大理念
生活中,我們總覺得幸福是抽象的,但是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認知與行為來感知和獲得幸福的理念和行動。
積極悅納珍愛自己:擁有幸福的前提是能正確認識自己,不自卑也不自負,喜歡自己珍愛自己,在內心深處完全接受自己的長處和擁有,也欣然接受自己的短處和缺失。因為每個人都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為自己的現(xiàn)實而積極充實地生活。
換位思考感知生活:幸福的人擁有更好的共情能力,常善解人意為他人著想,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感知角度是多元的,因此能保持心態(tài)平衡,泰然處事,用好情緒獲取高質量的生活。
感恩之心善待他人:抱怨的人把精力全集中在對生活的不滿之處,而幸福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能令他們開心的事情上,所以他們更多地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因為心懷感念,他會感謝并回報讓他快樂的人和事,讓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機會感受人間的溫暖、關愛和美好,讓愛和幸福永久地傳遞。
欣賞萬物感受美好:懷著欣賞的心情感受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可能發(fā)現(xiàn)和體驗幸福。當看到身邊的人和事物都很美好,我們感覺自己像天使一樣;同時能以體驗生活的態(tài)度面對挫折,而減輕痛苦感。
珍惜時間規(guī)律生活:當我們充分利用時間獲得規(guī)律充實生活,這樣既能保持輕松上進的生活態(tài)度,整齊有序的生活而自信和滿足,更能使我們對于過去無怨無悔,應對當下踏實積極,而讓我們的未來充滿希望。
確立目標做好自己:根據自己的綜合條件,給自己一個恰當的人生定位和目標。無論他人及環(huán)境如何,首先做好自己,盡心盡力去實現(xiàn),不急于渴求結果,相信幸福就在于享受過程本身。
(2)幸福課程模式:具體見圖2。
3.融合團體輔導心理學理念
選擇其中與生命教育各個層次緊密相關的部分,編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校本課程體系,可應用于小學、初中、高中、中職各學段。
泉州實驗中學以團體輔導活動為依托,在高一、二年級每周兩課時開設生命教育課程。課程模式如圖3。
4.融合幼兒階段的健康教育理念
選擇從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huán)境、人與宇宙四個方向來確定幼兒園生命教育內涵,從而使幼兒逐步達到生命教育的各個層次:認識、理解、感悟、接納、欣賞、尊重、敬畏、熱愛、珍惜、完善及升華生命,可應用于幼兒園或小學一年級等學段。
市機關幼兒園依托主題活動和繪本教學兩種教學方法下分別探索出對應的課程模式。
主題活動法:通過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幼兒在這種有高度動機的環(huán)境中,接觸、感知、體驗生命教育內容,教師的教材更有極其廣泛的空間而且可直接打破學科之間的限制,在教學中靈活自然地融合不同領域的內容,給幼兒一個主動學習的環(huán)境來進行生命教育。
繪本教學法:是一種融入式教學方法,即在幼兒語言教育中滲透生命啟蒙教育。繪本在幼兒生命教育中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是啟迪幼兒生命意識的好教材。以繪本學習為載體,開啟幼兒生命意識。
(1)融合生命教育的健康教育課程內涵
3~6歲幼兒,在“人與自己”和“人與他人”兩個方面已有混沌的萌芽狀態(tài),對自己身體的構造與功能很感興趣,有的幼兒已經建立了模糊的自我概念,但對周遭友伴的關心、包容與照顧還十分欠缺;在“人與環(huán)境”方面,幼兒表現(xiàn)得十分茫然,但有十足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在“人與宇宙”方面,幼兒對死亡的情緒是恐懼、擔憂、難以理解、不知怎樣面對。所以,可在以下這些方面開展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融合。
人與自己:認識自己、欣賞自己、接納自己、建造自己。
人與他人:尊重他人、愛與關懷、接納異己、群體生活。
人與環(huán)境:愛護環(huán)境、尊重自然、社會關懷。
人與宇宙:生命之美、了解死亡、人生信仰。
(2)融合生命教育的健康教育課程模式
主題活動教學:小班主題“獨一無二的我”,從我我關系和人我關系這兩個方面開展活動,形成兩個大分支,48個小分支。模式如下:
“我的寫真集”包括38個內容:媽媽,我從哪里來;我來當懷孕準媽媽;在媽媽肚子里;呱呱墜地;小時候的東西;成長小趣事;照顧蛋寶寶;我又長高了;別說我??;魔鏡啊魔鏡;猜猜我是誰;我的小臉;五官歌;我愛小臉;多變的表情;笑比哭好;表情歌;多變的臉;我的自畫像;寶寶的小手;秋天的落葉;小手本領大;我有一雙小小手;我的小手變變變;我的左手也能干;可愛的小腳丫;能干的小腳丫;人體秀;男孩和女孩;我的身體;碰一碰;我會擺Pose;當你發(fā)生了危險,怎么辦;我會滑滑梯;我會拿椅子;小公雞愛打架;我會守秩序等。
“健康的我”包括10個內容:感冒了怎么辦;檢查身體;小毛病我不怕;吃藥打針我不怕;快樂早餐;我喜歡吃的東西;不要吃太多的甜食;干凈食物人人愛;嬌嬌不挑食了;香香的菜等,且這學期仍在拓展中。
中班四個大主題活動,第一,“生命在于運動”形成三個大分支,生成小分支21個;第二,“我運動、我健康”,三個大分支,生成小分支29個,兩個主題分別從人與自己、人與他人和人與環(huán)境這三個方面開展活動。第三,感恩主題活動 “讓愛住我家”,從人與他人這一方面開展活動,讓幼兒從中學習愛與關懷—學會感恩;第四,“生命樹——我是誰”有四個大分支,生成小分支33個。從人與自己這一方面開展活動,讓幼兒從中學習認識自己,欣賞自己,接納自己。模式如圖4。
“生命在于運動”包括21個內容:物我關系——我們喜歡的運動,我喜歡的運動,我們長高了,小小運動員,我們做早操,伸伸轉轉;我我關系——飯前飯后不做劇烈運動,運動傷害能防治;人我關系——調皮的球,滾球真好玩,拋接球,我會投籃,送球方法多,足球小人,說說我的自行車,好玩的自行車等。
“我運動 我健康”包括29個內容:我們的身體——胖胖兔減肥操,愛運動的木偶娃娃;我們愛運動—我喜歡的運動,我知道的運動,健康歌,小小運動員,天天做操身體好,我們都是機器人,比賽,照鏡子,新鄰居,向手挑戰(zhàn),我們的小腳丫,滑稽的腳先生,五兄弟,小駝背的苦惱,身體怎么動,身體在說話,不舒服可以哭,表情歌,運動前后,治治小傷痛,有趣的指紋,會說話的手;我們愛身體——我們的臉蛋,淤斑和腫包,流血了,流鼻涕啦,牙疼等。
“生命樹——我是誰”包括33個內容:生命起源——我從哪里來,爸爸的一半和媽媽的一半,男孩女孩不一樣,為什么我是男孩,為什么我是女孩;欣賞自己——不一樣的我,我的名字,我的名片,我覺得我很棒,能干的我;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我的身體會移動,拷貝不走樣,頭發(fā)肩膀膝蓋腳,My body,和感冒病菌拜拜,不做危險的事,我的長相,我的自畫像;我的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摸覺、操作表現(xiàn)——身體的五種感覺健康活動,小毛病我不怕,牙疼,笑娃娃與哭娃娃,我好害怕,我好難過,表情歌,歡喜就好。
繪本教學:大班教學從“欣賞自己,認識生命”“自我接納,欣賞生命”“情緒管理,珍愛生命”“生存關懷,敬畏生命”四個方面,擇取了二十多種繪本,形成有價值的教學詳案,具體如圖9。
四、泉州市生命教育課程化研究總結
我們的研究遵循從上而下的體系輪廓把握和從下而上的行動研究范式,但缺乏從上而下的邊總結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正,沒有在研究過程中及時調整,而只在最后做總體把握,是個缺憾。而且我們還未形成地方推廣性的課程體系,只形成了可供借鑒的多樣體系,并局限于各個開展的學校和學段,這些方面值得我們繼續(xù)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