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禹
【摘要】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科技進步成果大大改變了生產、消費和交換模式,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濟成果。實踐證明,以信息為主要元素的信息經濟,在今天的經濟體系中越來越占有重要地位。物聯網的出現和推廣,就是在信息經濟和互聯網普及繁榮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整合資源,創(chuàng)造更便捷、更高效的模式。同時,也要認識到,技術對經濟社會的互動作用具有兩面性。
在保證技術的正向作用同時,還要關注管理制度和思想觀念的變革與更新。特別是物聯網領域的制度和觀念構建創(chuàng)造尤其急迫。只有盡快構建相關制度環(huán)境土壤,中國物聯網事業(yè)才會有比較健康充分的發(fā)展。
【關鍵詞】互聯網 物聯網 管理制度 思想觀念
【中圖分類號】 F062.5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7.006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互聯網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個新事物。雖然這個概念提出已經有一段時間,但是對于它的概念和內涵的深入討論,似乎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注和足夠的重視,以至有人以為這只不過是又一輪時髦的新名詞炒作而已。毫無疑問,這種狀況對于物聯網的健康發(fā)展是不利的,業(yè)界和媒體很有必要進行研究和討論。
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互聯網已經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領域蓬勃發(fā)展。今天,已經很少聽到排斥或質疑互聯網的聲音,它已經成為毋容置疑的客觀存在。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它更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其實,物聯網正是“互聯網+”的一個典型的案例。如果直譯的話,物聯網就是“物件的互聯網”。與互聯網相比,從技術上說,實現信息的連接并沒有什么新的、實質性的變化,所增加的新技術主要是各種信息采集的技術和設備。當然,這是從技術的視角,對于物聯網的觀察。本文不打算在這方面進行討論。我們想要強調的是另外一個視角——管理體制和經濟理念的視角,即考察和分析由于物聯網的出現,經濟系統(tǒng)的結構、運作和指導思想將產生怎樣的變化,以及經濟理念需要進行怎樣的變革。
本文從經濟系統(tǒng)的變化、資源最優(yōu)配置的實現入手,用信息經濟學的觀念,討論物聯網給我們帶來的變革和機遇,從而對物聯網健康發(fā)展的環(huán)境、條件和促進措施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物聯網:信息時代經濟系統(tǒng)的進步和提升
工業(yè)時代經濟系統(tǒng)的結構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的模式。在這種結構的經濟系統(tǒng)中,資源的配置和利用,完全控制在資本手中。傳統(tǒng)經濟理論所設想的、理想化的“市場調節(jié)”和“最優(yōu)配置”在信息不對稱的大環(huán)境下,實際上已經成為不可能真正實現的、虛幻的“理想均衡狀態(tài)”。與此相反,資本本性所追求的、無約束的追逐利潤和盲目擴張,不可避免地導致經濟系統(tǒng)的波動和失調,以致崩潰。這就是當今世界范圍內的資本主義所面臨的、在傳統(tǒng)的經濟學思維框架中永遠解不開的困境和難題。
信息經濟學正是從對于信息的重新認識入手,沖破了“信息完全假設”的束縛,開辟了深入認識經濟系統(tǒng)的結構和規(guī)律的新天地。眾所周知,在傳統(tǒng)的經濟學分析框架中,信息是沒有地位和不起作用的,在要素分析中根本沒有信息的位置。如果說在300年前,在生產和交換還局限在較小范圍時,這樣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話,那么,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在越來越細、越來越復雜的分工模式中,這種過分簡單化的分析方法實在是太不符合實際了。換句話說,信息、信息處理的手段和能力、信息處理系統(tǒng)的地位和作用,已經再也不能被忽視了。信息時代的經濟學必須把信息和信息的處理納入基本的理論框架之中。
應運而生的現代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進入了人類的經濟生活。近幾十年來,無論是在企業(yè)管理的層面,還是在市場運作的層面,人們對于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因而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和關注,電子商務的蓬勃興起就是最有力的證明。而物聯網的出現,則把這一發(fā)展推向了又一個新的高峰。如果說互聯網是把企業(yè)和人的聯系網絡大大地加強了的話,那么,物聯網就是把這個相互緊密聯系的網絡進一步擴大到形形色色的設備和物品,而且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價格的低廉、使用的方便、溝通的迅速都達到了以往難以想象的程度。哪怕是20年前,有誰能想象到今天的網約車和車聯網呢?
生產力的發(fā)展必然導致生產關系的變革,這是顛撲不破的客觀規(guī)律。在如此迅速的變化中,傳統(tǒng)的自上而下的、信息高度集中的體制和管理思想,已經捉襟見肘、無法應對。新型的、多層次的系統(tǒng)結構,網絡化、去中心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專業(yè)化的、精準定向的信息服務等等新事物,應運而生。淘寶購物、支付寶、微信朋友圈、網約車平臺就都是一個又一個生動的例子。毫無疑問,如果沒有網絡技術,網約車是不可能出現的。同樣沒有疑問的是,當網絡平臺顛覆了信息不對稱的現狀,傳統(tǒng)的出租車管理模式還能繼續(xù)下去嗎?可以想象,當物聯網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的時候,我們以前無法做到的許多事情,都將能夠用很低的成本實現,例如:精準營銷的實現、私人定制的服務、食品安全的追蹤、風險監(jiān)控的實施、以致有針對性的預測預報等。比如,阿里巴巴和沃爾瑪的對比,就很具有代表性。后者是一個數十萬人的、統(tǒng)一的大企業(yè),從采購到銷售都是這一個企業(yè)在做。前者則是一個平臺,在上面活躍的上百萬的企業(yè)都是獨立的市場參與者。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經濟結構。可以預言,這樣的變革還只是剛剛開始,隨著“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fā)展,以后這樣的事情還會越來越多。
在這里,我們要強調的是,在看到物聯網的技術方面的同時,需要以更大的注意力關注它帶來的經濟結構和運作方式的變革,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不可避免的經濟理念的更新。網絡自古就有,人類社會實際上就是一個龐大的社會關系網絡(Social Network,相應的學術領域被稱為社會網絡分析,即Social Network Analysis,簡稱SNA)。在這個網絡中最基礎的就是經濟關系的網絡,即我們所說的經濟系統(tǒng)或經濟結構。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這種網絡的范圍和規(guī)模是不同的,所使用的技術手段也是不同的。原始人類的網絡只是在部落范圍之內,交流的方式就是語言。農業(yè)時代的范圍有所擴大,村落、集市成為主要的載體。文字的出現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使人類的交流跨越了時間和空間,使這種網絡得到了顯著的擴充和發(fā)展。在工業(yè)時代,最重要的兩個工具就是交通網絡和電信網絡。這兩類網絡的作用是眾所周知的。150多年前,橫跨美洲大陸的鐵路通車的時候,詩人惠特曼寫了著名的詩篇《通向印度之路》,在詩中他熱情地歌頌鐵路網帶來的社會進步和變革,憧憬著技術進步帶來的人類的美好未來。
總之,互聯網,包括物聯網的出現并非偶然。這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個嶄新的階段。無論是技術、管理體制,還是思想觀念,我們都需要及時更新,切不可墨守成規(guī)、削足適履。
技術、管理體制、思想觀念三者的辯證關系
上面所說的社會變革,即從工業(yè)社會向信息社會的過渡,是一場空前復雜、空前深刻的全面變革。技術、制度、思想三者的辯證關系需要我們認真思考,需要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新的態(tài)度。
技術是這場變革的基礎和條件。沒有技術的進步,就談不上社會和思想的進步,這是毫無疑義的。簡要地說,在自然科學和技術領域的這場質變,起源于愛因斯坦和普朗克,經過從新理念的提出,實驗的驗證,理論框架的重構,直到實際的應用,從上世紀后半葉開始結出豐碩的果實。今天我們享用的大多數福利,從手機到超級市場,從GPS到新能源,都可以看到這一百多年的進步。就說物聯網,沒有眾多的傳感器和無線通信,就根本不可能出現??茖W技術進步的基礎作用無論怎樣強調都是不過分的。
然而,這絕不是說,我們可以忽視管理體制和思想觀念的重要性。技術永遠是雙刃劍,它可以為人類造福,也可以給人類帶來災禍。原子彈是一個例子,網絡安全則是最近的例子。就經濟領域來說,網絡詐騙和電信騷擾所帶來的麻煩和威脅最為典型。所以,對待新技術這柄雙刃劍,必須要有所制約和管理。這就是我們要說的另外兩個因素:管理制度和思想觀念。人類的經濟和社會這個復雜系統(tǒng),能夠得以持續(xù)存在和發(fā)展,就在于它是建立在一定的“規(guī)矩”的基礎上的。這里的“規(guī)矩”首先是一定的管理體制,同時還要有社會成員對于這種管理體制的認同和遵守,即作為社會基礎的思想理念。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沒有對于貨幣的認同,沒有對于交易規(guī)則的認同和遵守,我們人類的經濟和社會這個復雜系統(tǒng)能夠維持下去嗎?再簡單一點,沒有對于交通規(guī)則的認同,沒有對于靠右行駛的規(guī)則的遵守,今天的城市系統(tǒng)能夠維持一個小時嗎?
深入考察歷史,我們就可以看到,這種管理體制和思想理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是隨著社會和技術的進步不斷變化、不斷發(fā)展的。沒有互聯網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需要考慮信息安全的議題。沒有高速公路的時候,限速和攝像頭也不會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在新技術運用到實際中去的時候,常常會提出一些原來根本不存在的新問題,使得原有的管理體制和管理辦法無法處理、無法應對。在這種情況下,新技術和舊管理體制的矛盾就會凸顯出來,關于網約車的爭議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這種情況下,及時地、有計劃地修改舊的管理體制和方法,摸索和完善新的、符合實際需要的管理體制和方法,就成為關鍵性的因素。政策制定者、領導者和組織者的責任也就正在于此。具體到物聯網,當前的確面臨著許多以前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和思考,對此我們會在第三節(jié)進一步展開討論。
然而,任何制度和規(guī)則都是要由人來實施的,而人的行為是由思想和理念支配的。人們做事情的時候,總是基于自己對于社會和經濟的基本看法來決定行動的。而這些基本看法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長期的歷史和文化環(huán)境中形成的。我們經??吹降?,某些引進的管理理論和方法“水土不服”的現象,原因就在于此。在現實中,我們常常見到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遇到政策繞著走”等現象,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著名經濟學家、制度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者諾斯,就曾經把正式規(guī)則、非正式規(guī)則和實施方式都放在他的分析框架中,這充分表明了諾斯所說的制度并不只是成文的、公開的規(guī)則和管理制度。當我們從工業(yè)時代邁向信息時代的時候,人們的思想和理念不可避免地帶有許多工業(yè)時代的傳統(tǒng)。這是這些思維定式,使得向信息社會的過渡中,出現了種種矛盾和沖突。從而使新技術這柄雙刃劍的負面作用突出出來,而且使新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制定和實施遇到重重障礙。幾十年來涉及信息和電子商務的立法工作的艱難進程,就充分證明了這點。
綜上所述,技術、制度、思想三者相互之間的推動和制約,構成了在信息化進程中的錯綜復雜的艱難進程。整個信息化是這樣,互聯網的發(fā)展是這樣,物聯網的發(fā)展面臨著的也是類似的問題。所以,我們首先要充分認識這三個方面的辯證關系,并且具體地分析在當前的工作條件下,各種因素的輕重緩急和具體態(tài)勢,由此制定有針對性的、切實有效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支持政策,以便推動物聯網的健康發(fā)展。
符合新技術的、新環(huán)境的管理制度和思想觀念,將能夠充分發(fā)揮新技術的能力和作用,為人類創(chuàng)造更多的福利,同時抑制和約束其負面影響和非法使用。
物聯網的管理制度和健康環(huán)境的建立
我們首先考察物聯網發(fā)展在管理制度和環(huán)境建設方面的當務之急。
發(fā)展物聯網的首要障礙是信息孤島和信息壁壘。物聯網的技術提供了數據采集和流通的巨大的能力,使得人們具備了收集和交流海量數據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能不能發(fā)揮出來,能不能產生實際的經濟效益,還要取決于長期存在的信息孤島和信息壁壘問題能否得到有效的解決。而做到這一點,是需要對現行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由于傳統(tǒng)的管理體制和組織結構,信息孤島和信息壁壘的存在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數據不是沒有,而是無法順利地到達需要用的地方,無法發(fā)揮作用。這在自上而下的、垂直的管理體制下,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的。只有在網絡化的、去中心化的新型結構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障礙首先在于部門、局部利益和整體的、全局的利益的矛盾,在于對個體和整體利益的辯證關系沒有正確的認識。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在第四節(jié)中還要討論。
其次,關于網絡和數據的作用和價值,在現有的經濟評價制度中并沒有得到反映?,F在大家都承認,數據是資源,網絡是資源。然而,在我們的財務評估、績效評估以至國民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中,這兩者都沒有真正反映出來。這種狀況并不奇怪,因為我們今天的會計報表制度、統(tǒng)計指標體系都還是在工業(yè)時代制定的。用這樣的指標體系當然很難如實地、準確地反映出物聯網的經濟活動狀況。研究和制定這樣的評價方法是當前改革進程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信息安全問題,或者說的更確切一點,防止數據和網絡的非法使用,防止用數據和網絡作壞事。這里包括兩個方面:社會的、宏觀的方面;個體的、微觀的方面。在宏觀方面,恐怖分子、犯罪分子可以利用網絡從事危害社會、危害公眾的罪惡活動。這種情況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對于這種情況的防范,不僅是國家和社會安全的需要,也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所在。在微觀方面,個人信息的非法利用,也已經引起了廣大群眾的不滿和反感。我國和世界各國政府,近年來都對于網絡安全問題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這是十分自然的、需要繼續(xù)推進的。網絡安全問題的解決,同樣要從技術、管理、思想三個方面入手。從管理的角度來看,社會層面的法制建設、行業(yè)層面的規(guī)范制定、企業(yè)層面的管理制度都是需要認真落實的。
以上三個問題是當前比較突出的、比較緊迫的。還有不少問題會在今后的實踐進程中逐步顯現出來,需要我們持續(xù)地關注和思考。新的符合信息時代經濟需要的管理體制和方法,不是立馬可以建立和完善起來的。對此我們要有長期的、持久的準備,努力爭取少走彎路、及時響應、較快地形成新的管理體制和管理辦法。
物聯網需要新的經濟學理念
面對信息時代的深刻變革,當前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思想和理念方面的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技術是由人掌握的,制度是要由人執(zhí)行的,新的經濟社會秩序的建立從根本上來說,是全社會成員的觀念的提升。應該說,對于這一點,至今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更談不上有效地應對。在這里僅就與物聯網有關的若干思想觀念進行一點討論。
物聯網的效益來自于信息和網絡這兩個因素,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個體構成網絡,通過信息的交流實現了資源的更有效的利用。在這里,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上文提到的信息孤島和信息壁壘的出現,就是因為人們往往把個體和局部的利益,與整體的利益對立起來。所以,新技術的運用、傳統(tǒng)管理體制的變革往往會受到部門或局部的抵制。在工業(yè)時代形成的、把個體和整體絕對地對立起來個體利益至上的思維方式指引下,物聯網的發(fā)展當然就會受到阻礙。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要有效地推進物聯網的發(fā)展,就需要在全社會,包括干部、企業(yè)家和所有公民,大力宣傳和普及科學的、辯證的、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協調一致的新理念,掃除只注重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狹隘觀念。
總之,要使物聯網這個新生事物健康發(fā)展,就需要在技術、制度、思想三個方面協同推進。在當前,特別需要對于后兩個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投入。
責 編/凌肖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