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紅
懼怕習作是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常見的問題。不少學生遇到習作,要么抓耳撓腮,半天憋不出一句話;要么詞不達意,不知所云。許多語文教師也認為作文不好教。事實上,孩子的世界中并不缺少精彩事情的發(fā)生,只是他們不注意收集素材,不善于捕捉細節(jié)并準確表達,或者對教師在文章體裁和篇章結(jié)構(gòu)方面的要求不甚理解等,影響了他們順利完成寫作。為此,教學中我們不妨采取群文閱讀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如可以圍繞著“文章是怎么寫的”或“文章為什么這樣寫”選擇一組文章,師生共同閱讀、集體建構(gòu),最終達成共識。總結(jié)出文章的表達方式、習作特點等,并讓孩子們嘗試將這些寫作方法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一、閱讀時考慮布局謀篇
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運用了同一種構(gòu)思方法,如《七顆鉆石》《小壁虎借尾巴》《小馬過河》這幾篇文章,在布局謀篇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反復。它們都是有一個貫穿全文的語句,產(chǎn)生了一詠三嘆的效果,使得文章的主題也隨著這句話的重復出現(xiàn)得到不斷深化。在學習以上三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看看故事中的情節(jié)有幾次反復?反復情節(jié)寫了什么內(nèi)容?從反復情節(jié)中你體會到什么?”這幾個問題來學習文本的布局謀篇,并引導學生把這種構(gòu)思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感悟這種寫法的文章給讀者帶來的思考。
此外,教材中蘊藏著許多精彩的謀篇布局方法,比如:“以小見大”(六年級上冊《一夜的工作》《窮人》《楊震暮夜卻金》《把掌聲分給她一半》)、“描寫環(huán)境,渲染氣氛”(六年級上冊《窮人》《三峽之秋》《浙江潮》)、“意味深長、耐人尋味的結(jié)尾”(《橋》《夜鶯之歌》《凡卡》)、“首尾呼應,深化主題”(《匆匆》《十六年前的回憶》)。還有借景抒情、環(huán)境烘托、點面結(jié)合等多種表現(xiàn)手法,在教材中都可找到精彩范例。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反復閱讀、體會文章表達方式的基礎(chǔ)上,勇于在自己的習作中進行嘗試。
二、閱讀時關(guān)注語言風格
教材中文章的語言風格也是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同一作者的作品往往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語言習慣和文品,同一風格的文章又有著相似的語言特點。
北師大版教材中選用了老舍先生的多篇文章,如三年級上冊《老北京的春節(jié)》、四年級上冊《草原》《趵突泉》、六年級下冊《養(yǎng)花》,這幾篇文章均體現(xiàn)了老舍先生平實、樸素、簡練的語言風格,使人讀起來有自然率真、深入淺出之感。教師可以把這幾篇文章放在一起形成專題,集中閱讀,然后擬題練筆,讓學生在練筆中找到與讀者面對面聊天的感覺,努力使自己的每一句話都能輕松自然地走進讀者心里。
再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文章,它們的結(jié)尾部分運用了同一種語言風格,即以柔美的語言、平靜的敘述,表達內(nèi)心強烈的情感。表面看似風平浪靜,實則風起云涌。我們不妨把它當成一個專題,引導學生將這幾課集中閱讀,用心感悟:這種語言風格與用強烈的語氣表達心情的語言風格相比,有何獨特的魅力?還可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運用這種語言風格說話、練筆。
三、閱讀時注重遣詞造句
小學生習作常存在詞匯量不足、表達冗雜、詞不達意、搭配不當、表述空泛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文本中分類尋找、精選遣詞造句方面的范例,先品析,再背誦,然后仿寫,也可以帶著新的認識、新的標準修改自己過去的習作。
比如文本中的比喻句有很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文本中精選自己最欣賞的10個比喻句,先和同學們交流為什么欣賞它,然后積累、背誦并練習仿寫。學生在挑選這10個最欣賞的句子時,會瀏覽很多篇文章,感受很多個比喻句,可見尋找的過程本身就很有意義。精選出的這些句子,還需要學生咀嚼品析、嘗試仿寫、熟讀成誦,這對提高學生遣詞造句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另外,在我們的教材中也不乏用字精妙之范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教材中精選10個用得非常精妙的詞語或字眼咀嚼品味。學生也許會找到“車跟著馬飛過小丘”中的“飛”字(四年級上冊《草原》);也許會找到“這不安分的生靈從無數(shù)谷口、山坡涌出來”中的“涌”字(五年級上冊《鞏乃斯的馬》);也許會找到“紅四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中的“奪”字(四年級上冊《飛奪瀘定橋》)……在這些典范的熏陶之下,學生斟字酌句的能力自然會提高,再重新審視自己的習作時,便自然容不得那些不恰當、不到位的字眼和詞語了。
大凡優(yōu)秀的作品,本身就在告訴我們文章該怎么寫。教學中,教師如果能讓學生熟讀優(yōu)秀作品,引導他們多角度去揣摩、精選、整理,達到出口成章的程度,學生學到的就不僅僅是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受益終身的語文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