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華,張乃正*,李 磊,王娟麗(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分院,陜西寶雞70,hah_790@6.com;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中醫(yī)藥學系,陜西寶雞70;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心理咨詢中心,陜西寶雞70)
認知行為團體療法在社交焦慮醫(yī)學生中的應用研究
黃愛華1,張乃正1*,李磊2,王娟麗3
(1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分院,陜西寶雞721013,hah_7903@163.com;2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中醫(yī)藥學系,陜西寶雞721013;3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心理咨詢中心,陜西寶雞721013)
目的探討認知行為團體療法對改善醫(yī)學生社交焦慮的效果,以期改善醫(yī)學生社交溝通能力。方法根據(jù)納入排除標準對某校三年制高職存在社交焦慮醫(yī)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對照組常規(guī)參加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采用認知行為團體療法進行干預。運用交往焦慮量表(IAS)、懼怕否定量表(FNE)、社交回避與困擾量表(SAD)對干預前、后社交焦慮醫(yī)學生認知、情緒、行為水平進行測量,評價干預效果。結果干預后實驗組醫(yī)學生社交焦慮認知、情緒、行為三方面水平均較對照組有顯著改善(P<0.05)。結論認知行為團體療法能夠有效改善醫(yī)學生社交焦慮水平。
認知行為團體療法;社交焦慮;醫(yī)學生;醫(yī)患關系
良好的溝通能力是建立良好醫(yī)患關系的前提條件,也是醫(yī)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之一?,F(xiàn)有文獻研究顯示大學生心理障礙人數(shù)約11.5%~25.9%不等,尤其以社交焦慮問題為主要表現(xiàn)[1]。醫(yī)學生存在社交焦慮將嚴重影響其與病患及其親屬的溝通,對未來開展臨床工作造成消極影響。目前,國內外已有文獻報道認知行為療法的團體輔導對降低大學生社交焦慮是有效的[2-5],但對于醫(yī)學生的社交焦慮,少有此種方法的干預性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認知行為干預,改善醫(yī)學生社交焦慮現(xiàn)狀、提高溝通交流能力,為醫(yī)學生進入臨床工作后能夠建立良好醫(yī)患溝通奠定基礎。
1.1對象
選取某校三年制高職醫(yī)學專業(yè)存在社交焦慮在校學生60人,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兩組一般資料進行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資料均衡可比。納入標準:交往焦慮量表(IAS)≥48分,有意改善人際交往,并能夠保證全程參與者。排除標準:①身體有嚴重疾患不能參與本研究;②艾格森人格問卷(1983年,龔耀先版)高于或低于全國常模。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①一般資料調查表,此表調查項目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生源地、是否單親及是否接受過任何形式的治療等資料。②交往焦慮量表(IAS)該量表由Leary于1983年運用臨床經(jīng)驗法編制,專門測量人際交往中的主觀焦慮感受以及能激起焦慮感受的日常社交情境。國內學者彭純子測量了該量表在中國的適用性,結果顯示IAS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1,重測系數(shù)為0.78,信度指標良好[6]。IAS含有15條自陳條目,11個正向措辭和4反向措辭,這些條目按5級評分予以回答(“1”表示完全不符,“5”表示完全相符),其總評分從15(社交焦慮程度最低)到75(社交焦慮程度最高)分。③懼怕否定評價量表(FNE)原表由Watson和Friend于1969年編制,用于測量人們對得到負性評價的擔憂,因此常用來評估認知癥狀。在國外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標。Leary于1983年修訂了簡明量表,國內學者陳祉新對FNE中文版(簡本)進行了初步的修訂,發(fā)現(xiàn)FNE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其中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5,分半信度為0.82。經(jīng)修訂簡明量表包含12個“是/否”條目,8個正向措辭和4個反向措辭,按照5級評分法逬行評定(“1表示完全不符,“5”表示完全相符),評分范圍從12到60分。它既可用于團體施測,也可用于個人施測并適合在學生群體中施測。④社交回避與困擾量表(SAD)Watson和Friend于1969年編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測得四個月重測系數(shù)為0.68;Patterson和Strauss于1972年測得總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0.77,困擾分量表及回避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分別為0.85、0.87。國內學者彭純子考證了該量表在中國學生中的適用性,結果顯示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5;回避分量表與困擾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分別為0.77、0.73;間隔2周重測信度為0.76。該量表共有28個條目,14條用于評定社交回避,14條用于評定社交困擾,使用“是/否”的方式進行評分,評分范圍從0到28分。
1.2.2研究過程。
對納入的研究對象在當事人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面談,講解本研究目的、內容及要求,并通過面談掌握成員基本資料及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會出現(xiàn)焦慮的主要場景、對活動的期待及要求。通過首次面談并結合IAS分條目得分情況,為干預者制定有針對性的活動方案及干預大綱提供參考資料。面談結束后,對研究對象進行基線測量,對兩組各量表得分情況及一般資料進行分析,盡可能排除混雜因素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然后實施隨機分組。對照組參加學校常規(guī)心理健康教育,干預組在學校常規(guī)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根據(jù)制定的認知行為療法團體活動方案實施為期8周,每周1次,每次2小時的團體干預。由我校心理咨詢中心兩名心理咨詢師及研究者本人共同完成,由一名心理咨詢師負責每次活動的過程帶領,一名對過程進行嚴格督導,并全程記錄。干預方案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認知重建、內部暴露、外部暴露,社交技巧訓練五部分。認知行為干預研究者指導參與者自我檢測思維、情感和行為,認識適應不良性認知-情感-行為類型,研究者適當給予指導、說明和認知示范,在此基礎上發(fā)展新的認知和行為來替代適應不良性認知行為。然后,研究者指導參與者先用想象的方式來聯(lián)系處理問題,并模擬一定的情境,通過內部、外部暴露練習讓參與者在一定條件下用自身實際經(jīng)歷進行訓練,此過程中,研究者則通過指導性說明來強化參與者自我處理問題的能力。社交技巧的訓練包括:直接指導參與者不恰當行為、示范正確應對方式、結合參與者在模擬情景中存在問題提出改善措施,并布置家庭作業(yè)鞏固已學的行為。干預結束后,實施后測,并結合團體意見反饋表了解實際干預效果。
1.3統(tǒng)計學分析
對測得數(shù)據(jù)使用Epidata3.0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再使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主要采用頻數(shù)、構成比進行描述;實驗組、對照組混雜因素造成的組間差異采用卡方檢驗;對兩組干預前后組間得分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2.1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
實驗組與對照組成員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兩組間性別、年齡、生源地、是否單親等因素無差異(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醫(yī)學生一般資料比較
2.2兩組干預前、后負性認知、焦慮情緒得分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負性認知、焦慮情緒得分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過干預,實驗組負性認知得分從(44.39±5.43)降低至(35.00±6.5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同期對照組得分(41.58±5.04)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過干預,實驗組焦慮情緒得分從(56.40±5.68)降低至(46.85±6.0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同期對照組得分(53.17±5.62)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自身干預前后負性認知、焦慮情緒得分均無顯著改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自我否定認知、焦慮情緒得分情況比較
2.3兩組干預前、后社交回避行為得分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社交回避行為得分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過干預,實驗組社交回避行為得分從(8.19±2.61)降至(4.37±2.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同期對照組得分(7.50± 2.25)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自身干預前后社交回避得分無顯著改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社交回避行為得分情況比較
3.1醫(yī)學生社交焦慮水平較高
我國人口眾多,醫(yī)療資源相對匱乏,醫(yī)務工作者工作負擔重、責任大。在這樣的背景下,醫(yī)務工作者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均經(jīng)受著巨大的考驗。國內報道顯示各種程度的傷醫(yī)事件時有發(fā)生,醫(yī)務工作者一方面要將精力集中在疾病的觀察治療等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工作中,另一方面還要兼顧自身與患者接觸的方式、方法、態(tài)度、言行、情緒等。有研究[7]顯示,醫(yī)學生的完美主義傾向及人際信任與社交困擾的情緒和社交回避行為有關。醫(yī)學生一方面對于改善自身社交焦慮現(xiàn)狀的需求有著迫切的希望,另一方面在日常社交中又沒有足夠的自信,主觀上總認為自己不夠好,在一些特殊的社交場合,比如:與老師、領導或權威人士談話時會過分緊張,與一群不太認識的人在一起時會表現(xiàn)出不自然或害羞。本研究接收調查的372名醫(yī)學相關專業(yè)學生中存在社交焦慮者(IAS總分≥48分)72人,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19.6%,比例較高。閔文蛟等的研究[8]中也證實了醫(yī)學相關學生社交焦慮現(xiàn)狀不容樂觀的事實。因此,醫(yī)學生社交焦慮現(xiàn)狀應當引起廣大醫(yī)學教育者和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幫助他們樹立合理的認知,緩解焦慮情緒,從而避免其進入臨床實習階段應對各類社交場合時表現(xiàn)出回避行為。
3.2認知行為團體療法能夠幫助醫(yī)學生逐步建立合理認知
本研究將認知重建和個體化行為干預結合,在團體活動中針對醫(yī)學生負性自我評價、負性思維模式,對不合理認知的存在進行分析,使其認識到自身不合理認知的存在,以辯論的形式,鼓勵大家共同思考,建立起合理認知。吳秀美的研究[9]證實采用辯論方式對社交焦慮高中生認知改變效果良好。另外,本研究在干預中設計了暴露聯(lián)系環(huán)節(jié),針對參與者個人在暴露練習中的表現(xiàn)給予積極的反饋,使其重新建立起的合理認知得以強化。吳滿花[10]等的研究證實,暴露練習中參與者能夠看到并體驗到自己原有想法與事實的差距,而發(fā)現(xiàn)差距正是否定以往不合理認知、建立合理認知的良好契機。本研究通過團體活動,使參與者了解并承認自己存在的認知偏差,學會了用理論對現(xiàn)實中各種社交情景加以分析。研究測量結果顯示參與者負性認知的糾正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3.3認知行為團體療法能夠幫助醫(yī)學生緩解社交焦慮情緒
負性情緒緩解的前提條件是合理認知的建立,一個人對已發(fā)生事件的解釋、觀念決定他的行為和情緒。因此,當不合理認知被合理的認知代替后,其對某些社交情景的焦慮情緒體驗也會自然得到緩解。李灣[11]等應用認知行為療法對高中生進行團體干預,有效緩解了高中生對待考試的焦慮情緒。本研究中,團體領導者通過解釋、辯論、暴露等方法幫助成員建立合理認知,對焦慮情緒的緩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團體領導者通過示范,引導護理學生學習如何消除緊張、恐懼情緒的方法,并通過放松技術、社交技巧等行為療法使成員掌握有效緩解焦慮情緒的方式技巧。通過測量結果證實該部分的干預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3.4認知行為團體療法能夠幫助醫(yī)學生減少社交回避行為
合理的認知,積極的情緒,是建立良好社交行為的前提。本研究中社交技巧的訓練,又對進一步提高參與者的社交技巧,建立社交的能力與自信發(fā)揮了一定作用。而社交技巧的靈活應用反過來又會給他們帶來社交的愉悅感受,這種愉悅的感受又促使其參與下一次的社交活動,如此良性循環(huán),使得參與者的社交回避行為逐漸減少。同時,本研究盡可能為成員們創(chuàng)造出舒適、和諧的氛圍,讓成員們體會到團體的安全可信。在這樣安全的環(huán)境下,他們更樂于去嘗試應用學到的社交技巧。研究測量結果證實該部分的干預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3.5團體干預是改善社交焦慮的有效方法
團體的接納性和團體的凝聚力是干預效果得到保障的基礎。正是由于這種接納性使得團體成員們獲得了被尊重的感覺,從而更容易營造出一種溫暖和諧的氛圍,使得成員們不再將自己封閉在一直以來自認為的“安全”的自我空間,愿意嘗試、樂于接納,成員們之間互相得到的正性反饋,使他們不再害怕別人的負性評價,即使感到焦慮也能夠克服。另外,團體中的疏瀉與自我暴露使社交焦慮的個體長時間壓抑在心中的情緒可以宣泄與釋放,團體為成員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宣泄的場所。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社交焦慮者降低社交防御,將苦惱吐露,這種感覺幫他們盡快進入一種輕松狀態(tài),體驗到成功的人際交往關系。
對于社交焦慮的醫(yī)學生,給予認知行為團體療法的干預,不僅可以幫助其重建合理認知,而且對于焦慮情緒的緩解也有重要作用。醫(yī)學院校心理輔導人員應當高度重視,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醫(yī)學生中存在的社交焦慮現(xiàn)象,使醫(yī)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具備良好的社會交往與人際溝通能力,在進入臨床后更快適應環(huán)境,搭建起醫(yī)患之間良好溝通的橋梁。
[1]李榮剛.大學生社交焦慮的現(xiàn)狀及其心理干預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2]Andri S.Bjornsson,L.Cinnamon Bidwell,Alisha L.Brosse,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Therapy Versus Group Psychotherapy For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mong College Student: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Depress&Anxiety,2011,28(11):1034-1042.
[3]鄧明星,王芳,李業(yè)平.團體認知治療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4):523-525.
[4]黃慧蘭,劉新民.團體人際心理干預與團體認知行為干預對社交焦慮的療效[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25(5):324-327.
[5]孫揚,劉文敬,程文紅.門診青少年焦慮障礙患者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的3個月隨訪研究[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4(2):94-96.
[6]彭純子,龔耀先,朱熊兆.交往焦慮量表的信效度及其在中國大學生中的適用性[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1):39-41.
[7]湯麗娟.醫(yī)學生完美主義、人際信任與社交回避及苦惱的關系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
[8]閔文蛟,李云歌,袁茵,等.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醫(yī)學畢業(yè)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4):639-641.
[9]吳秀美.高中生人際焦慮現(xiàn)狀及其團體輔導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10]吳滿花,葉雪花,佘玉宇.認知行為集體治療在社交焦慮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11,10(3):187-189.
[11]李灣.團體認知行為療法對高中生考試焦慮的干預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2.
〔修回日期2016-01-20〕
〔編輯李丹霞〕
An Application Study on the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in Medical Students with Social Anxiety
HUANG Aihua1,ZHANG Naizheng1,LI Lei2,WANG Juanli3
(1 Medical Branch of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Baoji 721013,China,E-mail:hah_7903@163.com;2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Baoji 721013,China;3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Baoji 721013,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on relieving social anxiety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thus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Methods:The medical students with social anxiety in our schoo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subjec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 group were given with the routin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respectively.The cognitive,emotional,and behavioral levels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using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F(xiàn)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Scale(FNE),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an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Results: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in medical students,all the three levels of anxiety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Cognitive -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could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level of social anxiety for medical students.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Social Anxiety;Medical Students;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R192
A
1001-8565(2016)02-0233-04
,E-mail:330175299@qq.com
201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