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宏
摘要:研讀了某地兩校2016屆高三第一學期期末化學調(diào)研測試卷,評析試題的命題以及學生的答題情況,認為某些一線教師在貫徹新課標等方面尚有差距,具體表現(xiàn)在對化學教學內(nèi)容的“難、繁、偏、舊”的失控。究其表現(xiàn)與成因,可簡明歸納為因“繁”而“難”、因“舊”而“偏”、求“異”而“誤”等幾種情況。
關鍵詞:高三化學;調(diào)研測試卷;化學教學;試題分析;難繁偏舊
文章編號:1005–6629(2016)7–0087–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高考責任重大,它“在擔當選拔人才重任的同時,還要滿足社會需求與發(fā)展、學生的需求與發(fā)展,要承載教學引領功能、社會和諧穩(wěn)定功能”[1]。平時學校或校際之間的單元考試和模擬考試,雖然沒有高考那么利害相關,但也關乎學?;騾^(qū)域教學的走向是否符合國家意志的問題。所以,根據(jù)平時的試卷不僅可評價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狀況,同時也可從中管窺命題人的教育理念和學科教學知識的狀況,以防止試卷存在的偏度對未來教學可能產(chǎn)生的誤導。
自本世紀之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改變課程內(nèi)容‘難、繁、偏、舊的現(xiàn)狀”以來,經(jīng)過各科課程專家的努力,已經(jīng)從課程標準、教科書和高考說明等源頭上對“難、繁、偏、舊”的課程內(nèi)容實現(xiàn)了有效的控制。最近,筆者讀到某地兩校2016屆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調(diào)研測試卷(以下簡稱《試卷》),發(fā)現(xiàn)要在學科教學中真正克服“難、繁、偏、舊”的傾向,對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特別是各地掌握制定教學計劃和命制階段或高考模擬試題權(quán)利的教師來說,真是任重而道遠。
廣東嘉應學院張恩德博士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內(nèi)容“難、繁、偏、舊”現(xiàn)象的內(nèi)涵與特征、產(chǎn)生與規(guī)避等問題進行過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張恩德認為,課程內(nèi)容的“難、繁、偏、舊”之間是可以轉(zhuǎn)化的,其中,“課程內(nèi)容的‘舊可能導致課程內(nèi)容的‘偏,課程內(nèi)容的‘偏可能導致課程內(nèi)容的‘繁,課程內(nèi)容的‘繁則可能導致課程內(nèi)容的‘難”[2]。由于“難、繁、偏、舊”的相互聯(lián)系,所以對課程內(nèi)容的“難、繁、偏、舊”有時是難以進行嚴格區(qū)分的。從這份試卷中的試題來看,導致化學教學中“難、繁、偏、舊”現(xiàn)象及其原因,主要有因“繁”而“難”和因“舊”而“偏”等兩種情況,除此以外還有求“異”而“誤”的情況。為了便于分析和說明,本文的敘述對《試卷》中的原題進行了必要的剪輯,并對題號及插圖編號進行了相應的調(diào)整。以下沒有標明出處的題目,均選自《試卷》之中。
1 因“繁”而“難”
題2是2014年江蘇卷第18題的第(3)小題,其中固體失重只有兩次,是題1中的一半,而且只有在計算270~600℃之間,失去結(jié)晶水后的樣品進一步受熱分解放出CO2和H2O的質(zhì)量之和為m(CO2)+m(H2O)=3.390g×(0.7345-0.3702)=1.235g時,才涉及3位數(shù)與4位數(shù)的乘法,同時過程中也沒有復雜的方程需要求解,計算總量大約是題1的四分之一,凸顯了題1因“繁”而“難”的特征。
2 因“舊”而“偏”
題3 將甲烷和硫反應可以制備CS2,其流程如圖3:
關于硫化氫的性質(zhì),在我國長期的高中化學教學大綱中都有明確的教學要求。1990年,《全日制中學化學教學大綱(修訂本)》在高中必修教學內(nèi)容中的要求為“硫化氫的實驗室制法和性質(zhì)(毒性、水溶液的酸性、受熱分解、還原性)”。1994年,由于“工時制”改革,該要求增加了“硫化氫的還原性只要求與氧氣和二氧化硫的反應”的注釋。但到了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供試驗用)》便刪除了“硫化氫”的條目(包括化學Ⅰ和化學Ⅱ)。雖然后來的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又收錄了“硫化氫”的條目,但其教學要求不是當時的A(對所學知識有大致的印象)、B(知道“是什么”)、C(懂得“為什么”)、D(能夠“應用”),而是“選學”,也就是學生對“硫化氫”可以連“大致的印象”也沒有[5]。進入新世紀之后,《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沒有再提及“硫化氫”,《江蘇省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教學要求》在細化《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時,同樣也沒有提及“硫化氫”。所以說,我國的高中化學教學從1996年起就刪除了對“硫化氫”的要求。目前如果在考試中要求學生掌握這個“偏”的硫化氫的有關性質(zhì),那是因為20年前“舊”的教學大綱還深深地禁錮著部分教師的大腦。不過,在試題中如果給出有關“硫化氫與氧氣和二氧化硫反應”的知識信息,是可以用于考查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知識掌握情況的,但題3確實是因“舊”而“偏”的典型代表。
3 求“異”而“誤”
甲烷在不同溫度下分解生成烴和氫氣的過程中,烴通常以二碳的乙烷、乙烯和乙炔為主。它們對應生成物的比例各不同。從圖4來看,在1400℃以上時,兩種生成物的體積分數(shù)之比大約是1:3,為此,學生所給的答案中,除了與標準答案一致以外,還有:3CH4高溫=C3H6+3H2。究其原因,是由于圖4中從曲線起點的1100℃左右開始,同一溫度下3條曲線所對應的各組分體積分數(shù)之和總是超過100%,到1600℃時各組分體積分數(shù)之和甚至已經(jīng)超過170%,這顯然違背了常理。這時,學生只能根據(jù)生成物的體積分數(shù)之比確定化學方程式中生成物的化學計量數(shù)。數(shù)形結(jié)合是高考化學命題中呈現(xiàn)已知條件的一種重要策略,能“促進學生從理解化學科學、形成信息素養(yǎng)、解決化學問題等方面全面提高化學學科素養(yǎng)”,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試題的難度[6]。如果像圖4那樣僅為了追求題目已知條件形式的新異,而不周密考慮數(shù)與形的關系,就會導致科學性的錯誤。
題5是2014年江蘇卷第20題的第(3)小題,在對應的圖5中,從曲線起點的900℃左右開始,同一溫度下3條曲線所對應的各組分體積分數(shù)之和總是100%。對比圖4和圖5中各組分體積分數(shù)之和的取值,更能突顯題4求“異”而“誤”的尷尬。如果考慮反應的實際情況,題4中甲烷在不同溫度下分解生成氫氣的同時,有乙烷、乙烯、乙炔等不同情況,所以體系中各組分體積分數(shù)隨溫度的變化可能不完全都是直線,而且因乙烷、乙烯的可能存在,某時刻甲烷、乙炔和氫氣的體積分數(shù)之和也可能不是100%,但只可能小于100%,而不會超過100%。
經(jīng)過比對,選自《試卷》中的題1、3、4都是江蘇省2015年某些地區(qū)的高考模擬試題,題1、4明顯是模仿2014年江蘇高考真題(文中題2、5)命制而成的,其中的過度模仿,都是由于近年來高考“試卷結(jié)構(gòu)固定和試題形式趨同”所導致的[7]。由于相關命題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和學科教學知識的欠缺,又導致這些模擬試題出現(xiàn)了難、偏、誤等現(xiàn)象。雖然《試卷》并非是兩所學校教師的原創(chuàng),但是對現(xiàn)有題目的選擇和加工也同樣反映了一個教師教育理念和學科教學知識的狀況,所以要克服化學教學中“難、繁、偏、舊”的現(xiàn)象,除了課程專家做出努力以外,還需要廣大一線教師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教科書和高考說明等政策文本,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學科教學知識,以便降低課程內(nèi)容的偏度,為提高并保障教育教學質(zhì)量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周欣.高考試卷的承載與實踐——以北京市為例[J].中國考試,2014,(10):35~39.
[2]張恩德.論課程內(nèi)容偏度[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2):47~53.
[3]張克立等.乙酸鈷熱分解機理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2002,48(4):409~412.
[4]黃武華.天然氣制二硫化碳[J].油田地面工程,1989,(6):17~19.
[5]課程教材研究所編. 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化學卷)[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5~416.
[6]陸軍. 2012年高考化學試題中的數(shù)形呈現(xiàn)策略[J].化學教學,2012,(10):60~63.
[7]陸軍.高考改革必須直面的幾個基本問題——基于廣東等地回歸“3+文/理綜”全國卷的思考[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15,(7~8):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