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健
(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云南麗江 674100)
?
清代滇西北童蒙教育研究
秦小健
(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云南麗江674100)
童蒙教育又稱為啟蒙教育,清代童蒙教育從形式上可分為義學、私塾、村塾等,清代前期滇西北童蒙教育以義學為主,至中后期私塾占據主導地位。清末教育改革,義學、私塾多改辦為初等小學堂,因滇西北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有些私塾一直延續(xù)至解放時期。
清代;滇西北;童蒙教育
PDF獲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1.007
所謂童蒙教育也稱之為啟蒙教育,清代童蒙教育分為義學、私塾等。義學也稱“義塾”,指依靠官員捐款或地方公款、收取地租等形式而設立的蒙學,招收對象多為貧寒子弟;私塾又分為家館、村學、冬學等。清代滇西北儒學教育發(fā)展迅速,經過百余年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批士人,為童蒙教育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師資。至清光緒年間教育改制,童蒙教育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義學、私塾等被近代式小學堂取而代之,至此,新式童蒙教育開始登上清代滇西北教育的舞臺。
清代劍川州童蒙教育是滇西北舊式童蒙教育的典型代表,劍川童蒙教育大致可分為四類:“其一,地方官紳獲退居林下的鄉(xiāng)賢自設的家館;其二,有一村或相連幾村自愿結合推薦較有地位的頭面人物作學董,延請塾師,擇文昌宮等寺廟宇為館址辦學;其三,地方文人塾師自己設館,招收學子授業(yè);其四,有季節(jié)性舉辦‘冬學’以及只在晚上學習的‘夜學’?!盵1]盡管清代滇西北舊式童蒙教育發(fā)展迅速,成果顯著,但存在發(fā)展不平衡,區(qū)域間差異較大等問題。
清代滇西北童蒙教育可分為舊式教育和新式教育兩類。就舊式教育而言,主要包括為義學、私塾等;而新式教育主要包括官辦、私立等。
(一)清代滇西北童蒙舊式教育
由于滇西北地處于邊陲,在清代前中期啟蒙教育以官方設置義學為主,經過百余年的儒學教育,至清代中后期滇西北私塾逐漸興盛,在啟蒙教育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1.清代滇西北義學分布概況
義學又稱“義塾”,是明清時期鄉(xiāng)里籌辦設置的一種免費義務教育,專門招收十五歲以下的兒童入學,屬于啟蒙性的小學教育。義學是清代滇西北地方官員發(fā)展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終清一代,滇西北地區(qū)興建義學84所,其中鶴慶州義學18所,劍川州義學13所,麗江府義學43所,中甸義學5所,維西義學5所[2]。
表1 清代滇西北義學統(tǒng)計表
續(xù)表1
續(xù)表1
從以上統(tǒng)計可看出:清代滇西北地區(qū)義學設置在時間上主要集中在康、雍、乾時期,而另一個創(chuàng)設高潮期則在清光緒年間。在義學創(chuàng)辦中,官方起到主導作用,民眾捐資助學處于從屬地位;從地域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麗江、劍川、鶴慶等地,其中麗江創(chuàng)辦義學40所,占清代滇西北的半壁江山,而中甸、維西等相對較少。
2.清代滇西北私塾教育概況
清代滇西北地區(qū)私塾數量巨大,成為蘭州、中甸等地童蒙教育的主流,而義學較為發(fā)達的劍川、鶴慶、麗江等地也多有分布。
私塾大多一校一師,均由一位先生在同一書館分組分級教授,學生年齡懸殊,學無年限。劍川私塾產生于明洪武年間之前,且與書院、義學等長期并存。麗江私塾于乾隆年間廣泛創(chuàng)立,而蘭州私塾創(chuàng)立晚于義學,清朝乾隆末期,蘭州羅土司聘請李廷諱,從開文教,自此夷風漸化。其開辦私塾則主要集中在光緒至民國前期。蘭州私塾以村塾為主,家塾和館塾數量較少。[3]
尚未資料能夠準確顯示出清代滇西北地區(qū)私塾的確切數量, 從一些資料記載來看清代滇西北私塾數量并不少,劍川州私塾數量要超過44所。“1931年,劍川縣教育局對全縣私塾進行改良。1935年,又對全縣44所私塾強行取締,但均未絕跡?!盵1]至1920年鶴慶私塾尚有50余所。[4]瀘水的六庫、干河、基準、木楠、花竹坪、稱桿、登埂等地私塾廣布[2]30。從蘭坪縣署呈云南省教育廳的報表中可知,當時設置初等小學56校,而實際只辦了38所[3]44。中甸縣城升平鎮(zhèn)及華豐坪、茨中、茨古、奔子欄、托頂、果念等村均辦過私塾學堂。[5]由于私塾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對傳播漢文化和啟蒙兒童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二)清末滇西北童蒙新式教育概況
清末國事日拙,為了籠絡人心,推行新政,頒布了中國近代第一部系統(tǒng)教育章程《壬寅學制》和第一部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國推行的現(xiàn)代學校教育體制《癸卯學制》,為發(fā)展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礎。作為邊陲之地的滇西北,也積極參與近代教育改革,但區(qū)域發(fā)展并不平衡,有些地區(qū)新學代替舊學改革一直持續(xù)到解放時期。依據辦學出資類型,清末滇西北地區(qū)童蒙教育可分為官辦和私立兩種類型。
1.清末滇西北官辦童蒙教育
引致手足搐搦癥患者發(fā)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細胞外液環(huán)境中以離子形式存在的鈣元素數量顯著減少,且在此基礎上誘導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興奮程度顯著加劇,血液環(huán)境中的鎂元素數量顯著降低,繼而出現(xiàn)病理性癥狀[5-6]。
(1)普通童蒙教育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通令各省開辦學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劍川州在金華書院首次開辦模范高、初等小學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將金華書院、喬后書院、甸南育才義學館、沙溪興教義學館改成劍川高等小學堂、初等小學堂。劍川新式教育改革至民國元年再度進行大規(guī)模實施,“東嶺、鞏北、西湖、羊岑、彌沙、蘭州等地,均改為鄉(xiāng)鎮(zhèn)書院、書屋、義學館為初等小學校?!盵1]85
麗江府在光緒三十一年、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分別創(chuàng)設官立高等小學堂、石鼓初等小學堂。[6]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為感化紅教喇嘛,教授年幼僧侶教徒習識漢文,在福國寺、指云寺、文峰寺、玉峰寺、普濟寺各設初小堂一所。[6]71據《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教育志》記載:光緒三十三年至宣統(tǒng)三年五年間,“在城鄉(xiāng)共設立初等小學堂29所,高等小學堂1所?!盵6]71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鶴慶縣第一所兩級小學校——鶴慶公立高等小學堂在原玉屏書院故址正式創(chuàng)立,該年招初小一年級學生,至1912年春招高小第一班[7]69,開啟鶴慶創(chuàng)辦新式教育的先河。
光緒三十三年阿敦子彈壓委員夏瑚奉命兼管怒、俅兩江事務,他察看怒、俅江的情況后稟請清政府,“宜籌費設學,以廣教育也?!币笤谂?、俅兩江“設官、興學?!盵8]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以借民房、充公寺的方式在貢山的菖蒲桶、茨開兩地各創(chuàng)辦了一所漢語學堂,這兩所學校在當地教育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學校一直持續(xù)到民國時期。[9]
民國二年,蘭坪縣奉令將各地私塾改稱初等小學,并向云南省教育廳報告,其中初等小學有56校,而實際創(chuàng)辦了38所。[3]44可以看出蘭州地區(qū)新式學校蓬勃發(fā)展之勢。
(2)專門童蒙教育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麗江設蒙養(yǎng)院,其宗旨為蒙養(yǎng)家教合一,以蒙養(yǎng)輔助家庭教育。保育教導三歲以上至七歲兒童,附設于敬節(jié)堂或育嬰堂。[6]63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中甸江邊境開辦蒙養(yǎng)小學堂,光緒三十三年蒙養(yǎng)小學堂改為初等小學堂,同年中甸廳同知阮大定在中甸縣城創(chuàng)辦蒙養(yǎng)古宗學堂,宣統(tǒng)二年改辦為小學校。[10]
光緒三十三年麗江知府繼續(xù)先、縣學務總董周煒遵照清朝廷學部奏定女子小學堂章程辦學宗旨,“養(yǎng)成女子之德操,與必須的知識技能并留意使身體發(fā)育,”創(chuàng)設兩所女子學校,一所在箐公祠,另一所設在節(jié)義祠。教員皆由舉貢生員充任,啟蒙教育階段著重認字,描紅摹貼,讀書背誦,隨著年齡增長知識加深,開設國文、算學、史地、格至、樂歌、體操等科??紤]其后走向社會,增設家事一科,學習縫紉、刺繡、洗滌、烹飪等家事教育。[6]83兩校學生合計30余人,是麗江女子教育的開端,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1910年,鶴慶商人張澤萬先生之妻袁氏,自愿捐資且在張家舊宅的東大樓上設學,專招女子就讀,當時只招初小第一班女生20余人,[4]75開啟了鶴慶女子專門教育的先河。
2.清末滇西北童蒙私立學校的發(fā)展
清光緒年間,法國傳教士在鶴慶黃坪鄉(xiāng)均華村下大坪開辦男、女天主教會學堂兩所,專收天主教徒子女入學,學生免收書籍費和學雜費,對特別貧窮的學生,還可免費享受行李和伙食。教會學堂有學田出租,租金用于辦學,男學堂每年在校生30余人,女學堂20余人,課程以講授《圣經》為主,后逐漸增設國文、算術、歷史、地理、自然、美術、體育等,教員多為中國籍天主教徒。這兩所學堂存在長達半個世紀,其辦學一直持續(xù)到1949年6月鶴慶解放前。[7]清宣統(tǒng)三年,趙灼捐資開辦鶴慶南區(qū)私立小學。同年2月,舒良佐等開辦鶴慶中區(qū)私立小學。[7]
滇西北地區(qū)私塾教育存在較早,明代劍川在沒有創(chuàng)建學宮之前,私塾占據主導地位。而在明代麗江木氏土司家中已有私塾,但此時的私塾教育僅局限于貴族內部。經過清代早期的儒學發(fā)展,為地方私塾教育培養(yǎng)了大批師資,其中有些私塾教師享譽鄉(xiāng)里,如楊綽,道光時期麗江文人多出其門,出進士舉人近十人;李天敘、王重儒、段珪、楊宣楊倫等成為地方私塾教育的骨干;[11]文明村舉人李廷俊及其弟李廷偉、其子李昶、其侄李天敘等、白沙段文魁、義尚村李獻廷、木芝園等都是遠近聞名的私塾教師;劍川之寇巖江、寇鳴鶴、寇珩、楊哲士、楊雅、楊繼元、趙彬、趙聯(lián)元、趙潘等[1]60。怒江則派劍川童生尹佐湯、張自銘二人充任教習[8]。中甸師資除當地漢族外,還有納西族、藏族、白族等,曾出過極少的增生、廩生和秀才[5]27。
清代滇西北地方官員對義學師資選聘及工作職責作了明確規(guī)定:“選延塾師以六年為期,如果教導有成,塾師轉作貢生,待其教授弟子熟悉通曉詩書之后,準其報名應試。三年無成,該生發(fā)回;另擇行文兼優(yōu)之士遞補?!盵1]63
清代滇西北義學教學所使用教材一般是《三字經》、《百家姓》、《幼學瓊林》、《四書》等,主要是讓學生讀書識字,習禮明義。而私塾依據學生層次不同,課程安排也有所區(qū)別,在初學階段,課程一般有蒙學和經學兩種,蒙學主要是“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文》、《千家詩》;程度中等就教《幼學瓊林》、《聲韻發(fā)蒙》、《古文觀止》;程度較高的則學四書五經、諸子著述。同時對程度較高的學生,每七天或十天進行一次作文練習,由塾師給學生命題,作文全批全改。詩詞習作也是必修課程,其方式是先從對課入手,由三言五言再到七言,入門后再按平仄韻撰寫,另外熟讀以至背誦《幼學瓊林》及練字寫字。清代童蒙教育培養(yǎng)的宗旨要求學生成為“愛民、出仕必做良吏、忠厚正直、守法”之士。
因清末教育改革,其課程開設、教學內容也隨之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學科設置更為廣泛,主要涉及自然、算術、修身、歷史、地理、音樂、體操、圖畫等。另外蒙學課程設置也體現(xiàn)教育的近代性:修身教科書、珠算入門、珠算教科書、工學教科書、中國歷史、中國地理、文法教科書、幼學德日體操等。[1]112實際上遠在怒江等地創(chuàng)辦的學堂與內地基本一致,“今一創(chuàng)辦,似須將體操及一切兒童教育,同時并舉,俾易開通。”[8]在《奏定學堂章程》和學部提出的教育宗旨中,均要求培養(yǎng)學生成為“尊君、尊孔、尊親”的人,注意軍事訓練,懂得有當義務兵的責任,學以致用之,成為大清帝國的“忠臣順民”,而教材中已含有“尚公”、“尚武”、“尚實”的內容。
清代滇西北地區(qū)童蒙教育主要分為義學、私塾等教育形式,其方式不同而經費來源各異。義學為官方所創(chuàng)設之學校,經費一般由官方提供,但也不乏個別義學是民間籌資。
表2 清代滇西北民族地區(qū)義學經費來源比例統(tǒng)計表[12]
從以上統(tǒng)計可以看出,官府出資與官員捐俸占義學經費來源的59.5%,而平民捐助僅占23.8%。這說明清代滇西北啟蒙教育中官方占據主導地位,而平民捐助等處于從屬地位。
私塾經費來源一般分為三種形式:村中自籌、學生學費或土司資助。村中自籌經費者多為村塾,由于經費有限,塾師生活較為清貧;有些私塾在家開館設學,學生的學費成為教師的經費來源;土司延聘的私塾,其經費為土司資助。就生活條件而言,土司資助的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秳Υń逃尽贩从吵鏊桔咏處熒畹那遑殻骸摆w潘少年時代,跟其父趙聯(lián)元到上蘭設塾教書。他們父子仍像當地白族人民一樣,僅住在白天用來燒飯,晚上烤火取暖的‘白灶’上面;相逢盡是穿戴麻布的勞動者;吃的都是‘雙弓米’稀粥,亦即漂在碗底歷歷可數的稗米。”[1]112蘭州村塾師資來源為村中士紳獲邀約辦學戶選出學東,由學東到內地延聘師資,其待遇“除供給糧、油、菜和柴外,年底約給大洋60元?!盵3]而怒江新式學堂教師薪水也十分有限,“教習每員每年備送薪水銀五十金,糧食八石,以資口食?!盵8]
清代滇西北童蒙教育采取官學與私學相結合的方式,清代滇西北轄區(qū)共設置義學84所,而私塾數量巨大,尚難有準確統(tǒng)計。清末滇西北地區(qū)童蒙教育與全國童蒙教育一樣,進入了轉型期。因地域差異較大,轉型改制并不同步,出現(xiàn)教育發(fā)達地區(qū)新學優(yōu)先改革,而落后地區(qū)舊學持續(xù)發(fā)展。在教育改革之時,并沒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取締舊學,有些舊學的存在持續(xù)到解放以后??傊宕嵛鞅钡貐^(qū)童蒙教育發(fā)展推動了漢學的傳播,提高了滇西北地區(qū)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促進了民族融合,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
[1]劍川縣教育局.劍川縣教育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59.
[2]秦小健.論明清時期儒學在滇西北民族地區(qū)的傳播[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4(1):154.
[3]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教育委員會.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教育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31.
[4]楊友基.鶴慶縣教育志[Z].鶴慶縣印刷廠(內部資料),1989:60.
[5]迪慶藏族自治州教育委員會.迪慶藏族自治州教育志[Z].昆明:昆明市教育印刷廠,1998:27.
[6]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教育委員會.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教育志[M].麗江:云南麗江印刷有限公司承印,2001:62.
[7]云南省鶴慶縣志編纂委員會.鶴慶縣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579.
[8]夏瑚.怒俅邊隘詳情[M].方國瑜,云南史料叢刊12卷[Z].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158.
[9]陶天麒.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教育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39.
[10] 云南省中甸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中甸縣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856.
[11] 秦小健.清代麗江儒學教育與“士”階層崛起[J].保山學院學報,2013(6):28.
[12] 秦小健,馬銀行.論清代滇西北民族地區(qū)義學經費來源[J].西部學刊,2013(7):76.
[責任編輯張雁影]
On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n Northwest Yunnan in Qing Dynasty
QINXiao-jian
(LijiangTeacher’sCollege,Lijiang,Yunnan,674100,China)
Free private school,home school and village school are major forms of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n Qing Dynasty. Free private school was popular in early Qing Dynasty and later,home school replaced its dominant position. During the education reform in late Qing,most free private schools and home schools were converted into elementary schools. However,because of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west area in Yunnan,some home schools continued till the liberation in some backward areas.
Qing Dynasty; northwest Yunnan;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2015-06-14
云南省教育廳2014年科研基金項目(2014Y518);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校級青年項目(QNXM-201406)。
秦小健,女,河南淇縣人,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教學史,課程與教學論。
■學前教育理論
G619.29
A
2095-770X(2016)01-0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