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海華 王利偉
摘要:隨著當代大學人文精神構建這一話題的討論越來越熱烈,通過何種途徑使當代大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大學人文精神的構建中來是個議論熱點。筆者結合中國古典文學自身所具有的德育、美育、情感教育的功能,通過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將古典文學中所蘊藏的寶貴資源內化為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智識品質,從而實現(xiàn)當代大學人文精神的構建。
關鍵詞:古典文學;人文精神;構建
0引言
在高等教育呈現(xiàn)出大眾化趨勢的今天,高校人文精神格局面臨挑戰(zhàn)。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青年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都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通過何種有效途徑調動當代大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大學人文精神的構建中來,進而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成為高等教育討論最為熱烈的話題之一。
1以古典文學為依托構建當代大學人文精神的重要意義
中國古典文學是世界文化長廊中一副格外引人注目的畫卷,在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占重要地位,其中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在人文精神傳承方面更是對人類文明貢獻卓越。古典文學自古就有德育、美育、情感教育的功能,蘊含豐厚的民族精神,是民族靈魂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日益得到重視,黨和國家領導人也一再強調要在高校中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弘揚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和民族精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藏的寶貴的人文精神是高校構建人文精神的基礎,同時也是能量源泉。而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承載形式的古典文學在此方面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是實現(xiàn)大學人文精神構建的重要途徑。
高校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機構,也應當深入探掘中國古典文學中所蘊含的寶貴資源,使之成為當代高校構建人文精神的有效手段。另外,當代高校的人文精神的構建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充分利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為大學人文精神構建擺正方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資源和智力支持,也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遠影響。
2通過古典文學構建當代大學人文精神的途徑
《大學》開篇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簡單的一句話蘊含著深刻的內涵,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教育所提倡的“大學”精神,顯示了一種強烈的道德意識和人文精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凝集的根本精神,也是當今大學文化價值的靈魂。從古人對個人成長設定了四個環(huán)節(jié)可以看出,修身是根本,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古人強調個體修為,意在培養(yǎng)人的道德情操,塑造人的人格精神,這對實現(xiàn)當代高校人文精神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提供了可行途徑。
(一)重視個體修為,強調人格獨立,教育人做一個有著高尚理想道德情操和自強不息精神的有志之士。《周易》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一部作品,其在開篇中就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論語》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唐詩宋詞中諸如“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咬定青山不放松”、“要留清白在人間”、“梅花香自苦寒來”、“視死忽如歸”等修身言志的詩句更是比比皆是,無不體現(xiàn)了勇于進取、勇?lián)懒x的志士風采,也是昂揚向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的寫照,更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根基所在。
這與我們當代個別青年學生消極懈怠、不思進取、安于現(xiàn)狀的頹靡作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教會我們要做一個人格上獨立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一個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的人;而非飽食終日,成為社會的寄生蟲。這也是我們當代大學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大學人文精神的重要構成部分。
(二)立志以天下為己任,關心社會民生,教人做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愛國者?!睹献印酚性啤吧趹n患而死于安樂”,屈原在《離騷》中發(fā)出了“豈余心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如此鏗鏘有力的聲音,范仲淹更是在《岳陽樓記》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歷史之音。這數(shù)不盡的佳句無不表現(xiàn)了古人濃厚的歷史責任感和道德使命感,以及鮮明的家國情懷。而培育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弘揚民族正氣也恰恰是當代大學人文精神構建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以人為本,立德樹人,養(yǎng)成寬厚含弘的胸懷與品格,教人做一個兼容并包、厚德載物的有識之士?!抖Y記》中有云:“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是說大地寬弘厚實,包容養(yǎng)育一切,萬物可并行生長,“道”可存異求同。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所倡導的“厚德載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恕己之心恕人”等價值取向,就是中國人文傳統(tǒng)中所推崇的寬容精神,可謂大學人文精神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源泉。
(四)追求主體尊嚴,堅持社會道義,加強人格和品性的養(yǎng)育,灌輸“求真、求新、求善”之道,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古人注重人格修養(yǎng)和尊嚴維系,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概被廣為傳頌,獲得后人贊譽。唐代詩人李白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得整個封建王朝都為之震顫。諸如《聊齋志異》之類的神怪作品雖有唯心主義色彩,但是也側面宣揚了社會道義,懲惡揚善。東漢王充等作家追求真理,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后世人學習,而這些也是我們當代高校大學人文精神所構建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