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語文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舞臺,但是無論采用何種課堂教學模式,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但近段時間語文教學領域更多的評判標準落在教師身上,特別是公開課上教師的個人風采遠遠高于課堂教學的最終成效。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聽課感受,探討語文課堂的精彩歸屬問題。
關鍵詞:課堂精彩;課堂生成;理想預設
最近,觀摩了一節(jié)面向全市的公開課。執(zhí)教者是一位青年女教師,課題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觀摩結束,聽課教師紛紛發(fā)出贊嘆之聲,“這位教師的課上得太精彩了!”“她的教學基本功著實不錯!”“這個課堂太有震撼力了!”
作為觀摩者之一,我也十分嘆服于這位青年教師呈現(xiàn)出的教學自信和實力。特別是教者的詩歌誦讀可謂震服全場,學生給出的如潮掌聲、歆慕眼神以及隨后的自覺模仿就是明證。當然,對于一位青年教師能做到這個程度已經不錯。我想,聽課者的好評多半出于此類的暈輪效應。但是,對于致力引導學生在語文園地里茁壯成長的教師而言,我們必須對這節(jié)課進行理性的反思。
就這節(jié)課而言,筆者以為至少存在以下三個不足:
1.執(zhí)教者滿足于個人的精彩表演。從整個教學流程來看,教師的范讀可以說是傾注心力、下足功夫的。課堂上,教者滿懷自信地告訴學生,“下面,老師為大家誦讀這首詞?!闭b讀時,聲音雄渾,節(jié)奏抑揚頓挫,不可謂不美。但是誦讀之后呢?教者就簡單地概括詞作的特點,要求學生進行模仿,并且相互評價誦讀效果。這就是典型的只問自己的“表演”,不問或少問學生有效學習的行為。必須明確的是,這恰恰也是當前不少課堂教學的通病所在。
2.執(zhí)教者只滿足于任務的完成。進入課堂教學的主體階段,教者給出了一個鑒賞程式:讀標題、明背景、知作者、析內容。繼而,圍繞著這幾個步驟,教者引導學生展開對詞作文本的鑒賞。應該講,這樣的教學模式操作起來流程清晰,看起來著實完整乃至精彩。但是,透過這個精彩,我們應該發(fā)現(xiàn)其實質只是教學任務的完成。因為教者是預先設置了這個鑒賞流程,課堂教學更多是按照教者的意圖完成任務罷了。至于學生是否接受這個程式,以及它能否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構和鑒賞詞作,這個顯然不是教者所關心的。為此,這個教學任務的完成看似精彩,實則是教者一意孤行,無視學生的接受水平和現(xiàn)實基礎,自己“演出”、自己鼓掌。
3.執(zhí)教者滿足于理想的精彩復制。不可否認,每一位教師的教學都是有理想的。這個理想可能是來自于現(xiàn)實中對教者有影響的前輩或同行,也可能來自于某個理論著作中建構的理想教師模型,也可能是來自于其他途徑的理想。不管是哪一種理想,只要教者接受了,就會在其教學實踐中自覺模仿。但是,這種模仿更多是停留于形式上的模仿。就如這節(jié)課,教者課前播放背景音樂,展示有關《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書法作品;文本解讀之前,個人范讀;文本解讀之時,沿著設計好的程式運作;文本解讀之后,引入新詞作,進行拓展遷移。這些都是典型的教學理想簡單的移植行為,教者將自己觀摩到的各種教學行為“合成”進自己的課堂,奉獻出一盤“大雜燴”。這種類似于復制的教學行為,本意是想將各種精彩糅合為新的精彩,但是效果并不明顯,因為它只是復制了外形,至于每一種精彩的精髓并沒有隨之而來。
就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來看,筆者以為教者必須做出三個改變。
1.改個人表演為學生主演。筆者以為,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應圍繞學生展開。其中,教學的設計需要尊重學生,既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無關痛癢。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最易出現(xiàn)的弊端是教師想當然地認為某某知識點重要,需要重點講解;某某能力的培養(yǎng)恰好是自己的喜好和專長,要重點展示。事實上,教學不反對教師個人風采的展示,但其必須以學生的最終習得為評價標準。如果沒有學生知、情、意、行等方面能力的提升,所有的展示都會顯得了無價值。為此,在對《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的教學設計之時,教師要調查學生的詩歌學習基礎。如果知道學生誦讀能力不足,可以設計成“學生自行誦讀——教師范讀——指點誦讀要領——學生再讀”這樣的教學流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成了主演,教師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助演。
2.改任務完成為任務生成。毫無疑問,當前的語文教學乃至更多學科的課堂教學,完成教學任務的特征顯著。表面看,這是班級授課制的局限造成的,這也是廣大教師多年以來一直推崇的借口。但筆者以為,這還是教者陳舊的教學理念在作怪。在常規(guī)課堂里,常有這樣的語言:“同學們,這節(jié)課的主要學習目標(任務)是……”如果真的是“學習”目標,其目標的完成就不會成為沉甸甸的任務。事實上,在這樣的課堂里,教師只是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在這種缺乏自主的情境下,學生只能被動配合完成相關學習內容,其教學效果自然不夠理想。其實,這正是有效教學口號提出的重要緣由之一。在這節(jié)觀摩課里,教者明確告知學生,要體會蘇軾復雜的思想情感及其曠達的情懷。這樣的教學就像預先告訴你迷宮有多少個容易走錯的地方,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這些地方,至于如何體味其“迷”之魅力,則不是教者關心的事。與之對應的是,學生自然也無法細膩而真切地感受詩詞以及學習詩詞的魅力。較為合理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自主接觸詩歌,使其自然生發(fā)對蘇軾獨特情感的感觸和疑問,在問題的不斷生成和解決中,在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下,最終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達成。
3.改理想復制為個性建構。每一位教師的成長都有一個過程,這是客觀事實。但是,在此過程中,也存有著另外一種現(xiàn)實:不少教師孜孜不倦于模仿名師的做法,并自得地炫耀自己是如何借鑒某某名師的。這當然是一種有違教學規(guī)律的做法,因為名師的做法適合他所教的學生,但卻不一定還適用于所有的學生。如果真要學的話,可以去揣摩指導名師們這樣操作的教學思想。因為只有在根源上學到的東西,才是最真實,也是最有效的。實際上,將這些思想融會貫通了,再結合學情和自己的教學品質,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有朝一日,我們也可以成為名師。
誠然,課堂是個舞臺。多少年來,不少教師熱衷于成為其中的主角,但是,我們必須認清教學規(guī)律,將這個舞臺還給學生,助推他們精彩地演出。學生精彩了,我們也就真正精彩了。
參考文獻:
[1]李占宏.寓教于樂,讓語文課堂和諧精彩[J].中學語文,2015,(27).
[2]陸毅增.讓高中語文課堂變得有趣[J].語文天地,2011,(23).
[3]韓麗芝.淺談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4,(36).
作者簡介:袁春霞(1988— ),女,江蘇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課堂文本閱讀中的情境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