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昀,李 波
(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2)
?
中藥保留灌腸聯(lián)合西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濕熱型30例
王光昀,李波
(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2)
目的:觀察中藥保留灌腸聯(lián)合西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濕熱型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濕熱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美沙拉嗪腸溶片0.1 g/次,3次/d,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黃連、廣木香、生白芍、白頭翁、黃芩、秦皮)保留灌腸。兩組均以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結果:治療組臨床緩解8例,顯效11例,有效9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臨床緩解4例,顯效8例,有效9例,無效9例,有效率為70.00%。兩組對比,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藥保留灌腸能提高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濕熱型患者的臨床療效。
大腸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療法;灌腸;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應用;臨床療效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不明原因的與自身免疫有關的疾病,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臨床主要表現(xiàn)有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等,病程長,病情輕重不等,容易反復。該病屬于中醫(yī)學“泄瀉”“痢疾”“腹痛”等范疇。2010年10月—2015年3月,筆者采用中藥保留灌腸聯(lián)合西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濕熱型30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住院部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濕熱型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35~64歲;病程2.6~6 a。對照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31~67歲;病程3.2~6 a。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中醫(yī)診斷標準
按照《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1]大腸濕熱型相關標準。主癥:①腹痛,腹瀉,便下黏液膿血;②舌質紅,苔黃膩。次癥:①肛門灼熱;②里急后重;③身熱,小便短赤;④口干口苦,口臭;⑤脈滑數。
2.2西醫(yī)診斷標準
按照《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共識意見》[2]相關標準。(1)臨床表現(xiàn):有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病程多在4~6周以上??捎嘘P節(jié)、皮膚、眼、口和肝膽等腸外表現(xiàn)。(2)結腸鏡檢查:病變多從直腸開始,呈連續(xù)性、彌漫性分布,表現(xiàn)為:①黏膜血管紋理模糊、紊亂或消失,充血,水腫,易脆,出血和膿性分泌物附著,亦常見黏膜粗糙、呈細顆粒狀;②病變明顯處可見彌漫性、多發(fā)性糜爛或潰瘍;③緩解期患者可見結腸袋囊變淺、變鈍或消失,以及假息肉和橋形黏膜等。
3.1納入病例標準
①符合 UC 西醫(yī)診斷標準; ②中醫(yī)辨證為大腸濕熱證;③年齡 20~68 歲者; ④均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治療同意書。
3.2排除病例標準
①病情程度為重度者;②急性暴發(fā)型;③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腸結核等特異性感染性結腸炎;④合并或并發(fā)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結腸和癌變等;⑤合并肝、心、腎、腦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合并精神病患者、腫瘤患者或過敏體質者;⑥激素依賴或抵抗者。
本病活動期的治療目標是盡快控制炎癥,緩解臨床癥狀。對照組給予美沙拉嗪腸溶片(由葵花藥業(yè)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0901037),0.1 g/次,3次/d,口服;加上一般常規(guī)補液對癥處理。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保留灌腸,藥物組成:黃連12 g,廣木香12 g,生白芍25 g,白頭翁25 g,黃芩18 g,秦皮18 g。加減:腹痛明顯者,加延胡索15 g;膿血多者,加仙鶴草20 g、地榆炭18 g、刺蒺藜18 g;腹脹明顯者,加厚樸25 g、檳榔18 g。由河南省中醫(yī)院煎藥房煎取藥液200 mL,保留灌腸。灌腸前先排便,肛管要細,插入要深,壓力要低,宜晚間睡前灌入,并減少活動[3]。溫度適宜,一般為35 ℃。每晚1次,每次保留20~30 min。
兩組均以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臨床療效按照尼莫地平法,計算公式: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計算療效指數[4]。臨床緩解: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療效指數≥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療效指數≥70%~<95%。有效:癥狀、體征有改善,療效指數≥30%~<70%。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減輕或加重者,療效指數<30%。潰瘍愈合情況按Baron內鏡評分,其標準為:正常黏膜圖像記0分;輕度病變(血管紋理模糊,黏膜充血但無出血)記1分;中度病變(黏膜呈顆粒樣變化,中度接觸性出血)記2分;重度病變(黏膜潰瘍并自發(fā)性出血)記3分。觀察并評價治療前、后評分變化[5-6]。
7.1兩組療效對比
見表1。兩組對比,經Ridit分析,u=2.25,P<0.05,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7.2兩組治療前后Baron內鏡評分變化對比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aron內鏡評分變化對比 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1。
潰瘍性結腸炎有明顯的發(fā)作期和緩解期。發(fā)作期主要為本虛標實,癥見大量黏液膿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以標實為主,主要因濕熱之邪蘊結大腸,氣血失和。緩解期以本虛為主,表現(xiàn)為邪戀正虛,脾虛為本,氣血瘀滯為標,多因肝郁憂思,或感受時行外邪,飲食不節(jié),累積中土,脾失健運,氣機郁滯,痰濕中阻,郁久化熱,濕與熱結,下注大腸,熏蒸腸腑,終致腸絡受傷,血腐肉敗而為膿血;臨床表現(xiàn)為便次增多、糞質稀薄等,可等同于古代醫(yī)家所言之泄瀉。
中藥方中黃連大苦大寒,歸心、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名醫(yī)別錄》曰:“主治五藏冷熱,久下泄?jié)荨⒛撗?、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治口瘡?!逼錇橹螡駸釣a痢之要藥。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大腸、膽經,乃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白芍味苦、酸、甘,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補血、瀉肝、益脾、斂肝陰之效。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胃、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之效,用于濕溫暑濕、黃疸瀉痢、熱淋潘痛等證。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虛熱之效,用于瀉痢、濕熱帶下、熱淋等證。秦皮味苦、澀,性寒,歸大腸、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之效。白頭翁性寒,歸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效,用于熱毒血痢。全方共奏清熱利濕、行氣止痛之效。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連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寄生蟲、抗內毒素的作用,其成分小檗堿可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霍亂桿菌;此外,還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釋放、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降血脂、降血糖、抗腫瘤、增強免疫等作用[7]。木香具有促進胃腸蠕動、抗消化性潰瘍作用[8]。白芍總苷和芍藥苷有抗炎、免疫調節(jié)、鎮(zhèn)靜、抗驚厥、解熱、解痙、保肝、擴張血管、耐缺氧、降溫等作用[8]。黃芩煎劑體外抑菌試驗證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革蘭陽性菌,以及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結核桿菌等革蘭陰性菌均有抑制作用[8]。黃柏主要藥理作用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抑制免疫、抗?jié)⑹帯⒃鰪娔c管張力及振幅、降血壓等作用;黃柏煎劑或醇浸液對痢疾桿菌、白喉桿菌、腦膜炎球菌等有較強的殺菌作用[8]。秦皮煎劑對金黃色葡菊球菌、大腸菌、福氏痢疾桿菌等有抑制作用[8]。經臨床研究觀察,中藥保留灌腸對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濕熱型有很好臨床療效,可以顯著改善黏膜修復情況,減少復發(fā)率,且未發(fā)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1]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25(6):892.
[2]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xié)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8):545.
[3]李惠霞.參苓白術散加減配合中藥灌腸治療脾虛濕困型潰瘍性結腸炎47例[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8,35(6):886.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9-134.
[5]Baron JH,Connell AM,Lennard-Jones JE.Variation between observers in describing mucosal appearances in proctocolitis[J].Br Med J,1964,1(5375):89.
[6]歐陽欽,苗新普.炎癥性腸病評估指標的臨床應用[J].中華消化雜志,2009,29(3):209-212.
[7]張瑞芬.蘇和黃連的藥理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0,29(3):114-116.
[8]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
(編輯馬虹)
2016-03-14;修回日期:2016-05-10
1001-6910(2016)07-0008-03
R574.6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7.04
王光昀(1970-),男(漢族),河南鄭州人,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肝膽脾胃、胰腺疾病研究。
·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