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早期的禮儀來源于祭祀典禮,《禮記》在解釋《儀禮》時,記載和詮釋了先秦的禮制、禮儀,也通過記述古代習俗、圣賢逸事、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闡釋了修身作人的倫理準則。其后隨著各個時期儒家思想家對禮學的發(fā)展總結,禮逐漸成為約束人行為,提高人道德修養(yǎng),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我國的禮學教育體系漸漸完善成形。
一、主要代表人物的禮學精髓
儒家特別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追求謙謙的“君子之風”,從早期借鑒吸收祭祀禮儀,到根據(jù)個人追求、社會所需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禮學教化系統(tǒng)。早期的原始社會的主要用于祭祀典禮,后來伴隨著社會階層的變化,奴隸社會逐漸被封建社會所取代,新的統(tǒng)治階級的出現(xiàn)。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地主階級的階級統(tǒng)治,同時為了宣揚自己的理論學說,一代又一代儒家思想家將儒家的禮學思想與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進行結合。
(一)孔子的禮學精髓
孔子出生于春秋時期,那時伴隨著周王朝統(tǒng)治力量的逐漸衰落,諸侯的之間連年爭霸,因此孔子把目光關注于如何保證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在他短暫的為政生涯中,有一次在周游齊國時,齊魯公向孔子詢問治理國家的方法。他認為可以通過制定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進而在人們之間形成禮儀秩序,使得貴賤、長幼之間井然有序,從而進一步減少社會矛盾與沖突。他認為,治理國家需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钡纳鐣刃?,也是每個社會個體所要遵循的社會規(guī)范。
孔子的思想大多被記錄在《論語》中,在其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孔子思想中關于禮的痕跡,比如在“學而篇”中:“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他認為一個人要想獲得知識,要必須學會注重師生之間關系,并且要學會對他人持之有禮才可。又如孔子曾經說過“以約失之者鮮也?!?,即認為一個人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過程中,必須要學會用禮儀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孔子認為禮作為六藝之首是個人活動的所依從的規(guī)范準則(“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他把自己禮學精神貫穿于其倫理思想之中,把禮作為公民教育道德提升、社會長治久安的道德標準,在后世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
(二)孟子禮學的精髓
孟子將孔子的思想繼承并加以發(fā)展,在他的治國理念中,他認為一個國家的治理需要上下有序。比如在《孟子·離婁章句上》中提出“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即認為要想徹底治理好一個國家,就要像在道路上遵從規(guī)則,要遵循禮的思想規(guī)范。
孟子的禮學思想除了認為禮學對國家安定的作用外,更多的把視線著眼于個人思想的提高。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在他的思想主張中,尤其注重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如《孟子·離婁章句上》中提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佛為?!闭J為不是社會規(guī)范,不是最佳的行為方式,成年人都不要去做;又比如孟子認為“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奔丛趪夜芾碇?,上下級之間要注重禮儀規(guī)范。孟子認為“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闭J為一個人如果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那么首先他必須學會以禮待人,遵循社會禮儀規(guī)范,這樣在與他人的無形相處中就會不自覺的尊敬他人,反過來他人得到你的尊敬之后也會尊重你。孟子的這種仁禮結合的思想在當時以及之后都曾被用于個人的道德教育中。
(三)董仲舒禮學的精髓
禮學的發(fā)展在漢朝發(fā)展尤為迅速,西漢時期,儒家文化遭到黃老道家思想的排擠,為了宣傳儒家文化,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主張,這個思想得到了當時統(tǒng)治者漢武帝的采用。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中,首先,他提出了“天道”,即所謂的“天人感應”、“天人合一”思想,認為封建君主的權利是上天的選擇,這在古代封建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提到“道之大原出于天?!卑讯Y合法化。他將禮與天道聯(lián)系起來,認為“天”已經為人們的發(fā)展安排了具體的規(guī)范道路,人們應該遵從社會禮儀規(guī)范,這樣社會秩序才會穩(wěn)定。如果人們違背了“天道”,禮儀秩序被破壞,那么社會就會混亂,就會出現(xiàn)“天譴”,認為人們應該遵循封建的道德規(guī)范,把禮神秘化。
其次,在董仲舒提出的神學體系中,他將禮學進行了具體的規(guī)范,認為在國家的教育中要加強禮化建設。他將禮學精神放在自己的倫理思想中,提出“三綱五?!钡乃枷胫鲝垺K麑⑾惹貢r期孔子孟子關于“君君臣臣”的禮學思想進一步發(fā)展,更加嚴格的規(guī)范了政府內部之間、家庭之間、父子夫妻的禮儀規(guī)范。
(四)宋儒禮學的精髓
禮學的發(fā)展,對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而言,更多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社會的秩序穩(wěn)定,宋代對于儒家禮樂思想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以歐陽修、朱熹為代表提出了自己對于禮的見解,他們認為禮在社會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當時社會過多的注重形式輕視其作用,將禮過度的形式化,把禮作為政治的“飾物”。
宋儒對于儒家經典的進行重新的理解。具體而言,宋儒將禮學的作用歸之為四,即一是規(guī)范道德,穩(wěn)定秩序,二是抵制佛教泛濫,三是培育國家人才,四是修身養(yǎng)性。由此可見禮學對于社會的作用之大。在宋代的科舉考試之中,禮作為必備的考試科目,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國家對禮的重視。比如在蘇軾擔任杭州通判時,為了當?shù)厣鐣刃虻姆€(wěn)定、百姓的安寧,他將禮用在當?shù)氐闹卫碇?。某次,高麗進貢的使者仗勢欺人,與上級的官吏對抗。蘇軾派人告訴使者:外國的使者來華都是仰慕我天朝的威嚴,學習我國的禮儀教化來的,而你們來了卻是一點兒沒有禮儀之心,蠻橫不講理。如果你們還是不知悔改,我就要上書朝廷。高麗使者害怕了,收斂了自己的態(tài)度??梢姲讯Y學的思想應用在國家之間的交往中,可以提升外交影響能力。
二、儒家禮學對于我國公民教育的啟示
當今社會,雖然物質水平提高了,但是人的精神追求卻很是讓人擔憂。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大力倡導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但是,國內公民不道德現(xiàn)象卻時有發(fā)生,傳統(tǒng)的禮儀文化被人們忽視或者遺失。如何發(fā)掘禮學文化精髓,對于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改善人際關系,促進家庭社會和諧,提升我們的大國形象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禮學對個人道德培養(yǎng)的啟示
禮,無論是在古代社會還是在當今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都是衡量一個人個人形象的重要標尺。古人特別注重個人的道德培養(yǎng),追求思想上的“慎獨”,在為人處世上特別強調要注意自己的禮容規(guī)范,如儀容上,注重自己的儀表形態(tài),注意衣冠的整潔;行為上,見面行作揖禮。在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理念中,儒家學者將公民的道德培養(yǎng)被放在了自身發(fā)展的第一位,特別重視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追求君子之道。
學習禮學文化,將禮灌注與自己的行為習慣中。生活中,我們在與他人相見時,在注意自己的儀表榮態(tài)時,交談上多一份禮貌問候,在行動上多一分兒尊敬禮讓。比如在我們找工作應聘時,如果我們平時就注重自己的行為舉止、禮儀規(guī)范,在面試的過程中,多注意一些細節(jié),不僅會在他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而且有的可能影響自己面試的成功與否。
(二)禮學對和諧家庭建設的啟示
禮,在古代被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古人重禮,將禮用之于家庭的建設之中。古人特別注重家庭成員之間的長幼尊卑秩序。比如說,古人提倡的倫理綱常,即“三綱”“五?!保瑢τ诰S護父子之間、夫妻之間的關系有很大的積極意義。關于家庭的夫妻關系,《后漢書·梁鴻傳》記載的有這個故事,后漢梁鴻和孟光婚后,兩人隱居在今陜西長安縣東的一座的深山里。之后,他們搬家到江蘇。在那里,兩人男耕女織,共同勞動,互助互愛。梁鴻每天下地勞動之后,每次回到家里,孟光總是提前把飯和菜放在盤子里,雙手到自己的眉毛那樣高,恭敬地將飯菜送到梁鴻面前,梁鴻也行禮相謝。故事講述的就是夫妻之間因為和諧禮讓而形成的良好的家庭關系。
禮對于調節(jié)鄰里關系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政治課上我們曾經學過這樣一則故事,清朝康熙年間朝堂之中有個名叫張英的大學士,突然有一天,他收到一封家書,家書上談到家人在蓋房時,因為三尺的宅基地,與鄰居發(fā)生糾紛,希望張英可以利用自己的職務關系,幫助張家人打贏這場官司。張英看完家書之后,略作思考,馬上寫了一封回信,并附了一首小詩差人送回去,詩這樣寫道:“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睆埣胰丝戳藖硇?,深深領會了張英想要傳達的意思,便不再為三尺之地爭奪不休,主動將三尺地禮讓出來,鄰居一看張家人竟然不在爭奪三尺的宅基地,反而主動謙讓出來,被張家人的禮讓所折服,也將自己家的宅基地讓出了三尺,就這樣一條六尺之寬的小巷形成了,結果使得張家與鄰居的矛盾得以化解,而且小巷的出現(xiàn)也使得過往百姓的生活方便了許多??梢娙绻诠裰羞M行禮學教育,那么就可以減少許多社會問題,進而促進社會的文明建設。
(三)禮學對人際交往構建的啟示
禮對于公民的人際交往構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身處社會這個大集體中,我們每個公民的發(fā)展都離不開社會群體,因此如何處理好公民之間的關系,成了需要面對的問題。“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指的就是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行為不受禮的制約,那么他的行為就會變得不文明不道德,這樣就會造成他難以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系,對他的生活工作就會造成極大的困擾。當今社會中,由于物質水平的不同,社會中所謂“城市人”歧視“鄉(xiāng)村人”,“有錢人”歧視乞丐、打工者,官員歧視普通百姓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如果我們學習禮學,尊敬他人,愛護他人,社會中就會少一分矛盾糾紛,多一分社會和諧。
隨著交通工具的增多,人們出行的方式也逐漸多樣化,隨之社會矛盾也逐漸增多。比如在車站,有些乘客不遵循排隊的禮儀規(guī)范,插隊等情況時有發(fā)生,甚至有時為了排隊大打出手,造成流血、踩踏等惡劣后果,不僅不利于自己以及他人出行,而且影響了公共秩序的穩(wěn)定;又比如,如果汽車司機在過馬路時,注意禮讓,那么我們城市交通就會更加通暢。
〔參 考 文 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2.
〔2〕張煥君.堯舜傳說與中國禮樂文明的人文精神〔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
〔3〕陳潔,劉正剛.先秦時期儒家的“禮”、“樂”思想及現(xiàn)代意義〔J〕.求索,2011,(08).
〔4〕侯璐璐.董仲舒的儒家禮樂思想〔J〕.大眾文藝(理論),2009,(20).
〔5〕于偉.先秦儒家之“禮”與我國教育的教化功能〔J〕.教育研究,2013,(04).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