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維明
(廈門市博物館,福建 廈門361000)
記先驅(qū)畫家林克恭及其作品賞析
鄭維明
(廈門市博物館,福建 廈門361000)
先驅(qū)畫家林克恭出身名門,生于臺北,長于廈門,是民國時期第一代留歐現(xiàn)代畫家,他活躍于20世紀30年代廈門美術界,是廈門現(xiàn)代繪畫開拓者之一。他的藝術思想以美育作為信念,將振興美術為己任,他的作品以西方現(xiàn)代繪畫技巧融入中國傳統(tǒng)繪畫寫意精神,創(chuàng)作出本土化的現(xiàn)實題材,令人耳目一新。
林克恭;臺灣畫家;藝術思想;作品解析
海上花園鼓浪嶼風光如畫,島上著名的景點菽莊花園游人如織,但鮮有人知,這里曾經(jīng)走出一位畢業(yè)于劍橋大學的留歐畫家林克恭。他生于臺北,長于廈門,活躍于20世紀30年代廈門美術界,是廈門現(xiàn)代繪畫開拓者之一,其剛勁的線條、有力的筆觸、明亮斑斕的色彩,生動而充滿詩情畫意的作品讓人賞心悅目。他用西洋繪畫表現(xiàn)手法,超前的觀念,融入中國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創(chuàng)作出本土化的現(xiàn)實題材,讓人耳目一新。他是廈門前輩畫家中少數(shù)直接融匯西方藝術繪畫技巧與特質(zhì)之人,與同時期的徐悲鴻、顏文樑、林風眠等同為民國時期第一代留歐現(xiàn)代畫家,被譽為風景詩人、色彩音樂家。
林克恭生長于顯赫的臺灣首富“板橋林家”大家族中,1901年生于臺北,字幼莊,父親林爾嘉為廈門近代著名愛國商紳,母親龔云環(huán)為晉江進士龔顯曾太史之女。由于清廷在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敗,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林克恭祖父林維源于1895年受命內(nèi)渡廈門鼓浪嶼,林維源過世后的家族事業(yè)由其養(yǎng)子林爾嘉承繼,林爾嘉出生于廈門,原為福建水師中軍參將陳勝元之孫,六歲過繼給臺灣板橋林家。林爾嘉以龐大家族事業(yè)為基礎,參與廈門各項城市公共建設,熱心文教及慈善公益事業(yè),被推舉為廈門保商局總辦兼商務會總理,1915年任廈門市政會會長、鼓浪嶼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會華人董事,1913年在鼓浪嶼興建了著名的菽莊花園。林爾嘉平時喜歡親近詩文筆墨,創(chuàng)立“菽莊吟社”與文人墨客往來頻繁。林克恭為林爾嘉第六子,1905年被接到鼓浪嶼生活,他自幼深受家庭文化環(huán)境熏陶,耳濡目染,培育出對藝術的興趣,小時候練習小提琴的經(jīng)歷,是他走向藝術之路的開端。
圖1 林克恭《英國鄉(xiāng)村》水彩 1922年
1916年林克恭赴香港圣士提凡學校就讀高中,1919年與其兄弟三人由美赴英求學,考入世界著名學府劍橋大學法律經(jīng)濟學系。林克恭留學期間熱心美術活動,選修美術學院課程,加入劍橋美術研究會,利用暑假入圣約翰務特美術學校習藝,1922年作品即入選英國皇家學院展覽會。林克恭于1924年取得劍橋?qū)W位,立志走向繪畫之路,先后進入倫敦大學斯雷得美術學院、巴黎裘瑞安美專、瑞士日內(nèi)瓦美專學習。他留歐早期水彩作品《英國鄉(xiāng)村》(1922年,圖1),此作描繪英國布理斯圖的河渠景色,表現(xiàn)英國市郊恬靜祥和的景象,畫面透視嚴謹,色調(diào)高雅,技法嫻熟。英國水彩畫享譽世界,被譽為水彩畫的故鄉(xiāng),水彩畫水色交融,更能表達作者瞬間的內(nèi)心感受,更迎合中國傳統(tǒng)繪畫寫意之精神,林克恭在沒有壓力的習藝過程中及悠游自在的留學生涯中,練就扎實的西洋繪畫技巧,這些因素促使留歐時期的林克恭在現(xiàn)代繪畫領域較快取得了不俗成就,成長為一位接受西方現(xiàn)代藝術思想及熟練掌握西方繪畫技法的中國人。
1929年林克恭與瑞士籍鋼琴家海蒂小姐結婚,次年攜夫人及未滿周歲的兒子林杉回到廈門,他婉謝國立杭州藝專與北平藝專的聘任,留在家園鼓浪嶼奉獻所學。島上的萬國建筑、海天帆影吸引林克恭的目光,他像印象派畫家一樣內(nèi)心充滿大地之愛,善于觀察光色情景變幻,喜愛對景寫生,為我們留下不少廈門風景畫。如《鼓浪嶼博愛醫(yī)院》(龔鼎銘收藏)、《帆影》(陳杰民收藏)、《廈門西海岸》(何丙仲收藏),作品中展現(xiàn)其扎實的繪畫技巧與浪漫的藝術氣質(zhì)。他興趣廣泛,練琴、園藝、集郵,發(fā)起廈門藝術協(xié)會,面向社會開展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音樂是他繪畫中的伴侶,他與夫人舉辦的家庭音樂會成為當時鼓浪嶼一景。
1934年林克恭受聘廈門美專任教, 1936年接任校長,聘謝投八教授為教務主任,增設木刻科,聘胡一川教授授課。他致力于廈門美術人才的培養(yǎng),傳播西方現(xiàn)代繪畫藝術思潮,引導學子對美藝的體驗與追求。他不僅是一位謙和的君子、才情出眾的畫家,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藝術教育家,透過他自身的修養(yǎng)與學識,學生從中受益匪淺,廈門美專培養(yǎng)的人才分布在閩南、臺灣、香港和東南亞一帶,不少學生日后成為著名畫家與美術教育人才。
他還積極參與海峽對岸的藝術交流活動,作品《裸體》《月下美人》入選 “臺灣美術展覽會”, 1935年于臺灣“日日新報社”舉辦留歐個展,他的繪畫作品與藝術水準得到臺灣畫界的好評。
1937年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日寇占領廈門,廈門美專被迫停辦,師生疏散,林克恭避難香港時于香港大學舉辦個展,徐悲鴻題“南天人物”祝賀林克恭畫展舉辦。隔年林克恭回到家鄉(xiāng),隱居鼓浪嶼,堅持寫生作畫,把菽莊花園辟成菜園,與家人共度國難。抗戰(zhàn)勝利后,林克恭本想恢復廈門美專的開辦,后因國內(nèi)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時局動蕩等原因未能如愿,他再次離開廈門暫居香港,1949年舉家移居他的出生地臺北,結束了十幾年在廈的藝術活動,從此淡出內(nèi)地藝術界。
圖2 1946年林克恭于鼓浪嶼作畫舊影
1953年林克恭舉辦來臺后的首次個展,著名抗日“飛虎隊”美國隊長陳納德將軍伉儷親臨觀展,受到臺灣畫界的關注,此后他安于平淡的教學工作,受聘政工干校藝術系與文化大學美術系任教,引導學生提高繪畫水平,提供自家收藏的外國名畫幻燈片及畫冊讓學生欣賞,撰寫《論現(xiàn)代繪畫的美學基礎及其演變的社會基礎》一文,印發(fā)給學生交流。他在臺繼續(xù)寫生作畫,視野更廣,主觀性更強。1962年他的作品獲越南第一屆國際美展榮譽獎,1973年出任巴西圣保羅國際雙年展評委,為首位國際美展的華人評委。1974年退休后的林克恭僑居美國紐約,在美繼續(xù)繪畫創(chuàng)作,舉辦個展,1992年于92歲高齡病逝于美國。
圖3 林克恭 《帆影》 油畫 1980年
圖5 林克恭《人體》 油畫 1968年
1993年,為紀念林克恭的藝術成就,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林克恭藝術展”,并出版展覽紀念畫集,林克恭的作品先后被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收藏。
林克恭的畫從具象到抽象,從風景到靜物,從肖像到人體,從現(xiàn)實題材到宇宙萬象,從印象主義到表現(xiàn)主義,西方的自由思想與東方的寫意精神一直貫穿其中。林克恭留歐學藝時期接觸眾多的西方現(xiàn)代繪畫藝術流派,眼界大開,形成自由奔放的藝術思想,突出主觀感受和自我情感的表現(xiàn)。林克恭以美育作為信念,將振興美術為己任,他的美育思想與蔡元培積極推廣的“美育代宗教說”的理念相同,希望傳播“純粹之美育”以改善大眾國民性,朝向完美至善的人生境界。林克恭以相當嚴謹?shù)膽B(tài)度來面對畫家一職,故他常對學生說,“要當畫家,先做個普通人,要負責、誠懇,不單求畫面的美感,重要的是在于個人美育熏陶的歷程,以及對美感領域的體驗,其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自于對自然萬物的領悟與觀察”。對他而言,一切自然物象變化均充滿啟示,音樂給予他創(chuàng)作靈感與影響,他的作品如同交響樂中各種不同音群互相重疊,力求虛實變化和諧統(tǒng)一。林克恭后期的抽象畫更是一種趣味,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之所至有許多天機,不過這天機與物像之間?;ハ嗳芎?,似幻似真。
林克恭的風景油畫,受法國后期印象畫派,西方現(xiàn)代繪畫之父塞尚風格的影響,作品筆觸有力,意境深遠,閃耀著奪目的光彩。油畫作品《帆影》(圖3)創(chuàng)作于1930年代,畫家極目放眼,極力描繪廈門海天美景,全圖籠罩在明凈光色之中,藍天祥云映襯著金色晚霞,波光粼粼的海面微風吹拂,帆影飄蕩。林克恭作畫時內(nèi)心飽含激情,以豐富的冷暖對比色調(diào),熟練的繪畫技巧,捕獲瞬間變幻的景色,創(chuàng)作出富有生命力的畫面,使觀者恍如深入其境。
水彩作品《蘭花》(圖4)創(chuàng)作于1968年,生活中林克恭喜愛種花,對他來說那是一項藝術工作,如同他的繪畫。對于任何有生命的東西,林克恭都會很細心地觀察其自然生長過程,尋找植物生存的美感來表現(xiàn)在其畫作上。畫面里自然流露的氣質(zhì),就如前人所說:“畫品如人品”。此作白色蘭花為臺灣著名蘭花品種,婀娜多姿的花影顯得格外潔凈,畫中背景微呈曙光新生之氣。林克恭雖為西畫家,但他的精神世界充滿中國傳統(tǒng)文人雅士般的情感,他淡泊明志,以物傳神,贊頌萬物生命的奇妙,以唯美的畫作,滋潤人們的心田。
林克恭的人體繪畫,自1958年起開始出現(xiàn)疊影似的抽象風格,拉長的人體比例、波狀的曲線、交疊的影像和對比的色調(diào),呈現(xiàn)出書畫凹凸的空間視象。畫作《人體》(1968年,圖5),臺灣美術館收藏,以白色描繪少女的胴體,左右疊影快速的筆觸,凸顯出主體的輪廓與姿態(tài)。少女潔白蒼茫的人體形態(tài)搖曳顯現(xiàn),令欣賞者于視覺茫然瞬間又將焦點回歸于主體上。如此以同色厚薄構成的群像組合背景的手法,繁雜又富律動的物體組合形式,襯出主體人物的實體感,為林克恭人物創(chuàng)作上一大特色。左下方白色拉長的L形為林克恭一貫之簽名方式,右下方藍綠色疊塊形成的深色陰影,將視覺拉近至眼前,正巧與左下方白色塊面產(chǎn)生遠近空間距離感,人體右腳提起左傾的姿態(tài),產(chǎn)生出徐徐向前的動態(tài)感。此作表達出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及深思熟慮的主觀性特征。
繪畫藝術是承載一個時代印記最直觀的文化載體之一,繪畫作品濃縮了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藝術思想具備引領時代先鋒的前瞻性。藝術沒有國界,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現(xiàn)代美術是廈門歷史多元文化的見證,也是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不可或缺的組成元素,林克恭遺留在廈的珍貴作品理應得到保護與展示,讓更多藝術愛好者從中得到美的啟迪與熏陶。林克恭一生閱歷豐富,視野寬闊,是橫跨海峽兩岸的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廈門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我們被他畫中的廈門景色所感染,他的創(chuàng)造精神,對藝術真摯的情懷,對美的追求值得我們后來者學習與紀念。
圖4 林克恭《蘭花》水彩 1968年
[1]方草.臺灣美術一座隱然的高峰林克恭[M].臺北:暉宇出版社,2008.
[2]陳娟英.板橋林家與閩臺詩人林爾嘉 [M].福州:海風出版社,2011.
[3]洪卜仁.廈門老校名校 [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鄭維明,廈門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J203
A
1003-9481(2016)04-00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