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娟,侯輝麗,楊紹田,程國梅
(1.黃河科技學院醫(yī)學院,鄭州 450063;2.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婦產科,鄭州 450060)
PDCA循環(huán)護理在婦科腫瘤患者術后康復的效果分析
楊 娟1,侯輝麗1,楊紹田1,程國梅2
(1.黃河科技學院醫(yī)學院,鄭州 450063;2.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婦產科,鄭州 450060)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模式的不斷發(fā)展與變化,人們對護理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如何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則成為學者和護理人員關注的焦點,而將綜合護理和整體護理等理念運用到臨床護理工作中,已經成為護理工作研究的重點[1-2]。由于PDCA循環(huán)護理有效地提高了患者住院期間的舒適度和滿意度,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tǒng)管理模式,更符合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人文醫(yī)學模式,從而最終達到提高護理質量的目的[3-4]。作者將其用在婦科腫瘤患者術后護理服務上,在提高婦科腫瘤患者圍術期的護理質量,確保手術療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促進患者康復方面,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80例婦科腫瘤患者分為研究組(n=40)和對照組(n=40)。納入標準:(1)已婚婦女,經手術及病理證實與相關診斷標準相符。(2)認知、溝通、表達能力正常。(3)重要臟器功能正常(心、肝、腎等)。(4)無藥物過敏史及靜脈血栓史,同時剔除有神經、精神病史及重要器官疾病、代謝疾病的患者。年齡28~75歲,平均(48.0±4.5)歲。腫瘤類型:31例子宮肌瘤,20例卵巢腫瘤,16例宮頸癌,6例子宮內膜癌,7例子宮肌瘤合并卵巢腫瘤,其中40例行腹腔鏡手術。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由一名主管護士進行監(jiān)督管理,對患者進行術前準備、心理護理、術后并發(fā)癥預見性等基礎性護理、健康宣教等。
1.2.2 研究組 對圍術期患者采用PDCA循環(huán)護理法,其階段分為:(1)P(計劃)建立PDCA循環(huán)護理質量管理小組,由3名高年資技術過硬、溝通能力好的責任護士組成,科室護士長直接領導。采用查找文獻、專題研討等方法,組織全體護士學習PDCA循環(huán)護理理念、護理內容、實施方法并確立考核辦法,出現疑難護理問題要及時反饋,并咨詢相關護理專家,提出改進意見并進行可行性分析,直至最終確定。(2)D(執(zhí)行)將制訂好的計劃分發(fā)給每位護士,并且對全體護士進行培訓,之后責任護士進行職責分工,按護理計劃對患者進行各項護理措施。實施過程由管理小組監(jiān)督。如:手術前為減輕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及對預后的擔憂,護士應耐心向患者解釋病情,手術的方式,并告知積極治療是良好預后的前提,緩解其緊張心理[5]。對于擔心手術影響夫妻性生活及恐懼腫瘤再復發(fā)的患者,除指導術后夫妻性生活外,還要鼓勵患者配偶關心體貼患者。為減輕感染、 疼痛、尿潴留等術后并發(fā)癥對患者的影響,在進行心理疏導的同時,傳授其預防知識,發(fā)揮其自身的能動性[6]。執(zhí)行過程中質量管理小組對護理質量進行監(jiān)督和抽查,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3)C(檢查)每天由小組負責人檢查計劃執(zhí)行實施情況,參照質控標準,對執(zhí)行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提出改進方法,科室定期召開護理質量分析會,總結歸納執(zhí)行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關鍵環(huán)節(jié)可現場示范,找出符合實際的最佳方案。(4)A(處理)定期召開護患座談會,征集患者及家屬意見,分析匯總護理工作前3個階段新發(fā)現問題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全面進行分析探討、總結。對效果較好的護理操作流程進行標準化,對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和調整,并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huán)。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的觀察指標分為:(1)術后康復指標,進食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2)術后患者的舒適度,其標準采用美國護理專家Kolcaba[7]研制的簡化舒適狀況表評價。包括生理8個條目,心理9個條目,社會文化7個條目,環(huán)境4個條目,共28個條目。(3)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調查問卷,包括整體服務,環(huán)境舒適,康復宣教、流程便捷,護患關系5個方面。
2.1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比較 研究組術后進食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舒適度比較 研究組術后在生理、心理、文化、社會環(huán)境方面的舒適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后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在整體服務、環(huán)境舒適、康復宣教、流程便捷、患者滿意度等方面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比較
表2 兩組術后的舒適度比較
表3 兩組術后護理滿意度比較[n(%)]
手術是治療婦科腫瘤最有效的途徑,但手術會使患者產生心理及生理問題,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及預后。因此,采用何種護理模式,來提高圍術期患者的舒適度和護理質量,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是婦科醫(yī)護人員研究和解決的關鍵問題。
PDCA循環(huán)護理作為一種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8],應用于婦科腫瘤患者術后康復護理中,充分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需求為向導”的護理理念,使護理質量監(jiān)控從簡單的術后控制轉為術前、術中和術后三階段控制。PDCA循環(huán)護理在實施過程中能夠進行追蹤落實與效果評價,依據患者反饋的結果采取有效的改進措施、并循環(huán)解決以往問題[9],實現了提高護理質量的可持續(xù)性,在臨床護理中,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原則,將PDCA循環(huán)護理通過4個階段,即“P”找出護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解決、制定措施;“D”將制訂的護理措施賦予實踐;“C”對措施的實踐結果進行調查與監(jiān)控;“A”將取得的成績進行標準化、規(guī)范化,并將尚未解決的問題轉入下一個循環(huán)。在實施過程中,要求護士對患者病情進行深入、細致的掌握,連貫性的發(fā)現和解決護理中出現的問題,使護理結構更加優(yōu)化,護理內容更加充實,臨床護理質量管理更具有計劃性和系統(tǒng)性,并能層層落實,更為高效。由此可見,PDCA循環(huán)護理完善了常規(guī)護理的不足,可以對患者進行全面、整體、連續(xù)的護理,加深了對患者更深層次的觀察與交流,真正了解患者內心深處真實想法[10-11],使患者感受到護士的關愛與親情式優(yōu)質服務,提高了患者滿意度。PDCA護理小組的成立,不僅開發(fā)了護士的智力資源,提高了護士的創(chuàng)新能力,調動了護士的積極性,加強了責任心和使命感,護士還可運用自己所具備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術,更科學、更技巧的落實護理過程中的每個細節(jié),和諧了護患關系,促進了術后康復。從3個統(tǒng)計分析表中顯示,婦科腫瘤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舒適程度、護理滿意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總之,PDCA循環(huán)護理實現了護理質量的不斷循環(huán),不斷提高,更加人性化,促進了患者術后的舒適及康復,減少了術后的并發(fā)癥,提升了患者滿意度,適合臨床廣泛應用。
[1]盧體芳.96例肺癌患者圍術期呼吸道護理經驗分析[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0,3(3):76.
[2]施錦娥.心理護理干預在經腹子宮全切術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J].護理雜志,2012,28(15):444-445.
[3]毛辰蓉.PDCA循環(huán)在靜脈化療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123-124.
[4]戴莉敏,貢浩凌,方英,等.PDCA循環(huán)結合全程健康教育對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患者隨訪的效果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0):882-885.
[5]李小梅,孫玉倩.社會支持對宮頸癌患者希望水平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2011,32(18):2407-2409.
[6]余明會.康撫按摩在婦科腹部手術后的臨床應用觀察[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7):871-872.
[7]Kolcaba KY.Holistic comfort:operationalizing the construct as a nurse-sensitive outcome[J].ANS Adv Nurs Sci,1992,15(1):1-10.
[8]Fukui T.Patient safety and quality of medical care.Editorial:From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PDCA cycle[J].Nihon Naika Gakkai Zasshi,2012,101(12):3365-3367.
[9]王旭.運用PDCA循環(huán)管理提升普外科非計劃性拔管風險患者安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13):144-145.
[10]宋喜玲.PDCA循環(huán)法在內科優(yōu)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24(24):271-272.
[11]周如女,羅玲,周嫣,等.應用PDCA循環(huán)管理提高護理滿意度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11):48-51.
楊娟(1972-),副教授/主任護師,碩士,主要從事婦產科的教學與科研及臨床工作。
10.3969/j.issn.1671-8348.2016.34.045
R737.3
C
1671-8348(2016)34-4885-02
2016-06-18
201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