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激浪
(海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
英語詞匯增長路線圖理論研究*
蔡激浪
(海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本文結(jié)合當前大學生詞匯學習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探討詞匯增長路線圖實踐方法的可行性。研究表明,詞匯增長路線圖實踐方法符合圖式理論、連接主義和可理解性輸入理論的有關理論假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關鍵詞:詞匯學習;詞匯增長路線圖;圖式理論;連接主義;可理解性輸入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D.A.Wilkins說過:沒有語法,人們不能表達很多東西;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東西[1]。顯然,詞匯學習對一門語言的學習來說極為重要。在詞匯學習方面,當前大學生主要存在詞匯量匱乏,缺乏詞匯學習自主能力等方面的問題。鄭麗虹的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有相當多大學生詞匯輸入主要來源于課堂教學。這說明大學生在詞匯獲得方面缺乏自主能力[2]。本文提出一種簡單有效的詞匯學習實踐方法,并從理論上論證其可行性。該方法強調(diào)詞匯學習的動態(tài)性,故而命名為"詞匯增長路線圖"實踐方法。
當前影響大學生英語水平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詞匯量的嚴重匱乏。掌握的詞匯比較單一、籠統(tǒng),缺乏具體詞匯。例如,需要形容一個女子有多么美,學生們往往只想到beautiful來形容,需要形容心情有多么愉悅,學生們腦海里出現(xiàn)的只有happy。其次,大學生的詞匯學習缺乏科學的方法。當前有不少大學生還停留在對詞匯死記硬背的蠻干水平,如,按照教科書課后的單詞表機械地記憶單詞。單個的生詞不能反映語言的真實性,因為單詞的意義在大部分情況下是由上下文所規(guī)定的語言環(huán)境決定的;當生詞單獨出現(xiàn)或出現(xiàn)在沒有上下文的句子中時不能反映心理真實性,因為這些詞沒有轉(zhuǎn)達信息,因此也不可能使學習者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或參與[3]。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一直都存在較為明顯的“重結(jié)構”卻“輕詞匯”的現(xiàn)象[4]。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關注語言的結(jié)構,特別是句子結(jié)構,少有涉及詞匯理論和實踐方法的介紹和訓練。作者認為,課堂上老師們除了適當傳授構詞法的一些詞匯學習常識外,很有必要加大詞匯的輸入。
任何實踐方法都需要借鑒一些重要的理論洞見。英語詞匯學習也不例外,有效的詞匯學習策略需要借鑒有關認知科學和語言習得方面的重要理論。本節(jié)有針對性地介紹一些對詞匯學習策略有啟示意義的理論,為第三節(jié)論證詞匯增長路線圖的可行性奠定基礎。
(一)圖式理論
圖式理論于上個世紀30年代由英國心理學家Barlet率先提出,此后經(jīng)由Minsky、Rumelhart等學者先后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理論[5]。簡單說來,圖式理論強調(diào)背景知識對于新知識習得的重要性。從語言理解的角度來說,圖式理論強調(diào)背景知識的重要性。這給詞匯學習有重要的啟發(fā)性。新的詞匯習得要依賴于原有詞匯的支撐,即新詞匯和舊詞匯之間要建立一種關聯(lián)性方能實現(xiàn)新詞匯的習得和使用。課堂教學所使用的教科書,在選材方面,不同的文章之間沒有太多聯(lián)系,詞匯間的交集不夠多,不利于形成新舊詞匯間的關聯(lián)性。若能課外補充一些與教科書內(nèi)容相關的閱讀材料,給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必定在詞匯關聯(lián)性方面有所促進。
(二)連接主義
連接主義(connectionism)把人的大腦比作具有神經(jīng)網(wǎng)絡系統(tǒng)的電腦,這個神經(jīng)網(wǎng)絡系統(tǒng)是由信息節(jié)點之間復雜的鏈接組成的。人的大腦已經(jīng)預設好去尋求事物間的聯(lián)系,建立相互聯(lián)系的事物之間的鏈接[6]。語言習得是人類認知的一部分,隨著語言輸入的不斷增加,這種鏈接不斷得到加強,因此逐漸掌握語言規(guī)律,不斷推斷出語言結(jié)構和語言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在詞匯學習方面,連接主義要求學習者需要接觸大量的語言素材,不斷重復所接觸的詞匯,依賴語言素材使所接觸的詞匯間形成信息點的鏈接,避免詞匯學習的孤立性。
(三)可理解性輸入理論
語言輸入指的是語言學習者接收到的可以作為學習對象的語言,是語言習得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和因素。Krashen提出二語習得理論中重要的監(jiān)察模式(Monitor Model)。該模式包括五大假說,其中最為核心的一項就是輸入假說(Input Hypoth esis)[7]。他認為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二語習得的關鍵所在,是語言學習者獲得語言知識的唯一途徑。Krashen用公式i+1來表示可理解性輸入,“i”指的是語言學習者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1”指的是略高于學習者語言水平的那部分內(nèi)容。足夠的可理解性輸入可以使語言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從i階段發(fā)展到i+1的階段。當然,這一過程依賴于上下文和語言之外的知識的幫助。在詞匯學習方面,可理解性輸入理論要求學習者接觸更多真實的語言材料,不應該只限于教科書上的詞匯學習。再者,語言材料應該是能吸引學習者興趣且難度適中的材料,且在一個學習階段內(nèi)這些語言材料之間有一些關聯(lián)性。
基于認知科學與語言習得理論帶給我們的啟示,結(jié)合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在下節(jié)我們提出詞匯增長路線圖并對其可行性進行論證。
(一)詞匯增長路線圖實踐方法
詞匯增長路線圖實踐方法是一種建立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詞匯自然增長的一種實踐模式。這種詞匯學習模式強調(diào)詞匯學習的情境性,即包括上下文(cotext)語境和社會語境(social context),還原詞匯學習的現(xiàn)實性。此外,它強調(diào)學生的深層閱讀體驗,而不是獲得基本信息的淺層閱讀。具體的做法是學生根據(jù)自己喜歡的話題,如一個愛好體育的學生可以優(yōu)先選擇籃球方面的話題,根據(jù)這一話題每天在英語報刊雜志上選擇一篇長度適中的文章進行深入閱讀。所選文章的難度要適中,要充分滿足可理解性輸入的“i+1”原則,即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難。
進行深度閱讀時,重點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2)作者如何論證他/她的觀點?
(3)在哪些方面你贊同或反對作者的觀點?理由是什么?
(4)你對這個問題持什么觀點?
(5)該文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深層次的閱讀才能讓學生真正產(chǎn)生閱讀的興趣,才能把文章的內(nèi)容轉(zhuǎn)化到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中。在深層次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的詞匯記憶才是深刻的。在深層閱讀的基礎上,采用以下幾個步驟習得詞匯。
(1)確定文章的關鍵詞(通常為實詞)。
(2)按照順序按步驟畫出一個詞匯流程圖。
(3)把關鍵詞與文章的意象聯(lián)系起來。
(4)按照詞匯流程圖復述文章大意。
(5)把復述內(nèi)容寫下來。
(6)把每天閱讀情況進行歸檔。
(7)定期進行復習。
下面通過一個具體的例子來進行說明。以下是一篇關于iphone6的英語博文Why are people so crazy about the iPhon e6(文章來源:blog.chinadaily.com.cn Updated:2014-10-29)。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的基礎上確定了此文的關鍵詞,制定詞匯路線圖如圖1所示。
圖1
按照這個詞匯路線圖,可以把該文的主要大意還原為以下:
I posted a status that I got a new cell phone on my Wechat.My friends thought I got an iPhone 6 Plus which is still a luxury for many people.The iphone6's release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people's lives.Recently,many headlines are all about iPhone 6.The other day,a Chinese woman was arrested by police at an Apple store for disrupting the public ordersofAmerica.Therearesomeridiculousandfunny videos about the iPhone6 that I have seen on PPTV.Why are some people obsessed with Apple products(iPhone6)?I-phone6 has an exquisite appearance and is made with the best materials;it has a high connection speed as well.So Some Apple fans rack their brains to figure out many methods to get an iPhone 6.Some people who own an iPhone6 or 6 Plus compare themselves with the wealthy.We should adjust our consumer mentality and face the real world.This is a kind of vanity.Don't let vanity come over all of you.
在復述大意的時候,我們需要沿著詞匯路線圖還原一個完整的大意。復述時不拘泥于原文,允許學習者有自己的發(fā)揮。上面的這篇文章是關于中國人奢侈品消費方面的話題,在后面的閱讀中可以連續(xù)選擇幾篇類似的文章進行閱讀。在同一類文章中,難免會出現(xiàn)類似的詞匯,這樣一來容易建立新舊詞匯的關聯(lián)性,促進詞匯記憶。我們的詞匯在大腦中的存儲絕對不是松散無序的,而是按照某種模塊分類來儲存的。每一個階段我們專門閱讀某一類文章,強化某一模塊的詞匯積累,形成某一模塊詞庫。不同模塊詞庫的增長將逐步發(fā)展出我們的整體詞庫,形成宏觀層面的詞庫增長路線圖,如圖2所示。
圖2
中間位置是一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總詞庫,由外圍的若干個分模塊詞庫共同發(fā)展而成。當然,這些模塊還可以細分成更為具體的小模塊,如經(jīng)濟詞庫還可以分解為金融、創(chuàng)業(yè)等小模塊。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詞匯增長路線圖可根據(jù)個人的興趣取向和知識結(jié)構等具體情況來進行繪制,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系統(tǒng)。
(二)可行性分析
作者認為,詞匯增長路線圖的實踐方法遵循了圖示理論、連接主義和可理解性輸入理論的基本理念。無論是圖式理論還是連接主義都強調(diào)背景知識的重要性,詞匯增長路線圖凸顯出詞匯間的關聯(lián)性的重要性,無論是在詞源還是話題方面都存在某些關聯(lián)性。在詞匯學習中,學習者可以調(diào)取舊有詞匯的圖式來吸納新的詞匯。連接主義指出,學習者需要接觸大量的語言素材,通過不斷重復所接觸的詞匯,形成詞匯信息點的鏈接,避免詞匯學習的孤立性。顯然,詞匯增長路線圖的方法做到了這一點。此外,詞匯增長路線圖的方法強調(diào)詞匯學習的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過程,完全符合Krashen關于可理解性輸入i+1公式的理念。詞匯增長路線圖提供足夠的可理解性輸入,從而使語言學習者的詞匯水平從i階段發(fā)展到i+1的階段。另外,通過廣泛的閱讀,學生可獲得很廣博的知識,逐漸形成嚴密的知識結(jié)構,這樣一來也促進了學生的語言輸出,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新的詞匯學習。Krashen指出語言輸入應該是有趣的,詞匯增長路線圖強調(diào)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材料,顯然促進語言輸入的有效性。
詞匯增長路線圖的詞匯學習實踐方法符合圖式理論、連接主義和可理解性輸入理論的有關理論假設,因此,從理論的角度來看是可行的。但是,我們?nèi)孕枰獙嵶C研究來加以驗證,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將加以應用,以期從實證的角度驗證該實踐方法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M].London:Language Teachi ng Publications,1993.
[2]鄭麗虹.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大學英語詞匯學習現(xiàn)狀初探[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9(3):9-14.
[3]馬川冬.英語詞匯學習策略探討[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12):144-146.
[4]楊宏偉.高職學生英語詞匯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的研究[J].科教文匯,2014(20):125-127.
[5]魏敏.基于圖式理論的教學對大學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0.
[6]戴煒棟,暴麗穎.理性關聯(lián)學習中的非理性現(xiàn)象[J].江蘇外語教育,2007(2):46-51.
[7]Krashen.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Longman,1985.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14-0001-03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4年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多位一體”視角下英語語言學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改革研究(批準號:HNJG2014-20)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蔡激浪(1980-),男,漢族,海南萬寧人,海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句法學、語言哲學、外語教學。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vocabulary learning of college students.Then it proposes Road Map Approach to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verifies its feasibility in light of some ideas of Schema Theory,Connectionism and Comprehensible Input.
Keywords:vocabulary learning;Road Map Approach;Schema Theory;Connectionism;Comprehensible In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