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勇(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西 防城港 538021)
?
不同急診方法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
楊紹勇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西 防城港 538021)
【摘要】目的 考察使用不同急診方法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自2009年5月至2014年5月間來我院消化內科住院就診的消化道出血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tǒng)常規(guī)保守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進行急診胃鏡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有效率及平均止血時間。結果 在治療效果方面,觀察組最終的總有效率高達93.33%,高于對照組,平均止血時間也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急診胃鏡治療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臨床上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胃鏡
消化道出血是指從食管到肛門的管道,其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盲腸、結腸以及直腸的某個或多個部位出血[1]。其中屈氏韌帶以上的部分消化道為上消化道,其出血稱為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本身的炎癥、血管病變、機械性損傷、腫瘤等因素、鄰近器官的病變等皆可以導致上消化道出血[2]。上消化道出血病變的部位、性質、失血速度和失血量不同,出血的臨床表現(xiàn)也各不相同,患者身體器官功能、身體狀況、年齡等各種因素均會影響出血的臨床表現(xiàn)[3]。上消化道出血根據(jù)出血情況的輕重不同在臨床上表現(xiàn)也不同,主要為嘔血和(或)柏油樣便兩大癥狀[4]。本文對比內科對上消化道出血的保守治療以及行急診胃鏡止血的治療方法所產生的臨床療效,對兩種方法的臨床療效以及平均止血時間進行比較。
1.1 基本資料:選擇2009年5月至2014年5月間在我院消化內科住院就診的上消化道出血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平均年齡為(33.54± 6.10)歲。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兩組,每組30例。對照組平均年齡為(31.25±2.30)歲,觀察組平均年齡為(34.63±4.12)歲。出血原因包括胃、十二指腸潰瘍共32例,肝腹水、肝硬化引起的出血共12例,胃癌出血共5例,其他原因出血共1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所選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符合以下條件:符合大出血標準,心率>120次/分鐘,收縮壓<90 mm Hg;伴有不同程度黑便或者(和)嘔血;無嚴重的糖尿病及心血管等重大疾病。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并簽同意書。
1.3 方法:兩組患者在入院以后均予以輸液、輸血等措施抗休克治療,檢查前,使用冰鹽水來洗胃與抽吸。
1.3.1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的內科保守方法治療,主要措施為充分補液、暫時禁止飲食、臥床休息及提供適當濃度的氧,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奧美拉唑注射液)來抑制劑胃酸分泌等方法。
1.3.2 觀察組: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FUJINON EG250WR5胃鏡治療,手術前采用靜脈注射異丙酚對患者進行麻醉,按照手術要求,準備手術藥品以及器具。根據(jù)患者出血情況采用止血夾鉗夾止血方式或者局部注射方式進行。具體方法如下所述:
在胃鏡活檢孔插入導管,將8 mg/100 mL去甲腎上腺素溶液噴灑到出血部位,每次噴灑30 mL。若止血無效,發(fā)現(xiàn)病灶以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在局部黏膜下注射1∶10000腎上腺素,同時使用金屬鈦夾止血法,從活檢孔道置入內鏡的前端,吸引胃內部氣體,對病灶部位施壓,夾住病灶血管的頂部及根部,以內鏡鉗道為通道,對病灶部位噴灑生理鹽水后退出。此外,對患者給予吸氧,補充患者的血容量,同時配備口腔護理,積極配合醫(yī)師實施配血以及輸血工作,準備用藥,調整輸液的速度,防止出現(xiàn)肺水腫及心力衰竭等現(xiàn)象。
1.4 觀察指標:觀察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止血情況以及止血平均時間。止血效果的判斷標準為:胃液澄清,血紅蛋白及紅細胞穩(wěn)定為療效顯著,24 h之內停止黑便或者嘔血為顯效,3 d內停止黑便或者嘔血為有效,3 d后仍有黑便或者嘔血現(xiàn)象為無效。
1.5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后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達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觀察組的平均止血時間相比對照組從(48.33±4.27)h縮短到(28.75±2.41)h,有顯著的優(yōu)勢(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臨床上危害較大的內科急癥之一,起病急,病因較復雜,病情變化快,因大量出血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等現(xiàn)象,特別是合并有肝硬化時,嚴重情況下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臨床上對患者早發(fā)現(xiàn)、采取正確及時的治療方法至關重要。
隨著內鏡技術在臨床上的發(fā)展,在消化內科,胃鏡得到了極大的應用,并且取得了顯著的療效[5]。研究表明,胃鏡止血方法根據(jù)出血點不同可以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對于靜脈曲張型出血,可以選用硬化法、套扎法、尼龍繩結扎法來治療;對于非靜脈曲張型出血,可以選用注射法、噴灑法、鉗夾法以及電凝法來治療。使用胃鏡手術法,可以快速找出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點,進而選擇相應的方法來及時止血治療。
本研究對比分析了傳統(tǒng)的保守治療與胃鏡治療方法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療效,結果發(fā)現(xiàn),胃鏡術的臨床有效率達93.33%,顯著高于傳統(tǒng)治療方法的有效率,此外,使用傳統(tǒng)治療方法,平均止血之間需(48.33±4.27)h,而胃鏡術將該時間縮短到(28.75±2.41)h。
綜上所述,急診胃鏡術不僅可以迅速明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了解病灶狀況及病因,及時選用相應的胃鏡術對患者進行準確有效的止血治療,極大程度的提高了治療的成功率,避免了外科手術等不必要的治療過程,減少了臨床輸血率,為患者贏得了搶救時間,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索寶軍,周麗雅,丁士剛,等.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1,91(25):1757-1761.
[2] 徐少華,汪祖春,李燕,等.消化道出血病因及誤診原因分析[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32(4):47-48.
[3] 高紅橋,莊巖,田孝東,等.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相關消化道出血的診治[J].中華外科雜志,2013,51(8):685-687.
[4] 張金敏,葛存錦,仝巧云,等.住院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布與臨床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4,23(8):961-963.
[5] 馮春,周平紅.內鏡止血治療在消化道出血中的臨床應用[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4,17(8):839-840.
中圖分類號:R57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8-00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