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的競爭,使得信息海量涌入甚至重復。為了吸引眼球,多么離譜的標題媒體都敢用,每天打開互聯(lián)網(wǎng)真讓人大跌眼鏡。很多政務公號也是附加了層層考核規(guī)則的,更讓人心生疲倦和排斥。年前,看到各種新媒體的影響力也赫然貼出了排行榜。咋想起來的?——驚訝之余,一念感慨。
林清玄說:“辣椒不需要和茄子比,辣椒只要自己夠辣就好?!睅啄昵暗囊淮喂P會上,九江學院的陳忠教授也曾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不要總想著把誰比下去、擠下去,用心把我們的刊物越辦越好才是根本!”是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盡心盡力,做好自己,足矣。只是放眼現(xiàn)實,哪一個領域可以決絕固守,而不致淪為競技場、名利堆?
常感局促的心境下,尤其懷念這兩句話,也非常懷念一段無關(guān)考核、沒有攀比的快樂時光。
那是2007年。我應聘加入了連云港師專第一附屬小學。進校不久,學校的網(wǎng)站為老師們開辟了一個自由玩耍的平臺:成長博客。學校沒有多提什么要求,只是告訴大家,“地”已經(jīng)松好土了,可以開始種啦!于是,每天晚上,那些喜歡筆耕的老師便小蜜蜂一樣忙碌起來,各自給自己取好了網(wǎng)名,注冊登錄,張羅起自己的個性小園。汪汪(汪燕),亮亮(楊守亮),云之舞(杜廷云),Melody(張曉英)……我們在各自的小園里曬教育隨感,曬讀書筆記,曬學生的作業(yè),曬自己的教學創(chuàng)意,曬班級多彩的集體活動,曬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討論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有時也顯擺孩子們送給我們的小石子、小樹葉、自制的小卡片……種完自家地,便東家西家地串門兒,遇見有共鳴的話題或者好作品,便會不吝“筆墨”,噼噼啪啪敲下一片熱情洋溢的評論。清楚地記得,亮亮家的園子吸引了很多老師,不僅因為他的教育隨筆生動有趣,還因為他曬的女兒的系列文學作品文筆優(yōu)美、想象奇幻……不知道為什么,那時,老師們個個充滿抒寫的欲望,帖子都是那么自由靈動,似乎每個字都在熠熠閃光。每個安靜的夜晚,一個個名字,星星一樣在那片成長的園地上閃亮。沒用多久,家長們也紛紛參與進來,有的甚至忍不住留下“長篇大論”的評語。連市局的領導也被我們這片火得不行的成長園地吸引來了,常常興味盎然地悄悄前來“視察”。(當然,這一點是我們很久之后才知道的)而汪汪,總是兩眼放光,不停地挨家園子里“尋寶”,發(fā)現(xiàn)好作品就悄悄往教育紙媒上推薦……
在“種園”的同時,我發(fā)現(xiàn)學校里還有一個很好玩的地方——書友會。書友會很有親和力,絲毫不排斥我這個外來客——汪汪很快把我領進去了。
書友會在汪汪的組織下,自由安排活動時間,書友們輪流擔當主講人,每期為大家推介一本好書,并在推介的過程中分享自己的讀書感受。每次活動通知在學校公告欄里一張貼,大家都會在放學后準時奔赴書友活動室。擔任主講的老師也總是很開心很積極,就像盼到了一個節(jié)日,認真準備講稿還覺得不過癮,很多老師還精心制作了PPT。如果誰有事沒能來,第二天準能在成長博客里尋找到上傳的講稿和PPT。主講人分享過后,會有一個互動交流的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最熱烈最忘情的環(huán)節(jié)。大家會就交流內(nèi)容展開討論,分享自己感觸至深的地方。記得有一次,我做主講人,為大家推薦《窗邊的小豆豆》。因為汪汪預告了交流內(nèi)容,很多老師都提前讀了這本書,互動環(huán)節(jié),每個人都深深沉醉了。活動結(jié)束了,還有一部分女老師意猶未盡,繼續(xù)賴在書友室交談著……從小豆豆說到學校教育,說到小林校長的理想與堅持;說到課堂教學,說到那些可愛又“可恨”的小豆豆們;說到家庭教育,說到獨生的年代怎樣做家長;說到日常生活,說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酸甜苦辣,憂懼欣喜……一個個時而開心莞爾,時而熱淚盈眶……那晚,我們走出書友室的時候,斜陽低垂,漫天霞光瑰麗而安謐,心,猶如余暉下的大海一樣,溫柔,遼闊,沉靜而歡愉……
書友會常開展“共讀一本書”活動。有一次,我們一起讀的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汪汪自告奮勇,精選我們的讀書隨筆推薦給《北京教育》,有四位老師的隨筆被刊發(fā)了,書友們都非常開心,稱之為“收獲之外的收獲”。汪汪還從我的博客里選取了萬余字的一組博文推薦刊發(fā)在了《北京教育》。
那時,沒有人考核我們,沒有人比較我們,我們各自也無意和別人攀比。
那時,沒有人規(guī)定成長園地里什么可以種,什么不可以種,什么書可以讀,什么書不可以讀。我們愛寫什么就寫什么,我們讀陶行知、蔡元培、蘇霍姆林斯基,也讀張愛玲、周作人、村上春樹……
后來,汪汪成了特級教師。
后來,亮亮成了孩子們的明星。
后來,云之舞去了新建的蒼梧小學。
后來,我離開了那兒去了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我們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是我們各有各的好。不論大家都去了哪兒,始終不變的是,我們?nèi)耘f各自興味盎然地讀著,寫著,教著,生動地活著……知堂老人說:“有些人種花聊以消遣,有些人種花志在賣錢,真種花者以種花為其生活。”那段讀寫時光,是我教師生涯里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在那里,我結(jié)識了一群真種花者,度過了一段真種花的生活。
從來喜歡那些自然地、自由地、緩慢成長起來的人事物,總相信經(jīng)過漫長時光的染煮而緩慢長大的一切,會更加結(jié)實有力。我不喜歡考核,不是不愿意吃苦,而是不想看到人在考核意志的風向下,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變成一只逐流而行的小舟。我不喜歡攀比和競爭,不是慵懶怠惰拒絕進步,而是不愿意看到在攀比和競爭中,人,因為壓力和利益的驅(qū)使,猙獰得連自己都無法忠誠。
幾年前,讀到美國默克制藥的締造者喬治·默克的一句話:“應永遠銘記,我們旨在救人,不在求利。如果記住這一點,我們絕不會沒有利潤,記得越清楚,利潤越大。”那時我在一線教書,我把這個句子進行了改編:“應永遠銘記,我們旨在教育,不在分數(shù)。如果記住這一點,我們絕不會沒有分數(shù),記得越清楚,分數(shù)越高?!?/p>
如今,作為一位教育微平臺的編輯,每當我在各種糾結(jié)中平衡自持,這句話仍然給我很大的安慰和啟示。它也恰是那段自由快樂的成長時光的有力印證和美好總結(jié)。
(馬玉梅,連云港市教育局,2220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