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飛鵬
非審計服務信息的股價效應
莊飛鵬
[摘 要]筆者使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企業(yè)披露非審計服務信息所產(chǎn)生的股價效應,進而觀察第三方人士如何看待注冊會計師聯(lián)合提供審計服務與非審計服務這一行為。實證檢驗顯示,企業(yè)披露的非審計服務規(guī)模信息與其股價累計超額報酬率成反向關系,進一步研究還發(fā)現(xiàn)這種關系在非預期盈余為正或非國有控制的公司中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這些研究說明,總體上信息使用者認為注冊會計師聯(lián)合提供的非審計服務會損害審計獨立性,且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還會加深這種顧慮,進而導致股價進一步下跌;但研究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我國證券市場能夠?qū)ζ髽I(yè)披露的非審計服務信息做出有效反應,通過投資者的“用腳投票”,市場機制自身可以起到約束作用。因此,在監(jiān)管方面政府應要求企業(yè)詳盡地披露其所購買的非審計服務信息,讓市場進行自我選擇。
[關鍵詞]非審計服務 信息 股價效應
注冊會計師是否應該提供非審計服務及其對審計質(zhì)量的影響在學術界爭論已久,至今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在市場不限制注冊會計師提供非審計服務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地抑制非審計服務可能發(fā)生的消極影響,學術界也進行了諸多探討,其中充分地披露企業(yè)向會計師事務所購買的審計服務與非審計服務信息,讓市場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被認為是能夠降低其負外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總福利的一種方法,且也被許多國家的政策所采納。我國證監(jiān)會發(fā)布的《公開發(fā)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guī)范問答第6號——支付會計師事務所報酬及其披露》也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報中按照財務審計費用和財務審計以外的其他費用進行披露。但在目前我國證券市場法制尚不健全的環(huán)境下,企業(yè)披露所購買的非審計服務信息是否具有信息含量?資本市場的股票價格會做出怎樣的反應?目前鮮有相關的研究。從當前相關的國內(nèi)研究文獻來看,大部分國內(nèi)學者認為在目前國內(nèi)注冊會計師行業(yè)的非審計業(yè)務發(fā)展初期,非審計服務與審計服務的聯(lián)合提供*文中所指的聯(lián)合提供是指會計師事務所在某一期間內(nèi)(通常指一個會計年度內(nèi))向同一家企業(yè)既提供審計服務,也提供非審計服務。聯(lián)合提供是從會計師事務所即服務的提供者角度而言。從服務的購買者即企業(yè)的角度而言則是指聯(lián)合購買,即企業(yè)在同一個會計年度內(nèi)向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既購買審計服務,也購買非審計服務。聯(lián)合提供和聯(lián)合購買是同一個意思從不同角度所進行的表述,在本文中沒有特殊指明的情況下,非審計服務是指聯(lián)合提供或聯(lián)合購買的非審計服務??傮w上不會對審計獨立性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但也有學者發(fā)現(xiàn)在某些具體的制度環(huán)境下,如在法制環(huán)境不完善的地方,聯(lián)合提供會導致審計獨立性削弱(李曉慧和莊飛鵬,2015[1])。那么信息使用者是如何看待注冊會計師聯(lián)合提供審計服務和非審計服務這一行為呢?本文擬從資本市場角度出發(fā),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關于非審計服務的研究,國內(nèi)外學者大體上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持續(xù)不斷的研究:
一些學者認為注冊會計師提供的非審計服務不僅會在形式上損害審計師的獨立形象,而且在實質(zhì)上也會把審計師置于管理者的位置(Sharma和Sidhu,2001[2]),還會使會計師事務所或注冊會計師在經(jīng)濟上更加依附于客戶(Senate, 1976[3])。Sharma和Sidhu(2001)[2]、Firth(2002)[4]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非審計服務費用規(guī)模與審計師出具的非標準審計意見概率成反比。Ferguson等(2004)[5]、 Causholli等(2014)[6]的研究均發(fā)現(xiàn)向注冊會計師購買非審計服務的公司存在更廣泛的盈余管理。Ruddock等(2004)[7]的研究還發(fā)現(xiàn)或有非審計服務費用金額與公司重大錯報金額為正顯著相關關系。但也有不少學者的研究卻得出與此截然相反的結論,認為注冊會計師聯(lián)合提供的非審計服務不會損害審計獨立性(Defond等, 2002[8]; Ashbaugh等, 2003[9]; 劉星等, 2006[10]),反而有助于提升注冊會計師的專業(yè)勝任能力,從而提高審計質(zhì)量(Reynolds和Francis, 2000[11]; 董普等, 2007[12]; 廖洪和翟華云, 2007[13])。
Simunic(1984)[14]首次使用單方程模型檢驗了非審計服務對審計服務的“知識溢出效應”。Chan等(2012)[15]、Alexander和Hay(2013)[16]、莊飛鵬(2015)[17]等使用二階段模型也發(fā)現(xiàn)非審計服務費用與審計服務費用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Krishnan和Yu(2011)[18]還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此增彼減的關系[18]。但Davis等(1993)[19]、Ezzamell等(2002)[20]認為審計服務費用與非審計服務費用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并非“知識溢出效應”所致,而是企業(yè)本身差異引起的,如企業(yè)經(jīng)營復雜性、特殊事件(合并、收購、新股發(fā)行等),這些特殊事項使企業(yè)對管理咨詢服務產(chǎn)生了更多需求,反過來也會增加審計工作的難度,需要審計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從而導致審計費用的增加。
學者們主要采用調(diào)查問卷、實驗、事件研究法等方法進行研究,且也形成兩種不同的觀點。Reckers和Stagliano(1981)[21]、Kumar等(2008)[22]、Qick和Warning Rasmussen(2009)[23]等使調(diào)查問卷方法,Davis和Hollie(2004)[24]、Solomon等(2005)[25]、Guiral等(2014)[26]使用實驗研究方法的研究都發(fā)現(xiàn),大部分被試者認為非審計服務會對審計獨立性造成很大的損害。Frankle(2002)[27]使用事件研究法顯示非審計服務費用信息與股價非正常報酬率為負相關關系。但也有不少學者的研究結論與此相反,Titard(1971)[28]、Lowe等(1999)[29]、Swanger和Chewning(2001)[30]等學者使用調(diào)查問卷方法,Corless和Park(1987)[31]、Dopuch和King(2001)[32]等學者使用實驗研究方法的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試者認為非審計服務不會損害審計獨立性或非審計服務不是造成審計獨立性下降的主要原因。Ashbaugh等(2003)[9]、Lai和Krishnan(2009)[33]使用事件研究法顯示,披露的非審計服務費用信息與股價非正常報酬率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Ghosh等(2009)[34]的研究顯示盈余反應系數(shù)(投資者對公司盈余的態(tài)度)與非審計服務的規(guī)模之間也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但與企業(yè)支付給現(xiàn)任注冊會計師的全部費用占該會計師事務所全部收入的比重(即客戶的重要性)為負顯著相關關系,這說明客戶的重要性比聯(lián)合提供非審計服務更有可能損害審計獨立性。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在此領域從多個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而國內(nèi)學者在此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審計服務對審計質(zhì)量和審計收費的影響,且較少考慮到我國企業(yè)的所有制性質(zhì)、地區(qū)法制發(fā)展不平衡等制度因素的制約,而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考察人們對注冊會計師聯(lián)合提供非審計服務的看法則更少涉及。本文以此為研究機會,結合具體制度環(huán)境,通過非審計服務信息披露所產(chǎn)生的股價效應來具體研究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或信息使用者如何看待企業(yè)聯(lián)合購買(或注冊會計師聯(lián)合提供)審計服務和非審計服務這一行為。
股票價格的形成過程本身就是投資者在信息沖擊下不斷進行信息更新和信念修正的過程(史永東和李鳳羽,2012[35])。在資本市場上,獨立審計作為一種信號傳遞機制,能夠?qū)竟_發(fā)布的財務信息的真實性提供合理保障,降低信息不對稱。已有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質(zhì)量的審計報告具有市場信息含量,能夠在股價收益中得到體現(xiàn)(唐建華,2015[36])。而高質(zhì)量審計的前提條件是注冊會計師必須獨立,如果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存在質(zhì)疑,那可能意味著其提供的鑒證不太可信,也意味著公司財務報告所述的過去一系列經(jīng)濟活動和行為的真實性存在質(zhì)疑。因此,當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受到威脅時,就會向市場傳遞公司財務報告不可信的“利壞”信號。就我國資本市場的具體情況而言,當前我國證券市場現(xiàn)已屬于弱式有效市場,并正向半強式有效市場過度,這意味著我國證券市場的股票價格能夠全部或部分反映包括審計信息在內(nèi)的所有公開信息。已有的大量研究(如李曉慧和莊飛鵬, 2015[1];Sharma和Sidhu, 2001[2];Firth, 2002[4];Ferguson等,2004[5];Causholli等, 2014[6])認為企業(yè)聯(lián)合購買非審計服務會對審計獨立性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且隨著非審計服務規(guī)模的增大,影響越發(fā)嚴重。假設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也會以這種方式看待企業(yè)聯(lián)合購買這種行為對審計獨立性的影響,那么在有效的市場中股票價格就會吸收這個信息,從而會導致在信息公布時股票價格下降,且公布的非審計服務規(guī)模越大,下降越嚴重。故據(jù)此提出假設1。
H1:企業(yè)披露的非審計服務規(guī)模信息即企業(yè)聯(lián)合購買的非審計服務規(guī)模與股價累計超額收益率之間為負相關關系。
任何一個市場主體的經(jīng)濟活動都要受到法制的約束,在一個完善的法制環(huán)境里,法律的對企業(yè)和會計師事務所或注冊會計師的監(jiān)管更為嚴格,對投資者的保護也更為完善,這一方面會抑制企業(yè)操縱財務信息和要求注冊會計師提供虛假鑒證的動機,另一方面也會增加對注冊會計師的訴訟風險與訴訟成本,降低注冊會計師與企業(yè)“合謀”的可能性。Ruddock和Taylor(2003)[7]、Ashbaugh等(2003)[9]的研究認為非審計服務不會損害審計獨立性是以較高的違規(guī)成本和聲譽資本為前提。相反,在法制環(huán)境欠完善的地區(qū),企業(yè)和注冊會計師的舞弊成本較低,一方面企業(yè)有更強的動機對注冊會計師進行“收買”,另一方面注冊會計師也會更輕易地與企業(yè)達成“合謀”。因此,在不同的法制環(huán)境下,企業(yè)和注冊會計師所受的約束不同,非審計服務對審計獨立性所產(chǎn)生的影響也會不同。假設市場投資者也會采取這種方式來看待不同的法制環(huán)境下企業(yè)聯(lián)合購買的非審計服務所產(chǎn)生的影響,那么在有效的市場中,股票價格也會吸收這個信息。因此,當處于法制環(huán)境相對落后地區(qū)的企業(yè)發(fā)布聯(lián)合購買非審計服務信息時,資本市場投資者會將此信息與企業(yè)所處的法制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將該信息確認為企業(yè)財務報告更不可信的“利壞”消息,從而導致信息公布時股票價格更為嚴重地下降。故據(jù)此提出假設2。
H2:當企業(yè)處于差的法制環(huán)境時,企業(yè)聯(lián)合購買的非審計服務規(guī)模與股價累計超額收益率的負相關關系更為嚴重。
在我國,上市公司按所有權性質(zhì)可以分為國有控制和非國有控制企業(yè)兩大類。我國市場經(jīng)濟的特殊歷史背景導致了這兩類公司具有不同的政治背景、經(jīng)營環(huán)境、治理機制和經(jīng)營目標。國有控制上市公司在融資和經(jīng)營方面能夠得到政府的特殊關懷,承擔著它們認為更為重要的政治任務,其高管人員也是由行政途徑任命,公司業(yè)績評價對管理層薪酬和升遷的影響并不是最為重要。這種不完全遵循市場化的激勵機制使國有控制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操作盈余的動機相對較小(雷宇,2013[38])。相反,非國有控制上市公司的管理層面對的是完全市場化的競爭激勵機制,通過操縱盈余能夠獲得巨大的收益。因此,非國有控制的上市公司有更強的動機進行盈作操縱(鄭國堅等,2013[39])。由于非國有控制企業(yè)操縱財務信息的動機更強,在其向同一家事務所聯(lián)合購買兩種服務的情況下,更有可能通過非審計服務來“收買”注冊會計師(李曉慧和莊飛鵬,2015[1])。如果資本市場是有效的,那么投資者會把非國有控制企業(yè)發(fā)布的聯(lián)合購買非審計服務信息與非國有控制這一性質(zhì)聯(lián)系起來,并將其確認為審計獨立性受到更為嚴重影響的“利壞”消息,從而導致信息公布時股票價格更為嚴重地下降,故據(jù)此提出假設3
H3:當企業(yè)為非國有控制時,企業(yè)聯(lián)合購買的非審計服務規(guī)模與股價累計超額收益率的負相關關系更為嚴重。
企業(yè)年度財務報告中的盈余信息是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jù),也是影響股票價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盈余信息在年報披露前一般都會被專業(yè)的證券分析師所預測并予以公布,年度報告批露前的股票價格往往體現(xiàn)了這些預測的盈余信息,年度財務報告發(fā)布的真實盈余信息與預測盈余信息之間的差異部分,即非預期盈余信息,才是年報披露前未被市場吸收的信息。因此,非預期盈余信息才是影響年報發(fā)布時股票價格的主要因素。非預期盈余一方面取決于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盈余預期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取決于信息的不確定性程度。信息不確定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資者獲取或理解信息能力有限等。當企業(yè)公布的年報中存在非預期盈余特別是當非預期盈余為正時,會給投資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而獨立審計的鑒證作用能夠強有力地保障該非預期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但此時,如果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發(fā)現(xiàn)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受到損害,則會將正的非預期盈余與企業(yè)管理當局使用非審計服務來“收買”注冊會計師聯(lián)系起來,進而將企業(yè)披露的非審計服務信息確定為更為嚴重的“利壞”消息,從而導致信息公布時股票價格更為嚴重地下降。故據(jù)此提出假設4。
H4:當企業(yè)非預期盈余為正時,企業(yè)聯(lián)合購買的非審計服務規(guī)模與股價累計超額收益率的負相關關系更為嚴重。
為檢驗以上假設,本文使用企業(yè)支付的非審計服務費用與審計服務費用的比值來衡量企業(yè)聯(lián)合購買的非審計服務規(guī)模,并采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企業(yè)購買的非審計服務信息發(fā)布前后的短期股價效應,然后通過建立兩階段回歸模型分析非審計服務規(guī)模是否影響窗口期內(nèi)股價變動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非審計服務信息是包含在年報公布的信息中,因此,本文將企業(yè)年報披露時間作為事件日,估計窗口以事件日前30天至前120天即(-120,-30)。考慮到部分企業(yè)的上市日期離年報披露日期不足120天,事件日前30天再往前推算不少于30個交易日的樣本均列為本文的研究樣本。本文采用市場模型來計算累計超額收益率(CAR),通過t統(tǒng)計值對CAR的顯著性進行檢驗,并在此基礎上建立Heckman兩階段多元回歸模型,具體回歸模型如下:
Probit(Nafdum)=β0+β1Law+β2Stat+β3Top5+β4Lnas+β5Loss+β6Listime
+β7Subsid+β8Board
+β9Growth+εit
(1)
CAR=β0+β1Nafrat+β2Law+β3Stat
+β4Ue+β5Nafrat×Law+β6Nafrat×Stat
+β7Nafrat×Ue+β8Div+β9Opin
+β10Reportime+β11Lambda+εit
(2)
1.因變量:
Nafdum:企業(yè)是否聯(lián)合購買審計服務和非審計服務的啞變量,當年聯(lián)合購買的取1,否則取0。CAR:股價累計超額收益率,并分別以事件發(fā)生日前后1、2、3天為事件窗口期估計出CAR(-1,1)、CAR(-2,2)、CAR(-3,3)。
2.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
Nafrat:企業(yè)在一個會計年度內(nèi)向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支付的非審計服務費用與審計服務費用的比值,其系數(shù)的顯著性有待進一步檢驗。Law:上市公司所處的法制環(huán)境啞變量。本文利用樊綱等(2011)[40]編制的2009年中國各地區(qū)市場化進程指標體系的“中介組織發(fā)育和法律”指數(shù)來衡量我國省級行政區(qū)域的法制完善水平,并按其值大小將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qū)劃分為4個等分區(qū),其中指數(shù)值小于等于后25%的區(qū)域,被列為法制環(huán)境差的區(qū)域,Law值取1,其他取0。Stat: 公司所有權性質(zhì),其終極控制權為非國有的取1,其他取0。Ue:未預期盈余啞變量,年度財務報告中披露的每股盈余減去分析師預測的最近一期年度每股盈余的差額,其值為正的取1,否則取0。Nafrat×Law、Nafrat×Stat、Nafrat×Ue分別為Nafrat與Law、Stat、Ue的交叉乘積項,預期在回歸結果中它們的系數(shù)符號均為負且顯著。控制變量詳見表1。
表1 控制變量定義表
續(xù)前表
本文選擇2008—2012年間在年報中有披露向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支付財務審計費用與其他費用的企業(yè),在除了相關企業(yè)數(shù)據(jù)缺失的樣本,最后樣本數(shù)量為504個。同時為這504個樣本根據(jù)相同行業(yè)、類似資產(chǎn)規(guī)模一一選取沒有聯(lián)合購買非審計服務的配對樣本,最終樣本數(shù)量為1 008個,數(shù)據(jù)主要來自國泰安數(shù)據(jù)庫。本文對主要連續(xù)變量上下1%進行了Winsorize處理,樣本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詳見表2。
表2 企業(yè)角度的樣本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
首先,本文對三個短事件窗口的股價累計超額收益率即CAR(-1,1)、CAR(-2,2)、CAR(-3,3)進行t統(tǒng)計值檢驗。在表3中,CAR(-1,1)、CAR(-2,2)、CAR(-3,3)均值在不同顯著水平上均異于0,且隨著窗口期的擴大,顯著性逐漸減弱。但這很難說明企業(yè)披露的非審計服務費用信息會對股價累計超額收益率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因為年報所包含的信息不僅僅包括非審計服務費用這一信息。因此,需要進行下一步的多元回歸分析。
表3 CAR顯著性檢驗分析結果
為檢驗假設H1,本文剔除模型(2)中的Nafrat×Law、Nafrat×Stat、Nafrat×Ue三個交叉乘積項后進行回歸,回歸結果顯示于表4中。表4中的欄(2)~欄(4)的因變量分別為CAR(-1,1)、CAR(-2,2)、CAR(-3,3),盡管欄(2)、欄(3)的Nafrat系統(tǒng)不顯著,但欄(4)的Nafrat系統(tǒng)在1%的水平上負顯著相關。這說明企業(yè)披露的非審計服務信息具有一定的市場信息含量,且與短期股價累計超額收益率為負相關關系,即企業(yè)聯(lián)合購買的非審計業(yè)務規(guī)模越大,投資者越可能認為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獨立性受到損害,從而在股價上反應為向下變動,故假設H1得到支持。
為檢驗假設H2,在表4的基礎上加入Nafrat×Law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顯示于表5中。表中欄(2)~欄(4)的Nafrat×Law系數(shù)都不顯著,假設H2沒有得到支持。這說明市場上的投資者對企業(yè)聯(lián)合購買非審計服務的行為不會因為企業(yè)所處的法制環(huán)境不同而區(qū)別看待。這可能是由于雖然企業(yè)所處地區(qū)在法制發(fā)展上存在差異,但證券市場作為全國統(tǒng)一市場,其監(jiān)管口徑并沒有因為地區(qū)間市場化程度發(fā)育不同而有明顯區(qū)別。
為檢驗假設H3,在表4的基礎上加入Nafrat×Stat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顯示于表6中。表中欄(4)的Nafrat×Stat系數(shù)在5%水平上負顯著相關且從欄(2)至欄(4)呈逐漸負顯著相關趨勢。李曉慧和莊飛鵬(2015)[1]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企業(yè)為非國有控制時,其聯(lián)合購買的非審計服務會導致審計質(zhì)量降低,本文的研究說明市場上的投資者能夠識別到這些信息,且會將企業(yè)聯(lián)合購買非審計服務這一行為與企業(yè)的所有制性質(zhì)聯(lián)系起來,并認為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受到更為嚴重的損害。故假設H3基本得到支持。
為檢驗假設H4,在表4的基礎上加入Nafrat×Ue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顯示于表7中。表7欄(3)、欄(4)Nafrat×Ue的系數(shù)分別在5%和1%的水平上負顯著相關,且從欄(2)至欄(4)呈負顯著逐漸增強趨勢,也較表6的回歸結果更為顯著。這說明非預期盈余為正的企業(yè)購買的非審計服務規(guī)模越大,市場投資者越可能懷疑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獨立受到了損害,在股價上做出更為強烈消極的反應,故假設H4得到支持。
表4 假設H1的檢驗結果分析表
續(xù)前表
表5 假設H2的檢驗結果分析表
表6 假設H3的檢驗結果分析表
表7 假設H4的檢驗結果分析表
3.穩(wěn)鍵性檢驗。
為增加本文研究結論的可靠性,本文使用市場調(diào)整模型計算的CAR(-1,1)、CAR(-2,2)、CAR(-3,3)作為因變量對模型(1)、(2)重新進行回歸檢驗(篇幅所限,未予列示,內(nèi)容備索),回歸結果與上述的檢驗結論基本一致,這說明本文的研究結論是比較穩(wěn)健的。
本文使用事件研究法從資本市場角度通過分析企業(yè)披露非審計務服信息所產(chǎn)生的股價效應來研究信息使用者對注冊會計師聯(lián)合提供審計服務和非審計服務這一行為的看法。本文的實證檢驗結果顯示:企業(yè)披露聯(lián)合購買的非審計服務規(guī)模在一定程度上與短期股價累計超額收益率成反向關系;在加入法制環(huán)境、企業(yè)所有制性質(zhì)和非預期盈余調(diào)節(jié)變量后,進一步研究還發(fā)現(xiàn)這種關系在非預期盈余為正或非國有控制的公司中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對以上研究發(fā)現(xiàn),本文認為:第一,企業(yè)披露的聯(lián)合購買非審計服務的信息對證券市場來說是一個有效的信息,投資者總體上認為注冊會計師聯(lián)合提供非審計服務會損害審計獨立性,并將其確認為一個“利壞”消息,從而導致短期股價向下變動,且在某些具體的環(huán)境下還表現(xiàn)得更為嚴重。因此,企業(yè)應慎審地向同一家事務所購買非審計服務,避免其投資者降低對其年報信息的可信性。第二,市場本身具有一定的識別能力,通過充分披露企業(yè)購買的非審計服務信息,市場會通過價格機制促使企業(yè)審慎向會計師事務所聯(lián)合購買非審計服務,從而起到有效的“監(jiān)督”作用。在目前,我國政府大力鼓勵事務所拓展非審計服務的背景下,可以通過信息的充分披露來規(guī)范企業(yè)與事務所之間的非審計業(yè)務關系,約束企業(yè)或事務所自身的經(jīng)濟行為,更好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第三,2001年中國證券監(jiān)督委員會發(fā)布的《公開發(fā)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guī)范問答第6號——支付事務所的報酬及其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在其年度財務報表中對財務審計費用和其他費用金額分別進行披露公示,這是我國目前為止可以找到的有關非審計服務信息披露的唯一正式文件。雖然該文已執(zhí)行多年,但從目前執(zhí)行情況來看,許多公司沒有分別披露財務審計費用和其他費用,甚至有的公司根本都不在年報中披露財務審計費用以外的其他費用,同時該文對其他費用信息披露的要求還相當粗糙。因此,相關部門應要求上市公司嚴格遵守該文的相關規(guī)定,同時還應該進一步要求企業(yè)提供更為詳盡的財務審計費用以外的其他服務信息,如服務的具體類型,每種類型的金額以及占支付給會計師事務所總金額的比例等信息,從而為報表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詳盡的信息,使其能充分地識別企業(yè)購買非審計服務是否合理,是否會影響審計師的獨立性,并據(jù)此做出相應的投資決策。
[1]李曉慧, 莊飛鵬. 不同視角和制度環(huán)境下非審計業(yè)務與審計質(zhì)量的關系研究[J].審計研究, 2015(4):88-96.
[2] Sharma D S, Sidhu J. Professionalismvs Commercialism: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on-Audit Services (NAS) and Audit Independ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2001, 28(5-6): 563-594.
[3] Senate U S. Subcommittee on Reports,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Commission on Government Operations.(Metcalf Committee)[J].The Accounting Establishment: A Staff Study, 1976.
[4] Firth M. Auditor-provided Consultancy Service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Audit Fees and Audit Opin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2002, 29(5-6): 661-693.
[5] Ferguson M J,Seow G S, Young D. Nonaudit Servic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UK Evidence[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4, 21(4): 813-841.
[6] Causholli M, Chambers D J, Payne J L. Future Nonaudit Service Fees and Audit Quality[R].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4.
[7] Ruddock C, Sherwood K, Taylor S. Non-audit Servic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Is Auditor Independence Impaired[J].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2004.
[8]DeFond M L, Raghunandan K, Subramanyam K R. Do non-audit Service Fees Impair Auditor Independence? Evidence from Going Concern Audit Opin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 40(4): 1247-1274.
[9]Ashbaugh H, LaFond R, Mayhew B W. Do Nonaudit Services Compromise Auditor Independence? Further Evidence[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3, 78(3): 611-639.
[10]劉星, 陳麗蓉, 劉斌, 等. 非審計服務影響注冊會計師獨立性嗎?——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jīng)驗數(shù)據(jù)[J].會計研究, 2006 (7): 30-38.
[11]Reynolds J K, Francis J R. Does Size Matter? The Influence of Large Clients on Office-level Auditor Reporting Deci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0, 30(3): 375-400.
[12]董普, 田高良, 嚴騫. 非審計服務與審計質(zhì)量關系的實證研究[J].審計研究, 2007 (5): 42-49.
[13]廖洪, 翟華云. 非審計服務, 經(jīng)濟依賴性與盈余穩(wěn)健性[J].經(jīng)濟科學, 2007 (5): 100-110.
[14]Simunic D A. Auditing, Consulting, and Auditor Independence[R].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4: 679-702.
[15] Chan L, Chen T Y,Janakiraman S, et al. Re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dit and Nonaudit Fees Dealing with Weak Instruments in Two-Stage Least Squares Estim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 Finance, 2012, 27(3): 299-324.
[16] Alexander D, Hay D. The Effects of Recurring and Non-recurring Non-audit Services on Auditor Independence[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13, 28(5): 407-425.
[17]莊飛鵬. 非審計業(yè)務對審計市場績效的影響——基于會計師事務所業(yè)務結構的角度[J].財經(jīng)理論與實踐, 2016(1):94-100.
[18] Krishnan G V, Yu W. Further Evidence on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the Joint Determination of Audit and Non-audit Fees[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11, 26(3): 230-247.
[19] Davis L R,Ricchiute D N, Trompeter G. Audit Effort, Audit Fees, and the Provision of Nonaudit Services to Audit Clients[J].Accounting review, 1993: 135-150.
[20]Ezzamel M, Gwilliam D R, Holland K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tegories of Non-Audit Services and Audit Fees: Evidence from UK Compan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 2002, 6(1): 13-35.
[21]Reckers P M J, Stagliano A J. Non-Audit Services and Perceived Independence: Some New Evidence[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1981, 1(1): 23-37.
[22] Kumar M,Shanmugam M, Zakariya N. Measuring the Relative Risk of Impairment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Using Dominance Analysis: Evidence from Malaysia[J].ICFAI Journal of Audit Practice, 2008, 5(4).
[23] Quick R, Warming-Rasmussen B. Auditor Independence and the Provision of Non-Audit Services: Perceptions by German Invest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 2009, 13(2): 141-162.
[24] Davis S M,Hollie D Y.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Non-audit Service Fees and Investors’ Perceptions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Post-Enron era[J].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ritish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uditing Special Interest Group held at Aston Business School between, 2004, 11.
[25] Solomon S,Reckers P M J, Jordan Lowe D. The Impact of Management Image and Non-audit Service Fees on Investors’ Perceptions of Earnings Quality[J].Advances in Accounting, 2005, 21: 199-216.
[26]Guiral A, Ruiz E, Choi H J. Audit Report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the Provision of Non-audit Services: Evidence from Spanish Lending Decis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Taxation, 2014, 23(1): 44-57.
[27] Frankel R M, Johnson M F, Nelson K K. The Relation between Auditors’ Fees for Nonaudit Servic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2, 77(s-1): 71-105.
[28]Titard P L.Independence and MAS-Opinon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Users[J].The Journal of Accountancy,1971,132(1):47-52.
[29] Lowe D J, Geiger M A,Pany K.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Audit Outsourcing on Perceived External Auditor Independence[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999, 18(s-1): 7-26.
[30]Swanger S L, Chewning Jr E G. The Effect of Internal Audit Outsourcing on Financial Analysts’ Perceptions of External Auditor Independence[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1, 20(2): 115-129.
[31]Corless J C, Parker L M. The Impact of MAS on Auditor Independence: An Experiment[J].Accounting Horizons, 1987, 1(3): 25-29.
[32]Dopuch N, King R R, Schwartz R.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Retention and Rotation Requirem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1, 39(1): 93-117.
[33] Lai K W, Krishnan G V. Are Non-audit Services Associated with Firm Value? Evidence from Financial Information System-related Services[J].Accounting & Finance, 2009, 49(3): 599-617.
[34] Ghosh A A, Kallapur S, Moon D. Audit and Non-audit fees and Capital Market Perceptions of Auditor Indepen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9, 28(5): 369-385.
[35] 史永東, 李鳳羽. 賣空限制, 意見分歧收斂與信息披露的股價效應——來自 A 股市場的經(jīng)驗證據(jù)[J].金融研究, 2012 (8): 111-124.
[36] 唐建華. 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審計報告改革評析[J].審計研究, 2015(1):11.
[37]李曉慧, 莊飛鵬. 不同制度環(huán)境下非審計業(yè)務對審計質(zhì)量的影響研究[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 2014(8):93-102.
[38]雷宇. 制度環(huán)境, 聲譽機制與會計穩(wěn)健性[J].財貿(mào)研究, 2013 (3): 134-141.
[39]鄭國堅, 林東杰, 張飛送. 大股東財務困境, 掏空與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來自大股東財務數(shù)據(jù)的證據(jù)[J].管理世界, 2013 (5): 157-168.
[40]樊綱,王小魯,朱恒鵬.中國市場化指數(shù)——各地區(qū)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度報告[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11.
The Research of Capital Market Effects of Non-Audit Services’ Information Announcement
ZHUANG Fei-peng
Abstract:This paper study the stock price effect of the non audit services’ information by using the event study method, for observing how the third party view the auditors Jointly provide audit services and non-audit services. The empirical test shows that the non-audit services’ scale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Cumulative abnormal reture CAR. Further study of the enterprise ownership and non-expected earnings adjusted variables, we found that the non-audit services’ scale is mo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AR in the state that non-expected earnings are greater than zero, and that the nature of enterprise ownership is non-state controlled.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information users generally think the CPA jointly providing of audit services and non audit services will impair auditor independence, and will deepen this concern in a particular environment, leading to further decline in the share price; but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is that the securities market of our country can make an effective response to the non-audit service information disclosed by the enterprises, and by investors’ “vote by foot” market mechanism itself can play the role of constraints.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quire companies to disclose in detail the non-audit services information that they buy, so that the market for self selection.
Key words:Non-audit services Information Stock price effects
[中圖分類號]F239
A
1000-1549(2016)11-0066-10
[收稿日期]2016-07-06
[作者簡介]莊飛鵬,男,1977年3月生,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講師,會計學博士,注冊會計師,注冊資產(chǎn)評估師,注冊稅務師,研究方向為審計理論、風險管理及資本市場信息披露。
[資助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股市不同階段背景下內(nèi)部人增持的主體、動機及經(jīng)濟效應研究”(項目編號:16YJC630185);北京市知識管理研究基地項目(項目編號:71F14610907)。
感謝匿名評審人提出的修改建議,筆者已做了相應修改,本文文責自負。
韓 嫄 張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