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摘要】這篇文章總結了班級文化建設的育人意義,提出自己在班級文化建設上的幾點嘗試與做法,利用軟文化教育、感染學生,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班級文化建設 改造環(huán)境 自我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207-02
一、引言
加強班級文化建設,不僅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徑,更是學校育人方式的轉變,其意義在于用文化建設的理念統(tǒng)領班級工作,實現(xiàn)對學生的管理從制度約束向文化影響、文化育人的教育行為轉變,以達到教育人、熏陶人、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的目的。班級文化是一個無形的磁場,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行為;它潤物細無聲 ,滋潤著學生的心田,使之產(chǎn)生“久熏幽蘭人自香”的強化反應。班級文化建設不是簡單的、表象的變化,而是質的提升。
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怎樣結合我們學校的“泉”文化, 設計出“潤物細無聲”的環(huán)境,滋潤著學生的心田,使之產(chǎn)生“久熏幽蘭人自香”的強化反應的班級文化呢?于是,我決定和我的學生一起共同設計我們班級的文化布置。
二、 以“雅”化人,營造溫馨的環(huán)境文化
高雅、生動、形象的班級文化,對小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力和感染力。
我和孩子們一起給我們班級取名為“泉眼班”,旨在告訴孩子們:泉眼無聲惜細流。以此勉勵我們做人要謙和與堅持。有了這個雅名,我和同學共同當好班級布置的“設計師”,共同設計,共同創(chuàng)作,組織全班學生結合“泉眼”這個名字,對教室進行精心“包裝”,讓教室的的每面墻,每個腳落都具有教育內容,盡可能讓它們都會“說話”,隨時提醒學生應該在各方面努力上進,富有教育意義。
1.“泉花點點”——教室后墻壁的展板。這是我們班級環(huán)境文化建設的主要地方,是班級的眼睛 。這塊高1.2米,寬3.6米的軟木展板也是學生施展才華、展示自我、攝取知識的主陣地。結合學校德育課題,配合班級主題班會的召開,刊出相關內容,強化主題班會的力度,同時,展示學生繪畫作品、優(yōu)秀作文、手工作品,甚至是孩子們自信的笑臉。我們定期更新展板上的內容。這些在悄悄地告訴孩子好學、樂學的方法,宣傳著一些減壓、交往的的途徑,使德育效益最大化。
2.“源頭活水”——我們的圖書角。書是知識的源泉,是開發(fā)學生智力的鑰匙。在班級中建立圖書角,引導學生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充分發(fā)揮班級圖書角的作用,是使學生到達知識彼岸的有效途徑。為了讓孩子愛看書,我開放了圖書角,不需要辦理借書手續(xù),隨手取,隨時閱,席地而坐,三五成群,其樂融融。
3.“出山之泉”——我們的成長記錄區(qū)。在前方黑板下方,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專用檔案袋,袋內匯集了其整個成長和學習過程,是他們的學習成長史。以學生自我記錄為主,檔案內容包括學生獎狀、喜報、書法或美術作品以及學生認為可以體現(xiàn)其進步和成就的作品。孩子們的點滴進步在班級上都受到了關注,他們這些進步有如出山之泉,定會源源不斷。
4.“滴水穿石”——學生識字記生字與單詞的區(qū)角。每天由小干部定時更換上20個上學期學過的詞語卡片或是5個英語單詞,孩子們利用課余時間,與自己的好朋友合作會認會讀上面的字,然后相互地在墻壁上自己設計的“泉眼”(一個一次的小紙杯,自己設計成自己喜歡的樣子與色彩)加上一根彩色的吸管。
5.“細聽泉聲”——學生的心語箱。這是一個可以自由交流的平臺,平時教師和學生有什么心里話都可以交流,例如分享快樂的心情,給同學、老師送上祝福,也可以是溫馨提醒,甚至是道歉請求原諒……
美的環(huán)境是一部多彩的、立體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它對生活在其中的學生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給他們增添無窮的學習和生活樂趣,同時也帶來活力和希望,把教室建設成一個“高雅愉悅的場所”、“溫馨和諧的家園”,給學生一種高尚的文化享受。
三、以“正”啟人,創(chuàng)建科學的自我管理的班級制度文化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在班集體中,我們把班級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并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稱為班級制度文化。班級制度建設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個良好的班集體除了依靠學生自覺,還需要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但是,班級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必須講究科學,尊重學生意見,切合學生實際,才能真正發(fā)揮其正面教育的效應。
1.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主人翁責任意識是在學生主動參與班級管理的活動中形成的。學生是班級的主人,我在建設我們的班級管理制度時,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來創(chuàng)設有特色的且為自己所喜歡愛的文化環(huán)境。正如華師大葉瀾教授所說的那樣“把課堂還給學,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chuàng)造力還給學生,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zhàn)”、“把精神生命發(fā)展的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由于學生討論產(chǎn)生班級公約平等、謙和、正直、善良。我還請作設計的學生家長設計成圖文并茂的宣傳畫, 張貼在教室里。孩子們看著這些自己參與設計出來的班規(guī),明白自己不僅是設計者,也是執(zhí)行者、維護者。心理測試表明,共同參與制定的決策、制度,最易于為參與者所執(zhí)行。這樣產(chǎn)生的班規(guī),由于符合他們自己的心理需要,條文不多,內容簡明具體,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學生也樂于執(zhí)行和遵守,有了制度保障,班級的各方面工作都有了很大進步。
2.健全班級激勵、競爭機制。根據(jù)生態(tài)學理論中的“多樣性”“和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結合多元智能理論的啟示,我班每周評選一次“學習之星”、“管理之星”、“文明之星”、“友愛之星”、“進步之星”除了發(fā)給證書之外,還特別將這些學生的簡介(附照片)在教室后面的“泉花點點”的展板上張貼,既推介了相關學生的事跡,樹立了榜樣,又有利于激發(fā)他們不斷進步。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進取心,我還設立了“我是最棒的”評分欄 ,采用表格形式,對孩子整個學期的表現(xiàn)進行量化考核,期末評選“班級明星”。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習小組的優(yōu)勢,開展小組間的良性競爭,并通過小組間成員的互相影響、互相督促、互相教育,促使學生逐步由“他律”轉變?yōu)椤白月伞?,提高學生遵紀守法的自覺性。
3.適時更新管理機制。我們采取師生互動的管理方式,如“崗位責任制”“干部輪換制”,進行創(chuàng)意化管理,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班級的主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崗位,如節(jié)能衛(wèi)生、圖書管理員、小小生物家,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學生既被別人管,同時也管理別人,力求全員參與,分崗定責,崗位能上能下,靈活評價,讓學生在參與班級管理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一學期后,為了鍛煉學生的管理能力,我采用了“值日班長責任制度”,每天設值日班長一人,具體負責當天的課間紀律、衛(wèi)生督查等常規(guī)事務,同時協(xié)助常務班長管好當天的兩操。
四、 以“賢”感人,建設人文的精神文化教育需要精神的澆灌
班主任的教育更要觸及每個學生的精神世界,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種上幸福自信的“莊稼”,拔掉自卑、粗俗、自私的雜草。教師的精神之愛應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中,存在于無言的感動和人性的光輝里。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從班級文化的角度上說,如果制度文化、環(huán)境文化屬于顯性文化,那么,精神文化則是隱性文化。
1.班級形象個性化。班旗、班歌、班徽是一個班最外在的形象,是給其他人、其他班級最直接的印象。它們能體現(xiàn)出一個班級的內在文化。開學之初,我就在班上廣發(fā)招募令,誠邀班上的各路英雄,懸賞班旗、班歌、班徽的設計者。
2. 活動空間多彩化。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班主任充當?shù)氖恰耙I者”的角色。我?guī)ьI全校班主任,利用教室與教室之間的活動空間,布置了豐富多彩的欄目,讓學生互學互比:“滴水穿石”、“可愛的小畫廊”、“小小書法家”、“小巧手”等。這些欄目的設置,讓學生蘊涵和保持著強烈的集體主義責任感、榮譽感和歸屬感。
3.主題活動系列化。班級活動是學生學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積極提倡“活動——體驗——感悟——內化”的班級活動模式。讓學生通過活動,進入問題情境去觀察、去思考、去討論,從而對道德問題獲得真實感受的體驗,讓每一個學生在活動中思想受教育,行動上得到改進。
“我們改造環(huán)境,隨后,環(huán)境造就我們。 ”----丘吉爾對環(huán)境育人重要作用,我們張貼在教室的墻壁上?!碍h(huán)境造就人”班級文化就像春天的陽光,它使每位同學感到溫馨、溫暖、快樂,使班級井然有序、一枝獨秀、充滿生機,使學校充滿文化氛圍、文化底蘊、育人特色。心育有形,育心無痕,此時,班級已不僅僅是習得知識的場所,同時也成為了塑造學生心靈的棲居地。
參考文獻:
[1]徐一姝.班主任工作漫談擷思[J].吉林省通化市靖宇中學,2012(6).
[2]孫忠萍.讀班主任工作漫談有感[J].中共馬鞍山市委黨校學報,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