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摘要】歷史是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研究歷史的目的更重要是在于揭示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預見未來,為人類設計發(fā)展社會的理想方案。因此,高中生學好歷史,對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本人是本人根據(jù)教學實際,結合相關理論著作和最新教學研究,對歷史教學的“討論式”教學法進行了初探,側重于這種教學法實踐的課堂應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 討論式教學 實踐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159-02
提到高中歷史的教學,大概從事教育一線的教師很多人會頗有感觸。雖然大家普遍認為歷史的學習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學生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系統(tǒng)學習方法,死記硬背,生搬硬套,不僅學生們叫苦不迭,最直觀的結果就是在成績單上答非所問、一塌糊涂。當然,學生也有學生的苦衷。他們每天面臨很多重要學科的學習任務,每天都要做很多習題和卷子。這些現(xiàn)狀給我們歷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改革教育方法的嚴峻命題: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充滿樂趣徜徉在歷史學習的海洋中?因此,必須嘗試著以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代替刻板守舊的教學模式,我的感受是,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互動,針對一些容易混淆的節(jié)點,在課堂上與老師進行互動的討論式教學。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討論式教學法的實施過程
1.課前準備。運用討論式教學法必須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這也是討論式教學的基礎階段。這一階段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設立疑問,這就要求教師深入研讀教材和知識點分布情況,同時了解學生水平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設置富有層次性的問題,達到學生“跳一跳,摘得到”的效果。學生帶著問題預習,搜集相關的資料,能提高課堂討論的深度、效果,從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否則,討論就像在演戲,流于膚淺的形式,失去了討論的意義。問題設計要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這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重要基礎。如果話題與教學內容關聯(lián)不大或者脫離學生實際,會失去討論的意義,因為討論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
2.課堂實施。課堂討論過程中往往具有不可預測性,這與傳統(tǒng)教學完全由教師掌控課堂不同,這一階段教師的主要工作是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可以安排分層討論式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課堂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先明確教學任務與目的,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討論,然后各小組再進行簡要的概述,接著進行組間辯論。當討論出現(xiàn)沉默時,教師別急于打破這種沉默,因為學生可能在積極思考,教師應等待合適機會再進行具體指引,如提問、補充材料等引導討論有序進行。當學生討論脫離話題時,教師應巧妙地引導學生回歸正題,免得浪費時間。
3.小結評價。總結評價是討論式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一階段主要由教師完成,一般來說,評價多以鼓勵、肯定為主。好的總結評價能強化學生記憶與理解,讓學生冷靜思考討論中存在的問題,了解自身不足,激發(fā)參與的積極性,進而形成學習能力。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xiàn),如參與是否積極,表達是否流利、觀點是否清晰等,并且對學生的觀點進行總結,不一定每次都要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有的開放性的問題并不是只有唯一結果。另外評價學生的觀點及思維方法優(yōu)劣,并引導學生總結一定的歷史思維方法。還可以結合討論讓學生寫一篇歷史小論文,當然不要要求太高。
二、討論式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1.創(chuàng)設情境,做好鋪墊。歷史知識都是過去式的,與現(xiàn)代相隔太遠,學生難以理解,僅靠教師單純的講述,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與歷史事件相符合的情境。如教學“王安石變法”事件時,在學生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北宋時的“三冗”與“兩積”問題,某一次教學活動中,我讓一名學生扮演王安石當時的身份,成為歷史事件中的角色,并就此展開討論:如果你是王安石,會采用哪些措施化解北宋危機呢?王安石變法中哪些措施能穩(wěn)固北宋統(tǒng)治?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能引導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學生們也在不斷的思索中強化學習效果,同時又激發(fā)他們探究更深層次問題的強烈興趣。
2.變換形式,激發(fā)熱情。討論式教學法運用于課堂多是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展開的,討論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既有小組合作方式,又有集體交流方式。高中歷史教學要提高討論效果,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討論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小組競爭方式、分組辯論方式等。小組競爭是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再匯報交流等。分組辯論式是把學生分為兩組,結合問題進行課堂辯論,引導學生越辯越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如教學“辛亥革命”時,涉及到后人對辛亥革命成敗的爭論,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為正反兩方進行辯論,正方認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反方認為是失敗的。在正方與反方激烈的討論中,整個課堂活躍起來了,學生們會對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國際環(huán)境進行深入研究,從而為學好這個一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聯(lián)系實際,提高能力。高中歷史討論法教學應聯(lián)系實際,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學“馬關條約”時,教師可以聯(lián)系“釣魚島”事件,讓學生對當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進行討論。再如教學“美國制度創(chuàng)新”時,可以從英國首相卡梅倫成為英國第53任首相切入,播放相關視頻,激發(fā)學生興趣,然后引入美國內閣責任制。通過這些聯(lián)系,同學們對過去的歷史事件所產生的深刻政治意義有了新的認識,對當今政治環(huán)境有了深層次的了解,也大大提高學習的興趣。
總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fā)展,隨著學生對社會的認知程度發(fā)生的改變,高中歷史教學方式和方法也會有新的變化。但是,能夠充分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能夠加強理解和記憶的有效方法就是好方法。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班級的實際,敢于創(chuàng)新,大膽嘗試,為歷史教學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做出積極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