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杰,周曉梅,陸美芹,周玉清,張美華
護理干預對鼻咽癌放射治療病人口腔感染的預防作用
倪杰,周曉梅,陸美芹,周玉清,張美華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鼻咽癌放射治療病人口腔感染的預防作用。[方法]選擇我院放射治療中心200例初診的鼻咽癌放射治療病人,以病區(qū)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根據(jù)不同放射治療時期進行護理干預;分析兩組口腔感染率發(fā)生的差異,并比較感染病人病原菌分布及構成比。[結果]兩組病人口腔感染率對照組為73%,觀察組為57%,觀察組口腔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感染病人病原菌分布一致,但構成比略有所差異,以白假絲酵母菌為主,其次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克雷伯桿菌等,觀察組分別占49.12%、15.79%、14.04%、10.53%,對照組分別占54.79%、10.96%、16.44%、8.22%。[結論]護理干預可有效預防、控制鼻咽癌放療病人口腔感染。
關鍵詞:鼻咽腫瘤;放射療法;口腔感染;護理干預
放射治療是目前鼻咽癌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但在治療腫瘤的同時放射線對正??谇火つび袚p傷作用,極易發(fā)生口腔黏膜炎癥,進而并發(fā)口腔感染,口腔感染常導致放療中斷,成為延誤病人治療和康復的重要原因[1]。本研究通過對200例鼻咽癌放射治療病人實施護理干預,重點探討護理干預在預防控制鼻咽癌放射治療病人口腔感染中的作用?,F(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我院放射治療中心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經(jīng)病理確診、接受首程連續(xù)調(diào)強放療(IMRT)的鼻咽癌病人200例。入選病人經(jīng)各項檢查明確病變范圍、能排除其他嚴重的軀體性疾病;了解疾病診斷無須保護性醫(yī)療;年齡30歲~70歲;放射治療中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口腔黏膜反應;醫(yī)院感染的診斷標準符合原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全組病例均采用醫(yī)科達醫(yī)用直線加速器6MV-X線行外照射。放射治療時間持續(xù)7周~8周;射野范圍包括原發(fā)腫瘤及淋巴引流區(qū)域,以面頸聯(lián)合野為主;照射劑量為66.0 Gy~70.4 Gy。將所有病例按所在病區(qū)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觀察組男82例,女18例;年齡(50.59±7.61)歲;一般狀況卡氏功能狀態(tài)評分(80.0±8.5)分。對照組男71例,女29例;年齡(51.26±6.28)歲;一般狀況卡氏功能狀態(tài)評分(79.0±10.5)分。兩組年齡、性別、腫瘤分期、照射劑量及時間、一般狀況功能狀態(tài)評分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方法
1.2.1護理干預方法對照組按鼻咽癌放療護理常規(guī)進行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干預的基礎上加強飲食調(diào)理,遵醫(y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根據(jù)不同放療時期為病人提供前瞻性、針對性的護理。①放射治療前:有齲病/義齒不合適/牙石者給予相應處理并治療其他口腔疾病;評估病人口腔衛(wèi)生狀況,告知口腔清潔的重要性,指導病人選擇質(zhì)地柔軟、疏密適宜的牙刷及含氟牙膏正確刷牙。②放射治療早期:保持口腔清潔,正確刷牙;4 ℃生理鹽水每日餐后漱口(含漱時雙唇緊閉,雙頰鼓起和收縮交替,每次含漱3 min~5 min)。③放射治療中期:每日07:00~08:00由護士測量病人口腔pH值后選擇4 ℃漱口液8 mL~10 mL,于晨起、睡前以及每次進食后正確漱口(若pH值6.5~7.5采用0.02%呋喃西林溶液;pH值<6.5用2%碳酸氫鈉溶液;pH值>7.5采用2%硼酸溶液)。④放射治療后期至放射治療結束:繼續(xù)根據(jù)pH值選擇4 ℃漱口液漱口;給予口腔冷凍療法,放射治療結束后立即連續(xù)口含無菌蒸餾水冰塊6塊,約20 min后使口腔溫度下降5 ℃左右;遵醫(yī)囑每日午睡和晚上入睡前0.5 h給病人予以氧氣驅(qū)動霧化吸入(0.9%氯化鈉溶液6 mL+慶大霉素8×104U+地塞米松5 mg霧化吸入,每次10 min~15 min),以減輕黏膜水腫;遵醫(yī)囑使用促黏膜生長劑。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和消毒隔離制度,認真落實并指導家屬做好手衛(wèi)生工作。
1.2.2采樣監(jiān)測一般在放射治療第7周時,口腔黏膜炎最嚴重。此時對每例入選病人用無菌咽拭子采樣,進行口咽部微生物學檢驗。
1.2.3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應用SPSS14.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鼻咽癌放射治療病人口腔感染率200例病人發(fā)生口腔感染130例,口腔感染率為65%。觀察組100例病人發(fā)生口腔感染57例,感染率為57%;對照組100例病人發(fā)生口腔感染73例,感染率為73%;觀察組口腔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63,P<0.05)。
2.2兩組病人口腔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構成比觀察組100例病人共檢出病原菌57株;對照組100例病人共檢出病原菌73株。兩組均以白假絲酵母菌為主,其中觀察組占49.12%,對照組占54.79%,其次為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口腔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構成比 株(%)
3討論
人的口腔中存在大量致病菌和非致病菌,正常情況下各種菌群間因相互制約和依賴保持平衡狀態(tài),不會引起口腔感染[2-3]。但鼻咽癌放射治療對口腔組織的損傷非常嚴重,除口腔黏膜的自然菌群生態(tài)發(fā)生變化外,還因黏膜損傷,局部組織腫脹、細胞壞死、組織液滲出等原因,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生長,從而容易出現(xiàn)口腔感染[4]。本調(diào)查結果顯示,我院鼻咽癌放射治療病人口腔感染的發(fā)生率為65%,略低于有關文獻報道[5]的發(fā)生率,但口腔感染仍是鼻咽癌治療過程中主要的并發(fā)癥之一,給病人造成生理、心理上的影響。因此,對于鼻咽癌放射治療病人口腔感染的控制一直是臨床關注的重點。
本研究采用護理干預,首先使病人在治療期間始終保持口腔清潔,形成和維持一個清潔的口腔環(huán)境,可以降低口腔內(nèi)細菌數(shù)[6]。其次,在病人不同放射治療時期,主要是中后期,根據(jù)pH值的范圍選用相應的漱口液正確漱口,以充分發(fā)揮口腔自潔作用,改善口腔內(nèi)環(huán)境和清除口腔致病菌。余杰等[1]報道保持鼻咽癌放射治療病人口腔的堿性環(huán)境,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長。本監(jiān)測資料顯示,通過護理干預我院口腔感染的病原菌中白假絲酵母菌,觀察組占49.12%低于對照組的54.79%。另外,本研究充分運用了口腔低溫原理,對觀察組病人進行不同程度口腔低溫保護,使口腔溫度降低,對細菌繁殖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時減輕了放射治療所致口腔黏膜反應及黏膜損傷,預防和減少了口咽部感染[4]。在治療后期,為進一步促進放射治療損傷黏膜的修復,遵醫(yī)囑使用促黏膜生長劑和氧氣驅(qū)動霧化吸入給藥,以防治破損黏膜成為病原菌入侵的門戶。本研究從放射治療前、放射治療早期、放射治療中期、放射治療后期至放射治療結束4個階段為病人提供系統(tǒng)化的護理干預,觀察組口腔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有效的護理干預可降低鼻咽癌放射治療病人的口腔感染率。
綜上所述,4個階段的護理干預對鼻咽癌放射治療病人口腔感染的預防及口腔內(nèi)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同時從表1可見,兩組病人口腔感染病原菌構成比雖有所差異,但均以白假絲酵母菌為主,其次為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桿菌等,調(diào)查結果為防治鼻咽癌放射治療病人口腔感染提供了依據(jù)。當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還會擴大樣本量,進一步觀察引起口腔感染的相關因素及病原菌構成比的變化,以不斷完善和改進護理干預措施。
參考文獻:
[1]余杰,王旸,賈彥召,等.鼻咽癌放療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6):4078-4080.
[2]朱雪峰.制霉菌素甘油預防危重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4):533-534.
[3]姜連英,姚爽,李秋菊.兩種口腔護理液預防ICU患者口腔感染的效果[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6):3558-3559.
[4]龔光明,倪杰.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療前局部冰敷減輕口腔黏膜反應的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8):772-774.
[5]呂淑新.鼻咽癌放療患者口腔pH值變化的探討[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8,29(1):95-96.
[6]顧艷葒,胡雁.癌癥放化療患者口腔黏膜炎防治策略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3,28(15):92-95.
(本文編輯孫玉梅)
Prevention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oral infection in nasopharyngeal patients receiving radiotherapy
Ni Jie,Zhou Xiaomei,Lu Meiqin,et al
(Nantong Tumour Hospital,Jiangsu 226361 China)
基金項目南通市社會事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示范計劃項目,編號:HS2012065。
作者簡介倪杰,主任護師,本科,單位:226361,南通市腫瘤醫(yī)院;周曉梅、陸美芹、周玉清、張美華單位:226361,南通市腫瘤醫(yī)院。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16.027
文章編號:1009-6493(2016)06A-2007-03
(收稿日期:2015-09-30;修回日期: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