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彥霞 秦坤靜
[摘要]本文通過關注《中文聽說讀寫》內(nèi)容編寫的針對性問題,分析了這套教材在針對北美漢語學習者的母語習慣和文化背景、處于漢語初級階段的北美大學生、美國學期的學時特點和其中文教學的教學模式等方面的具體表現(xiàn)和效果。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材 針對性原則 《中文聽說讀寫》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0-0237-02
在推廣漢語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如何編寫出適用于當?shù)匚幕谋就粱滩氖菍ν鉂h語教材編寫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國際交往的不斷擴大與視野的不斷開闊,漢語教學法的發(fā)展為新的、有針對性的教材的出現(xiàn),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之后,開始出現(xiàn)了一些合編或?qū)ν鉂h語教師自編的教材,這些教材綜合了國外的漢語學習者和其中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適應國別、文化和環(huán)境的差異,使學習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漢語的語言和文化知識。目前,美國使用較為普遍的《中文聽說讀寫》就是這類教材的典型代表,其在學習者的母語習慣和文化背景、學習階段、學習時限等方面和對美國中文教學的教學模式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和針對性,更好地體現(xiàn)了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針對性原則。
一、關于教材的針對性原則
具體來說,對外漢語教材的針對性原則主要是指教材的編寫要結合使用教材者的地域民族文化學制等一系列的問題進行設置規(guī)劃。然而,這只是單從學習者方面提出的要求,教材編寫者在編寫教材時還要注意針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性質(zhì)和課程特點、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等問題,針對性原則既要考慮到學習者的方方面面,還要考慮到教師可能運用的教學法以及教材編寫的理論與實踐應用的問題。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編寫的針對性原則是相對而言的,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學習者情況不一,而相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學習者也可能在接受水平、基礎能力、學習目的和方法等方面有不同的情況,針對性再強的教材也不可能完全適應每一個學習者的實際情況。對此,有學者提出了針對性原則的核心是確定教材適應面大小的問題:從理論上講,教材適用面越小,針對性越強;適用面越廣,針對性越弱。①因此,本篇論文選擇的《中文聽說讀寫》這套教材,在北美的初級漢語學習者中適應面較廣,符合美國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美國式課堂的教學模式,針對性較強,比較有代表性。
二、《中文聽說讀寫》的針對性
《中文聽說讀寫》(Integrated Chinese)這套教材由波士頓的Cheng&Tsu; Company出版、劉月華和姚道中主編,于1997年首次印刷,經(jīng)過兩次修訂改版后,該系列教材更具完善性和普及性,目前成為美國使用率第一的中文教材。它顯示了美國本土化教材的特點,主要適用處于初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針對的人群主要是大學生。這套教材共分兩冊(Level one and Level two),從初級到中級,循序漸進地以聽、說、讀、寫的方式逐步展開,并且每冊書都配有練習冊,包括大量相應的語法、翻譯和閱讀訓練;此外,貫徹整套教材的教學法以交際法為主,還綜合運用了語法翻譯法、聽說法和直接法等教學方法,以社交性的對話為主要內(nèi)容,配合講解語法知識,從而培養(yǎng)漢語學習者的語言交際運用能力,這對以英語為母語尤其是北美地區(qū)的漢語學習者來說是很有針對性的。
以下將從學習者的需求和對外漢語教學的要求兩個角度來分析這套教材編寫的針對性原則。
(一)針對北美漢語學習者的母語習慣和文化背景
1.針對北美漢語學習者的母語習慣
第二語言習得者在習得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很容易受母語習慣的影響而產(chǎn)生語言偏誤,尤其是處于初級階段的學習者,他們往往容易用母語的語言規(guī)律代替目的語的語言規(guī)律,從而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偏誤?!吨形穆犝f讀寫》針對這一點,很明確地將一些北美漢語學習者容易受英語習慣影響的地方指出,并進行比較,使學習者有意識地區(qū)分,從而避免偏誤的發(fā)生。在第一冊中針對這一點的注釋較多,例如第五課中指出“喝(hē) is not always used in the same way as its English equivalent ‘to drink”“is a transitive verb”,漢語中的“喝”是及物動詞,后面一定要加賓語,除非有上下文已經(jīng)提到過的、可以省略的;而英語中的“drink”是不及物動詞,直接就有“喝酒”之義,如果不指出這一問題的話,美國學生很容易受母語影響而將漢語的這一動詞誤用。除此之外,這部教材還在其他許多地方指出了一些容易受英語習慣影響而誤用的語法問題,這里不再一一闡述。
2.針對北美漢語學習者的文化背景
美國大學的漢語課和其他外語課一樣,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且課堂的教學法以任務型教學法為主流,塑造的多是自由開放的課堂氛圍,②這與歐美學習者外向的、喜歡交際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首先,《中文聽說讀寫》在課文中采用日常社交的自然對話,內(nèi)容場景都設定在美國,更貼近美國學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減少了學習者由于不熟悉目的語的語言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效率低下和興趣缺失的現(xiàn)象。例如在第一冊第11課《交通》中,談到美國的交通時,教材用符合于美國表達習慣的 “紅線”“綠線”“藍線”來表達地鐵,這種對地鐵的稱呼方式就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緊貼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和表達習慣,其他如“中國城”“美式足球”等詞語的用法也體現(xiàn)了這一優(yōu)點。
其次,這套教材專門設定了一個版塊“文化注釋”(Culture Highlights)來介紹中國文化,全英文講解,但一些體現(xiàn)漢語和文化特色的重點詞語還是使用漢字,這非常有助于學習者通過閱讀英文的中國文化注釋,來感受中國文化與母語文化的不同,進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此外,《中文聽說讀寫》的課后練習除了對基本句型和語法的鞏固練習外,也涉及到一定的文化交際知識。教材中針對文化因素的介紹,也體現(xiàn)了編者在編寫教材時對文化因素的重視。
(二)針對處于漢語初級階段的北美大學生
《中文聽說讀寫》的教學對象主要針對的是美國的高中生以及一、二年級的大學生,整套教材基本以英語為主,全英文注釋,同時穿插一些漢語詞匯,非常適用于初級階段以英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學習。例如第一冊中的“Introduction”用了28頁來導入學生對漢語的認識,針對完全零基礎的漢語學習者,分別介紹了“Chinese Pronunciation”和“Writing System”。首先,在“Chinese Pronunciation”部分,編者用全英文的形式詳細地講解了每一個拼音字母的用法,從而為后面的口語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在“Writing System”部分,編者則運用英文講解穿插中文關鍵詞的形式,介紹了一些簡單的漢字字形和基礎的漢字知識,包括對“部首”和“偏旁”的介紹以及對“六書”(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的介紹??紤]到針對的教學對象是有一定接受能力的高中生和大學生,因此對這些知識的介紹并不屬于超綱問題,在“Introduction”部分先讓學習者接觸簡單的漢字字形,也有利于提高他們對漢字的接受能力。
除此之外,這套教材將主要內(nèi)容分為兩冊,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第一冊主要適用于初級水平的學習者,由基礎的語音、詞匯、語法和相關文化知識構成,注重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第二冊主要適用于中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雖然相比第一冊增加了一些“翻譯”練習,并且強化了閱讀和寫作的訓練,但第一冊中出現(xiàn)過的語法點在第二冊中還會再次出現(xiàn),起到補充或是對學習者知識鞏固的作用,并不重復冗雜,這也體現(xiàn)了這套教材對教學階段的針對性編寫,因此很適合初次接觸和學習漢語的美國學生使用。
(三)針對美國學期的的學時特點
《中文聽說讀寫》的課時數(shù)安排與美國大學學期的學時特點基本相符。美國的許多大學一年分為三個學期,每個學期包含16個星期(學時),這套教材無論是第一冊還是第二冊,基本都包含20課左右,分為“PartⅠ”和“PartⅡ”兩部分,可以供美國大學三個學期使用。由于初學者入門比較困難,因此在入門階段的學習通?;ㄙM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學習期限就由通常的兩個學期擴展到三個學期,這樣,學生的學習時間就比較充分,基礎知識也就比較扎實和牢固;而后面對于中級漢語知識的學習有了一定的難度,因此也需要三個學期來消化吸收這些知識,同樣都很符合美國學期的學時安排,這也是大多數(shù)美國學校選擇這套教材的原因。
(四)針對美國中文教學的教學模式
我們在理解《中文聽說讀寫》教材編寫的針對性原則時,除了從教學對象的需求、文化背景、學習目的、學習時間等方面考慮外,還可以從美國中文教學的教學模式方面進行分析。
美國的中文教學一直普遍采用的是將講練課與復練課分開的模式,講練課學習課文、詞匯和語法等內(nèi)容,復練課則是對講練課內(nèi)容的復習和鞏固,穿插聽力、閱讀和口語訓練,體現(xiàn)了對分技能教學模式的運用。因此,《中文聽說讀寫》是一套包含了各項技能的綜合性教材,可以很好地適應美國中文教學的這種分技能的訓練模式。例如,教材中每課的內(nèi)容都以“Dialogue”“Vocabulary”“Grammar”這三部分為主體,中間穿插英文注釋的講解,并且每一部分都配有聽力讀音,旨在提高學習者的聽力理解能力;但這套教材最大的特點在于每一課都設有口頭表達訓練部分,通過讓學習者練習“說”漢語,逐漸提高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從而避免出現(xiàn)“啞巴漢語”的情況。
由此可見,《中文聽說讀寫》以技能培養(yǎng)為教學目標,針對聽、說、讀、寫分別設計教學版塊,以適應美國中文教學的教學類型,這也體現(xiàn)了教材的編寫者對針對性原則的充分考慮。
(五)與同類對美漢語教材的針對性比較——《新實用漢語課本》
《新實用漢語課本》也是一套適用于美國初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的綜合性教材,但相比《中文聽說讀寫》來說,針對性就顯得較弱一些。
首先,在針對北美漢語學習者的學習階段和母語習慣方面,雖然課文的主要人物設定的都是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學習者,可以給學習者提供一定的熟悉感,但其課文內(nèi)容大部分是以中文為主、英文為輔,課文中的生詞量較多,這對初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尤其是對語法的講解,只有前六課的語法講解是有拼音標注的,從第七課開始,所有例句就只有漢字而沒有英譯了,這可能會造成學習者因為閱讀漢字困難而不能完全理解語法的問題。
其次,在文化注釋方面,《新實用漢語課本》每一課后雖然也有“文化知識”這個版塊,但并沒有編進目錄,只是用英文簡短地介紹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知識,并沒有重視對文化知識的呈現(xiàn)。
此外,在針對美國學期的的學時特點方面,編者的預想也有一定的偏誤。雖然編者指出“海外專修或選修中文的學習者可用作一至三年級聽說讀寫綜合教學的漢語教材,基本上每周學一課,每學期用一冊書”,③但就前面我們介紹的美國學期的學時特點來看,《新實用漢語課本》設定的一年級學習的部分就有26課,且生詞量大,初學者很難一學期之內(nèi)學完,就是學完的話,學習者的漢語基礎也不一定扎實、牢固。
總體來說,《新實用漢語課本》在美國大學的使用還是比較普遍的,它在配套資源的設置、課文的結構與編排和漢字教學方面也有其突出的優(yōu)點,這里主要是就教材編寫的針對性原則與《中文聽說讀寫》進行比較,其他方面暫且不談。
三、小結
綜上所述,《中文聽說讀寫》這套教材的編寫相比其他教材,在針對性原則的運用上有很大的進步性,為我們有針對性地編寫對外漢語教材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不僅要充分地考慮針對北美漢語學習者的需求、學習階段和學習時間,還要考慮到針對美國中文教學的教學模式。當然,這套教材在趣味性和科學性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這里暫且不談。通過分析《中文聽說讀寫》對針對性原則的體現(xiàn),希望能夠?qū)窈蟮膶ν鉂h語教材編寫有所啟發(fā),編寫出針對性更強的對外漢語教材,更好地促進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注釋:
①李泉主編.論對外漢語教材的針對性[J].世界漢語教學,2004(02):52.
②陳楠,楊崢琳.基于學習策略的漢語教材練習本土化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15(02):282.
③張凱主編.新實用漢語課本(第1冊)[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2009(12).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