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靜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221-02
數學由于邏輯性強,偏重于抽象思維訓練,缺乏形象、生動、直觀和具體,所以,歷來都是老師難講,學生難學的一門學科。雖然,中學數學的新課程標準賦予了數學教學以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的簡易、生動與具體,但是,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并非很高;另外,從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理性斷乳期",各種心理沖突會在這一時期集中表現出來,盡管在這一時期學生的自我意識能力有所提高,但還不能持久、穩(wěn)定。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激發(fā)他們探究知識的愿望,使他們把"要我學"轉變?yōu)?我要學",成為想學、愛學、會學數學的優(yōu)秀學生。
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源泉",興趣是一切研究與探索的原始動力。沒有興趣的數學學習,對中學生來說,將是苦不堪言的沉重負擔。和諧寬松的師生關系、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直觀形象的教學媒體所構成的課堂教學形式都會成為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的理由?!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內容的呈現應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教師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發(fā)展實際,巧妙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并以多種媒體、多種形式、多種活動,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地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而且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例如:在講八年級《因式分解》中的《分組分解法》時,就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情境引入新課:
為了把校園建設得更加美麗,學校將進行綠化改造。學校向同學們征集了許多方案,其中一位同學的方案是這樣的:"建一個邊長為x米(x>1)的正方形大草坪,在其正中央修一個邊長為y米(y 問題1:草坪的面積是多少? [ 答案:(x2-y2)米2 ] 問題2:花帶的面積是多少? [ 答案:(x+y)米2 ] 問題3:草坪和花帶的面積共是多少? [ 答案:(x2-y2+x+y)米2] 問題4:整個綠化帶剛好是一個長方形嗎?若是,其長、寬各是多少? [ 答案:(x+y)米、(x-y+1)米 ] 通過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教師把數學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不但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還會為本節(jié)課打下一個伏筆。從而輕松自然地將學生引入新課。這樣的情景創(chuàng)設,既能使學生自覺地進入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探索中,又能讓學生不再覺得數學課乏味,從而,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還能不斷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激發(fā)探求的欲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國基礎教育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是以學生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征的。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狀況,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新課標理念下的學生學習方式正在發(fā)生著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學生正在從"接受式學習"向"探究式學習"轉變,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顯然,在這一轉變中,教師的角色也應當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即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應是學生思維的引導者;教師不再是數學活動的主宰者,而應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參與者。教師應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這樣,數學教學的過程才能體現出師生之間的互動,才能使"教"與"學"達到充分和諧。 例如,在講八年級幾何《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的例1:"如圖,△ABC是一個鋼架,AB=AC,AD是連結點A與BC中點D的支架,求證:AD⊥BC" 時,我將此例改為:"△ABC是一個鋼架,AB=AC,AD是連結點A與BC中點D的支架,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并證明你的結論。" [注:學生的結論有許多:如①△ABD≌△ACD,②∠B=∠C,∠1=∠2,∠BAD=∠CAD,③AD是BAC的角平分線,④AD⊥BC ] 通過設計這樣的題目,可以促使學生去思考,去探究,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可以起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的作用。學生們經過充分討論和逐步分析,一般都能使問題得到解決,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3.拓展延伸知識內容,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知識傳授的趣味性和延伸性,應把對知識的探究活動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應引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巧妙設疑,加強對知識的探究與延伸。通過讓學生在得到正確思考結果的同時,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例如:在講平行四邊形四邊中點連結所成圖形是什么四邊形時,可以先讓學生動手、動腦去探究。實踐中,學生通過思考,不難發(fā)現平行四邊形四邊中點連結所成四邊形仍是平行四邊形。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把此題進行延伸:將題中的條件平行四邊形改為矩形,其結果又是什么呢?(菱形)。接著,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如果將題中的條件平行四邊形進行變化,還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學生通過思考和討論,還可以尋找出:①菱形(矩形);②正方形(正方形);③梯形(平行四邊形);④等腰梯形(菱形);⑤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四邊形(矩形)等等。由于教師把對知識的探究活動拓展延伸到了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將會得以大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會得以逐步提高。 總之,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牢記宗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既注意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又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保證學生能學好數學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有效地誘發(fā)學習動機,促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