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潔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072-02
筆者在2014學年曾帶過一個畢業(yè)班的語文,借助我校在高年級推廣的"新聞閱讀"這一拓展課程的平臺,進行了一系列"跟著新聞學作文的"探索。
1.跟著新聞學作文的意義
1.1學習新聞中的寫作技巧。新聞本身就是文學的一部分,作者會用各種技巧使報道栩栩如生,摒棄枯燥繁瑣,交給讀者和觀眾的,不只是一篇關于真相的報告,更是一篇能打動人、煽動人、令人稱奇的佳作,這樣的材料加以合理利用就是很好的寫作教材。
1.2解決學生習作選材的問題。在這個信息化爆炸的時代,很多學生都忙著追星、忙著玩網(wǎng)絡游戲、忙著上各種興趣班,對歷史了解甚少、對時政關心甚微。反映在我們的習作中,學生只會選擇在自己身邊發(fā)生過的事情用來做寫作的素材,不會知道結合。接觸新聞可以把學生引向社會、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品質(zhì),了解身邊的人和事,從而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
1.3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從而抓準作文的立意。接觸新聞能夠豐富孩子的知識,能夠放眼看世界,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因為它是了解當代社會的窗口,在閱讀、收看中,學生能夠熏陶出一雙慧眼,錘煉出一顆慧心,正確、全面、客觀地看待世界,和諧自己的人格發(fā)展。人品與文品是共進的,正確的價值觀可以幫助學生確立更積極向上并且富有深度的習作立意。
1.4達成新課標對六年級學生提出的要求。2011版新課標明確規(guī)定:"要擴大知識面,根據(jù)需要搜集信息。"對于習作,更是有"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因為六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閱讀、信息處理能力,讓他們接觸新聞就可以達成新課標提出的這些要求。
2.跟著新聞學作文的策略
2.1用"紙媒"代替"電媒",每日讀報,拓寬新聞閱讀的視野。網(wǎng)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出現(xiàn),讓學生搜集新聞的途徑有了拓寬。但這些新媒體提供的信息多以娛樂、奇聞軼事為主,學生瀏覽過后只能獲得短暫的愉悅,不能形成有價值的思考。所以筆者在班級里設立了閱報欄,提供給學生《新華每日電訊》、《錢江晚報》、《紹興日報》等報紙,每日選擇出最合適的一則新聞,按學號輪流進行播報,從以前碎片化的網(wǎng)絡、視聽瀏覽,改為對文字信息的仔細閱讀。
2.2利用短消息,每日積累,改進寫作素材的來源。學習報紙上短消息的"一句話式寫法"——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目的(或簡評),記錄身邊發(fā)生的有意義的事件。如:"周三下午,全校在下操場舉行踢毽子比賽,一陣手忙腳亂之后,徒留滿地五顏六色的雞毛。"、"周五語文課,張老師宣布進入全面復習階段,六5班開啟"題海模式"。等,明確寫作的素材來源可以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國際時訊、國家大事、民生小事……獲取素材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在保證真實的情況下,可以是直接親眼所見,也可以是間接參考諸多資訊再加工。
2.3閱讀通訊,每周一文,改進習作的布局謀篇。通訊(本文特指事件通訊)是一種詳細、深入的報道,也是一種具有多種表現(xiàn)方法的新聞媒體,通訊報道生動形象、具有感染力。比起短消息,它更加詳實,字數(shù)多在幾百字以上,適于學生模仿。學習事件通訊的寫作技巧:五W布局(who、what、when、where、why);倒金字塔結構(先重要后次要)可用于改進學生習作的布局謀篇。因為模仿通訊的寫法,寫出的作文必須重點突出,可以改善學生詳略不當?shù)膯栴}。
2.4群文閱讀,每月一文,改進習作的主旨立意。選取不同媒體對同一題材的不同報道作為學生的閱讀材料,如2015年3月關于法航失事的報道,《新華每日電訊》報道時突出了法國領導人的重視,《錢江晚報》重在對廉價航空安全的問責,《環(huán)球網(wǎng)》強調(diào)的是救援工作,同一事件可以有不同的寫作角度。以此為范本,筆者組織學生對全校剛剛舉行過的乒乓球賽進行了報道,學生的作品有的關注某位選手的拼搏精神,有的關注圍觀同學的集體榮譽感,有的關注學?;顒拥呢S富多彩等,寫出了大量"同題異構"的精彩文章。
3.跟著新聞學作文的效果
3.1像新聞一樣"正確"地寫作。這里的"正確"指的是寫作的結構正確:詳略得當、突出中心。學生從一篇篇新聞的閱讀,一次次班級新聞的撰寫中潛移默化地學習到了直奔中心對于作文特別是考試時限字、限時作文的重要性。用"倒金字塔"結構,"五W"范式構架的新聞式習作,幾乎不會出現(xiàn)詳略不當?shù)膯栴}。舉一反三,學生在以后寫作時,也可以學會正確的布局謀篇,做到重點突出,嚴謹有序。
3.2像新聞一樣"干凈"地寫作。為了湊字數(shù),本班學生的習作存在一定的"說廢話"問題,自從開始學寫新聞,不管是一句話的短消息還是幾百字的通訊,都需要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清楚的信息。面對手上的素材,學習站在讀者的角度,挑揀出最重點、最中心的內(nèi)容,用精煉的語言表達出來,一年的實踐,"說廢話"現(xiàn)象明顯改善。
3.3像新聞一樣"生動"地寫作。把文章寫生動,最關鍵的是語言的錘煉,一篇好新聞,它的語言是"簡約不簡單",參考了一些新聞專業(yè)書籍后,筆者把這種技巧歸類為——精選事實,以小見大:從細節(jié)入手,融入客觀事實的描述,具體形象地描寫和生動真實地展現(xiàn);
目擊實錄,再現(xiàn)場景:運用普遍聯(lián)系的手法,用讀者熟知的事物類比,縮短新聞與現(xiàn)實的距離,寫出畫面感;
適時引語,借"口"說話:穿插一些人物的動作、語言等直接描寫,增強事件的可信度。
善于活用,畫龍點睛:流行的、經(jīng)典的詞匯和語言都可以作為新聞寫作的點睛之筆,讓作品變得文采斐然。
3.4像新聞一樣"深刻"地寫作:每天記錄"短消息",讓學生的手頭積累起了"有話可說"的寫作素材,但一則新聞的價值,不僅關注"寫什么"、"怎么寫",更重要的要關注通過這個事件要傳遞的是什么觀點。通過類似撰寫"乒乓球賽"這樣"同題異構"的案例,學生學會了頭腦風暴,嘗試著對某個事件進行多角度思考:或是宣揚優(yōu)秀品質(zhì)的正面描寫,或是抨擊不良現(xiàn)象的反面描寫,或是站在事件中不同人物的角度,或是從事件的全局出發(fā)描寫,或是集中事件的某個角度……這些,都是"同題異構"訓練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