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028-01
美國特殊教育家柯克(s.a.kirk)認為特殊兒童主要是在智力、感覺能力、神經(jīng)活動或身體特征、社會行為、交際能力和多種缺陷等幾方面偏離常態(tài)。他們需要采取不同于普通學生的特殊教育措施或提供特殊的服務(wù),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其身心發(fā)展。 筆者根據(jù)自己多年的觀察和研究,自認為如果要讓聾啞兒童真切的感受到他們是在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只有讓他們的內(nèi)心真正擁有了快樂,讓他們愿意來到學校里,讓他們每天都開懷大笑。這樣就必須要求我們首先得培養(yǎng)殘疾兒童的健康心理。
本文只從殘疾兒童的健康心理構(gòu)建方面來展開論述。
1.激活自信 克服自卑心理
耳聾學生由于生理缺陷,經(jīng)歷的失敗較健全學生多得多,普遍存在較多的自卑心理。小學階段是聾生生理與心理成熟化發(fā)展的過渡期,也是不穩(wěn)定的時期。良好的教育能培養(yǎng)聾生的優(yōu)秀意志品質(zhì)和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反之,如果由于教學不當,或努力不夠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視,也容易使他們產(chǎn)生自卑心理??傉J為自己不行,比不上別人。這樣,他們的內(nèi)心便會日益自卑,失望越來越多,絕望也越來越大,甚至最終變?yōu)榱眍?,偶爾見諸報刊的聾啞人團伙搶劫犯罪等現(xiàn)象,其實就是他們的自卑心理不斷惡化而造成的嚴重后果。
德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曾經(jīng)說過:教育的主要活動是在生理和心理——生理活動現(xiàn)象領(lǐng)域內(nèi)進行的,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心理。開展心理診斷,能客觀地、準確地鑒別學生的心理因素,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普通的小學生正常的情況下,如果心理非常難過的時候,只要老師帶領(lǐng)他們?nèi)サ浇纪饣蛘唢L景秀麗的公園里瘋狂玩耍一番,或者大吼幾分鐘,學生心里面的不痛快就會煙消云散,但是,聾啞兒童卻不能這樣,一方面他們發(fā)不出聲音或者聽不到聲音,另一方面會促使他們觸景生情,看見正常人的歡樂狀況,更加使他們百倍地難過,那樣肯定是要好心弄出壞事情來的。
其實,殘疾兒童也和普通兒童一樣,在非智力因素即是在接受美育教育方面具有同等的天分,具有類似的潛質(zhì)。筆者經(jīng)常在休閑時愛拿著畫筆隨意潑墨寫意,每次都有不少學生圍在身邊一邊觀看一邊羨慕稱賞。于是,有一天突然靈機一動,何不把聾啞的學生召集起來教他們繪畫呢?
因為自身的殘疾,這些學生在繪畫上多不具備基礎(chǔ),我就把聾和啞的學生結(jié)對為一個小組,讓他們優(yōu)勢互補,一個能聽一個能說,他們自然就能弄明白和掌握了學習時的要領(lǐng)。在進行繪畫教學之前,教師必須有目的有計劃的選取素材和題材,要讓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心理元素。這一點在對特殊學生的培養(yǎng)時極為關(guān)鍵,因為這類學生在意志上較一般兒童是相對不能持久,只要他們的興趣一經(jīng)受到影響,就有可能把一切都停下不學習了。那樣就意味著他們已經(jīng)關(guān)閉了自己的心房,從精神上拒絕了希望學習的機會,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謂也。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些孩子不是畸形兒,他們是人類的無限多樣化的花園里最脆弱,最嬌嫩的花朵。"因此,對殘疾學生我們更應關(guān)心他們,愛護他們。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基礎(chǔ)和前提,只有熱愛殘疾學生,才能走進他們封閉的心靈天地,做好感化和教育他們的工作。
于是,我經(jīng)過慎重考慮后,決定就從聾啞兒童的家庭生活入手,以他們的父母雙親每天為他們提高飲食保障為內(nèi)容,引導聾啞兒童自由想象,描摹父母的工作場景,希望通過此種方式強化親情在他們心中的分量。同時,親情也是最能感化人的,也是最能給人以力量的。果不其然,繪畫訓練一開始就深深的吸引住了聾啞兒童。看到他們津津有味地學習,我干脆臨時調(diào)換學習訓練計劃,連續(xù)兩個星期,除了繪畫作業(yè),別的科目都不進行教學,這是對待聾啞兒童的一種特殊的教育手段,哪怕只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做好了,都要用滿腔的熱情去鼓勵殘疾學生,去肯定殘疾學生,去鞏固他們的心里好不容易剛剛建立起來的自信。
經(jīng)過長期訓練,其中也不乏佼佼者,有一兩個還超過了正常兒童的藝術(shù)水準,我就帶領(lǐng)他們?nèi)ヒ恍┬⌒偷谋荣惉F(xiàn)場去與別的正常兒童同臺競技,最后有幾次還獲得了獎勵。這樣就不僅僅是那幾個獲獎學生的榮譽了,所有每天同玩同樂的聾啞兒童包括他們的父母親都歡天喜地起來!他們的自信心就漸漸地建立起來了,原來的自卑也漸漸地消退去了許多。
2.音樂與舞蹈,調(diào)節(jié)心理狀態(tài)
生理上的缺陷導致聾啞生在學習、生活、活動中的某些失敗,消磨掉他們的自信心。社會上的偏見也把他們看成"不正常"或"殘廢",認為他們無能,甚至排斥,歧視他們。這樣,他們感到更自卑,自我評價更低。"我不會","我不行"就自然而然成為這些孩子的口頭禪,成為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和自我評價。耳聾學生如果憑著這種心態(tài)去面對學習、生活,則永遠無法挺起胸膛,抬起頭,走出"殘疾"乃至"殘廢"的陰影,將來也很難立足于社會。平時經(jīng)??吹接行┟@啞兒童似乎無緣無故就用頭去撞擊墻壁和樹干,甚至自殘自虐,皆因他們的內(nèi)在心理的陰暗面長期作怪,因為沒人能夠及時給予理解,沒有人能夠及時的把他們的心理重壓卸掉,才會出現(xiàn)此種不可理喻的古怪舉動。
耳聾學生由于聽力障礙,無法通過聽覺獲得外界信息,語言交流的障礙又使他們社交圈子偏窄。認識上的局限使不少耳聾學生的意志品質(zhì)的發(fā)展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不少聾生有時還分辨不清頑強與固執(zhí),勇敢與粗暴,果斷與輕率之間的區(qū)別。他們有時可能把固執(zhí)己見當做頑強和堅忍不拔,把粗暴和魯莽當做勇敢。有時不愿深思熟慮而寧愿馬上行動,甚至堅持自己的看法而對抗某一正當?shù)囊?,也稱之為意志頑強。
同時,人的內(nèi)心的健康快樂是有層次的,其發(fā)展也是要求得到不斷地充實內(nèi)涵和豐富其表現(xiàn)形式。對殘疾兒童的深入研究以后,我又發(fā)現(xiàn)他們的興趣來得快去得也快,尤其不能持久。要想保持聾啞兒童的健康心理,庇護他們的脆弱的自尊神經(jīng),我想只有抓住他們愛沖動情緒容易激動喜歡做肢體行為這種普遍性,對癥下藥,才能事半功倍。在前述學繪畫的同時,我又利用多媒體手段,帶領(lǐng)聾啞學生學習舞蹈。為他們購置鮮艷的舞蹈服,滿足他們想穿新衣服的需要。
3.悉心呵護,構(gòu)建心理品質(zhì)
事物的發(fā)展道路總是曲折的,聾啞兒童的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也是一樣,有了自信,接著遇到一些挫折,便又自卑起來,反反復復,這時最不能要的就是耐心不足,更加不能厭煩,因為殘疾兒童特別敏感,也許就是老師的一點點的不好的臉色就把聾啞兒童以前建立起來的自信沖垮了。困難和挫折是聾生成長的主要障礙,面對挫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明顯較差。
梁啟超先生說:"毅力可以克服逆境","有了毅力可以變逆境為順境。"這足以說明毅力在克服挫折時的重要性。我們還是充分利用聾啞兒童好動的特點,同時有目的、有意識、有選擇地運用體育教學、訓練、比賽來培養(yǎng)他們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在激烈的對抗賽中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主動爭取勝利的精神,及勝不驕,敗不餒的作風。比如跳繩、踢毽子等體育競賽,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體質(zhì),還會使他們產(chǎn)生"努力爭取勝利"的激情。同時在競賽過程中,教師要給予適時的教育和引導,使聾啞學生認識到:失敗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失敗面前不自卑,不沮喪,不輕視自己,明白挫折是人生的寶貴財富,失敗可以成為新的起點。應該以積極的態(tài)度勇敢面對。
另者,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也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家庭作為學生第一所永久的學校,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和最好的教師,對其心理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建立了愛心車站,及時把學生在校的表現(xiàn)與家長進行交流,家長及時記錄學生在家的表現(xiàn)。教師幫助家長關(guān)注學生的成長,讓家長走進孩子的心里,幫助孩子解決各種心理問題,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父母濃濃的愛,并把這種愛延伸到同學中、師生中、社會中,在廣泛的善、愛之中,使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得到提高。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些孩子不是畸形兒,他們是人類的無限多樣化的花園里最脆弱,最嬌嫩的花朵。"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我們的一切的作為,都是為了教育孩子,都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的滿懷信心尤為重要!世界著名的盲人作家海倫.凱勒,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她自強不息,克服巨大的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致力于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quán)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1964年獲總統(tǒng)自由勛章?!段业娜松适隆肥呛悺P勒的一本自傳性作品,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杰作"。海倫在其中的一篇文章 中回想起她的老師莎莉文教她學習"水"字時,把海倫的手放在水里,然后把字寫在海倫的手心,海倫這樣寫到:"不知怎的,語言的秘密突然被揭開了,我終于知道水就是流過我手心的一種物質(zhì)。這個喝的字喚醒了我的靈魂,給我以光明、希望、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