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軼山黑龍江省建三江人民醫(yī)院普外科,黑龍江富錦 156300
?
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
姜軼山
黑龍江省建三江人民醫(yī)院普外科,黑龍江富錦156300
[摘要]目的對普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并探討相應的預防護理對策。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抽取45例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與50例術后未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患者進行研究,分別設置為感染組、非感染組。對這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對可能引起術后切口感染的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結果經(jīng)單因素分析得出,年齡、ASA分級、手術性質、手術時間、手術季節(jié)、切口類型可能與術后切口發(fā)生感染有關;經(jīng)多因素分析確定,年齡、ASA分級、手術性質、手術時間、手術季節(jié)、切口類型與術后切口發(fā)生感染有關。結論普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難以避免,臨床上應針對引起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實施有針對性的預防護理干預,以減少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
[關鍵詞]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預防護理
普外科是外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肝膽外科、肛腸科、消化外科以及心血管外科等,是外科組成部分中最大的專科。普外科的治療以手術為主,但在手術后患者切口可能會發(fā)生感染,對患者的預后極為不利[1-2]。因此,臨床上應對普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并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以減少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發(fā)生。此次研究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選取了該院普外科手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的45例患者和未發(fā)生切口感染的50例患者進行對比研究,通過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對患者發(fā)生切口感染的因素進行分析?,F(xiàn)將研究數(shù)據(jù)整理分析完畢,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該院普外科手術患者中,抽取45例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與50例術后未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患者進行研究,分別設置為感染組、非感染組。
感染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最小年齡為45歲,最大年齡為79歲,年齡均值為(62.35±10.87)歲,均進行外科手術治療,術后切口均發(fā)生感染,符合手術切口感染的診斷標準[3]:①手術切口出現(xiàn)局部紅腫、發(fā)熱,伴有持續(xù)加重疼痛;②切口處淺層組織有膿性滲液,病原體檢查為陽性。非感染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最小年齡為21歲,最大年齡為73歲,年齡均值為(40.57±9.64)歲,均進行外科手術治療,術后切口未發(fā)生感染。
1.2研究方法
對這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對可能引起術后切口感染的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分析,主要對比指標有患者的性別、年齡(大于60歲)、ASA分級(IV級)、手術性質(急診手術)、手術時間(超過4h)、手術季節(jié)(夏季)、切口類型(III類)、引流管數(shù)量(超過1根)。
1.3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相關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進行х2檢驗,以P<0.05表示數(shù)據(jù)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的變量進行進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線性回歸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
2.1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經(jīng)單因素分析得出,年齡、ASA分級、手術性質、手術時間、手術季節(jié)、切口類型可能與術后切口發(fā)生感染有關。見表1。
表1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例)
2.2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s分析
在單因素分析表中篩選出P<0.05的因素,進行進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經(jīng)多因素分析確定,年齡、ASA分級、手術性質、手術時間、手術季節(jié)、切口類型與術后切口發(fā)生感染有關。見表2。
表2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s分析
普外科是醫(yī)院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治療,往往需要在患者身體上作手術切口,手術切口是保證手術視野和進行手術操作的重要步驟,但由于手術切口屬于機體損傷,對患者的機體組織造成一定的破壞,在對病變進行切除、對組織進行修復、對切口進行縫合的過程中,均會對患者表面皮膚的完整性造成影響,容易遭到病菌侵襲,引發(fā)術后切口感染[4]。手術切口感染是普外科臨床治療中最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往往會導致患者切口愈合不佳,嚴重時甚至會累及其他器官和系統(tǒng),引發(fā)膿毒癥等全身性感染[5]。因此,臨床上應對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進行積極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進一步明確引發(fā)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并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減少手術切口感染的發(fā)生。
此次研究通過對發(fā)生感染和未發(fā)生感染的普外科手術患者進行對比研究后發(fā)現(xiàn),普外科手術患者發(fā)生切口感染主要和年齡、ASA分級、手術性質、手術時間、手術季節(jié)、切口類型等因素有關,具體分析如下:①年齡方面是指患者年齡過大,老年患者其身體機能出現(xiàn)減退,各器官逐漸老化,機體免疫機制功能出現(xiàn)下降,對病菌入侵的抵抗能力減弱,加上老年患者的耐受性較差,手術操作對其機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為明顯,手術后容易發(fā)生感染,預后不佳[6];②ASA分級是指根據(jù)患者的健康狀態(tài)進行分級,I級表示健康,IV級表示患者存在嚴重系統(tǒng)性疾病,V級表示手術無法維持患者生命,此次研究中主要統(tǒng)計了ASA IV級患者,主要是因為該階段患者機體功能處于失代償階段,容易引發(fā)感染,而V級未進行統(tǒng)計是因為該類患者處于瀕死狀態(tài)[7];③手術性質方面,急診手術患者病情較為危急,手術操作準備不夠充分,術后患者容易發(fā)生感染[8];④手術時間方面,手術時間過長,表示手術操作相對復雜,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為嚴重,其免疫功能往往受到影響[9];⑤手術季節(jié)方面,夏季手術患者因空氣中的溫度和濕度較高,為病菌的滋生繁殖創(chuàng)造條件,機體容易受到病菌侵襲[10];⑥III類切口較大,無菌操作受到局限,病菌容易進入[11]。
針對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出現(xiàn)的原因,可采取以下措施進行預防[12]:①手術后,對老年患者進行加強護理,對其飲食、體位進行嚴格控制;②手術前,給予患者充分的飲食和藥物調理,加強營養(yǎng),以改善患者體質,并對患者合并的系統(tǒng)性疾病進行對癥治療;③如患者為急診患者,應對患者進行持續(xù)性的病情追蹤,快速建立綠色通道;④手術醫(yī)師應對手術方案進行熟悉,護理人員在手術過程中應積極配合醫(yī)生操作,及時遞送手術器械,以盡量縮短手術時間;⑤夏季手術時,應嚴格控制室內溫度和濕度,保持皮膚干燥清潔;⑥對III類切口患者應嚴格落實無菌措施,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guī)范進行操作,降低外源性感染的風險。
總之,普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難以避免,臨床上應針對引起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在圍手術期實施有針對性的預防護理干預,以減少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譚麗霞.普外科患者手術切口感染因素分析與護理[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3,20(10):1591-1593.
[2]王暉.780例普外科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26):282,283.
[3]鄧爽意.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及護理干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0):751-752.
[4]艾菊香.手術切口感染的手術室因素以及護理干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27):45-46.
[5]王江麗.導致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49(10):67-68.
[6]李杰,吳劍文,鐘麗群,等.普外科術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預防措施[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12):3178-3179,3181.
[7]胡紅艷.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及護理干預[J].醫(yī)學信息,2014,27(27):373.
[8]張海燕.普外科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吉林醫(yī)學,2015,36(9):1914-1915.
[9]樓曉莉.普外科切口感染相關因素的研究及預防對策[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1):4472-4473.
[10]李玉英.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及護理干預[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34):212-213.
[11]黃迪君,倪紅紅,陸玲玲,等.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因素調查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4):6163-6164,6167.
[12]曾智.103例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外醫(yī)療,2012,31(30):11,13.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i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JIANG Yi-sha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anjiang,Heilongjiang Province,Fujin,Heilongjiang Province,1563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i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and to explore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nursing measures.Methods In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5,45 cases occurred incision infection patients and 50 patients without incision infection of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nd studied,were set up as the infection group and non infected group.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by Logistics analysis,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wound infection might cause.Results The single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ASA classification,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operation time,operation season and incision type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of incision infection;Multivariate analysis identified age,ASA classification,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operation time,operation season,incision type were related with post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Conclusion After general surgery incision infection is difficult to avoid,should according to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wound infection and give preventive intervention,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wound infection.
[Key words]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Operation;Incision infection;Risk factors;Preventive nursing care
收稿日期:(2016-01-18)
[作者簡介]姜軼山(1975-),男,黑龍江富錦人,本科,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普外科診療工作。
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6.05.059
[中圖分類號]R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654(2016)02(b)-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