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品孝
(四川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四川 成都 610064)
?
中國古代清白文化管窺
粟品孝
(四川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四川 成都610064)
摘要:中國古代有著源遠(yuǎn)流長和內(nèi)容豐富的清白文化傳統(tǒng),其中北宋趙抃與清白江、西漢楊震與清白吏、北宋范仲淹與清白堂的故事非常典型。文章圍繞這些事例對中國古代的清白文化作了初步論述,認(rèn)為我國歷來重視清白做人、清白傳家和清白為官,這一綿延不斷的傳統(tǒng)深刻地塑造了我國的歷史文化面貌,對東亞其他國家如朝鮮也有重要影響。認(rèn)真清理這一傳統(tǒng)并加以科學(xué)研究,有助于對我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深入認(rèn)識和創(chuàng)造性運用。
關(guān)鍵詞:清白文化;清白江;清白吏;清白堂
中國文化素來重視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建設(shè),其中崇尚清白是一個非常久遠(yuǎn)的傳統(tǒng)。所謂清白,主要是指品行端正、沒有污點及廉潔自律等。而關(guān)于這方面的文化現(xiàn)象,即是所謂的清白文化。中國古代清白文化內(nèi)容豐富,東漢“清白吏”楊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拒金言論,三國諸葛亮《誡子書》所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北宋司馬光《訓(xùn)儉示康》首言“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南宋呂本中《官箴》第一條就是“當(dāng)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明朝于謙《石灰吟》更是高唱“要留清白在人間”,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氖吕W(xué)界相關(guān)的論述雖然不可謂少,但專門以清白文化為題的討論則十分罕見*2015年4月,首屆“鐵面御史”趙抃與清白文化學(xué)術(shù)研討會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qū)舉行,筆者也有幸參加。據(jù)筆者見聞所及,這是學(xué)界第一次專門運用“清白文化”概念來討論歷史上清白文化問題。。筆者才疏學(xué)淺,難以盡覽清白文化的堂奧,僅擇取歷史上清白江、清白吏和清白堂等方面的典型事例,管窺中國古代清白文化之一二。
一、清白江:宋代趙抃及其影響
北宋趙抃(1008—1084年)在朝直言敢奏,有“鐵面御史”之稱;又四度入蜀,五任蜀官,在四川古代史上是與文翁、諸葛亮、張詠并列的治蜀名臣*(此說出自清朝四川布政使竇啟瑛,見其為雍正年間編修的《四川通志》所作的序言。至于趙抃具體的治蜀情況,參見粟品孝《趙抃與四川》,載《成都大學(xué)學(xué)報》1994年第1期;張邦煒《關(guān)于趙抃治蜀》,載北京大學(xué)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編《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jì)念論文集》,中華書局2008年版。。趙抃在四川地區(qū)留下了不少故事,其中有一個流傳廣遠(yuǎn)的說法,就是在他即將到成都為官時,路過現(xiàn)在成都市北面的清白江邊,慷慨說道:“吾志如此江清白,雖萬類混淆其中,不少濁也。”*(明)李賢等:《明一統(tǒng)志》卷六十七《成都府·山川》,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后人因而把這條來自都江堰的江水命名為清白江。此說現(xiàn)在最早見于明朝前期李賢等人在英宗天順五年(1461年)編的《大明一統(tǒng)志》,之后各級方志均加沿襲,得到人們的普遍尊信。
趙抃能夠有此等清白之志,是他重視清白觀念的必然產(chǎn)物。在他的文集里,至今還留存多首有關(guān)的詩句。如其《清獻(xiàn)集》卷二《送六弟隨子之官毗陵》:“廉能真有子,清白素聞詩?!本砣稇浰上挚h尉》:“莫為沈迷嗟下邑,要將清白廣吾宗。”卷四《信筆示諸弟侄子孫》:“吾門自昔傳清白,圣世于今重孝廉?!睆倪@些詩句可以看出,趙抃有非常自覺的清白觀念,這顯然是他說出“吾志如此江清白”的重要思想基礎(chǔ)。
成都為西南一大都會,事務(wù)繁巨,但趙抃兩任知府,均以“為政簡易”著稱,第一次始于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以寬為治”;第二次是在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治益尚寬”[1]10323-10324。時人蘇軾總結(jié)說:趙抃“以寬治蜀,蜀人安之”。即是說,在趙抃寬大政策的治理下,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地區(qū)得以安定發(fā)展。后來宋神宗每擬成都郡守,“必曰:昔趙某治此,最得其術(shù)”。馮京繼守成都,也“事循其舊”,并說:“趙公所為,不可改也?!盵2]520-522這種簡易、寬大的為政風(fēng)格,自然是與他的清白之志密不可分的。
具體體現(xiàn)趙抃為政清白的事例很多。如當(dāng)時四川官場在節(jié)日期間有相互大肆送禮的惡習(xí):“每遇時序,或隔路,或鄰近,更互送遺節(jié)酒,多差衙前急腳子驅(qū)送遞鋪兵士,并役使百姓人夫,往來絡(luò)繹,擔(dān)擎勞苦,州縣騷動,嗟嘆之聲,不絕道路?!?(宋)趙抃:《趙清獻(xiàn)公文集》卷九《奏狀乞止絕川路州軍送遺節(jié)酒》,宋集珍本叢刊本,第4-5頁。
對這一勞民傷財?shù)耐犸L(fēng)邪氣,時為益州轉(zhuǎn)運使的趙抃從我做起,“身帥以儉”,并作出規(guī)定,“不從者請以違制坐之”,結(jié)果“蜀風(fēng)為之一變”*(宋)蘇軾:《蘇軾文集》卷十七《趙清獻(xiàn)公神道碑》,第2冊,第518-519頁。。還有一件他低調(diào)視察各地的事例:趙抃“為成都轉(zhuǎn)運使,出行部內(nèi),唯攜一琴一鶴,坐則看鶴鼓琴。嘗過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逆旅之人不知其使者也,或慢狎之,公頹然鼓琴,不問”[3]79。其清廉自守的形象可謂躍然紙上。
當(dāng)然,記載趙抃琴鶴自隨、兩袖清風(fēng)形象最多的,還是說他入蜀之時。宋人記載說:“趙清獻(xiàn)公以清德服一世,平生蓄雷氏琴一張,鶴與白龜各一,所向與之俱。始除帥成都,蜀風(fēng)素侈,公單馬就道,以琴、鶴、龜自隨。蜀人安其政,治聲藉甚?!?(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這一個性鮮明的清白景象,還在河北磁州窯器中得到表現(xiàn),在金、元時期生產(chǎn)的“趙抃入蜀”畫枕,其圖案突出“一只口銜瑞草的仙鶴和一只口吐祥云的神龜在前面引路”[4],實具有勸勉為官清白的用意。
“趙抃入蜀”畫枕(河北磁縣文物保護(hù)所藏)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边@是先秦時期廣為流傳的一首童謠。據(jù)說,孔子聽到后告誡弟子道:“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離婁上》)意即,清水用來洗帽纓,濁水用來洗腳,兩種水的不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清濁決定的。借以比喻一個人受尊重的程度,也取決于其品行的清白與否。飽讀詩書的趙抃大約就是受此啟發(fā),而借江水的自然清白來表達(dá)自己做官的志趣。而當(dāng)?shù)氐娜藗円虼艘郧灏酌?,賦予這條流淌千百年的江水以道德的人文內(nèi)涵,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巧妙的轉(zhuǎn)化。它固然有紀(jì)念和緬懷趙抃的用意,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要以此激勵和勸勉后人。事實上,后來也確有不少官員受到趙抃及其清白觀念的影響。如明朝洪武庚辰進(jìn)士、湖北蒲圻人鄧槐在出任新繁縣令時,就以當(dāng)?shù)氐那灏捉白詣睢?,不僅政績斐然,而且“終身清白”*(清)雍正《湖廣通志》卷五十一《人物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朝乾隆初年的縣令鄭方城寫有《繁江雜詠二十首》,其中一首專門言及趙抃和他的清白之風(fēng):“前水西頭望大江,江流清白照人腔。當(dāng)時琴鶴焚香吏,太息千年未敢雙。”*(清)顧德昌等修,張粹德等纂:《新繁縣志》卷三十七《藝文志》,嘉慶十九年(1814年)刻本。
據(jù)筆者查知,全國只有這樣一條清白江。其命名具有如此顯明的道德教化意義,于做官做人均有直接的勸勉價值,因此值得我們重視和挖掘。
二、清白吏:漢儒楊震及其“四知說”
像趙抃這樣具有清白言行的官吏,我國古代或直接稱為“清白吏”。據(jù)查證,至遲在東漢時期就已有這樣的稱呼。當(dāng)時的官修國史《東觀漢記》曾記載了一個叫鄭均的人,說他“淡泊無欲,清靜自守,不慕游宦”,而他的哥哥鄭仲恰好相反,做縣游徼時,“頗受禮遺”,鄭均多次勸他都不聽。后來鄭均就設(shè)法外出做事,一年多后“得數(shù)萬錢歸”,勸他哥哥說:“錢盡可復(fù)得,為吏坐贓,終身捐棄?!彼母绺缡艿礁谢?,“遂為廉潔,稱清白吏”[5]544。
不論在當(dāng)時還是后世都更為出名的“清白吏”,則是東漢華陰(今屬陜西)人,號稱“關(guān)西孔子”的楊震(?—124年)。他五十多歲才出仕,“性公廉,不受私謁”;對子孫也常常要求“蔬食步行”,一些故舊和長輩勸他要為后人著想,置辦產(chǎn)業(yè),楊震堅決不同意,他說:“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6]748當(dāng)時史官對楊震這種為子孫不留財寶留清白的做法頗為贊賞,專門將其事跡寫進(jìn)了《東觀漢記》和《后漢書》中。
能夠展現(xiàn)楊震這一“清白吏”形象的,還有著名的“四知說”。史書記載楊震在任荊州刺史時,曾向朝廷推薦過當(dāng)?shù)氐男悴磐趺堋:髞項钫疝D(zhuǎn)任東萊太守,路過昌邑(治今兗州金鄉(xiāng)縣西北)時,恰好王密為縣令,王密專門前來拜謝恩人,晚上還悄悄地送來十斤黃金。楊震見狀,很不高興地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正色說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只得羞愧地離開了*事見南朝范曄《后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中華書局1965年點校本,第7冊第1760頁?!稏|觀漢記校注》卷十七《楊震傳》也記載了此事,但無“我知子知”四字。。楊震這種注重清白的品格,為他的后人所繼承。史稱其子楊秉“性不飲酒,又早喪夫人,遂不復(fù)娶,所在以淳白稱”,而且還曾直言:“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三者是也?!盵7]1775
楊震父子的清白言行長期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宣揚。像唐朝出現(xiàn)的童蒙書《蒙求》就載有“震畏四知,秉去三惑”的典故*(唐)李瀚撰,(宋)徐子光注:《蒙求集注》卷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宋代大儒司馬光寫的《家范》也專門載錄了這一事跡,從而對我國古代士人養(yǎng)成清白之風(fēng)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事實上,像東漢鄭仲、楊震這樣或他稱、或自稱為“清白吏”的官員,在我國古代可以說綿延不絕。早在唐代,就有學(xué)者康希銑,專門搜集歷代清白吏的言行事跡,撰成《自古以來清白吏圖》四卷,不僅“自為序、贊,以見其志”,而且宰相、黃門侍郎韋承慶、中書舍人馬吉甫等人也“美而同述”,以致此書一度“盛行于世”*(唐)顏真卿:《顏魯公集》卷七《汲郡開國公康使君神道碑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表彰“清白吏”、傳承楊震“四知”的做法,不僅在中國古代長期流行,而且還東傳朝鮮。據(jù)曾到韓國開會的李曉宇博士告知,目前韓國全羅南道北部的長城郡興建有集成館清廉文化中心、清白韓屋。集成館命名之義為“集群賢之道為一大成”。所謂“群賢”,即進(jìn)門大廳的墻上所掛《典故大方·清白吏錄》,其篇首題辭曰:“廉吏之選,所以勵世道而振清操也。進(jìn)秩而褒之,錄后而勸之,列朝之崇獎至矣。”可見韓國政治文化中對清白吏的推崇。中心還專門設(shè)有清白吏展示館,其中陳列著與長城郡有關(guān)的古代廉吏金宗直、宋欽、樸宗良等人的事跡,還為出生本地的以清廉聞名韓國政壇的國務(wù)總理金滉植設(shè)有一個單獨的展柜。展示館的墻上掛著東漢楊震“四知”說和朝鮮李朝哲學(xué)家丁若鏞《牧民心錄》的“律己六條”(“飭躬、清心、濟家、屏客、節(jié)用、樂施”)的展板,揭示了清白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清白韓屋是一組韓式仿古建筑群,供游客食宿,崇尚節(jié)儉,外觀樸素,室內(nèi)陳設(shè)簡單。在食堂用餐時,郡守金兩洙向大家介紹了他對清白吏文化的理解,他風(fēng)趣地說:“做吏如做菜,清白吏,無公害?!辈⑻栒俅蠹叶紒怼白∏灏孜荩郧灏资?,做清白吏”。
三、清白堂:宋儒范仲淹的創(chuàng)建及其流播
在我國古代發(fā)達(dá)的清白文化傳統(tǒng)中,還有一種形式多樣的清白堂。已知最早的為北宋范仲淹(998—1052年)在知越州府(古稱會稽,今浙江紹興)時所建,并寫有《清白堂記》:
會稽府署,據(jù)臥龍山之南足。北上有蓬萊閣,閣之西有涼堂,堂之西有巖焉。巖之下有地方數(shù)丈,密蔓深叢,莽然就荒。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獲廢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觀其好惡,曰:“嘉泉也?!睋窀吣昀魡枏U之由,曰:“不知也?!蹦遂缍沃?,三日而后汲。視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淵然丈余,綆不可竭。當(dāng)大暑時,飲之若餌白雪、咀輕冰,凜如也。當(dāng)嚴(yán)冬時,若遇愛日、得陽春,溫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渾,蓋山澤通氣,應(yīng)于名源矣。又引嘉賓,以建溪、日鑄、臥龍、云門之茗試之,則甘液華滋,說(通“悅”)人襟靈。
觀夫大《易》之象,初則井道未通,泥而不食,弗治也;終則井道大成,收而勿幕,有功也。其斯之謂乎!又曰“《井》德之地”,蓋言所守不遷矣。“《井》以辨義”,蓋言所施不私矣。圣人畫《井》之象,以明君子之道焉。予愛其清白而有德義,為官師之規(guī),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構(gòu)亭于其側(cè),曰清白亭。庶幾居斯堂、登斯亭而無忝其名哉!寶元二年 月 日記。*(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卷八《清白堂記》,李勇先、王蓉貴點?!斗吨傺腿繁?,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版,上冊第193頁。按:唐朝白居易有《九日宴集醉題郡樓兼呈周殷二判官》詩:“前年九日余杭郡,呼賓命宴虛白堂?!?《白氏長慶集》卷二十一)清人汪立名編《白香山詩集·年譜舊本·白文公年譜》時將“虛白堂”改作“清白堂”,實不可取。
這篇記文寫于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是說范仲淹在越州府署將一處滿是“泥滓”的廢井重新開掘之后,變成了“清而白色”的嘉泉(或名“清白泉”),他聯(lián)系到《周易》用《井》卦象征“所守不遷”、“所施不私”的君子品格,大發(fā)感嘆,“愛其清白而有德義”,可以作為官員效法的榜樣,遂在此建堂構(gòu)亭,署為“清白堂”、“清白亭”,以便“居斯堂、登斯亭而無忝其名”,即為政無愧于清白之名*關(guān)于范仲淹《清白堂記》的校注和解讀,可參見佘德余《讀〈清白堂記〉》,載《紹興師專學(xué)報》1983年第3期。。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劍南詩稿》的一首詩中寫道:“有越逾千載,何人不宦游。向來惟一范,真足壯吾州?!?(南宋)陸游:《劍南詩稿》卷一《送王龜齡著作赴會稽大宗丞》,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范仲淹在越州任職雖不長,但清白為官,加之其后來主持慶歷新政,勵志改革,所以不但他創(chuàng)立的清白堂歷經(jīng)滄桑,幾度興廢,至今在浙江紹興的越王臺殿景區(qū)內(nèi)還存其遺跡;而且一些酒家也看中了這一品牌,至遲在南宋就已出現(xiàn)了冠名“清白堂”的美酒——“清白堂酒”*南宋王十朋《梅溪后集》卷四《范文正公祠堂》有“后人不識真天人,但能日飲堂中春”的詩句,并注稱“越以清白堂名酒”。另外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諸色酒名》也記有“清白堂,楊府”。均為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據(jù)說味道還很不錯,有詩為證:
佳齋肯見分,春意偕客至。誰將清白名,言代碧香謚。
起瀹饒磁甌,玩吮色香味。醍醐馥牙頰,沆瀣沃肺胃。*(宋)陳造《江湖長翁集》卷六《旅館三適》,詩題后注:“予以病愈不食麫此所嗜也以米糵代之且宜燒豬客有惠清白堂酒者同時饗,作三詩識之?!庇坝∥臏Y閣四庫全書本。
固然范仲淹的《清白堂記》不如其《岳陽樓記》那樣富有文采和氣概,但他利用清白堂的建筑形式勸勉和倡導(dǎo)清白為政的思想,還是得到了很多地方官府的響應(yīng)。各地公署遂陸續(xù)建立起了清白堂,如杭州下面的一個縣令李長孺在南宋末建有清白堂*雍正《浙江通志》卷三十九《古跡·杭州府一》引萬歷《杭州府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嚴(yán)州建德縣(今屬浙江),“公廳之左為近民堂,右為清白堂,中有遺愛堂”*(宋)方仁榮、鄭珤:《景定嚴(yán)州續(xù)志》卷五《建德縣·官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南宋祝穆的《方輿勝覽》卷五在江陰軍(今江蘇江陰)的堂亭部分也列有“清白堂”,并說“在郡圃”。
后來的元、明、清時期也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如元朝浙江定??h治所的后面有清白堂,“元泰定中阿哈瑪特建”*雍正《浙江通志》卷四十三《古跡·寧波府五》引《定??h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明朝浙江的昌化縣(今屬浙江臨安縣)治所,“嘉靖壬寅令馬逢伯改曰牧愛堂,廳事后為清白堂,為知縣宅”*雍正《浙江通志》卷三十《公署》,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四川瀘州的清白堂在“斯文堂前,范文正嘗送向綜為別駕,有‘歸書清白最’之句,故名”*(明)佚名纂,(清)繆荃孫輯:《瀘州志》二《山川》,民國間成都鉛印本,第20頁。。雅州蘆山縣署“有清白堂及報豐、浮春、望霓三亭”*(明)李賢等:《明一統(tǒng)志》卷七十二《雅州·宮室·對花樓》,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些清白堂在明清時期還多次重建,如江西廣昌縣署,明朝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年)知縣江浩重修,“顏堂曰清白”,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知縣沈寅又“重建清白堂及儀門鼓樓”;樂平縣署,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知縣龔淵建有清白堂,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知縣宋良翰又“重建正堂及清白堂”*雍正《江西通志》卷十九《公署·廣昌縣署》、卷二十《公署·樂平縣署》,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我們知道,自宋代起,地方州縣衙署的大堂前,普遍立有倡導(dǎo)清廉的“戒石銘”,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銘文“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16字(見下圖)*這16字源自五代后蜀皇帝孟昶的《官箴》(具體內(nèi)容見于北宋張?zhí)朴⒆跷牟?、王炎校箋的《蜀梼杌校箋》卷四,巴蜀書社1999年版,第345頁),后來宋太宗(一說是宋太祖)摘錄其中四句為《戒石銘》,令郡縣刻石置于公堂座前。。官每升堂,即對此石,不敢忽忘。至清代則“易以牌坊”,不再立石,即由“戒石銘”石改換成“公生明坊”*(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六《公生明坊舊是立石》引朱象賢《聞見偶錄》,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刻春在堂全書本。參見白鋼《官箴、戒石銘與行政倫理》,載《光明日報》1999年6月4日。了。但無法確切得知,州縣官府的“清白堂”是否也像“戒石銘”或“公生明坊”這樣普及呢?
北宋黃庭堅書《戒石銘》(江西泰和縣博物館藏)
當(dāng)然,建立清白堂不僅在地方官府衙門比較流行,在一些個人居室里更是不少。如宋朝有張氏清白堂*(宋)晁說之:《景迂生集》卷十八《題張?zhí)┤磺灏滋糜洝罚坝∥臏Y閣四庫全書本。、房氏清白堂*(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九《跋房氏清白堂記》,四部叢刊本。。元朝也有,如李孝光《五峰集》卷八有一詩題叫“題外郎所藏楊補之梅卷其家有清白堂”,詩意還不錯:“孤影獨留明月在,苦心賴有老天知。君家世世能清白,爛漫春風(fēng)雪一枝?!睔v史上更有名的私家清白堂,則屬明朝福建人楊榮(字勉仁,1371—1440年)所建。楊榮官至內(nèi)閣首輔、工部尚書兼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與楊士奇、楊溥共稱“三楊”,是明朝“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他自稱東漢“清白吏”楊震后裔,取法其意而建清白堂,“砥礪自修”,而且以當(dāng)時重臣之望,“凡士大夫能言者,必征文以發(fā)之”,結(jié)果引來當(dāng)時一群官僚士大夫們的熱烈稱頌,或?qū)懹浳模驗樵娰x,或作堂銘,極一時之盛*(明)王洪:《毅齋集》卷六《清白堂記》,胡儼:《頤庵文選》卷上《楊氏清白堂詩序》,楊士奇:《東里文集》卷二十四《清白堂銘》,金幼孜:《金文靖集》卷一《清白堂為楊庶子賦》,均為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在個人廳堂、居室名號的基礎(chǔ)上,“清白堂”還進(jìn)一步發(fā)展成為一些家族的堂號。所謂堂號,就是同一族人的共同徽號,是區(qū)分族屬、支派的標(biāo)記,往往題寫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和族譜的封面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教化意義。如前面說到的楊震以清白遺子孫,家族四代又有三人位居相位,號“四世三公”,所以其家族就有支派以“清白堂”作為堂號,并以“經(jīng)綸蓋世推三相,清白傳家守四知”為堂聯(lián)。
作為家族堂號、居室名號或其他考慮,“清白堂”往往還題寫于店鋪、書齋、別墅、文集、書畫及日常生活用具(如車輿、燈籠、錢袋、家什)上面,從而使清白觀念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明朝書法名家文徵明之子文彭藏有《韓詩外傳》一書,嵌有“清白堂印”;明朝官僚學(xué)者蔡獻(xiàn)臣的文集以《清白堂稿》的形式流傳,應(yīng)當(dāng)都包含了他們對清白思想的崇尚和堅守。
清白堂還出現(xiàn)在一些學(xué)校的建筑中。目前所見較少,僅知明朝蘇州的范氏義學(xué),“在天平山西,宋范仲淹建,延師以教同族及四方來學(xué)者。中有孔子廟、仲淹祠,中為清白堂,左右設(shè)敬身、知本兩齋”*[明]李賢等:《明一統(tǒng)志》卷八《蘇州府·范氏義學(xué)》,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這對學(xué)生樹立清白觀念無疑是很有助益的。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清白做人、清白傳家和清白為官,形成了源遠(yuǎn)流長和多姿多彩的清白文化傳統(tǒng),對我國的社會文化面貌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有關(guān)資料散見于各種歷史記載,特別是一些族譜、方志和碑刻資料中保存不少。今天我們大力建設(sh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積極推進(jìn)反腐倡廉,更需要深入發(fā)掘和合理解讀古代的清白文化傳統(tǒng),汲取其有價值的思想資源,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轉(zhuǎn)化和運用。
參考文獻(xiàn):
[1]脫脫.趙抃傳[M]//宋史:卷三一六.北京:中華書局,1977.
[2]蘇軾.趙清獻(xiàn)公神道碑[M]//蘇軾文集:卷十七.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3]沈括.夢溪筆談:卷九:人事一[M]//朱易安.全宋筆記:第2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4]王興.磁州窯的趙抃入蜀畫枕[N].人民政協(xié)報,2004-08-12.
[5]劉珍.鄭均傳[M]//東觀漢記校注:卷十四.吳樹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6]楊震傳[M]//東觀漢記校注:卷十七.北京:中華書局,2008.
[7]范曄.楊秉傳[M]//后漢書:卷五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65.
(責(zé)任編輯張彩霞)
On the Qing Bai (Clean and Pure)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SU Pin-xiao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Sichuan, China)
Abstract:Ancient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Qing Bai Culture with rich contents, such as Zhaobian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with Qing Bai River, Yang Zhen of Western Han Dynasty with Qing Bai official, Fan Zhongyan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with Qing Bai Hall. Around these cases, 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discusses the Qing Bai culture and explores that Chinese culture has alway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clean and pure reputation of being a man, a family and an official. This substantial tradition profoundly shapes Chin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utlook and greatly influences other East Asian countries such as Korea. Therefore it is helpful 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creatively use this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detailed study.
Key words:Qing Bai Culture; Qing Bai Jiang; Qing Bai official; Qing Bai Hall
中圖分類號:K03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4-3571(2016)03-0059-05
作者簡介:粟品孝(1969- ),男,四川大竹人,四川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