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隱藏在麥積山石窟佛像中的珍貴文物

    2016-05-30 10:48:04張萍
    中國文化遺產 2016年1期
    關鍵詞:佛像

    張萍

    摘要:古時在塑佛像時,通過在佛像的身體內部放置一些經卷等物品,使造像更為莊嚴和神圣。明清時期,在造像中進行裝藏活動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做法。文章介紹了麥積山石窟東崖大佛頭部發(fā)現的宋定窯白瓷碗、護國經卷《金光明經》及麥積山西崖大佛胸部的宋代“銅錢幡”等文物的發(fā)現過程及在佛像中的安置特點,為麥積山石窟的歷史、開鑿及佛教裝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關鍵詞:麥積山石窟;佛像;珍貴文物;裝藏

    一、麥積山石窟佛像中發(fā)現的文物

    1.麥積山石窟東崖大佛發(fā)現的宋定窯白瓷碗

    麥積山東崖大佛(現編第13窟)是一尊石胎泥塑的摩崖大佛,為隋代所造。主佛高15.8米,兩側的菩薩高13米,于隋代開皇二十年(600年)地震之后在坍塌后的崖面上開鑿。如今我們看到的是內層的石胎大部分保存下來,外層的塑泥則歷經后代不斷地重修。1983年6月,麥積山文物保管所(現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修復技術人員利用加固工程的腳手架對大佛進行了修繕。大佛頭面部的右側,由于歷史悠久,泥層已經大面積的脫落,致使右側面部缺失,需要對面部進行補缺。在修繕此處的過程中,麥積山修復人員意外地發(fā)現了兩件珍貴的物品:一件是卷軸經卷,另一件是定窯的瓷碗。

    白瓷碗為敞口斜腹圈足底,口徑16.4厘米,底徑6.4厘米,通高5.4厘米。內壁有一道旋紋,碗外側圍繞圈足有墨書題記記載:“秦州甘谷城塑題高振同口口是紹興二十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口口高振口”,字體為行書楷體。碗微殘,口沿處有一微小裂口,裂紋一直沿伸至底部。內外壁釉表面與黃泥漿粘連,碗壁較厚,但薄厚不均。碗口外侈而偏寬,并稍欠規(guī)整。底作玉璧形,周邊做出一圈稍稍突出的邊沿,為淺淺的平底碗增添了穩(wěn)定感。通體施白釉,釉色白里泛黃,且厚薄不均,光素無紋飾,足內亦施白釉。碗底圈足露胎,胎釉相容一體,無明顯的界線,露胎圈足細密有致。此碗工藝是先燒素胎,次施白色化妝土,再施釉燒成,器物圈足底無釉露胎。根據器形質地及工藝,有宋代定窯光素無紋白瓷的特征。此碗白中泛黃,胎質堅實細膩,釉若凝脂,有油脂的光澤。一般作為民間生活用具——茶具或酒具。此件白瓷碗燒造年代不會晚于宋代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

    另外在第3窟千佛廊通第4號散花樓的棧道旁崖石上有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的刻石題記,內容是“麥積山盛跡,始建于口(姚)秦,成于元魏,經七百年口口名額,紹興二年歲在壬子兵火毀,歷十三年,盡境口寧,國泰口口,二十七年丁丑六月口口游此口口口口口特刻石以記之?!卑础敖B興”、“二歲在壬子兵火毀”,是南宋高宗趙構年號,此時期金兵正大舉進攻關隴地區(qū),戰(zhàn)火彌漫到地處宋金交界的麥積山。這兩則題記都是紹興二十七年,可見是對同一歷史階段的記錄。藏于13窟大佛內部的瓷碗正是工匠修大佛時所放置,這里主要用于佛眉間的白毫相的安置見證。

    “白毫相”為佛身所具足的三十二相之一,又作眉間毫相、白毛相。此相表示佛以佛智普遍洞知一切?!斗ㄈA經》卷一序品載,佛眉間白毫相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是知佛眉間之白毫相柔軟清凈,宛轉右旋,發(fā)放光明。又《優(yōu)婆塞戒經》卷一:“為菩薩時,于無量世宣說正法,實法不虛,是故次得白毫光相?!贝四说冒缀料嘀売伞6艁矸鹣竦裨?,多于眉間嵌入白玉、水晶等,以表示此相。因為白毫相呈圓形內凹,工匠便利用了瓷碗的基本形制安置在這個位置,使白毫相更為規(guī)整。

    2.護國經卷《金光明經》

    與宋定窯白瓷碗同時發(fā)現的另一件珍貴文物為《金光明經》第四卷。當時放置經卷時應該是整部佛經,其他的經卷或者是在歷史時期塑像破壞時塌落,或者是在佛像的其他位置,目前我們無從可知。此卷軸經卷,為唐末紙本經卷。是麥積山迄今為止現存最早的珍貴卷軸裝寫本佛經,于2000年由甘肅省文物局組織專家組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金光明經》卷四首殘尾全。全卷長740厘米,卷高25厘米,書眉2.5厘米,地腳21厘米,行15至17字不等,共424行。竹卷軸,高28厘米,竹軸上下兩端涂有黑漆,軸的上端有部分火燒痕跡。用藥涂色,已裱褙,上下烏絲欄,有黑灰色鉛界行,楷書,無題年。此卷為手書的經文,卷首有“金光明經卷第四”字樣。此經為北涼曇無讖譯,是大乘佛教中有著重要影響力的經典之一。由于經中所說的誦持本經能夠帶來不可思議的護國利民功德,能使國中饑饉、疾疫、戰(zhàn)亂得以平息,國土豐饒,人民歡樂,故歷代以來《金光明經》被視為護國之經,在大乘佛教流行的所有地區(qū)都受到了廣泛重視。加之經中的金鼓懺悔法、流水長者子治病護生以及薩倕那太子舍身飼虎的著名故事,使得這部經成為被廣泛持誦的大乘經典?!督鸸饷鹘洝放c《法華經》、《仁王經》同為鎮(zhèn)護國經典之三部經。若誦讀此經,國家可獲得四天王之守護。

    當時的秦州地區(qū)正處在南宋和金相互交戰(zhàn)的前沿地帶,戰(zhàn)亂頻繁,老百姓顛沛流離,居無定所。《金光明經》中的護國思想迎合了百姓希望借助于佛法的力量來使國土邊疆(秦州地區(qū))安穩(wěn),遠離戰(zhàn)亂,過上安定生活的愿望。重修第13窟摩崖大佛的時間正是在宋金長期交戰(zhàn)之后,充滿了護國護民思想的《金光明經》便成為秦州地區(qū)佛教信徒所信奉的重要經典。

    3.麥積山西崖大佛胸部的宋代“銅錢幡”

    位于麥積山石窟西崖的摩崖大佛(現編第98窟),為一佛二菩薩,也是石胎泥塑,其開鑿年代由于經過后代重修而難以判斷,但是通過其周邊洞窟的相互年代關系,可以確定這個大型佛像開鑿于北魏早期階段。其外層的塑泥經過北宋時期的重修,后元代也進行了修補。

    現存于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文物庫房中的“錢幣瓔珞”是1981年在修復第98窟大佛時從主佛胸部泥層中取出,高108厘米,寬25厘米,重1.235千克。由287枚錢幣組成,用棉線串成,最上部由55枚錢幣串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其下部左右兩側各有兩串下垂,中間部分自上而下分別是由銅錢幣組成的倒三角形、菱形、圓形、方形圖案,在方形圖案下橫排錢幣一串,其下部有4串錢幣下垂,末端有象征蓮臺的六邊形圖案相連。錢幣有十余種,多為唐宋時期,其中宋代錢幣最多,最晚為元代錢幣,除少量錢幣破損外,其余均保存完整。組成的圖形結構復雜多變,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瓔珞也作“纓絡”,梵文意思是指古代南亞次大陸的貴族用來裝飾身體的首飾。在古代印度,這種飾物還往往被用在佛像身上,是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后來隨著佛教一起傳人我國。它一般用珠玉串成花環(huán)、環(huán)狀物,作為菩薩、天王等的裝飾品?!碍嬬蟆钡闹谱鞑牧希毒S摩詰經講經文》中有“整百寶之頭冠,動八珍之瓔珞”;《妙法蓮華經》記載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即珍珠)、玫瑰七寶(七寶的解釋有多種版本)合成眾華瓔珞”,可見瓔珞應由世間眾寶所成,象征“無量光明”?!斗ㄈA經·信解品》曰:“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薄赌鲜贰ひ孽鰝魃稀ち忠貒罚骸捌渫跽咧ǚ?,加瓔珞,如佛像之飾?!笔欠鸾讨兄T天圣眾尤其是菩薩莊身的重要飾品。在此佛中所藏“錢幣瓔珞”的稱呼是由于老百姓從大佛胸部取出,其串聯編結而成,佩戴于大佛胸部,故取此名。

    我們通過資料和麥積山石窟北朝時期菩薩佩戴的瓔珞來看,瓔珞有個基本特點,即雖然各個時代的具體形式不同,但其基本形式是串珠形的。然而第98窟出土的這個“瓔珞”,就存在許多問題:其一瓔珞是用于佩戴在身上的,而此種形式的瓔珞無法佩戴;其次,瓔珞是佩戴于菩薩身上的,是早期菩薩的重要標志之一,但這個瓔珞卻是從佛造像身上出土的,明顯不符合造像的儀軌;其三,從麥積山石窟造像的基本情況看,唐代以前的菩薩佩戴瓔珞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但是宋代以后,我們很少見到佩戴瓔珞的菩薩造像,在元代的造像中,已經沒有佩戴瓔珞的菩薩造像,在這種情況下,用瓔珞作為塑像的裝飾,就和時代特征不相符。

    實際上我們看到的這個裝藏物整體猶如幡的形狀。在古代,幡是指用竹竿等挑起來直立掛的長條形旗子,為旌旗的總稱。音譯波哆迦、馱縛若、計都。與“幢”同為供養(yǎng)佛菩薩的莊嚴具,用以象征佛菩薩之威德。在經典中多用為降魔的象征。《華嚴經》亦常謂造立此幡,能得福德,避苦難,往生諸佛凈土,又說供養(yǎng)幡可得菩提及其功德,故寺院、道場常加使用,因而成為莊嚴之法具。在《長阿含》卷四形狀中描述道,一般是由三角形的幡頭、長方形的幡身、置于幡身左右的幡手及幡身下方的幡足構成,有大有小。幡的種類有多種,可依其材質、形狀、目的等而分,其中依材質分有金銅幡、板幡、紙幡、玉幡(以寶玉裝飾者)、平幡(平絹所制者)、絲幡(束絲所制者)等名稱。其所懸掛之場所,有時是堂內柱上,有時立在佛堂之前庭,或附著于天蓋之四隅。在敦煌藏經洞中發(fā)現有多件幡的實物,已經有學者進行了整理研究工作。如今98窟出土的這個“錢幣瓔珞”(暫定名),可明顯地看出是一個幡的形狀,有幡頭、幡手、幡足、幡身等。同時它是由銅錢幣相串而成,符合佛教禮儀中的“金銅幡”,因此定名為“銅錢幡”較為可靠。

    三、關于麥積山石窟的“裝藏”問題

    以上幾件藏品,被放置于佛像胸部或頭后,這種形式習俗一般于佛教之中稱為“裝藏”也稱為“裝臟”。所謂“裝藏”是指佛像、佛塔和經筒等內部都要裝藏,才算具有靈異,并可產生神力。古時在塑佛像時,先在佛像背后留一空洞,開光時,由住持高僧把經卷、珠寶、五谷及金屬肺肝放入封上,就等于人身體里面有五臟六腑一樣,稱“裝臟”。通過在佛像的身體內部放置一些神圣的物品,使造像更為莊嚴。明清時期,在造像中進行裝藏活動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做法。在《造像量度經》中便有裝藏內容,對方法、材料、儀式等都做了詳細的介紹。

    其制作工藝神秘特殊,地點、時間、僧眾亦有特殊選擇和要求,在佛像頭頂、喉間、心口、上身、腰部、下身、蓮座上粘貼密咒字符,以及各類心咒、舍利粉和各種經咒、符等。腹中裝《吉祥祈禱文》《五部陀羅尼》《本尊心咒》和活佛、高僧及僧眾之加持圣物以及五谷、金銀珠寶、甘露丸、嘛呢丸、數種名貴藏藥及藥材;七珍八寶、圣地花草、水土等。將這些五谷雜糧、藥材土產和金銀珠寶碾成顆?;旌虾蟀渣S絹裝入佛像,從而使佛像不散不朽,不生蟲蛀。佛像內裝入最珍貴的加持物,是對諸佛的供養(yǎng)及修行者積聚?;圪Y糧的殊勝方式。一尊珍貴的佛像不僅要外表莊嚴,內在的裝藏更加重要。

    將佛教經典放置在泥塑造像體內,應該就是一種“裝藏”行為。就麥積山石窟來講,在北朝時期的造像中尚未發(fā)現有在佛像內部放置物品的做法,而隋唐時期的造像相對較少,故這個時期的情況難以判斷。自宋代開始,在佛像頭部出現了安置物品的現象,但并不是特別普遍。127窟是北魏時期開鑿的洞窟,其內部空間較大。北宋時期在洞窟的中間位置塑造了一佛二菩薩造像。上世紀80年代,工作人員無意之間在主佛頭部的殘破孔}同處看見內部有小型的塑像,后利用空洞將造像取出,發(fā)現是北魏時期的小型供養(yǎng)人塑像頭像,其中女供養(yǎng)人頭像高4.3厘米,寬4.1厘米,厚2.2厘米,重23克;男供養(yǎng)人高9.1厘米,寬3.4厘米,厚3.2厘米,重63克。兩件頭像基本保持完好。同時發(fā)現許多件這樣大小的頭像,大小與其相差不多,可見這些小型塑像是脫落后或者從其他洞窟內收集來藏于此佛像內,以“裝藏”的形式存在,也是一種有意無意間的做法。

    13窟摩崖大佛頭部安置的《金光明經》,從當時取出的情況看,也沒有專門的空間,相對獨立,而相較于127窟的做法而言,13窟放置佛經的做法顯然是有意識而為的,并且應該是有明確的指導思想。當時的工匠或者是主持僧人對這種做法的目的、意義等方面都是很明確的。它應該是在“法供養(yǎng)”觀念和佛塔天官的做法共同影響下產生的。而南宋時期重修13窟摩崖大佛時,繼承了127窟的做法,并已經形成了“裝藏”的概念,但是在具體的安置方法上也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做法流程。無論是安置的方法還是放置的內容都相對簡單,應該是裝藏的早期做法。

    通過討論麥積山石窟這三例在造像中安置佛教物品的現象,使我們對麥積山石窟或者是秦州地區(qū)的宋元時期佛教造像的塑造方式、特別是在泥塑造像內部放置佛教物品的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

    麥積山石窟這些在佛像內簡單安置造像和佛經的做法可以稱為“裝藏”,而不能稱為“裝臟”。到了明清時期,工匠們往往是在佛像的內部安置大量的物品,來象征佛像的臟器,佛經只是其中之一。另外,根據其他地區(qū)造像的資料(如張掖大佛寺),可以大致確定,在造像內部設立專門的空間,并且放置的物品除了佛經之外還有更多的其他物品,這種“裝藏”的行為應該是在明代愈加盛行。

    (責任編輯:文丹)

    猜你喜歡
    佛像
    陜西咸陽成任墓地東漢家族墓發(fā)掘簡報
    考古與文物(2022年1期)2022-04-22 11:44:44
    佛像和大鐘
    飛鳥前期佛像服飾
    東南文化(2019年2期)2019-12-16 11:36:34
    佛像面前的 菩薩
    劉紅衛(wèi)
    書畫世界(2017年3期)2017-04-15 07:29:16
    尼瑪澤仁佛像畫欣賞
    劉紅衛(wèi)篆刻新作選
    書畫世界(2016年4期)2016-09-28 04:39:23
    佛像面前的菩薩
    沂南漢畫像石墓“童子佛像”辨
    大眾考古(2014年8期)2014-06-21 07:09:42
    日小偷偷佛像供奉
    容城县| 大足县| 丽水市| 海宁市| 怀化市| 无锡市| 奉节县| 五指山市| 波密县| 新巴尔虎左旗| 永平县| 女性| 湘潭县| 丰顺县| 全州县| 娄烦县| 铜鼓县| 兴国县| 大洼县| 巍山| 安溪县| 保山市| 资溪县| 玉门市| 大庆市| 保靖县| 阿勒泰市| 孟津县| 民勤县| 泽普县| 丹东市| 银川市| 星座| 阳山县| 洱源县| 合水县| 滁州市| 秭归县| 芜湖市| 兰西县| 开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