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皎麗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地位。生態(tài)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由此,讓筆者聯(lián)想到教育,從過去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到如今教育越來越強調學生立場,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育也在不斷探尋一條生態(tài)之路。筆者認為“生態(tài)”的教育課堂是教師與學生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當學生呈現(xiàn)出自我需求時,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求不強烈、遇難無法解決時,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是學生的合作者。生態(tài)課堂,是還給師生一個共同成長的學習空間。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已成為新課程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將學生推向自主學習的舞臺,讓常態(tài)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真實有效。一直是一線語文教師所追求的目標。課堂教學中,本人以“順應學生原生態(tài)思維”的方式展開教學,激發(fā)學生自主、有效、深刻地學習語文?!绊槕虒W”即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個性、思維、認知方式等特點的情況下,以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境將學生原生態(tài)思維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再根據(jù)學生思維的共性進行系統(tǒng)教學的一種方法。以下筆者談談在教學中“順應”而生的生態(tài)課堂實踐。
一、主題應時——深化探究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就是生活。課堂又何曾不是?但不知什么時候,課堂被從生活里抽出,異化為教學的課堂。教學的課堂必然是抽象的課堂,遠離孩子世界的課堂,遠離孩子情感的課堂。語文教材給予教師課堂教學的依托,作為教師我們會將教材與生活勾連,給予學生生活化的課堂,教材價值凸顯,學生的習得也是豐滿的。教學內容順應當前時段主題,貼合的情境感召著學生進入主題,研究主題,從而深化主題。
例: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老師,您好!》《但愿人長久》《古詩兩首》《秋天》,第二單元的課文《我給江主席獻花》《天安門廣場》《徐悲鴻勵志學畫》《虎門銷煙》。蘇教版安排課文有其合理的規(guī)律:開學后9月10日教師節(jié),第一篇課文是和節(jié)日主題相吻合的,之后的幾篇與秋天相關。第二單元則與國慶相遇,可進行愛國主義題材單元教學。然而2015年秋季這個學期開學有著這樣一些特殊情境:1.今年是中國抗戰(zhàn)勝利暨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國家舉行閱兵儀式,全國放假;2.如今開學后秋天的特征并不明顯,按照順序開學第二周就要教秋天的文章;3.中秋節(jié)在9月27日,而《但愿人長久》一文卻安排在了開學第一周。因此種種,我對一、二單元的教材進行了重組,應時教學。
9月10日教師節(jié)。節(jié)日中,我們一起開啟了《老師,您好!》課文的學習,在教師節(jié)這一天,在鮮花裝扮的節(jié)日氛圍中,學生習文時內心對老師的敬重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朗讀更深情,表達更真切。之后,我開啟課文《古詩兩首》《秋天》的學習,此時學習,秋意漸濃,應時恰到好處。古詩與現(xiàn)代詩歌,古今比照領略宜人秋色。再后,中秋節(jié)時教學《但愿人長久》,在節(jié)日的情境中,學生走近蘇軾,走近蘇軾當時的內心,感悟文本的真情。
如今很多教師也在嘗試進行重組教材,依據(jù)主題的,依據(jù)題材的……不管重組的依據(jù)是哪一種角度,都應順應學生的生活時代情境。在生活時代情境下的語文課堂,學生情感更易投入,也更能深入主題的探究中真實習得。
二、思維應景——比較探究
教師在課堂教學前,有著自我的教學思維,學生在學習文本時也有其獨特的學習思維。我們常常說不要用大人的眼光來評價孩子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有其獨特的視角,在課堂教學中順應學生的思維,則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
例:在教學“侍弄”一詞時,一名同學讀成了“待弄”。讀錯改正不就完事了嗎,然而我認為學生讀錯是將“待”和“侍”混淆,要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錯誤原因,則能在學生課后自己閱讀時起到警示注意作用。于是,我抓住錯誤不放,問學生為什么會讀錯,學生們將兩字形似而一筆之差的特征找了出來。這樣就夠了嗎?自然不夠,此時,學生們的思維正沉浸在兩字之中,應思維之境,我進一步點撥:為什么“侍弄”的“侍”是單人旁,而“等待”的“待”是雙人旁呢?其實當時問題一提出,我自己也蒙了,真是從來也沒有了解過這兩個漢字的造字情況,什么答案是正確的呢?但出乎意料的是,學生卻在我的問題下積極思考,回答紛呈。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種答案是:“等待”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一個人需要等待另一個人,兩人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所以“待”是雙人旁;“侍弄”是對一個人的服侍照顧,那個人的地位顯得比較特殊,所以“侍”只留了一個人。多么智慧的理解啊!課后再回想,也許這題不需要刻意讓學生知道造字的方式,而是需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思維來理解,這樣的理解才能更加持久。
在學生自己的思維之中探究學習,學生習得是充滿個性的,收獲更是多重的。
三、內容應疑——發(fā)現(xiàn)探究
生態(tài)課堂,將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思維的質疑為抓手,教給學生閱讀理解的方法?!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給予學生方法,讓學生以法拓面,從而促使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此為生態(tài)課堂之重。
教師在課堂中抓住生成問題資源進行的解疑指導過程。例:在教學《天鵝故事》時,一個學生站起來問:“‘您老喜歡打獵嗎?這句話為什么要加‘老,直接說‘您喜歡打獵嗎?不就行了?”一問激起學生們爭相閱讀此句,我也不制止,讀著讀著,學生們就發(fā)現(xiàn)此句加“老”有兩種讀法:①您老/喜歡打獵嗎?②您/老喜歡打獵嗎?我追問:“兩種讀法,‘老的意思一樣嗎?”學生再讀再思考紛紛明白:前者“老”表示對老人的尊稱,后者“老”表示程度副詞很、極的意思。教師此時就此質疑進行了剖析:“一個字有多種意思,意思不同對句子的表達上也有不同。我們要弄清楚,可以借助字典或者聯(lián)系上下文了解這個字的意思。那么在這篇課文里,應該是哪種讀法,哪種意思呢?”學生對文本前后進行了分析,最后確定:前者“您老喜歡打獵嗎?”的讀法。學生說:“因為作者第一次到訪老人的家中,不可能看到掛在墻上的獵槍就確定老人非常喜愛打獵,而只能是猜測老人可能喜愛打獵。所以‘老在這里是對斯杰潘老人的尊稱?!?/p>
教師只有在課堂上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帶領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發(fā)現(xiàn)探究,明晰解疑的方法。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心留在課堂,知識也會深深扎入學生內心。
順應教學,不是逆來順受,而是智慧地應時、應景、應疑調整教學主題、內容、方式等,讓學生在“自由”的生態(tài)課堂中,收納屬于自己的“生態(tài)”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