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光女
中國的“詩教”傳統(tǒng)悠久綿長。在《禮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人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古詩教學是古代育人的重要途徑,也是現(xiàn)代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读x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對于低段古詩教學有具體的描述:“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睋Q而言之,低年級學生古詩學習的重點為“誦讀”。誦讀不僅能讓學生直觀地體味古詩詞優(yōu)美的語言,也能使學生盡快地進入文本深處,在不斷的誦讀中沉潛文本內(nèi)涵。
一、誦讀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的價值取向
1.詩之本:字正腔圓
南宋朱熹對于古詩誦讀的看法是:“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币簿褪钦f,在古詩誦讀中首先是要讀正確,做到字字落實,不可將字讀錯,也不可隨意地加字、漏字、換字。其次,是要讀準字音。這里的字音包括語調(diào)和語音。語調(diào)準是指四聲調(diào)咬準、咬到位。例如在教學《春曉》時,“曉(xiǎo)”字為第三聲上聲,讀的時候要讀得圓潤飽滿,如果讀時只讀一半,韻味就縮減了。語音準是指要讀準字的前后鼻音和平翹舌音。例如在教學《小池》時,“露”和“柔”兩個字的聲母是學生經(jīng)常弄混的邊音“l(fā)”和翹舌音“r”。教師帶著學生做手勢,念順口溜:舌頭平平露露露,舌頭翹起柔柔柔,接著又讓學生給字組詞,這樣學生區(qū)分這兩個字時便有了發(fā)音上的意識。所以說,誦讀古詩時,讀得字正腔圓是基礎(chǔ)。教師應(yīng)該把好“嚴”字關(guān),做到字字飽滿響亮,讀準讀通。
2.詩之韻:朗朗上口
古典詩歌,講求韻律節(jié)奏,其聲、韻按一定的規(guī)則組合形成韻律,構(gòu)成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的效果,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美。這種音樂美本身是詩人復雜多樣的情感在詩中的自然流露,是“音樂和有趣的思想的結(jié)合”,它能直接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緩急疏密等韻律節(jié)奏傳達出極為豐富的情感。
從低段開始,教師在教學古詩時,應(yīng)該讓學生學會大體地把握古詩的朗讀停頓,滲透不同格律詩的節(jié)拍規(guī)律,引導學生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端扌率行旃辍分羞\用了七言詩的“2221”式停頓:籬落/疏疏/一徑/深,《小池》中則運用了“2212”式停頓:樹陰/照水/愛/晴柔。又如五言詩中的“221”式——春眠/不覺/曉,“212”式——舉頭/望/明月。每一首古詩都像聞一多先生所說“帶著鐐銬”在跳舞,明確的停頓不僅劃分了詞組,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也增加了誦讀時的韻味。
古代的私塾先生經(jīng)常帶著學生們搖頭晃腦地誦讀古詩,其實是在用一種體態(tài)語言給學生們打拍子,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采用多種手段來幫助學生感受節(jié)奏。師生可以采取“接龍讀”和“對讀”的方式,還可以通過拍手、搖頭等身體語言來展開誦讀,來感受古詩的斷詞頓句。在學生能背誦古詩的情況下,要求他們能模仿老師進行“平聲長,仄聲短”的吟誦,有時還可以配上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這樣一來,學生自然能對詩詞如歌的音律有“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真切體驗。
3.詩之魂:有聲有色
朱光潛先生曾說:“寫在紙上的詩只是一種符號,要懂得這種符號,只是識字還不夠,要在字里,見出意象來,聽出音樂來,領(lǐng)略出情味來。”可見,誦讀古詩最高的境界是將詩的畫面美、音樂美和情感美融合在一起“讀”出來。低年級學生很難去具體地表達詩人的心境,也很難身臨其境地去想象詩人深層次的內(nèi)涵。但他們能夠在不斷的誦讀中,抽絲剝繭一般慢慢地靠攏詩人的情感,即便這樣的情感是似懂非懂的,但在誦讀中這樣的情感是能夠得以滲透的。
二、在古詩教學中促進誦讀的有效策略
低年級古詩的誦讀教學雖然有一定的步驟可循,但細數(shù)人教版一、二年級所選的古詩,我們卻發(fā)現(xiàn)15首古詩各有千秋,整理歸納所有低年級古詩,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類型:寫景類古詩、敘事類古詩、抒情類古詩。如何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古詩,有效地進行誦讀教學呢?
1.寫景類古詩——讀在“境”中
寫景類的古詩就像一幅畫一般,記錄著詩人眼里看到的旖旎美景。這一類古詩大多有豐富的意向和多彩的顏色,仿佛浸潤在山水畫中一樣。例如杜甫《絕句》中的黃鸝、白露、青天、萬里船、千秋雪為我們打開了一幅江南的秀麗畫卷;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則將廬山瀑布的氣勢恢宏描繪得淋漓盡致;楊萬里筆下的《宿新市徐公店》讓我們感受到了鄉(xiāng)村春天的黃花飛蝶……在教學這一類古詩時,要充分利用圖片與音樂的資源,讓學生盡情地想象品讀。例如在教學《山行》一詩時,為了解決“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兩句詩,可以巧妙地運用插圖:讓學生讀前兩句詩,看看插圖中還少了什么,然后指導老師把遠山、白云、房子等補畫上去。當學生通過插圖理解了詩歌的意思后,誦讀時便有了很高的積極性。除了通過課文的插圖激發(fā)學生的誦讀外,還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詩中的景物自己動手畫一畫。在邊畫邊理解的基礎(chǔ)上,學生讀起來會更加有滋有味。
2.敘事類古詩——讀藏“事”中
敘事類的詩歌好像濃縮的小品一般值得玩味。詩人用最簡潔的字數(shù)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個表情,一句話語,一個動作都處處透露著詩人的思想與情感。在教學這一類詩歌時,要讓學生產(chǎn)生換位思考的情感,發(fā)揮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從而讀出詩的味道,品出小品里的精彩。如袁枚的《所見》向我們描述了一位牧童和一只蟬之間有趣的故事。教師設(shè)計了“抓蟬”的情境,讓學生用“誦讀”的網(wǎng)兜去抓,生動活潑,富有創(chuàng)意:
師:小牧童太喜歡這只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誰來讀一讀?(一生大聲地讀“歌聲振林樾”)
師:哎呀,蟬兒飛跑了,你太大聲了,能再讀一讀嗎?(生進入情境小聲地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注意,可千萬別把蟬嚇跑了。(生齊聲輕輕地讀)
細細咀嚼這個教學片段,看著教師帶著一群學生快樂地抓蟬,就感受到了學習古詩的樂趣。這位教師在抓蟬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授給了學生誦讀這句詩的方法,也真正地帶著學生進入到了情境中,感受到了牧童與蟬之間的動靜關(guān)系。
3.抒情類古詩——讀蘊“悟”中
抒情類的古詩對于低段學生而言是三類古詩中最難的一種。詩人復雜的內(nèi)心情感對于年幼的他們來說過于深奧。所以在教學這一類古詩時,更要關(guān)注學生的“不求甚解”。也就是說,不需要讓學生徹底弄清楚詩人究竟懷抱怎樣的情感,只要讓學生能夠懵懵懂懂地明白詩人的意思即可。
(1)了解詩人添感悟
一首古詩,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在欣賞這一類抒情詩時,要適時地給學生補充一些關(guān)于詩人寫這首詩時發(fā)生的故事和背景。例如教學《贈汪倫》時,教師補充了汪倫如何用“九百里桃花酒”的傳說將李白騙來,并成為好朋友的故事;教學《贈劉景文》時,補充劉景文的相關(guān)背景,讓學生明白蘇軾和劉景文之間深厚的友情。
(2)發(fā)揮想象增體悟
想象是低年級古詩教學的重要手段。低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雖然不能夠深層次地理解詩人的意思,但卻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體會到這一類抒情古詩中景的美,語言的美,并從這些美中感受到詩人的情感,化為一聲聲稚嫩的誦讀之聲。例如在教學《春曉》時教師旁白:那是一個春天的早晨,你躺在暖暖的被窩里,不知不覺天已經(jīng)亮了,想起昨夜風聲緊,雨聲瀟瀟,閉上眼睛的這會兒,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還想到了什么?在教師如詩如畫的語言中,學生展開了充分的想象,有的學生說好像聽到了小鳥們在枝頭互相打招呼的聲音,有的學生說看到了春風將花辦帶向了遠方,看到了枝條抽出了一片新綠……在有了這些想象后,教師再請學生讀一讀這首詩,學生們便漸漸地讀出了味道。
誦讀,是古詩教學課堂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的一種形式。在反復的誦讀中,能將詩的文字爛熟于心,將意象的美化為一種享受,將詩人的情感內(nèi)化為自己的體驗。在誦讀的過程中,能夠體味古詩的韻律美、音樂美、畫面美,從而陶冶情操,感悟詩人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誦讀這種教學形式,引領(lǐng)學生在盡情想象、情境體驗和各種教學資源的使用中,走進古詩的奇妙世界,感受中華民族傳統(tǒng)詩歌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