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蘊
【摘要】歷史校園實踐教學主要通過課堂和課外實踐兩大大途徑,設計出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歷史創(chuàng)新和現(xiàn)實運用的能力。
【關鍵詞】歷史教學 實踐教學 教學方法
歷史教學應重視開發(fā)和利用教材以外的實踐性資源,創(chuàng)設豐富的校園實踐教學手段,基本包括課堂實踐和課外實踐教學的模式。
課堂實踐教學
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的要求和建議,有選擇地展開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積極營造寬松、和諧、促人思考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個主動建構(gòu)的過程。課堂實踐有課堂閱讀、自由討論等形式。
課堂實踐必須重視閱讀實踐。歷史教材就是一個個閱讀案例,教師在閱讀課的任務是設計閱讀步驟,掌握課堂基本流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從閱讀中找出答案或引發(fā)思考,這一過程中提倡舉一反三、開放思維、個性化理解和另類解讀,避免同化思維。為了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走進歷史,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諸種閱讀輔助資料,如紀錄片、訪談、錄音、錄像、圖片、電子歷史資料等,使“閱讀”內(nèi)容豐富廣泛,綜合多樣,同時務必主題明確,詳略得當。課內(nèi)閱讀的目的是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閱讀技能的提高,因時間有限,只能作為一種導讀訓練,更多的延伸閱讀需要學生在課外自主進行,所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基礎上,教師應充分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期刊雜志等學術(shù)資源,定期開列相關閱讀書目,讓學生廣泛接觸。
歷史討論課是課堂實踐的重要手段,旨在引導學生把大量讀書與所研所學結(jié)合起來,教研并重,教學相長,提高學生的知識積累、理論思考、講授討論等方面的能力。討論課的形式有很多:如即興討論,就課堂講授某問題的相關話題,前提是較泛較普遍或?qū)W生已打下知識基礎、不用提前準備也可自由言論的,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各抒己見、競相爭鳴,達到溫故知新、提高認知的目的;或準備課題的討論,如預先告知學生下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和必讀的書籍文章,督促學生提前預習,在上課時進行雙向交流,學生可自由發(fā)言,也可當聽眾;或準備專題,其下設分話題,讓學生分組查資料備講,然后分組開講,再全體評講,既可查缺補漏,又可提問請答,使學生被動消極的聽課變成主動思維和積極參講,品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創(chuàng)造勞動之滋味;辯論會也是討論課的形式之一,根據(jù)相關爭議性的歷史話題,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成王敗寇”等,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組織大家搜集素材、積極備戰(zhàn),而參與辯論的實踐既鍛煉了學生的口才和應變能力,也加深了對歷史復雜性的理解;還可以請專家、教師作報告,會后展開適當?shù)挠懻摥h(huán)節(jié),效果更佳。
故事教學是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常用技巧??梢砸越處煘橹鳎缃處熐‘斶\用小故事導入課堂;或以故事為思路,展開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講述;又可在教學過程中夾雜相關歷史影視劇的討論和評價。故事教學亦可以學生為主體,如讓學生搜集歷史事件或戰(zhàn)役中的史實、典故、小故事在課堂上講述;或開展課前5分鐘講歷史故事活動。故事教學模式也不限于單一,亦可通過多媒體如微電影、公益廣告、時事報道、PPT等展示,或通過肢體表演傳達。
歷史材料收集展示課也是很有意義的實踐課,它要求在課堂講授內(nèi)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相關主題的資料考察收集,資料盡可能豐富,可包括文字、圖片、碑碣、聲像、考古、建筑、雕像、電影、紀錄片等,然后進行資料分類,鑒別甄選整理,配以卡片說明,再通過課堂展示。圖片展示課也類似,如展示商路、戰(zhàn)爭或民族遷徙路線等,即把相關大陸、國家、地區(qū)、省市的地圖用筆畫到硬質(zhì)紙板上 ,然后逐一排列出走向。課堂展示會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深化學習效果。
課外實踐教學
課外實踐是課堂教學的沿續(xù)和補充,引導學生課上課下結(jié)合,鼓勵學生參與到各種歷史趣味活動中去,如歷史劇表演、編報、手工制作等。
歷史課本劇的開展是學生“親身”感受歷史情境的有效手段。選擇教材中的歷史典故,由學生扮演其中的各種人物角色,展開歷史短劇、小品、舞臺劇等形式的表演,注意要精心布置活動場所及不同歷史時期的服裝、道具,使之具有真實的歷史氛圍感,這一過程中無論表演或觀看的學生都會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表演后,通過具體場景的體驗,引導學生共同討論相關歷史話題,這一教學策略會一改以往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使學生獲得一次激情的心理體驗。
模擬時事報道是課外實踐活動之一,可以培養(yǎng)鍛煉學生感悟歷史和表述歷史的能力。一般是由老師布置專題,學生搜集、整理相關的圖片、實物等各類史料,考察有關歷史遺跡,觀看相關書籍和影視作品,進行合理的想象,模擬撰寫時事報道,然后交流評比,優(yōu)秀的報道可以通過課堂、墻報、專欄、網(wǎng)頁的形式展示。如相關中學教材中曾建議以中國近代抗爭史為主題做時事報道練習,很有啟發(fā)意義。
歷史手工制作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和工作的能力。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繪圖、畫像、實物模擬制作等,如展示古代器物、錢幣、陶瓷、建筑、服飾、為歷史人物畫像等,不僅展示了自己的藝術(shù)才能,而且使學生近距離地體驗和感受了歷史。
歷史文化編報也是深化學習的實踐手段。報紙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歷史知識的綜合性期刊, 圖文并茂、繁簡相雜、深淺不一,有歷史知識,也有也有學生投稿;可以專題形式編排,如以某一話題、某一時期、某個人物、某種現(xiàn)象展開,有比較甄別,有討論質(zhì)疑;又可以是包括哲學、科普、歷史、文學、教育等知識的“大雜燴”,只要是作者對自然、社會或人生的真實感悟,只要學生感興趣,只要有教育啟發(fā)意義,即可用之。在編報的過程中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文字編輯能力,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又拓展了課外知識。
歷史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應加強與中文、地理、考古等其他學科均有密切關聯(lián)。如中學歷史教師注意向政 、地 、理等其他學科輻射、滲透。高校中人文社科眾多學科林立,歷史教學要積極爭取與歷史地理、歷史人類學、美術(shù)考古等等的聯(lián)系,打破學科課程框架,讓學生學習和實踐的角度更深刻、更廣泛。
結(jié)語
除了校園實踐之外,走向社會大課堂的社會實踐是歷史實踐教學的重要途徑。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不同的歷史實踐操作中應吸收并發(fā)掘更多適合學生參與的實踐素材,實現(xiàn)實踐教學“將理論知識轉(zhuǎn)化為學生應用能力的現(xiàn)實化過程”,切實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