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琳敏
【摘要】 幼兒能接受的數學知識是十分有限的.《綱要》指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環(huán)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 我們認識到,讓幼兒學習數學的目的和任務,不是為了讓幼兒獲得有限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幼兒快樂的學習數學,并在快樂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粗淺的數學知識,發(fā)展思維及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文將從幼兒數學學習的趣味化、生活化、具體化三個方面入手談談如何優(yōu)化幼兒數學活動,提高幼兒數學活動的有效性,讓幼兒快樂數學,并在數學活動中大膽探索和創(chuàng)造.
【關鍵詞】 趣味化;生活化;具體化
一、寓教于樂,將幼兒數學學習趣味化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幼兒學習的動力,它可以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促使幼兒去積極探索新事物,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幼兒數學啟蒙中首要解決的問題是要引起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基于這一認識,我們首先做到的是寓教于樂,將幼兒數學學習趣味化. 在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或活動中滲透粗淺的數學知識,讓幼兒在感知知識時獲得滿足感. 我們將原來那種必須嚴格遵守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方法改變?yōu)樯鷦踊顫姟⒅鲃犹剿鞯臄祵W教學活動. 安排各種能夠刺激幼兒思維的數學游戲.
日常玩的體育器械——沙包,我們將它制成六種不同形狀且顏色、大小各異,在轉盤、小翹板、皮球上添畫圖形、圓點、數字,使幼兒在活動時邊鍛煉、邊感知、邊思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同時,我們還改編和創(chuàng)編了許多滲透數學教育的各類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輕松地掌握數概念. 又如在角色游戲中“商店”“超市”物品的標價、貨幣的使用也都可隨著幼兒掌握數學知識的程度設計、提供. 例如標價和貨幣可以用組合圖形表示,還可以用數字表示,也可以用組合圖形和數字表示并注重正確表達,如我用3個圓形買了一張好看的紅汽車圖片等. 這樣幼兒就能在游戲時鞏固、運用已有的語、數等知識,提高對數學的興趣,喜歡參加富有趣味的數學活動.
二、回歸生活,將幼兒數學學習生活化
幼兒生活在社會和物質世界中,周圍環(huán)境中形形色色的物體均表現為一定的數量、形狀,并以一定的空間形式存在,這是我們進行幼兒數學教育取之不盡的源泉. 我們有意識、有目的地運用這一途徑,將幼兒數學學習生活化. 創(chuàng)設適當的數學環(huán)境幫助幼兒建構數學知識,發(fā)展思維能力. 為此,我們在幼兒園環(huán)境布置時有計劃、有目的地將數、形、序融入其中,將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用美麗多彩的圖案表現出來,使數學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誘發(fā)幼兒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如在生活活動中將圖形、點子、數字等分別粘貼在毛巾架、茶杯柜和矮柜、桌椅等物品上作為標簽,供幼兒辨別、分類、排序和應用. 為幼兒創(chuàng)設能盡其所能主動學習的合適環(huán)境,讓幼兒在與生活、游戲相聯系的操作活動中學習. 在幼兒離園時間,伴著重重的踩步聲聽到幼兒歡快的數數聲:“10、9、8、7、6、5、4、3、2、1”“10、8、6、4、2”,原來樓梯每個臺階兩邊,由下而上一邊是數字1~10,另一邊是相應的1~10個圖形組成的趣味圖形畫. 幼兒下樓梯要回家了,饒有興趣地邊踩邊數,有些幼兒本領大,他們跨大步,兩級兩級踩、兩級兩級數呢.
通過將數學活動與生活的巧妙結合,把枯燥、乏味的數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激發(fā)了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吸引他們的無意注意,并且在學習中注重孩子的參與和創(chuàng)造,讓孩子們喜歡數學并學好數學. 幼兒在學習中發(fā)揮主動性,主動地去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幼兒獲得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價值感,增強了幼兒再一次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的信心和勇氣.
三、操作體驗,將幼兒數學學習具體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手腦”并用理論,就是提倡讓幼兒通過各種感官在親自感知、操作過程中習得知識,發(fā)展能力. 幼兒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差,因此需要依靠直接的興趣進行學習,適宜的操作材料能使抽象的數概念具體化、形象化. 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給幼兒提供新穎、鮮艷、豐富多彩的操作材料,讓其具有趣味性、層次性、暗示性、創(chuàng)造性和驗證性,讓幼兒通過眼、腦、手、口多種感官器官協調活動,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操作中掌握所學的知識.
我們在幼兒活動室內設置數學區(qū),為幼兒提供親自操作和發(fā)現問題的場所,并擺放一些小型設備和富有趣味性的材料,諸如套桶、分類盒、摸箱、趣味魔術盒、數字、點子、小動物和幾何圖形卡片,讓幼兒在饒有興趣的操作中發(fā)現數的奇妙、數的規(guī)律. 材料的層次性,能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讓幼兒有成就感,提高自信心. 各種長短粗細、顏色不同的小棒和吸管、木珠、紐扣、雪花片等各種促使動腦和思考的材料,讓不同層次不同需要的幼兒親自動手操作材料從而獲得數學經驗、知識和技能. 具有暗示性的材料,能誘發(fā)幼兒使用學具的欲望. 在教室四周的桌上放著花片、積木、回形針、橡皮筋、吸管、紐扣、繩子、彩紙……幼兒自選自制,穿、連、套、拼、粘……一條條、一件件、一幅幅美麗多彩的作品呈現了“大、大、小,大、大、小……”“紅、紅、紅,黃、黃、綠,紅、紅、紅,黃、黃、綠……”數出來的都有規(guī)律. 材料還要具有驗證性,能讓幼兒自主地進行學習,較好地與材料進行互動. 如在認識序數時,我設計了“水果拼圖”,并在拼圖上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標上數字. 幼兒可按拼圖的花紋進行拼接,然后按標的數字順序進行驗證;或者按所標的數字順序進行拼接,看看能否拼成一個完整的水果進行驗證. 具體形象的操作材料豐富了幼兒快樂數學的體驗,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金浩.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