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 要:閱讀的過程是對語言的認知過程,閱讀有助于鞏固和擴大詞匯、豐富語言知識、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加強閱讀訓練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大量獲取語言知識和大量運用語言的機會和條件,在課內外的閱讀中可培養(yǎng)學生對語篇進行分析、綜合并從中獲得信息的能力。本文著重探討了中職英語閱讀的技巧。
關鍵詞:中職英語;閱讀技巧;技巧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6-061-1
閱讀課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要的教學目標,為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學習和掌握課文內容所涉及的語言知識(詞匯、句型、語法和習慣用法等),以及了解課文內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進而在閱讀方法、閱讀速度、閱讀技巧和閱讀理解的準確度和深度(閱讀欣賞)上得到提高。精選材料,閱讀材料可以是名人軼事、歷史傳說、民間事故、寓言、幽默小品、新聞報道、史地常識、科普文章等,要求靈活多樣、生動有趣、篇幅適當、內涵豐富、難度適中、生詞較少。在閱讀指導中,要有意識地指導分析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結構。通過廣泛的閱讀,不僅有利于學生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開闊視野,開拓思路,還有利于學生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思維習慣及英語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英語運用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摸索閱讀技巧,積累閱讀經(jīng)驗,他們的理解能力和直接應用能力不斷得到訓練和提高。
現(xiàn)代教育更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而且還要教學生“會學”。要用各種方法教會學生“怎樣學”,使學生具備學習和運用英語的能力。在閱讀過程中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概括的順序要求閱讀。常見的閱讀方式有:
略讀:通過整體粗讀,領略內容大意,幫助理解,為細讀作準備。尋找主題句,獲取大意,找出每段的主題。一篇文章通常是圍繞一個中心展開的。在進行閱讀課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找出主題句,抓住中心,使學生理解主題句與文章的具體事實細節(jié)的關系,從而達到整體理解的目的,獲得文章表達的正確的信息。
跳讀:尋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數(shù)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關鍵詞,利用語法過渡詞,語氣轉折詞及時態(tài)等,抓住文章脈絡。
細讀:分段細讀,注意細節(jié),注意語言結構,處理語言點,抓住主要事實,關鍵信息,揭示文章結構的內在聯(lián)系,幫助深化理解。一篇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段落與段落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緊密聯(lián)系,而每段的內容都與主題有著很重要的聯(lián)系,所以弄清文章結構上的問題,對于把握文章主題、文章大意非常重要。
推讀:推測未直接寫明的含義、因果關系以及詞義猜測對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新的單詞、表達法或語法。引導學生學會根據(jù)上下文進行猜測,這樣既提高了閱讀速度,又形成了一種能力,這也是英語閱讀的關鍵所在。
概讀:要求學生從每篇標題,到各個部分都進行概讀,以歸納出要點,概括作者的主旨、意圖、觀點、態(tài)度,這樣就能了解全文的概貌。
在閱讀教學中,采用提問式、談話式、討論式教學法,將課堂教學引向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模式。閱讀文章時,對所學文章要點,教師提出要求,學生閱讀,尋找答案、引導學生閱讀時注意抓住全文的主旨教師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回答。在聽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弄清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這樣閱讀時,就能有的放矢,既不浪費時間,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解答問題的同時,閱讀能力和口語能力都得到了鍛煉。這樣也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不在閱讀前單獨教生詞,而在討論和語境中呈現(xiàn)生詞,并借此檢測或鞏固學生對單詞的理解。變單講語法知識為知識講解和能力培養(yǎng)的相結合,變單純講語言結構為結構講解和語言功能應用相結合。復述是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手段。讀過每篇文章后,用自己的話去概括,摘錄其中的重點句子,復述其內容。通過再次閱讀使學生獲得準確的篇章信息分布,并檢測學生能否迅速地找到某一具體信息,對課文中的理解障礙(如學生較陌生的信息,語言難點),以討論的形式進行排除。提前將閱讀材料印發(fā)給學生,要求根據(jù)提示進行自學,每堂課開始,要求學生提出自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然后再由他們自己討論解決。教師使用提問法把學生迅速帶入問題情境,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語言材料中來,引導他們整理、加工、聯(lián)想,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考,提高他們運用有價值的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提問時注意難易適度,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使他們有話可談;同時,注意充分調動學生內部動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使他們積極參與討論。在討論中,學生獲得了交際所需的語言技能和相應的語言知識,也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自覺性,逐漸培養(yǎng)起獨立思考的能力。
根據(jù)學生特點實施教學。學生的發(fā)展狀況受先天遺傳和后天環(huán)境、教育的影響,在學習英語知識、培養(yǎng)技能和能力的認知過程中存在著認知的個別差異。通過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為全面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提供重要保證。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預測,激發(fā)學生閱讀的欲望,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應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大膽學習、實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和潛能,才能達到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
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的具體特點,精心設計展望式問題,以啟動學生的聯(lián)想思維,使學生自身產(chǎn)生一種對學習的需要,一種強烈的求知欲,由“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要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并借助教育機制和教育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根據(jù)課文內容設計的情景中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展開交際活動,組織比賽、猜謎、游戲等活動,培養(yǎng)口頭交際能力。要重視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成功體驗,幫助學生及時總結經(jīng)驗,對于他們的進步及時表揚,開發(fā)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