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娜
【摘 要】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頒布,幼兒教育有了更清楚的目標,過去在科學教育方面我們很注重教育的即時效應,組織一個活動就希望實現(xiàn)一個預定的目標,把目標的達成度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
【關鍵詞】幼兒 科學活動 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2.148
幼兒教育真正應該關注的不是這種短期的效應,而應該是幼兒長期的發(fā)展,試想如果一味追求孩子會做多少計算題,認識多少動植物結果勢必會導致幼兒的天性被抑制,從而使幼兒可能產生厭學、被動等不利于長遠發(fā)展的現(xiàn)象。作為未來的教育者,幼師生首先應該具備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才能設計出有利于幼兒發(fā)展的教學活動,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去組織活動,在教育中培養(yǎng)幼兒終身受益的品質。
問題一:猜測——因為盲目,浪費了活動時間
案例:中班科學活動“顏色變變變”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張集體記錄表,表中分別有紅色和黃色,紅色和藍色,黃色和綠色的顏色標識,教師啟發(fā)幼兒猜想,紅色和黃色混在一起變成什么顏色?紅色和藍色變成什么顏色?黃色和綠色會變成什么顏色?幼兒分別說出了自己猜想的顏色,教師又繼續(xù)追問,你為什么認為它們會變成這個顏色呢?為此全體幼兒為這問題無意義地爭執(zhí)開來。
我們的教師常常比較關注問題的開放性,認為只有類似的提問才能激發(fā)幼兒的發(fā)散性思維,讓幼兒們多想,多說,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在看似開放自主的猜想背后,幼兒似乎所獲無幾。第一次猜測脫離了幼兒的現(xiàn)有經驗,大部分幼兒純粹是盲目地憑自己的喜好和想象來進行,第二次猜想,同樣也是毫無目的地進行。幼兒闡述的理由也大多沒有科學的根據。
誠然,在某些探究性活動中,適時的猜想可以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興趣,促使他們進一步探索,為幼兒建立起已有經驗和操作結果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促進思維,增強探究目的性。但是盲目地猜測會導致時間的浪費,不恰當的猜測還會使科學探究活動偏離方向,違背了科學的嚴謹性,給幼兒造成誤導。在本案例中,其實完全沒有猜測的必要,而僅僅需要讓幼兒們動手自己操作。
對策一、猜測要有明確的價值取向
教師必須要明確的是,猜測對于本活動有什么意義和價值?具體體現(xiàn)在是否有助于興趣的激發(fā),是否有利于經驗的獲得,是否是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準備和鋪墊,跟本活動的目標實現(xiàn)有沒有直接的關系,如果發(fā)現(xiàn)偏離了活動的方向,那么就應該舍棄。
對策二、猜測要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對接
每一個有意義的設想和猜測都應該建立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幼兒帶著某些經驗,運用某些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來猜測,能夠鞏固和運用已有經驗,并以此來重新構建新的經驗體系,因此,教師設計猜想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來進行,也就是要找到經驗點,即猜測知識和現(xiàn)有知識是有機聯(lián)系的,切忌盲目地進行。
問題二:材料——因為干擾,削弱了教育價值
材料不僅可以引發(fā)幼兒的探究,更是幼兒認識世界的中介和橋梁,材料本身蘊涵的豐富的特性為科學活動提供了探索的空間,豐富多樣的材料為操作活動提供了物質的保障。然而,在實踐中往往會產生因材料使用不當而造成干擾,直接影響探究的效果。
案例:大班科學活動《球從斜坡上滾下來》,為了探索斜坡的高度和球滾下來的速度之間的關系,教師為每組幼兒準備了一高一低兩個斜坡,由于材料有限,無法提供一樣的木條材質,其中的幾組改用絨條材質。幼兒反復實驗,所得的結論不清晰。
對策:一、體現(xiàn)材料的典型性
即和本探索活動的匹配程度,要利于科學探究目標的達成,要成為幼兒探究實踐重要的信息支架,它們決定幼兒獲得怎樣的經驗和感受,為此教師要對材料進行有效的篩選,以提高探索的質量。
對策二、體現(xiàn)數量的適度性
很多教師認為材料的數量多,會讓幼兒有挑選的余地,其實,材料的提供不是越多越好,太多的材料使幼兒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從而轉移了注意力,太少的材料會直接造成幼兒探索興趣的減弱。因此提供的材料數量應是適度的,既滿足孩子充分探索的需要,又不至于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對策三、體現(xiàn)材料的科學性
即用于操作或者對比實驗的材料應該是科學的、嚴密的,有統(tǒng)一的要求和標準,統(tǒng)一的材質和尺寸,便于幼兒之間對比和總結,以得出相對科學的結論。
對策四、體現(xiàn)材料的建構性
科學活動中材料的提供給幼兒的主動建構提供了一個尤為重要的信息支架,它們決定了幼兒通過與之互動將會獲得怎樣的經驗。為此,教師應對材料進行有效的篩選,以提高幼兒探索的質量。
問題三:過程——因為興奮,遠離了探究目標
案例:大班科學活動《氣球變大了》,為了探索發(fā)現(xiàn)蘇打粉和醋混在一起會產生氣體的現(xiàn)象,教師提供了氣球、蘇打粉、醋、漏斗、吸管、瓶子等各種材料,等幼兒一一辨認后,教師說:“幼兒們,用這些材料你們玩一玩吧?!庇變阂粨矶蠣帗尣牧?,雖然教師不時地提醒幼兒材料的使用方法,先用什么后用什么,還有部分的幼兒把蘇打粉撒在地上,或者不專注于觀察氣體產生的現(xiàn)象,部分幼兒顧自玩材料,最后無奈的教師得出結論,蘇打粉和醋混合產生氣體使氣球變大了。
本案例的現(xiàn)場給人的感覺是“熱鬧”“豐富”“探究”的,但我們仔細推敲就能發(fā)現(xiàn),在看起來“熱鬧”的操作形式背后,幼兒們所獲得的經驗不多,教師只是為他們提供了相應的富有典型性的材料,雖然為幼兒的成功操作已經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對操作過程的步驟、要點、觀察環(huán)節(jié)等缺乏針對性的要求和指導,而導致了部分幼兒處于無目的的探索狀態(tài),無論從認知獲得、方法學習等方面整體效果收獲甚微。
探究性科學活動的探究過程應該是從幼兒的現(xiàn)有經驗出發(fā),以幼兒的興趣為切入,以材料為輔助,設計合理實驗進行觀察分析、同伴交流、得出結論。但是僅僅讓幼兒動手操作還是不夠的,需要教師設計一系列的要求來完成。
對策一、統(tǒng)一操作規(guī)則
如操作活動中的探究規(guī)則需要達成共識,先使用什么材料,如何使用材料,如何觀察和記錄等。在動手操作前,必須要幼兒達成共識,以提高操作的效率。
對策二、明確探索目的
作為教師首先應該要心中有數,本活動的探究的目標,摒棄無關要素的干擾,因此圍繞的提問和要求必須朝著目標方向,讓幼兒獲得明確的信息和清晰的探索過程,有利于目標的落實。
綜上所述,科學探究活動是幼兒園課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要使幼兒園的科學探究教育真正達到有效、甚至高效,還有很長的路程要走,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克服和修正上述問題,努力向有效、高效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