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fā)軍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的知識傳授只是教學的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學生自主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情況既受到先天的智力因素的影響,也受到學習興趣、性格、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其中,學習習慣的影響是最大的。學習習慣反映出學生學習的主觀性,一定程度上它也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法,所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良好發(fā)展至關重要。
【關鍵詞】初中物理 自主學習 學習習慣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2.096 初中物理學習是物理學習中承上啟下的階段,小學階段物理知識以自然科學介紹的形式引入,主要在于給學生建立一個初步的印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初中物理學習則是正式的物理基礎知識學習和自主學習方法的養(yǎng)成階段;在高中物理學習中,自主學習變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我們也發(fā)現,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往往都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能夠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高效且輕松的學習,同時也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眾所周知,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高中階段緊張的學習環(huán)境下,要重新養(yǎng)成一種學習習慣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們在初中物理教學階段就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更好的學習物理知識作鋪墊。
一、基礎學習習慣
基礎學習習慣是我們一直以來強調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師所講知識的學習習慣,主要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
(一)課前:預習習慣
物理學習不像人文學科一樣對文字要求高,它注重理解和運用,而不是死記硬背,但是這不代表物理學習就能不關注教材,教材始終是學習的基礎,把教材上的基礎知識掌握好,才能有更好的提升。所以我們要督促學生養(yǎng)成預習教材的習慣,在預習過程中對老師要講的知識有初步的印象,通過思考回憶把之前學習的知識與將要學習的知識練習起來,幫助理解,同時也找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在正式開始學習時有側重點。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之一。
(二)課中:思考習慣
物理知識相對于其他學科對思維有著更高的要求,物理知識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即使老師講解了知識點,學生也不一定能透徹的了解,并且去靈活的運用,其中仍然存在許多未知的地方。根據個人理解能力的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疑惑,所以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讓學生記筆記,還要督促他們保持思考的習慣。同學們對老師所講的知識點或者是相關知識提出疑惑,并記錄下來,課后再做研究和探討,通過課堂思考,學生能對物理知識作出自己的理解,把課后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找出來解決,減小了課后學習的阻力。另外,同學們在課堂上跟著老師的思路思考,也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認真地參與到課堂中。
(三)課后:練習和反思
課堂上學習了物理知識,同學們會覺得聽懂了,但是真正要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時,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課后一定要做及時的練習來加深理解和熟悉知識的運用。我們通常會在課后給同學們布置練習題,除了要讓同學們完成這一部分內容,還可以根據學生個人的學習情況做側重的練習,我們要為同學們提供必要的指導。學會把理論和公式作為工具來解決實際問題,這就達到了練習的目的,這也是學生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的關鍵。
學習離不開反思,不僅是對學習中對知識理解情況的反思,也是對自己學習方法的反思,在反思中找出得與失,并且在今后的學習中作出修正和改進,這就是學生在學習中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
二、善于觀察
物理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和生活實踐基礎上的自然科學學科,所以單一的理論知識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通過生活實踐和物理實驗去檢驗理論和發(fā)現新的未知,而這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觀察力,所以我們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的學習習慣。
(一)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意識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下,學生逐漸養(yǎng)成了只重復和模仿而不創(chuàng)造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意識,在面對各種各樣的現象時并不會下意識地去觀察,也難以把現象和理論聯系起來。所以首先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意識。在描述物理現象的時候,我們盡量化文字為圖像,讓學生能更直觀的觀察。在展示物理現象和進行物理實驗的時候,我們要在每一個關鍵處提醒學生注意觀察,采取提問的方式讓同學們描述出所觀察的現象來對學生進行督促。
(二)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
所謂觀察并不是“觀賞”,許多同學在觀察物理現象時,抱著一種看樂子的心態(tài),只看表面,或者是看過就忘了,這并不能稱為是觀察,或者是沒有達到觀察的目的,所以我們要讓同學們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
1.分清主次,把握重點。每一個實驗和現象都有其目的和研究主題,所以在觀察現象時要做到有所側重,而不是一概而論。例如“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時,學生的關注點應該放在對蠟燭成像的觀察和物像距離的測量上,而不是去看玻璃板的映像、蠟燭的變化等等現象。要讓同學們知道我們的研究目的、要解決的問題,再找到實驗中的變量定量進行實驗操作和觀察。
2.聯系現象和理論。除了要觀察到點上以外,還要學會“由表及里”,從現象聯系到理論。我們所做的物理實驗主要都是已知的理論的驗證實驗,大多數情況下老師都是先講了知識再進行實驗,所以在同學們學習了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就要讓同學們一邊觀察實驗現象,一邊把現象和理論聯系起來,去思考理論得出的原因,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實現理解記憶的效果。
而在課堂以外,同學們面對各種實際問題中的物理現象,也要學會聯想,哪怕只是靈光一閃,也是對理論進行有效思考,比如看到汽車剎車的現象就要聯想到慣性定律;看到杯子中彎曲的吸管就要聯想到光的折射。物理知識是一個龐大的體系,但是學習是從小處入手的,每一個細微的觀察思考都是見微知著的過程。
3.端正態(tài)度,理性思考。作出這一要求是對同學們在進行觀察時的主觀情緒的調整,在觀察時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所以沒有好的學習狀態(tài)是難以達成的。首先是態(tài)度要端正,對于每一個大的或者小的實驗,它都有其意義,所以無論實驗簡單或復雜,都要用一種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來對待。其次,要理性的思考,物理是一門客觀的科學,所以在觀察中現象比聯想更有說服力,而不是一味地“我認為”、“我覺得”。
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種長期積累的過程,我們希望學生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本文以幾種基礎的學習習慣和善于觀察這兩大類為例作了說明,可見,教師的教學支持是其次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希望能讓學生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從而更加主動的去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