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通訊技術和網絡的迅猛發(fā)展,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多模態(tài)、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及多模態(tài)話語研究方法等開展了積極的研究。多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研究中的普遍應用使多模態(tài)及其相關概念成為許多外語學者的研究對象。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全面推進過程中,公安院校的警務英語教學在多學科理論指導下也進行了改革與探索;文章擬從多模態(tài)角度對構建警務英語教學模式進行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警務英語;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構建
近年來,隨著現代通訊技術和網絡的迅猛發(fā)展,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多模態(tài)、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及多模態(tài)話語研究方法等開展了積極的研究。多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研究中的普遍應用使多模態(tài)及其相關概念成為許多外語學者的研究對象。英語教學從19世紀開始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研究史,從語法翻譯法、聽說法、交際法到任務型教學法等,英語教學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和時期。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全面推進過程中,公安院校的警務英語教學即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也開展了多視角、多學科理論指導下的改革與探索。
一、多模態(tài)與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
多模態(tài)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傳統的修辭學家就曾強調在演講時使用聲音、手勢和表情。但是直到20世紀多模態(tài)才得以重視,并隨著此階段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呈現出更多模式;到了21世紀它被廣泛使用在互聯網為基礎的藝術、文學、社會傳媒和廣告業(yè)。
多模態(tài)基本的概念是指交流和社會符號方面的理論。描述的是以文本、聽力、語言、空間和視覺方面的模態(tài)資源進行交流,使用各種感知模式構成信息[1]。如果涉及到媒介,多種媒介可以被應用在不同的修辭語境中,以增強讀者或觀眾對概念的感知力。只通過紙上的文本呈現的單模態(tài)已經被更為復雜的綜合呈現方式所取代。約翰·貝特曼(JohnA.Bateman)[2]認為“如今文本只是眾多復雜的呈現方式中的一種,已遠遠無法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倍嗄B(tài)已經成為人們之間互動的常態(tài)。
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末,最早屬于功能語言學的研究范疇。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建立的理論基礎是英國當代語言學家韓禮德(M.A.K.Halliday)[3]的系統功能語言學,他認為“語言學由系統和功能兩個部分構成,系統是指許多不同的語言功能,包括概念功能、邏輯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等,功能則體現語言的意義和價值?!闭Z義是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核心,語言被認為是人類交際的其中一種資源,系統功能語言學目的是研究人們如何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并實現交際的目的。隨著現代通訊技術和網絡的迅猛發(fā)展,多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研究中的普遍應用,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成為許多外語學者的研究對象。學者顧曰國(2007)[4]就曾提出了“多媒體和多模態(tài)學習方面的五種假設,如多媒體和多模態(tài)的學習方式更能增強學習者的記憶力,使學習者獨自操作電腦學習的效果更強等?!睆埖碌摚?010)[5]總結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理論框架為外語教學尤其是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教學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二、警務英語多模態(tài)教學的可能性
(一)社會發(fā)展及專業(yè)需求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英語作為一種國際通用的語言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進行旅游、學術交流、商務活動、工作和定居等。但由于國情不同和個人素養(yǎng)等方面的原因,涉外犯罪問題不容忽視。在這種情況下,既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又具備法律等相關學科專業(yè)知識的警用人才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也對我國涉外公安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許多公安院校在大學英語課程的基礎上相繼開設了警務英語課程,并設為專業(yè)必修課程,教授涉外警務工作中常用的語言表達方式、國際慣例和禮儀文化等內容。警務英語是ESP的一個分支,屬于職業(yè)英語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的范疇,目前各公安院校都非常重視警務英語的教學,對教材教學等方面開展了積極的探索和研究。一部分學者轉向在多模態(tài)視角下研究大學英語教學的策略,如陶亞楠(2014)[6]、曾蕾(2014)[7]、王昕(2014)[8]、耿敬北(2014)[9]、劉海清(2015)[10]、周?。?015)[11]、陳?。?015)[12]等,但是把多模態(tài)教學與研究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即警務英語教學相結合的研究很少;文章擬從公安院校教學的社會發(fā)展和專業(yè)需求入手,從多模態(tài)視角對警務英語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建進行初步的探究。
(二)學習者實際的需求及新媒體技術的支撐
個人需要和愿望的滿足與動機不可分離。動機包括以下幾個變量:精力、愿意學習的態(tài)度、持久性、興趣、對上課的喜歡程度、動力以及學會語言的好處等。外語是交際的工具,掌握一門外語并使用它去進行交際,是外語學習者的一種需要。由于警務英語課程和學生未來的職業(yè)密切相關,通過課題相關的問卷調查了解到本院絕大多數在校生對本課程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也就是說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有著強烈的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結果,如老師的授課、贊賞、懲罰、考試的成績、學習的環(huán)境等。與傳統的講授方法相比,借助PPT輔助教學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包括文字和圖片的PPT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傳遞更多的信息,教學知識點更加具體和清晰,重點更突出,更加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和英美背景文化知識的深入了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在新千年的“網絡一代”學生更加關注新技術,喜歡交互活動,反應迅速,接受能力強,對于他們而言,作為靜態(tài)資源的PPT和教材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音頻、視頻、動畫制作、教師的肢體語言等多模態(tài)資源越來越受到學生的關注,新媒體的融入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三、警務英語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建
根據我國涉外公安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如何在多模態(tài)視角下構建警務英語教學模式成為當前公安院校警務英語課程面臨的課題之一。
(一)以學與教的社會建構主義觀為理論環(huán)節(jié)的基礎
以往的知識傳遞教學法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之上,教師和課本輸入的知識被學生通過主動構建來獲取新知識。這樣的知識建構是一種獨立的活動,其核心是通過閱讀文本或探究,通過反思日常生活經驗,讓學生個體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許多建構主義者根據課堂是在社會互動情境中許多學習發(fā)生的地方這一點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構建意義的過程,強調在兩個或者多個個體中進行長期的主題討論和實踐,這樣有助于參與者以多種方式提高學習,拓展自己的認知結構。在此理論指導下,建構知識的權威不僅是教師,而且也包括學生每個人的專業(yè)知識;教師和學生共同負責以促進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教師作為討論和實踐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設置問題和任務,進行歸類,促進對話和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正常開展;強調對相關知識網絡的反思并幫助學生對理論進行思考;學生共同參與實踐,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在長期的討論和實踐中實現知識的建構。
在警務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和學生共同建構知識,作為靜態(tài)資源的PPT和教材,教師和學生可以同時參與制作和選讀,教師根據相關單元的主題給出主導性的解釋和傳授,同時可依據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給出不同的任務。以"Interrogation and Interview"(訊問和詢問)單元為例,教師對"interrogation"和"interview"進行闡釋,解釋其相同點和不同點、其不同的目的、偵查人員應該具備的條件、什么是假供述、什么是供認和承認等方面的知識點;同時可設計主題相關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去開展實踐,利用圖書館的圖書、雜志等靜態(tài)資源和網絡中的音視頻等動態(tài)資源進一步去學習研究各種案例,根據這些多模態(tài)資源去總結歸納"interrogation"和"interview"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和語言特征、記錄的內容、目擊者的動機和識別等,各學習小組根據所掌握知識制作成PPT并在班級進行陳述,利用一些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討論,最終建構起共同的理解,達到學習新知識的目的。
(二)以學與教的社會文化觀為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基礎
在抽象的理論基礎指導下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建構了基礎知識框架,但是任何理論的學習必須經過實踐檢驗才能真正被學生牢固掌握。社會文化理論家強調在真實而自然的情境中開展學習活動。情境性學習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3]:1.真實任務的情境;2.過程的情境化;3.真正的互動合作;4.情境化的評價。社會文化理論家的觀點和系統功能語言學家Halliday的語境理論相吻合,筆者曾在“警務英語口語教學中語境化輸入研究初探”一文中提出[14],以Halliday的語境理論和Krashen的輸入假說為基礎,把“語境化輸入”和“公安院校警務英語口語教學”相結合進行探討,分析了在警務英語口語教學中開展語境化輸入研究的理論背景、必要性、內容和實踐意義。警務英語教學者應加強研究如何為學習者提供自然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如何使學習材料語境化,在真實生動的情景語境中準確理解和掌握語言的含義,從而達到培養(yǎng)他們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的目的。
文本、聽力、語言、空間和視覺方面等各種多模態(tài)資源在這一實踐環(huán)節(jié)將會發(fā)揮更有效的整合力。同樣以"Interrogation and Interview"教學主題為例,在課堂上理論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和學生根據教材、文本以及其他音視頻材料共同構建了關于“訊問和詢問”方面的基礎知識框架,包括“訊問”和“詢問”的基本概念及其異同;訊問人員和詢問人員應當具備的條件;調查訪問或訊問前的準備;如何與目擊者進行有效溝通;訊問室應具備的條件;調查訪問記錄的最佳方式;記錄訊問的幾個階段等宏觀方面的知識。
在實踐環(huán)節(jié)這個單元的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根據案情的需要獨立組織進行調查訪問和訊問,用恰當的語言和正確的操作流程完成調查訪問筆錄和偵查訊問筆錄。包括語言、語音語調、手勢、微表情等在內的教師多模態(tài)話語和動態(tài)資源、多模態(tài)的教材資源、多模態(tài)教室資源等共同在多模態(tài)的課堂教學系統中交際互動帶來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實踐環(huán)節(jié)可設計為以下四個階段:1.獲取靜態(tài)圖片資源和文本信息,教師通過多張圖片展示和任務型練習幫助學生辨識各種微表情(happiness,sadness,anger,contempt,disgust,scorn,ashamed,nervous and etc)和不同肢體語言的內涵,設計任務幫助學習熟悉主題涉及的單詞、短語和表達方式,并指導正確的語音語調,學生通過教師的聲音符號、身體語言及教室多媒體設備獲取資源;2.通過音頻資源如英語電視、電影中的原聲片段幫助學生了解調查訪問和訊問的過程,掌握基本的表達方式,學生主要是從教師和音頻中的語音、語調和語速等方面獲取資源;3.學生通過相關視頻資源學習了解到比之前對話更多“訊問”和“詢問”中包括的知識結構,學生能從視覺、聽覺等角度能感知到更多信息,偵查人員與訪問人員的工作是引發(fā)實際感知的信息,通過五種感官中的一種或全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真實的感知攫取證人的信息,多模態(tài)資源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呈現出更豐富、更生動的形式;這三個階段是多模態(tài)資源綜合使用的過程,文字、圖片、聲音、影像在智能終端的協助下使教學手段多樣化,使輸入信息多層次化,教學效果更理想。4.在最后一個階段中這些多模態(tài)資源互相整合,使輸出環(huán)節(jié)能夠順利展開,學生能自行根據案例設計出任何一個“訊問”和“詢問”的場景,使用恰當的語言分角色完成“訊問”和“詢問”的任務。
(三)以新媒體技術為依托
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促使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的研究和應用更加廣泛和深入,更多的語言和非語言符號介入了話語分析體系中。教師和學生對新媒體帶來的e-learning這樣一種全新的教學和學習模式應該有正確的解讀,師生雙方都應該跳出文本、教材等靜態(tài)資源的禁錮尋找更加具有創(chuàng)造性、再生性的教學和學習模式。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教學理念,使個性化學習得以充分實現;各種教學資源和符號能隨時隨地獲得,使終身學習成為可能;學習不再拘泥于狹小的課堂,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建的平臺能更好地整合各種多模態(tài)資源。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基于任務的各種角色扮演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只能安排有限的幾組,而如今學生可以在課余組織安排錄像,綜合應用場景、服裝、道具、音效、特技、圖片、人物的表演等多模態(tài)資源,學生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間,課堂教學安排更加緊湊,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更加精彩,師生之間的交際互動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撐下開展得更加深入。
(四)以教師的素養(yǎng)和反思能力的提升為關鍵
教育改革和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自身的語言素質,教學觀念,教學理論水平,教學技能技巧和教師的自主發(fā)展能力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對于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僅僅學習一些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學行為的確定、對教學過程的認識以及每位教師所處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體驗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教師自身的教育理念影響并指導著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在網絡時代的背景下,教師急需轉變教學觀念,提升自身素質,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努力學習新媒體技術,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了解E-learning相關的術語(Blog,Facebook,Twitter,Moodle,Pod casting,Skype,YouTube,Cloud Computing等),研究靜態(tài)圖像的獲取與處理、音視頻的獲取與處理,文本資料的獲取與處理等;從教學、設計、技術和藝術層面提高PPT的制作水平;提升教育教學和教學反思能力,在勝任教學工作的同時更好成為教學的研究者。
四、結語
新媒體的各種媒介符號使多模態(tài)話語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多模態(tài)資源的綜合應用不僅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理論的研究由此也找到了新的切入點。多媒體、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現代教育信息技術使英語教研資料的獲取和應用呈現出多樣化,極大地豐富了英語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作為一門密切和未來職業(yè)相關的警務英語課程教學也將迎來新的時代。
參考文獻:
[1]Kress,Gunther,2001.Multimodality:A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New York:Routledge.p.79.
[2]Bateman,J.,2008.Multimodality and Genre:A Foundation for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Multimodal Documents[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3]Halliday,1985."Systemic Background".In Systemic Perspective son Discourse,Vol.1:Selected The oretical Papers from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stemic Workshop,Benson and Greaves(eds).Vol.3inTheCollectedWorks,p.193.
[4]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tài)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4):3-11.
[5]張德祿.多模態(tài)話語理論與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2009,(4):15-20.
[6]陶亞楠,胡春林.多模態(tài)視角下的ESP航空英語教學探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4,(4):553-556.
[7]曾蕾.大學英語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0):9-15.
[8]王昕,徐波.英語教師課堂多模態(tài)話語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9):117-119.
[9]耿敬北.多模態(tài)話語跨學科研究述評[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1):94-97.
[10]劉海清.多模態(tài)視角下的公安院校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策略[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5,(4):155-157.
[11]周健.新媒體背景下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應用研究[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5,(4):119-121.
[12]陳健.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視角下英語可持續(xù)學習能力培養(yǎng)[J].語文學刊,2014,(11):140-141.
[13]Thomas L.Good,Jere E.Brophy,2009.Looking in Classroom[M].New York:Pearson Eudcation,Inc.p.252.
[14]沈莉.警務英語口語教學中語境化輸入研究初探[J].懷化學院學報,2010,(8):128-129.
(作者單位:南京森林警察學院警務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