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辰
【關鍵詞】 語文課程標準;《老人與海鷗》;言語;預設;課堂;生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0—0091—01
過去,筆者在教學《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時,都是以讀為本,以“情感”貫穿始終,突出語言文字的訓練。隨著自己對新《語文課程標準》體系的重新認識,通過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反思,發(fā)現我們的教學中缺少前瞻性的引領。因此,在備課時,筆者反復讀文研究,在專家及老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真正的語文教學,要做到教學目標制定精準、到位,突出有效性,教學板塊清晰,由初步的對言語的感知,到對由語言的輸入到語言的輸出,采取靈活實用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受益匪淺。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把握課文內容,在“概具式”的訓練中使學生感受到老人與海鷗的情感,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更要突顯語用的功效。
一、言語教學,突出以學定教
通過言語實踐教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突出以學定教,主動調整教學過程,漸漸走出了分析式教課文的重圍。多年來語文教學普遍認為,課文中蘊含的情感要通過“讀”來展示。在通過對同一篇課文的多次執(zhí)教,筆者深刻地感受到這種認識是片面、單一的。朗讀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有的人善于朗讀,有的人不善于朗讀,沒有朗讀出來,未必沒有體會到。學生在練習“說”的過程中,其實也滲透著自己的情感體驗,而且能夠有效地與語用結合起來。朗讀體現出來的是比較淺層次的理解,而言語實踐訓練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讀,是學生理解后的內化的語言,這種言語訓練能調動學生更多的思維方式,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預設教學,提高自學能力
教師要打破自己固有的教學思維,回到教學原點——教為學而服務。教語文的根本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教學改革的今天,無論是生本教育、學本課堂、翻轉課堂等等,都是先學后教,只是路徑不同。所以在課前備課時,筆者始終以“教”為“學”服務這一指導思想,在課程設計時,從一切可能出發(f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時間、空間、形式等方面的準備。因為只有學生自主先學,教師再做點撥、引導、提升,教學才更高效。通過前置性作業(yè)的方式,在課前發(fā)給學生前置性作業(yè)單,讓學生運用瀏覽、找重點語句、抓關鍵詞句等閱讀方法,找到描寫老人和海鷗的語句,通過這些語句來說明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以及這是一群怎樣的海鷗,從而讓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課堂教學,做到有所收獲
讓每一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愿意學,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并學有所成,有所收獲。通過《老人與海鷗》課文的教學,教會學生如何用“概具式”的段式重組語言,講述老人或者海鷗。在語言實踐中訓練學生的思維,積累文章的優(yōu)美語言和常用的表達方式,體會老人與海鷗的深厚情義。這樣既體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tǒng)一,又落實了語文課程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一理念。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在課堂上得以提高。
四、生成教學,實現啟發(fā)教育
在課堂上,學生對老人的認知,答案各不相同。有善良、有愛心、有簡樸……與教學目標想要讓學生找到書本上最準確的“對海鷗如親人般的老人”答案不一。于是筆者抓住這一課堂生成,讓學生來讀一讀填寫的描寫老人的語句,看看這究竟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學生們大膽表達,在相互啟發(fā)和點撥中找到了文中最準確的表達詞句。這些細節(jié)的生成,使課堂教學不再是按照預設的教學方案機械、僵化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在教師的點撥下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崔巒老師在2012年全國第九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會議上說:“要和課文內容分析說再見?!边@句話很正確,但實施起來難度很高。今天,筆者所執(zhí)教的《老人與海鷗》就是在專家和眾多教師的幫助下,勇敢地邁出了這一步,筆者堅信,今后會有更多的語文教師和我同行,在語文教學的路上,期待一路芬芳。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