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龍 蔡嬌
摘 要:未成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但卻是一個稚嫩的弱勢群體。當今在推進經濟建設、法制建設和社會主義和詣社會建設過程中,未成年人侵權案件卻時有發(fā)生,對未成年權利的漠視將嚴重阻礙了我國的法治進程,國家和社會有責任構建和完善未成年權益保障機制。
關鍵詞:未成年;權益保障;建議
一、當前未成年權益侵害的現狀
在學校中,很多學校課業(yè)內容過多,學生負擔過重,休息權得不到保證;在學校的各種榮譽評選中,教師、學校的認定行為過多,學生的參與權太少;特別是有些教師和學校只重視學習好的學生,甚至分重點班或進行重點輔導,而對另一部分學生忽視或歧視,使他們的心靈受到極大傷害,甚至一些青少年破罐破摔,走向成長的極端,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都產生了很惡劣的影響。在家庭中,很多父母仍然惟我獨尊,不注意教育子女的方法。在教育子女過程中要么溺愛放任、無度滿足,要么強壓粗暴、棍棒相加,使很多孩子不愛父母、不愛家庭,更有一些兒童離家出走、流蕩于社會。還有一些父母只關心子女的分數,不關心子女的身心發(fā)展,使很多青少年健康受損、人性扭曲。
在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還很嚴重,女嬰被棄、女孩失學的現象還時有發(fā)生。在社會中,重視兒童過度, 關心兒童不足。廠家、商家對兒童產品的開發(fā)、生產和銷售是下足了力量, 但卻很少用心去考慮開發(fā)的產品是否有利于兒童的健康和成長, 生產銷售的產品質量是否合格等。如最近熱門的“四川毒跑道”事件,這樣的事件在實際生活中存出不窮,而往往只有媒體報道后才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請問監(jiān)督部門、執(zhí)法部門在案件發(fā)生前真的不知嗎?
留守兒童問題愈來愈嚴重。據全國婦聯2013年的一項研究報告測算,目前中國共有6102.55萬的留守兒童。這個相當于英國全國人口數的巨大群體,長期過著沒有父母相陪的“一個人”生活。而湮沒在歷史時光中的留守者,至少有整整一代人。阻止悲劇重演,歷史輪回,不僅事關國家的現代化,更事關民族的未來。農村大量閑置勞動力外出務工,他們將婦女兒童留在家中。有專家指出, 留守兒童因為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撐,很容易出現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機。另外,留守兒童也容易受到非法侵害或人身傷害。于是,“生活缺照料,學習缺輔導,安全缺保障,心理缺依靠”的“四缺問題”在留守兒童身上普遍存在。
二、未成年權益保障的必要性
與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由于其生理、心理發(fā)育尚不成熟,躲避、抵御侵害的自我保護機制還未形成等,其權益更容易遭受到侵害,尤其成為犯罪嫌疑人侵害的對象。而且,一旦未成年人遭遇犯罪侵害后,往往會不同程度地受犯罪后續(xù)性影響,從而在其成長過程中留下各種心理陰影。有的被害人甚至因受到“犯罪毒素”的感染而發(fā)生惡逆變而轉化為加害人。因此,構建和完善未成年權益保障機制,對于加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和被害,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有的未成年人受到“犯罪毒素”感染后,發(fā)生惡逆變,由被害人轉化為加害人。根據美國犯罪學家桑伯瑞和辛格的統(tǒng)計,美國有64%的未成年被害人在成年后變成違法者,只有22%的未曾被害的未成年人在成年后變成違法者。而且“惡逆變”犯罪由于有先前痛苦經歷的強烈刺激和報復欲念的反復積累,其社會危害性往往比偶然性的普通犯罪更加嚴重。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涉嫌犯罪與被害均呈上升趨勢。
三、完善未成年權益保障的建議
國家和社會有責任構建和完善未成年權益保障機制,更好地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法治保障,同時提高未成年的自身保護意識。
1.法律法規(guī)的出臺
2016年2月,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頒布,首次提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頂層設計。文件明確提出,要從源頭上改變“兒童進不了城,父母回不去鄉(xiāng)”的無奈現實,實現“到2020年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的目標。一個月后,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時說,如果再有不認真履行職責,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出現問題的,當然要問責,要視情節(jié)和后果,依法依紀追究責任。
針對家庭暴力不斷上升,在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簡稱《反家庭暴力法》),該法2016年3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頒布的第一部反家暴法?!斗醇彝ケ┝Ψā窐嫿硕嗖块T、多機構合作的反家暴機制從法律意識上去除那些“打自己的老婆別人管不著”、“打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權力”、“虐待老人是家務事”等錯誤觀念。明確家庭暴力不是家務事,而是違法甚至是犯罪行為。
2.加強執(zhí)法力度
加強執(zhí)法力度,使未成年合法權益保障問題落到實處。國家的各級司法部門一方面必須嚴格執(zhí)法,使侵害未成年合法權益的行為得到嚴懲,使危害未成年合法權益的社會問題得到根治。只有執(zhí)法必嚴,才能違法必糾,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的保障才能真正實現。另一方面還要加大監(jiān)督層面。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監(jiān)督,爭取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設立“維權站”、“咨詢點”、“投訴臺”、“熱線傾聽”、“家庭暴力接警點”等服務欄目,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未成年提供服務,使侵權事件得到查處 。
3.提高未成年的自我維權意識
提高未成年的自我維權意識,奠定保護未成年合法權益的思想基礎和社會環(huán)境。未成年合法權益的實現是個漫長而曲折的歷史進程,受幾千年封建意識和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受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水平的制約,加上未成年自身素質和自我保護意識的薄弱,致使未成年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的事例舉不勝舉。這就要求社會主體強化思想認識,優(yōu)化社會氛圍:一方面,要加強宣傳教育,進社區(qū)、進學校,提高未成年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使之敢于和善于運用法律武器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另一方面,要著力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針對越演越烈的留守兒童問地基層政府更要關心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不僅要加強他們生存、安全、法制、品德教育, 促進他們在品德、智力、體質、個性修養(yǎng)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盡量避免形成自卑、 孤僻的畸型性格,更要成為留守兒童和他們父母團聚的助力,讓中國的兒童能夠實現和父母團聚在一起的權利,能夠在父母的陪伴下長大成人。
參考文獻:
[1]資料來源: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089,南方周末網。
[2]蘭躍軍.未成年被害人權益保障新論[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3(6).
作者簡介:
馮德龍,云南大學法學院2014級法學碩士,蔡嬌,云南大學法學院2014級刑法學專業(yè)碩士。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