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音樂有她自己獨特的氣質(zhì)。古老的中華民族有著豐厚的音樂文化積淀和底蘊,在音樂理論、樂律、演奏演唱、音樂著作、樂器制造等各領域都有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然而,當今世界發(fā)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給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我們的民族音樂教育無論是普及還是專業(yè),社會還是家庭的,都應當而且必須建立在傳承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音樂文化精髓的基礎之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將民族音樂文化作為音樂教育之本這不僅是繼承和發(fā)展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需要。
關鍵詞:民族音樂;文化傳承
一、民族音樂教育中的狀況
由于新的音樂文化體系的形成而構成了差異明顯的幾個音樂體系并存的中國音樂文化新格局。這幾大體系中,流行音樂體系是源于西方的全球化模式,這種流行音樂和商品廣告性、純娛樂性的通俗音樂在人民生活中占了絕對優(yōu)勢,這種現(xiàn)象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產(chǎn)生了一定的阻隔作用,大大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劇種,而當今的大學生相對較少有人會唱自己的民歌、會演具有自己家鄉(xiāng)地方特色的戲曲!
由于多年來形成的教育體制和觀念及外來文化的侵入,使得我國學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教育傳承之間存在割裂、脫節(jié)現(xiàn)象,這就造成了國民對民族音樂的不重視,而使民族音樂文化處于不斷滑坡狀態(tài)。因此,學校教育應該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大歷史使命。
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的關系
民族音樂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種文化形式的綜和,同時又是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音樂文化里包括了多種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為各種類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不僅僅是一種音樂現(xiàn)象,其中也體現(xiàn)了各個時代各個地方的文化、民俗、語言、美學觀點,同時也寄托了一種文化的情思,其所涵蓋的情感和精神是這個民族的靈魂與思想,是這個民族精神的載體。匈牙利音樂家柯達伊這樣說過:“民族傳統(tǒng)有機的繼承,唯有從我們的民間音樂中才能找到?!币馑际钦f,作為文化的民族民間音樂具有繼承的價值,民族音樂教育同時也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積極意義。
學校教育的功能還體現(xiàn)在它的延續(xù)作用上。通過教育,可以把老一輩優(yōu)秀的行為、思想和感情傳給新一代,并在這基礎上不斷繼承和發(fā)展。因此,學校教育是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最佳渠道。而民族音樂多姿多彩,具有豐富的地方特色和歷史內(nèi)涵,見證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是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音樂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沒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實際存在價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民族音樂傳承與學校的音樂教育是分不開的。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今天,各種音樂文化以鋪天蓋地的氣勢滾滾而來,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面臨著延續(xù)和生存的威脅,我們要意識到民族文化對培育我們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要堅定弘揚民族文化精華的基本立場,只有加強民族音樂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才有利于創(chuàng)造與時俱進的新的民族音樂文化。
三、音樂教學中建議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基本措施
西方音樂以全方位的態(tài)勢涌入了我國,沖擊著我國的民族音樂和音樂教育。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了用西方的價值觀和審美觀評論我們所遇到的各種音樂,很多人抱著這樣的心理,二胡雖然兩根弦但依然可以演奏小提琴四根弦的樂曲,嗩吶可以吹奏單簧管的樂曲……但實際上,中國樂器最擅長的還是表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比如二胡,最優(yōu)美的部分就是她那如歌、如泣、如訴的音調(diào)??墒谴筚愔?,選手們放棄了民族樂器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優(yōu)長,用二胡來拉快速的半音階,將其缺點表露無疑。這是一種文化的自卑感、民族自信心不足的體現(xiàn)。我們應理性的判斷、選擇,讓青少年認識到中國民族音樂和西方音樂一樣是人類世界史上精神文化的瑰寶。讓音樂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對祖國山河、人民、歷史、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的贊美和歌頌,增進青年一代對祖國音樂藝術的熱愛,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珍視民族音樂文化遺產(chǎn)。要讓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遺產(chǎn)傳承下去,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音樂文化,就應將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作品作為音樂課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這部大型聲樂作品在當時演出后,就成為鼓舞人民奮起抗敵的戰(zhàn)斗號角。樂曲生動的描繪出黃河氣勢磅礴的壯觀景象、黃河船夫在驚濤駭浪中頑強拼搏、黃河兒女在黃河兩岸辛勤勞作的景象,同時也揭露和控訴了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形象生動的刻畫了中國人民為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國家而英勇奮戰(zhàn)的英雄畫面。更新教師觀念,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21世紀的音樂課強調(diào)的是學生的自主、參與和開放的意識,因此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讓學生成為音樂課的主人,真正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民族音樂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音樂個性的發(fā)展,鼓勵他們音樂創(chuàng)造,制造一個輕松、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從學生心理角度出發(fā),一些民歌、民族器樂曲,最好的欣賞方式就是讓學生在樂曲中發(fā)現(xiàn)他們所熟悉的旋律,從而引起興趣,然后配合音樂哼唱主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自然的認識了這些久聽不衰、久唱不厭的民族音樂了。
總之,我們的民族音樂教育無論是普及還是專業(yè),社會還是家庭的,都應當而且必須建立在傳承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音樂文化精髓的基礎之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對外來的先進音樂教育模式應吸取其精華,創(chuàng)造出我們自己更新、更好的音樂教育模式,來發(fā)展我國的民族音樂教育。真正的走出一條我們自己的民族音樂的自強發(fā)展的路。
參考文獻:
[1]威廉文納著.李維渤譯.歌唱——機理與技巧.2000年.
[2]維克多·亞力山大菲而茲著.李維渤譯.訓練歌聲.2003年.
[3]弗·蘭皮爾蒂等著.李維渤譯.嗓音遺訓.2005年.
[4]歌唱與聲音訓練.音樂論叢.1982年.
[5]沈湘著.沈湘聲樂教學藝術.1998年.[6]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編.聲樂譯叢.1980年.
作者簡介:
楊丹霞,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樂理論研究。
(作者單位:云南經(jīng)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