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秉進,朱向明
(中國科學院 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黑土區(qū)農業(yè)生態(tài)重點實驗室,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
?
我國甜菜生產發(fā)展歷程及現狀分析
韓秉進,朱向明
(中國科學院 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黑土區(qū)農業(yè)生態(tài)重點實驗室,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
摘要:通過對我國甜菜生產發(fā)展歷史的回顧,明晰了不同階段甜菜的栽培面積和產量,將我國的甜菜生產劃分為6個發(fā)展階段。通過甜菜生產現狀分析,明確了甜菜在我國主產區(qū)的推移、栽培品種變化、栽培技術的提高、生產方式的改進以及當前的栽培面積和單產水平。分析了我國甜菜生產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推行優(yōu)良品種、發(fā)展機械化、補貼政策等建議。圖3,表1,參16。
關鍵詞:甜菜;發(fā)展歷程;生產現狀;面積;單產
0引言
甜菜是重要的經濟作物,也是我國主要糖料作物之一。甜菜具有耐旱、耐寒及耐鹽堿等特點,是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的作物。甜菜生產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除用于制糖之外,其副產物同時具有較高的綜合利用價值。如糖蜜經過發(fā)酵,或通過化學方法處理,能生產甲醇、乙醇、丁醇、甘油、味精及丙酮等。還可用作制取三磷酸腺苷、金霉素、維生素B復合體、蛋白酵母及檸檬酸等許多醫(yī)藥與輕工業(yè)產品的原料。制糖后的濾泥,含有豐富的鈣質和其他養(yǎng)分,既可以作肥料,又兼有中和土壤中游離酸的作用。甜菜莖葉、青頭、尾根以及甜菜粕等,既可作為釀造原料,提取甜菜堿等,又是優(yōu)質多汁飼料[1-2]。
甜菜作為制糖原料栽培,主要分布45°N~65°N之間的冷涼地區(qū)。我國甜菜的主要產區(qū)分布在北緯40°以北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qū)。20世紀80年代全國甜菜總播種面積53.3余萬hm2,65%在東北,19.1%在華北,l0.4%在西北。如以省(區(qū))劃分,黑龍江省種植甜菜面積最大(占43.7%),其次是吉林省(占17.7%),內蒙古占第3位(11.7%)。以下依次為新疆、河北、遼寧、山西、甘肅、山東、江蘇等省(區(qū))[2]??墒悄壳拔覈鸩丝偛シN面積僅有20余萬hm2,主要產區(qū)分布也發(fā)生很大變化,變?yōu)?5%在東北、34%在西北、23%在華北的格局[3]。
1我國甜菜生產發(fā)展歷史的回顧
甜菜作為制糖原料,在我國栽培時期較短,僅有100多年的歷史。據有關文獻記載,我國試種糖用甜菜始于1906(清·光緒32年),自德國引入種子試種,1909年我國建立第一座甜菜糖廠—黑龍江省阿城糖廠,甜菜才正式作為制糖工業(yè)原料生產。之后又在吉林、遼寧、山東和山西試種,1937年日本商人在吉林省懷德縣建立了范家屯糖廠。1936年是新中國成立前種植最多的一年,約有2.4萬hm2,產糖2萬t。至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甜菜面積只有1.59萬hm2,總產19萬t, 產糖0.7 萬t[4-5]。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黨和政府的重視,甜菜生產才得以迅速發(fā)展,盡管我國栽培糖用甜菜歷史較短,但甜菜很快就成為我國北方種植的主要經濟作物,在農業(yè)生產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由于政策、體制等因素的變化, 甜菜經歷了曲折的發(fā)展歷程,概括起來可劃分6個時期。
1.1快速發(fā)展時期(1949年-1959年)
新中國成立后盡管有諸多因素的影響,甜菜種植面積有較大幅度的波動,但仍是一個穩(wěn)步發(fā)展階段,由1.5萬hm2發(fā)展到31.6萬hm2。為了迅速發(fā)展甜菜生產,根據實際情況,國家制定了扶持農民的經濟政策,調動了農民種植甜菜的積極性。如確定了與糧食作物合理比價的收購政策,實行了免費和半價供應甜菜種子,化肥農藥給予價格補貼等。經過1950年-1952年的3年恢復,甜菜面積增加到3.5萬hm2, 總產達47.9萬t,產糖3.75萬t,分別比1949年增長1.2倍、1.5倍和4倍。甜菜種植由東北擴展到內蒙、山西,相繼又發(fā)展到西北新疆等地。到1959年甜菜種植面積已達31.6萬hm2,總產316.8萬t,產糖24.5萬t,分別比1949年增長18.7倍、15.6倍和34倍。1953年-1959年的7年間,平均每年增長速度為27.5 %[6]。
1.2低速徘徊發(fā)展時期(1960年-1979年)
1960年-1965年,由于政策和自然災害的影響,糧食減產,造成糧糖矛盾突出,甜菜生產面積急劇下降,1962年甜菜面積已減少到8.3萬hm2,總產下降到33.9萬t,較1952年總產47.9萬t還低14萬t。甜菜原料不足,使大批糖廠被迫停產。隨后,國家相繼又采取了一些調整措施,如每交售1t甜菜獎售化肥10 kg,種甜菜的土地免除征購糧任務等,推動了甜菜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1965年甜菜面積達17.1萬hm2,總產198.4萬t,單產11.6 t·hm-2,但尚未達到1959年的水平。1966年-1979年,“文革”期間生產徘徊不前,這13年間甜菜面積和總產都沒有達到1959年的水平。在此期間, 曾片面強調各省區(qū)食糖自給,甜菜南移,盲目向不適宜地區(qū)發(fā)展,致使甜菜種植分散,單產低,總產上不去,新建一些中小糖廠被迫下馬,國家經濟受到很大損失[6]。
1.3生產快速、穩(wěn)步發(fā)展時期(1980年-1987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推行了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國家調整了糖料作物經濟政策,甜菜收購價由60元·t-1增加到75元·t-1,許多省區(qū)還實行了補貼,糧糖比價比較合理,使甜菜面積有很大發(fā)展,總產成倍翻番。甜菜種植面積保持在46.7萬hm2左右,平均年產甜菜792 萬t。1985年甜菜種植面積發(fā)展到56萬hm2,總產891.9萬t[7]。
1.4生產高峰時期(1988年-1998年)
隨著城鄉(xiāng)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對食糖需求的增長,制糖工業(yè)經過10余年的建設與發(fā)展,甜菜種植面積得到迅速擴大。1994年和1995年全國甜菜種植面積都在66.7萬hm2以上,總產達到1 500萬t左右,單產也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達到了24 t·hm-2,擺脫了長期以來單產一直徘徊在15 t左右的局面。無論甜菜栽培面積,還是甜菜總產都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是甜菜栽培歷史上的最好時期。這期間甜菜種植面積保持在60萬hm2~70萬hm2,平均年產甜菜1 376萬t。
1.5生產急劇下降時期(1999年-2002年)
由于食糖業(yè)出現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國家于1998年開始對制糖業(yè)進行調整。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總量調控,壓縮了含糖低、制糖成本高的甜菜糖生產,調整了食糖的生產結構。寧夏、甘肅、河北、山西、遼寧、吉林和陜西7個不宜發(fā)展糖業(yè)的省區(qū)逐步退出,內蒙古、黑龍江部分退出,形成了北方甜菜糖以新疆、內蒙古和黑龍江為主,南方甘蔗糖以廣西、云南和廣東為主的新布局。甜菜種植面積由原來的60多萬hm2,驟降到33.3萬hm2,總產也由原來的1 500萬t,降到900萬t。該時期,因國家食糖結構性調整,是我國甜菜生產上急劇下降時期,甜菜種植面積在30萬hm2~40萬hm2,平均年產甜菜1 011萬t。
1.6生產低谷時期(2003年-2010年)
這一時期,我國食糖產品市場動蕩、制糖企業(yè)機制轉變、國家宏觀政策調整等,致使甜菜種植面積滑坡至20余萬hm2。以上原因直接導致了制糖原料不足,企業(yè)虧損倒閉停產,科研單位改變研究方向,研究甜菜科研隊伍縮小,整個行業(yè)低迷[8],是甜菜生產的低谷時期,全國種植面積波動在18.7萬hm2~25.3萬hm2,平均年產甜菜786萬t。
2005年以來,隨著中糧集團、英糖公司、南華集團、包頭華資及河北天露等國內外知名大型制糖企業(yè)先后加盟甜菜糖業(yè),注入了大量的資金,給整個行業(yè)帶來新的生機。2005年以后單產超過37.5 t·hm-2,2010年平均單產達到42.5 t·hm-2,見圖1。
圖1 全國甜菜單產變化情況Fig.1 Changes of average yield in China′s sugar beet production
2我國甜菜生產動態(tài)變化
2.1全國每年種植甜菜面積變化
全國甜菜種植面積逐年減少,1991年-1998年全國每年種植甜菜58萬hm2~70萬hm2,1999年-2002年全國每年種植甜菜30萬hm2~40萬hm2,2003年-2010年全國每年種植甜菜20萬hm2~25萬hm2,見圖2。
圖2 全國甜菜種植面積變化情況Fig.2 Changes of total planting area in China′s sugar beet production
2.2全國甜菜平均單產變化、總產變化
全國甜菜平均單產逐年增高,但是1989年之前長期徘徊在15 t·hm-2左右,一直到1996年達到24 t·hm-2,2002年達到30 t·hm-2,2005年達到37.5 t·hm-2,2010年達到42 t·hm-2,見圖1。
全國甜菜總產變化如同每年種植面積變化,大致呈現出逐年減少,總產最高是1991年的1 629萬t,2010年降至930萬t,見圖3。
圖3 全國甜菜總產變化情況Fig.3 Changes of total yield in China′s sugar beet production
2.3種植區(qū)域變化
甜菜生產向優(yōu)勢地區(qū)集中,由于全國性的產業(yè)結構升級和農業(yè)結構調整,我國甜菜生產區(qū)域布局發(fā)生了較大變化。甜菜生產由原來20世紀90 年代的新疆、黑龍江、內蒙古、遼寧、河北、甘肅、寧夏和吉林8 個省(區(qū)),逐步向黑龍江、新疆和內蒙古3 個生產優(yōu)勢區(qū)域集中。目前,中國甜菜糖生產主要集中在北部的黑龍江省、新疆和內蒙古三省區(qū)。3 個地區(qū)的甜菜種植總面積和總產量已經接近全國總量的90%[9-10]。同時主產區(qū)也由東北區(qū)向西北區(qū)轉移,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總產、單產,西北地區(qū)的新疆已經取代東北地區(qū)的黑龍江。2010年全國甜菜種植面積21.9萬hm2,總產929.6萬t,平均單產42.5 t·hm-2。從各省區(qū)生產形勢分析,種植面積黑龍江依然占據第1位,新疆第2位,內蒙古第3位;總產新疆占據第1位,黑龍江第2位,內蒙古第3位;平均單產新疆第1位,內蒙古第2位,河北第3位。新疆的平均單產遠遠超過其他省區(qū),見表1。
表1 2010年全國和主要區(qū)域甜菜種植面積、總產、單產
2.4栽培品種變化
國外的高產品種已經完全取代國內的高糖品種。目前,甜菜生產上應用的品種95%以上是國外引進品種,主要來自德國KWS、瑞士先正達、美國BETA、荷蘭安地、德國斯特儒伯和丹麥麥瑞博6 個種子公司,其中德國KWS和荷蘭安地兩家公司的品種所占種植面積最大。國外引進品種雖然塊根產量顯著提高,含糖率卻明顯降低。
2.5栽培技術變化
栽培技術由原來的分戶分散經營向規(guī)?;洜I發(fā)展;手工操作向機械化方向發(fā)展;直播栽培向育苗栽培發(fā)展;粗放管理向模式化、精耕細作發(fā)展。另外,華北地區(qū)正在大面積推廣應用地膜覆蓋技術,西北地區(qū)正在大面積推廣應用膜下滴管技術,增溫節(jié)水保水技術也日益成熟。隨著南華、博天及中糧等大型制糖企業(yè)大量資金的注入,我國的甜菜事業(yè)或將進入一個快速復興、發(fā)展階段。目前,在國營農場和生產建設兵團,甜菜生產從整地到播種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通過引進大型精量點播設備和甜菜收獲機械,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同時也降低了甜菜生產成本,擴大了生產規(guī)模。
3甜菜生產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3.1面臨的問題
3.1.1品種問題。目前生產上廣泛采用國外品種,從國外引進的品種雖然產量高,但適應性差,抗病性和含糖率明顯低于國內品種;國內品種含糖率較高,但產量低,并缺少適合生產運用的丸粒化遺傳單粒種[11-13]。
3.1.2管理問題。對病蟲草害防治不夠,褐斑病幾乎年年發(fā)生,但生育期內卻很少防病;甘藍夜盜蟲也時常發(fā)生,由于防治不及時,也造成很大的危害;由于除草不及時,草荒現象也普遍存在。盡管褐斑病防治技術(苯醚甲環(huán)唑、氟硅唑等)、化學除草技術(甜菜安寧等)都是成熟的技術,但由于藥劑成本較高,農民很少采用。
3.1.3機械化問題。盡管隨著生產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加,目前機械精量點播、機械化育苗移栽等機械化栽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機械不配套、購置機械費用高等原因,機械化種植還沒有達到普及程度,甜菜種植費工費時,不能形成規(guī)模效益。
3.1.4施肥問題。營養(yǎng)元素配比和用量都直接影響著甜菜的塊根產量和含糖率,生產上缺少甜菜專用肥,農民盲目施肥現象依然嚴重,施用其他作物復合肥,直接導致有些營養(yǎng)元素過量或不足,致使甜菜生長發(fā)育不良、產量和含糖率下降及肥料浪費。
3.1.5種植方式問題。東北地區(qū)和華北地區(qū)甜菜種植方式多為大壟稀植,由于保苗株數不足、群體結構不合理,單產和含糖率難以提高。
3.2對策與建議
3.2.1推廣優(yōu)良品種。近年的品種試驗示范表明,有一部分品種塊根產量和含糖率性狀都較好,單位面積內產糖量較高,建議從國家層面控制、推廣塊根產量和含糖率較高、抗病性較強的國內外品種。
3.2.2加速普及機械化。重視紙筒育苗移栽等新技術配套措施的研究,加速適合中國甜菜栽培機械的研制、引進與應用,加快機械化作業(yè)步伐,盡快做到機械播種、機械噴藥防病防蟲除草和機械收獲,提高作業(yè)效率,大幅度增加農民的經濟效益[14-16]。
3.2.3優(yōu)化種植方式。除了采用紙筒育苗增溫保苗、地膜覆蓋增溫保水等先進的栽培方式之外,還要提倡運用適合甜菜栽培的縮壟増行、窄行密植等種植方式,為甜菜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群體結構。
3.2.4優(yōu)化配方施肥。甜菜是需肥較多的作物,要保證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的均衡供給,才能獲得高產高糖。大力提倡植株營養(yǎng)診斷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加強甜菜專用肥的研制與推廣應用。
3.2.5加強病蟲草害防治。病蟲草害發(fā)生不僅嚴重降低甜菜產量,還直接導致含糖率降低。應在病蟲草害發(fā)生初期及時進行化學防治,并注意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
3.2.6實行補貼政策。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國食糖需求量逐年增加,從國家長遠供給戰(zhàn)略考量,甘蔗資源有限,甜菜發(fā)展?jié)摿^大。建議國家出臺財政補貼政策,鼓勵甜菜種植,扭轉甜菜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的局面,保障我國食糖長期供給安全。
參考文獻:
[1]余松烈.甜菜栽培學[M]. 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
[2]王樹安. 作物栽培學各論[M].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5.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 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1[M]. 北京: 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1.
[4]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甜菜研究所.中國甜菜栽培學[M].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84.
[5]張永霞. 我國北方地區(qū)甜菜糖業(yè)發(fā)展研究[D]. 呼和浩特: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03.
[6]張守諄. 我國甜菜生產發(fā)展歷史的回顧與展望[J]. 中國甜菜,1988(2): 3-5.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統(tǒng)計年鑒-1990[M]. 北京: 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1990.
[8]王華忠.我國甜菜生產現狀與發(fā)展趨勢[J].新農業(yè),2009(10): 9-11.
[9]陳連江,陳麗. 我國甜菜產業(yè)現狀及發(fā)展對策[J]. 中國糖料,2010(4):62-68.
[10]白晨,云和義,王友平,等. 我國甜菜生產概況[J]. 內蒙古農業(yè)科技,1997(5): 9-11.
[11]韓秉進,陳淵. 黑龍江產區(qū)甜菜糖業(yè)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 農業(yè)系統(tǒng)科學與綜合研究,2001,17(3):227-229.
[12]賓力,潘琦. 對我國“十二五”甜菜糖業(yè)發(fā)展的建議[J]. 中國糖料,2010(3):68-71.
[13]劉煥霞,彭司金,張潤琴,等. 淺談新疆制糖原料甜菜生產的現狀及實現“十一五”目標的措施[J]. 中國糖料,2007(4):55-58.
[14]孫軍利,趙寶龍,樊新民. 新疆甜菜生產現狀及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J]. 中國種業(yè),2008(5):37-38.
[15]劉劍鋒,潘琦. 我國甜菜生產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探討[J]. 中國甜菜糖業(yè),1998 (1): 26-29.
[16]賓力,潘琦. 黑龍江省甜菜生產的優(yōu)勢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措施[J]. 中國糖料,2010(1): 68-72.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on China′s Sugar Beet Production
HAN Bingjin,ZHU Xiangming
(KeyLaboratoryofMollisolsAgroecology,NortheastInstituteofGeographyandAgroecology,CAS,Harbin15008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we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s sugar beet production,divided the history into 6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and analyzed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ion area and average yield during these 6 different sta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sugar beet production,we clarified the change of main producing areas,cultivated varieties,improvement of cultivation practices and production strategies. In addition,current cultivation area and average yield were analys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China′s sugar beet production,implementation of improved varieties,adoption of mechanization,and government subsidi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sugar beet; development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total area; average yield
中圖分類號:S566.3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及通訊韓秉進(1957-),男,山東高密人,博士,研究員,主要從事作物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甜菜現代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項目(CARS-210406)資助.
收稿日期:2015-06-19;修回日期:2015-09-04.
文章編號:2095-2961(2016)02 -0091-05
doi:10.11689/j.issn.2095-2961.2016.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