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婉菁
【摘要】語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會使學生受益終身。低年級學生剛步入小學階段,是養(yǎng)成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當教師發(fā)現學生學習習慣出現問題時,首先需及時跟學生交流溝通,正確引導。其次,要跟家長聯系,共同督促學生改正不良習慣。糾正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是一個反復、需不斷鞏固強化的過程。教師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幫助學困生走出困境,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關鍵詞】明確要求溝通交流家校合作
在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習慣上,教、學、做不可分割。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在實踐中將教學與學習聯系起來,與學生共同成長。在培養(yǎng)語文學習習慣方面,低年級語文處于打基礎階段,知識點難度小,但學生自律性差,如果沒有教師、家長監(jiān)督,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那么如何才能糾正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呢?筆者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 明確要求,養(yǎng)成習慣
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很重要,那么什么是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只有讓學生明確哪些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實踐完成。語文學習習慣主要體現在課前認真預習、課上認真思考互動、課后認真復習。
(一) 養(yǎng)成課前認真預習的習慣
新課改后,給學生減負,低年級學生沒有書面回家作業(yè)?;丶倚枰龅谋闶穷A習和復習。預習對于一堂新課來說很重要,預習可以掃除課堂學習的知識障礙,提高聽課效果。最重要的是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減少對老師的依賴,增強獨立性。低年級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識字寫字,積累詞匯量。因此讓學生提前識記課文中的生字很有必要。讓學生在文中圈出生字,朗讀課文五遍,標上自然段,并把這些預習要求熟記于心。
(二) 養(yǎng)成課上認真聽講的習慣
今日事今日畢。如果在每節(jié)課前,學生都能自覺要求自己把當堂的學習內容掌握,那么上課的效率一定會大大提高。實際上,部分學生自以為是,覺得自己都會了。聽課時往往不求甚解,開小差白白費了上課的寶貴時間,增加了課下的學習負擔。因此,在聽課過程中,認真做到以下幾點是非常重要的。
1. 集中注意力。學生要學會在聽課時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做到眼、口、手、耳、腦并用。盡量克制自己不去做小動作,并帶著預習中遇到的問題來聽課。
2. 做到多用腦。對老師的提問要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不要害怕自己回答的是錯誤的,勇敢的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時,也要精神集中,注意傾聽,看其他同學的發(fā)言有什么需要補充和糾正的。
3. 要敢于質疑。課堂上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不同的想法要敢于提出,大家交流討論,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三) 養(yǎng)成課后認真復習的習慣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笨梢?,復習是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學生已學的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產生遺忘。需要鞏固復習。學生默寫訂正后馬上重默,錯誤率較低。但是隔了一段時間,再去抽默,結果不盡如人意。這實際上和同學們課后復習不到位,沒有真正記住有關。只有通過復習才能將新知從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并糾正一開始錯誤的認知。
(四) 養(yǎng)成??凑n外書籍的習慣
低年級學生學業(yè)壓力相對較輕,有較多的空閑時間。閱讀一些優(yōu)質的課外書籍,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也能讓學生在閱讀中復習鞏固已學漢字、認識新字,豐富詞匯量。對低年級學生學說完整的話也大有幫助。班上的段同學平時酷愛看書,沒有拼音的書籍也能閱讀。在練習看圖寫話中,其他學生只能寫一些很簡短的語句,而她卻能寫出“春風輕輕吹拂,嫩綠的小草從泥土里鉆出小腦袋……”這樣生動的語句,相信這與她平時豐富的課外閱讀不無關系。在口頭擴詞中,她的成語也是信手拈來。由此可見,學生適當地進行一些課外閱讀是很有必要的。
總之,這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灌輸給學生的,讓學生對預習、復習哪些內容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再根據自身特點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二、 溝通交流,尋根究底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學生深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陶行知先生認為:“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tài)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yǎng)成功。換句話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奔议L對于孩子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教師與家長密切聯系,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教師和家長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良好的溝通更有助于學生成長。低年級的學生表達能力有限,如果教師、家長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推敲揣摩,很容易誤解或者忽視學生的心理。
我們班的李同學便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李同學是單親家庭,讀小學才被接到爸爸身邊。他沉默寡言,上課總是發(fā)呆神游,缺乏自信。大半學期下來,他的成績每況愈下,與他面談無果。后與其父親溝通得知,該生對語文產生了一種厭學情緒,覺得語文很無聊,就是反復訂正。錯的多就訂正的多,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怎么樣才能打破這種現狀,讓李同學重拾對語文的興趣呢?
第二天,我單獨找了李同學面談。告訴他我們必須直面困難,用行動去戰(zhàn)勝它,不要因為害怕而逃避。當然,困難不是一下子就能解決的,每次進步一點,日積月累就會有很大的進步。于是,我對他提出了具體要求,每天比昨天進步一點。默寫錯誤不需抄寫,記住就可以。之后一周,李同學的進步越來越大,同學們對他的進步嘖嘖贊嘆。獲得了同學的認可、老師的表揚,他的臉上充滿了喜悅。
一個老師面對幾十個孩子,顧此失彼,有時會忽視了個別學生的心理活動。而家長有更多的時間精力與學生溝通。李同學的父親發(fā)現了他兒子的心理狀況,及時與教師溝通,使教師調整教學方案,更有效的解決了該生的困境。由此可見,教師與學生、家長溝通是多么重要。
三、 家校合作,共同督促
讓學生知道哪些是好的行為習慣,家校溝通只是第一步,還需家校配合起來共同督促,將語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落到實處。但這是一個曲折向上的過程,具有反復性。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恒,不斷強化,反復抓,抓反復,尤其是對那些自制能力差的學生。
如上文所述的李同學,有了些許進步,過了一段時間,老毛病又犯了。在校時間有限,教師精力有限,在學生還未養(yǎng)成自覺預習復習習慣時,家長還需辛苦一下,多督促。而家長的督促不僅僅是口頭問一聲學生作業(yè)完成了沒有,更要仔細的對照檢查一下。比如說要背誦的課文,聽學生背一背;做一些去拼音的生字卡片給孩子抽讀。二十八天養(yǎng)成一個習慣,等學生將這種學習方法習以為常時,家長就可以輕松些。學習習慣好,成績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在同學面前也能獲得自尊和自信。
至于教師,在平日的教學工作中,通過課堂觀察、課后抽查等手段檢驗學生的預習復習效果。對于一些語文學習習慣比較差的學生要持有充分的耐心,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與他們斗智斗勇。允許學生犯錯,但已經犯過的錯誤盡量不重犯。只有在教師和家長的共同配合督促以及學生自身的努力下,學生才有希望糾正不良學習習慣,為今后的學習打下結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一)[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 吳雁.“訪談法”在教育研究中的運用[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0(6).
[3] 盧梭.愛彌兒(上卷)[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