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身經歷出發(fā),我認為,對于抑郁癥患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信心;有了信心,就有了希望;失去了信心,結局很可能是悲劇性的。
那么,信心從哪里來?有人會說,有了意志和毅力,就會有信心。這不對。毅力和意志本身,并不能給予信心;相反,有了信心,會給予你毅力和意志,會讓你承受痛苦的過程,變得稍微輕松一點。
信心也不應該來自迷信,比如某些奇奇怪怪的,或把災難盲目樂觀化的想法之類。
我的看法是:信心只能從科學來。這是唯一的路徑。
我以我自己三年來的歷程為例,描述一下我是怎么一步步獲得信心的。我甚至認為,如果說抑郁癥對人有益,那就是:當治愈之后,你不僅僅獲得了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還獲得了對自我的信心。人活天地間,最重要的就是自信。有了自信,面對這個復雜的世界,你就會無所畏懼。
悄無聲息的魔鬼腳步
先敘述一下我患病的過程。
在患病之前,“抑郁癥”這個詞我是聽說過的,但從來不覺得這個詞和我會有什么關系;對它的具體內容,我也完全是想當然。人們就是這樣,當某一件事并不真正觸動你實際利益的時候,即使它整天在你面前飄來飄去,也不過是過眼云煙。
2011年下半年,不知不覺中,我的工作能力在下降。那時,我并不知道,抑郁癥已悄無聲息地襲來。
起先,只是發(fā)覺自己對于工作不那么應裕自如了。我本來是一個做事情特別快的人,我的同事們稱我為一把“快刀”。意指我編記者的稿子時,無論多么冗長蕪雜,我毫不猶豫,大刀一揮,“喀嚓”幾刀下去,一篇稿子的模樣就出來了。
但2011年11月之后,逐漸發(fā)覺自己記憶力下降,反應不那么敏捷,處理問題也不那么決斷;慢慢地,情緒也出了問題,對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對吃、對玩,都索然無味;開小組會,我也不再滔滔不絕,放言高論。
我的同事們比我更早覺察到變化,這大概就是所謂“旁觀者清”。我記得一位女記者來問我:“張進老師,你最近怎么不怎么笑?也不怎么說話,也不愛吃。是不是同事辭職你心里難受啊?”我當時內心茫然,不明所以,只是苦澀地一笑:“大概是睡眠不好吧?!薄莻€時候,我唯一能自我解釋的,就是睡眠障礙。每天睡眠的時間,從五六個小時,減少到三四個小時,困頓不堪。
到了2012年3月,兩會之前,我的失眠已經發(fā)展到服用安眠藥,也只能掙扎著睡上一兩個小時。工作能力直線下降。
記得那時,我要做一個民政部部長專訪,先要設計一個采訪提綱。過去,這是舉手之勞;那時,千難萬難。記得我打開民政部網站,想看看民政部最近做了哪些事情,李立國部長作了哪些講話,硬著頭皮看了半天,一個字也看不進去;或者說,看到的都是字,卻不能把這些字連貫成完整的含意。
非??謶郑瑓s不明其原因。后來知道,這就是抑郁癥最明顯的表現(xiàn)之一,生命能量的流失。
很多人都想當然地認為,抑郁癥就是心情不好,不快樂。其實不是。抑郁癥對人最大的傷害,不是情緒好不好;正常人也有情緒不好的時候。不開心就不開心,有什么關系?誰能保證永遠開心?開心不是生活的必備條件。抑郁癥最痛苦和可怕的,是動力的缺失,能力的下降,這會讓你覺得自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
幾天后,兩會開始。我掙扎著編稿,到3月8日那天,編輯一篇消息,改寫記者的一個導語,花了很長的時間,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完成。發(fā)完稿,我呆立良久,形神俱傷。
恰巧在那一段時間,因為各種原因,有幾個同事先后辭職。3月9日中午,我打開郵箱,又看到了一個記者的辭職信。如果是從前,我會立刻驚跳起來,想方設法撫慰、挽留;但那天,我反應漠然。只簡單地回了幾個字,表示同意。因為已經沒有能力表達更復雜的感情。在內心深處,一個蒼涼的聲音在說:“走吧,走就走吧;我也干不動了?!?/p>
第二天,我就開始休假。起先以為,脫離工作,休整幾天,恢復睡眠,就會好。哪里知道,半年的病程由此開始。
接下來的兩個星期,是一個不得不正視疾病、承認疾病、處理疾病的痛苦過程。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你必須接受自己是一個病人,而且是精神病人。
我過去對于去醫(yī)院看病是非常消極的,感冒發(fā)燒從來不去醫(yī)院,挺幾天就過去了??床〕绦蛞膊欢?,醫(yī)??ㄒ膊粫?。此時,卻要進醫(yī)院,而且一上來就是安定醫(yī)院;而且醫(yī)生告知,隔一個月就要來復查一次,至少要吃半年的藥。
當時知道這個情況,簡直要崩潰,茫茫然游走于醫(yī)院各科室,如同行尸走肉。
除了堅持,還是堅持
盡管非我所愿,也在劫難逃,我開始了長達半年的痛苦煎熬過程。為何長達半年?關鍵原因,就是誤診。
誤診了什么?半年后我才知道,我得的其實不是抑郁癥,準確的表述應該是“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相急性發(fā)作”。因為診斷錯誤,致使治療方向錯誤,白白耽誤了半年的時間,承受了半年的痛苦。
不過,時至今日,我并不責怪我的第一個醫(yī)生。我現(xiàn)在明白,抑郁癥是一種非常特異、非常復雜而微妙的疾病,很難把握,我們要允許醫(yī)生犯錯誤。
我的第二個醫(yī)生非??陀^公允。有一次,當我在他面前流露出對第一個醫(yī)生的埋怨時,他對我說:“我對你的診斷,是站在他誤診的肩膀上進行的?!甭犃诉@句話,我心中的怨懟渙然冰釋。
這半年的痛苦很多,純粹地展示痛苦沒有意義,重要的是從痛苦中有所發(fā)現(xiàn)。這里,我只想挑出來說一個問題:自殺。
在病愈后,我接觸了很多患者,我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抑郁癥患者,都有過不同程度的自殺嘗試。有的只是意念,有的是計劃,有的甚至有所實施。我后來在一篇文章《抑郁癥患者為什么容易自殺》中,專門解釋過這個原因。
對于一般人來說,想象自殺是非常悲哀和恐怖的事情,但是,對于抑郁癥患者來說,想象自殺,完全是另一種感覺。晚上,當結束一天的煎熬后,隨著思緒,想象著自殺,甚至有一種放松的、溫馨的解脫感。可怕就可怕在這里。
盡管如此,即使在最痛苦的時候,理智仍然告訴我,不能自殺。因為責任還在,沒有理由、沒有資格去死。好在抑郁癥患者即使能力缺失,理智并不受影響。那時,我能夠做到的,就是用理智提醒自己,不要讓自己具備自殺的條件。比如等電梯的時候,我會有意識地讓自己離開窗口,以防某個時刻突然沖動一躍而下。
推而廣之,我想對患者說的是,如果你決定堅持下去,那么,在整個煎熬全程中,你要有意識地讓自己不具備自殺的條件。
在那半年時間里,既然理智告訴我不能死,那么,盡管看不到任何希望,沒有任何信心,我還是以“死馬當活馬醫(yī)”的心態(tài),堅持做到幾件事:一、不自殺;二、按醫(yī)囑吃藥,一粒都不少;三、努力多吃一口飯,增強抵抗力;四、如果體力允許,哪怕多走一步路也行。
這是我無師自通的方法,后來,對每一個向我求助的患者,我都這么囑咐。
轉機突然出現(xiàn)
轉機在半年后出現(xiàn)。非常幸運地,6月底,我找到了一個醫(yī)生,安定醫(yī)院的姜濤。
起先,友人在“好大夫在線”網站上發(fā)現(xiàn)他很受患者好評,就抱著碰運氣的心態(tài)掛了他的號。當時我非常非常沒有信心;這就是今天我作這個講演的主旨,重要的就是信心。如果我當時能夠有信心的話,那么整個過程會變得輕松得多,承受的痛苦也會少很多。
換姜濤治療,也不是一帆風順。他對我使用的是聯(lián)合用藥法,下藥很猛,第一次就給我開了六種藥,同時服用,每天服藥多達16粒。副作用很強烈。
時至今日,我評價姜濤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醫(yī)生。他的了不起,不僅僅是醫(yī)生高超,更是醫(yī)德好。這里我說的醫(yī)德,還不只是工作態(tài)度好、不怕苦不怕累之類,而是指他敢于擔當。
在當今醫(yī)患關系惡劣的情況下,很多醫(yī)生為求自保,以不出事為原則,放棄責任,選擇穩(wěn)妥治療方法,而不管療效如何。姜濤則敢于負責,能夠從患者利益出發(fā),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治療組合,而不惜為之承擔風險。
這個風險確實存在。他給我開的六種藥,服用一周后,沒有任何效果。復診時,他思考了一會,修改了藥方,剔除了一兩種藥,又換上一兩種。我那時完全不懂,聽之任之,是以“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消極心態(tài)在堅持著。
接下來的兩個多星期,是最煎熬的日子。副作用集中顯現(xiàn)。最困難的時候,走路踉踉蹌蹌,手抖得抓不住筷子,喉嚨發(fā)不出聲音。
期間,我曾經給姜濤發(fā)短信,告知副作用太大。他回短信說:“實在撐不住,把舍曲林減半粒,一周后再加回?!蔽覇枺骸皽p的目的是什么?”他答:“只是讓你的身體能夠承受,最終還是要加回來。”我想,這只不過是延緩時間,何必?因此堅持不減量,就這么熬著。
轉機在換藥后的第19天出現(xiàn)。其實此前兩天,就已經有跡象,甚至非常清晰,只是當時不為人所知,甚至也不為自己所知。
什么跡象?那幾天,一個朋友來看我,他的女兒的玩具魔方忘記拿走。百無聊賴中,我坐在沙發(fā)上,撥弄著魔方,后來,居然把魔方的一面拼了出來。
第二天,我開始玩手機。這個手機是在病之前買的,病后一直沒有開發(fā)它的功能。那天,我看到屏幕上一個圖標,叫微信,就信手按了按。一瞬間,微信匹配上我的通訊錄,把我的信息一條一條發(fā)了出去。
頃刻之間,“滴滴”聲不斷,回信蜂擁而來;我已經很長時間和外界斷絕往來了,這一條條短信驚擾了我,嚇得我立刻關機。半晌,定了定心神,我又小心翼翼打開手機,發(fā)現(xiàn)微信中已經躺著幾十條回復。
后來,我的同事告訴我,那天,在同一個時刻,他們收到我發(fā)來的微信信息,為之一驚一振:時隔半年后,張進又出現(xiàn)了!
第二天,好轉的跡象更加明顯:那天恰逢復診。等待的中午,在外面吃飯。吃什么?本來,對于“吃什么”,我完全沒有個人意愿,吃什么都一樣,無非是努力吞咽下去而已。但這天,當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發(fā)現(xiàn)馬路對面一家店面上寫著“麻辣香鍋”四個字,不知不覺流下了口水——那一瞬間,我覺察到:藥好像起效了。
下午,去看姜濤,匯報藥有可能起效,對他表示拜服,感謝的話滔滔不絕。姜濤則一副見怪不怪、無動于衷的樣子。也沒修改藥方,只是說:“就這么吃!”
當晚,情況急速好轉。似乎這半年的痛苦完全是大夢一場,是一段空白,身體、精神完全恢復。興高采烈、精神健旺、胃口大開、健步如飛。興奮之下,當夜徹夜不眠。
第二天,一個朋友來訪。看到我的樣子,既驚且喜。立刻開車出去玩,登紅螺寺。半年沒怎么出門,此刻登山如履平地,毫不費力登頂,把我的朋友遠遠落在后面。在山頂上,給姜濤發(fā)了短信,告知情況。
想不到,姜濤的回信,毫無悅色,就幾個字:“到醫(yī)院來讓我看一眼?!?/p>
我沒當回事,回信說:“好,本周六復診我過來?!?/p>
姜濤立刻回信:“不行,立刻來?!?/p>
盡管我覺得不必要,但醫(yī)生的話是不能不聽的。第二天,我去找姜濤。他掃了我一眼,就說:“你轉相了?!比缓舐裣骂^開藥方。
他停了幾種藥,又新開了幾種藥。我非常疑惑,舍不得這幾種藥,問他:“明明見效了,為什么要停?”他答:“你別管,照著吃!”
后來,我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姜濤為什么非要我去讓他看一眼?他略略瞥了一眼,又看到了什么?我悟到,這就是一個好醫(yī)生的職業(yè)直覺。好比我對記者說,“把你稿子拿來讓我掃一眼”,記者的稿子,我掃一眼,就知道這稿子好不好,有沒有修改基礎;他當時看我一眼,瞬間就整合了我的表情、動作、語言等等蘊含的所有信息,得出判斷:我不是抑郁癥,而是雙相,且已經轉相,必須立刻調整治療方案,在另一個方向上用藥。
此后,我的用藥就此固定下來,并逐漸進入減藥和康復階段。
鉆研病理藥理
以上,是我經歷的第一個階段:臨床治愈。
“臨床治愈”這個詞,是我后來學會的,大意是指癥狀消失。后來我才知道,對于抑郁癥來說,臨床治愈只是第一步。更艱難的,還在后面。
我后來認識到:抑郁癥的癥狀,只是海平面的波濤洶涌;真正的原因,是海底有火山爆發(fā)。要徹底治愈,還需要修復海底的火山口。這就是心理治愈?!@是后話,過一會兒再說。
回到剛才的話題。那天在姜濤那復診后,狀況越來越穩(wěn)定。當晚,懷著劫后余生的驚喜,我寫下了第一篇文章《地獄歸來》,概括記敘了我的病程。并從此走上了研究抑郁癥的漫漫長途。
回過頭看,我學習和研究抑郁癥的辦法,是不符合科班程序的,用的是林彪的“急用先學”法。我首先想搞清楚,治療為何會突然見效?
于是把我先后用過的11種藥,它們的化學結構、適應癥、不良反應、毒理藥理,挨個研究了一遍;這就必然涉及抑郁癥的病理知識,并擴展到對大腦的研究,神經遞質猜想;同時閱讀大量病例,增加感性認識。
再后來,當零散習得的知識斷片逐漸交匯,構成一張網絡后,我找來大專院校的精神科教材,系統(tǒng)學習了一遍。這時,我對抑郁癥的理論知識就基本成形了。
那個階段的學習很不容易,因為是自學,實在遇到疑惑難解的問題,無人求教,只好乘復診的機會問姜濤。他太忙,基本不搭理我,顯然對我鉆研抑郁癥不以為然。
大概過了半年,有一次,又去姜濤那復診。問診完畢,在他埋頭開藥方的時候,我大著膽子說:“姜大夫,我想占用您兩分鐘時間,說一下我對您治療我的思路的理解,您看看對不對?!?/p>
不等他同意,我自顧自說下去:“您最初根據(jù)我治療半年無效這個信息,猜測我有可能是雙相,但不確定;又根據(jù)我當時的低動力狀態(tài),判斷我是去甲腎上腺素不足。于是,先使用對去甲腎上腺素有強刺激作用的瑞波西汀,想把我從深度抑郁中提上來,同時試探一下是不是雙相。
而為了防止可能發(fā)生的轉躁,又并用碳酸鋰,以防不測。后來,藥物突然起效,你看我好轉這么快,就要我過來讓你看一眼,確信我是雙相,立刻停掉瑞波西汀,減半舍曲林,同時加上奧氮平壓躁狂。為了穩(wěn)定,又加上新型情緒穩(wěn)定劑拉莫三嗪,以防止壓躁太狠而轉郁——這就是您對我的完整的用藥邏輯?!?/p>
聽到這里,姜濤停下筆,疲憊的臉龐抬了起來,用陌生的眼神盯著我看了一兩秒鐘,說:“是?!?/p>
從那以后,我再問姜濤問題,他或長或短,總會回答幾句話,或者幾個字。他的片言只語,我總是如獲至寶,揣摩回味。
再后來,最癡迷的時候,我會在每周六,姜濤出診的這一整天,趕到安定醫(yī)院他的診室,旁聽他看病。那時,安定醫(yī)院的新樓還沒有蓋起來,他的診室破舊簡陋,他的身邊總是擠滿了病人和家屬,他無動于衷,從不驅趕。
我當時佩服姜濤,一個依據(jù)就是他看病不避人。我自己就有一個體驗:我給記者改稿子的時候,如果胸有成竹,就不怕記者站在我后面看;如果我沒有思路,就會心虛,趕記者走。姜濤看病的時候,那么多人圍觀而他旁若無人,可見水平很高。
今天,在安定醫(yī)院新樓,這個場景已經不可能看到了,因為要尊重患者隱私。姜濤的診室外,甚至有保安站崗,維持秩序,這已經構成安定醫(yī)院獨特的一景。但那時,不規(guī)范的管理給了我機會,我在姜濤診室一呆一天,無人過問。我觀察姜濤怎么問病人,開什么藥。有看不懂的,再回去查書;我還會追出診室,要到患者的電話,過些天再電話問患者,吃了藥效果怎么樣。
剛開始收獲很大,過了半年,新鮮期結束,慢慢覺得千篇一律,就不再去了。
又過了一年左右,我覺得我對抑郁癥已經很有體會,就正式約姜濤采訪了一次,寫了一篇“對話名醫(yī)”,發(fā)在財新網。那篇文章姜濤很滿意,他說:“你寫得太好了?!蔽艺f:“不是,是你說得太好了?!?/p>
再往后,到了2014年3月,患病兩周年,我想寫一點東西作為紀念,同時給自己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最開始寫了一篇,抓了一個最刺激的問題,標題是《為什么抑郁癥患者容易自殺》;接著寫了第二篇,《如何干預抑郁癥患者自殺》;而后一發(fā)而不可收,一口氣寫了八篇,收集在一起,命名為《科普抑郁癥》。
直到今天,我仍然認為這八篇文章是很好的,是經得起考驗的。它集中了兩年間我對抑郁癥問題的全部思考和理解。
八篇文章引起很大的反響。此前就有一些患者,在朋友熟人的介紹下來找我;此后,來找我的人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很多。而我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患者都是一個病例,為他們提供咨詢,就是讓我有機會學習和提高;同時,這也是一個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過程。
莫名其妙地,得了一場病,卻增加了一項技能,使得我能夠幫助別人,同時和社會的接觸面更加深、更加廣了。這就叫“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我對抑郁癥的理解,也有一個發(fā)展過程。最開始,我盲目地認為,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就是全部;我盲目地崇拜西醫(yī),認為中醫(yī)、心理咨詢,都沒有用處?,F(xiàn)在我認識到,這是虛妄。至少心理學,不但有用,而且用處非常大。
在寫完《科普抑郁癥》八篇后,我開始進入學習和研究的第二階段:心理學領域。這一塊,我目前還在進行中,只是覺得更加困難。心理學博大精深,比病理、藥理難得多得多,絕大多數(shù)人,終其一生,都不得其門而入。我在這條路上往下走著,只是不知道,以我的資質,到底能走多遠。
做自己的心理醫(yī)生
現(xiàn)在回敘到今天講演剛開始的時候,我說的那兩個字:信心。信心從哪里來——答案是:從知識中來,從科學來,從實踐來。這不僅僅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病理和藥理,還包括心理學。
回過頭看, 2012年7月19日之后,我興高采烈,認為自己霍然而愈,其實這只是一個開始,用醫(yī)學的詞匯來說,只是“臨床治愈”。距離“徹底治愈”,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這條漫長的路,就是依靠心理學的自我療救之路。
先由病理,再過渡到心理,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因為抑郁癥本身是大腦有關神經遞質的功能性病變,所謂“身心一體”;而把生理和心理相聯(lián)系的橋梁,就是情緒。
我學心理學,沿襲了學病理學的方法,在看書的同時,就是找人采訪。心理學家、心理醫(yī)生、咨詢師……硬著頭皮采訪,有了一些心得體會,回來就慢慢揣摩。我體會到,學習心理學之所以困難,除了學問本身的博大精深,另一個難處是,它需要一個人直面自我的勇氣。
這看上去簡單,其實是非常困難。你需要追溯自己性格的養(yǎng)成,直面既往生活中內心深處幽暗的一面。有一句成語叫“自欺欺人”。其實欺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欺。一個人下意識的自欺,會把很多東西都遮蔽起來,讓你看不見自己,也看不到世界。
所以,如果一個人想看心理醫(yī)生,首先要問自己:你是否有勇氣直面自己?在我看來,如果說抑郁癥有好處,那么,當一個人臨床治愈,我認為他應該能獲得面對自己的勇氣。因為他已經從生死邊緣走了一遭,人生很多問題,應該可以看清楚、且放下了。這就可以讓你獲得勇氣,來面對自己,解剖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本來面目。
假如一個人能夠真正完成這個歷程,那他就會所向無敵,無所畏懼。
自渡渡人
最近,在我臨床病愈三周年的時候,我以過去三年所寫的全部文章為基礎,寫了一本書,叫《渡過》。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叫《他渡》,中篇叫《自渡》,下篇叫《渡人》。大家從上中下三篇的名字,大概可以看出我對抑郁癥問題的理解。
首先,我們要相信科學,直面現(xiàn)實。如果必要,應勇于看病吃藥,這是現(xiàn)代科學對抑郁癥患者的拯救;
其次,“他渡”又不是孤立的。抑郁癥是一種身心疾病,既是生化現(xiàn)象,又有心理特性?,F(xiàn)代醫(yī)學只能臨床治愈抑郁癥,要徹底治愈,還需要以內心的力量,修復心靈深處的傷口。僅僅“他渡”還不夠,還需要“自渡”?!八伞迸c“自渡”合力,才能相互支撐,合力完成對生命的救贖。這就要求,患者要直面內心,觀照自我,完成精神世界的重建。
“渡人”的意義則在于,接受患者的咨詢,為他們提供幫助,一是可以幫你獲得經驗,更深刻地理解“他渡”和“自渡”的要義;同時這又是一個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過程。我甚至認為,“渡人”的價值實現(xiàn),要比我從事了20多年的新聞來得更快、更直接。這是一個非常誘人的精神體驗。
運動為什么有效?
除了“他渡”、“自渡”和“渡人”,再說一點,就是體育鍛煉的用處。體育鍛煉是非常重要的,我現(xiàn)在開始逐漸認識到,一個輕度抑郁癥患者,假如真的有足夠的毅力,不吃藥,只靠鍛煉本身,也是有可能治好的。
為什么跑步對于治療輕度抑郁癥有用?因為跑步的時候,人的大腦是專注的。抑郁癥患者一個表現(xiàn),就是思路集中不起來,跑步的時候,專注的訓練,本身就是一種治療。
再說,跑步本身可以產生一種化學物質,叫做嗎啡肽。這等同于神經遞質,它可以調節(jié)大腦,讓你興奮起來。跑步就是制造嗎啡肽的過程。
但要說明,跑步的效果不是立竿見影的。你每天必須跑足一定的里程,才有可能產生嗎啡肽。跑的時間太短,產生不了,沒什么用。我現(xiàn)在每天跑步和快走的里程,總會在10公里以上,從不間斷,即使出差。
當然,即使里程不夠,尚且來不及制造嗎啡肽,跑步仍足以健康身心,本身好處都是很大的。所以,對跑步不必有過多的約束,立刻跑起來,能跑多少是多少。時間一長,必有收獲。
作為治愈的寫作
最后再講一個問題,就是我理解的治療抑郁癥的另一個好辦法,就是寫作。
最近幾天,我在一個群里和群友聊天的時候,表達了一個觀點:寫作是心靈秩序重建的過程,也是自我心理治療的手段。
很多人都愿意天馬行空地思考,但未必愿意寫作。這是因為,寫作還是要費力氣的。寫作是一個把思維片段邏輯化的過程。從心理建設的角度看,寫作無異于清理自我,是自己和自己對話,這和心理醫(yī)生的功能非常接近。
曾經我不那么相信心理治療,原因是我覺得好的心理醫(yī)生比好的西醫(yī)更加難覓。我現(xiàn)在認識到,我的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不能因為好醫(yī)生難覓就否定心理治療本身。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轉變?yōu)椋喝绾握业胶玫男睦磲t(yī)生?
從現(xiàn)實出發(fā),當這個問題不那么容易回答的時候,我們不妨從自己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嘗試寫作,自己當自己的心理醫(yī)生。
以我為例,三年來,當直面內心,沉浸于思考和寫作的時候,這寫作就如同抽絲剝繭,把生命的真相逐層揭開。
在那一階段,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處在一種奇妙的狀態(tài)中。對美的感受隨處可掬,對生活的感激接踵而至,似乎整個人都置身于發(fā)現(xiàn)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驅散了黑暗,光明和希望在那一刻會相繼到來。
再回到我今天最開頭的兩個字吧?,F(xiàn)在我可以完整地回答那個問題:信心從哪里來?——信心從對科學的信仰中來,從對心靈的重建中來,從幫助他人的價值實現(xiàn)中來。
有了信心,并不意味著你能夠立刻治愈,但至少可以讓你在這個艱難的旅程中,不那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