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峰
[關鍵詞]啟蒙運動,教學設計,思考,追問
[中圖分類號]6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6)07-0035-07
一、設計思路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啟蒙運動”這一歷史主題的學習要求是:(必修三)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選修二)知道斯賓諾莎、洛克和盧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內容,理解民主思想與專制理論的根本區(qū)別,樹立支持民主、倡導進步的歷史意識。
學生本來就對西方思想史有些隔膜,再加上《啟蒙運動》一課概念多、理論性強,如“理性”“社會契約”等理解起來非常吃力。其實,何止是學生,很多老師包括我自己在內,對啟蒙運動內涵的理解也是很不到位的。當老師在課堂上煞有介事地向學生介紹啟蒙思想家的思想及其代表作時,我們自己也只是道聽途說,何嘗讀過哪怕一部啟蒙思想家的經典著作;我們自己也只是一知半解,而且這種一知半解大多還是臨時抱佛腳的結果。我們通常采用的直接硬性灌輸概念以及列舉啟蒙思想家代表作和觀點的教學方法,容易陷入理論的漩渦無法自拔,容易浮于表面而無法從微觀的角度對每一位思想家的觀點進行透徹的分析,容易陷入對一個一個啟蒙思想家的具體思想、細微生平的了解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在課程目標的引領下,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筆者認為:要上好《啟蒙運動》一課,一是要打通脈絡。以緊扣“啟蒙”“運動”“反思”三個關鍵詞,層層剝筍,理清概念沿革,理清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尤其是要理清啟蒙思想的內在邏輯,從而建構本課乃至本單元的整體脈絡。因為“了解中外思想文化發(fā)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現象及相關人物,進一步從思想文化層面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二是要深入淺出。避免陽春白雪以致曲高和寡,哲學史并非哲學本身,一定要淺化、簡化、故事化、情境化,但要提防謬誤化。一定要上出歷史的味道,不能“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三是要以生為本。關注教學起點,注重教學轉化,注意突破學生錯誤的前概念。基于學生錯誤的教學才是最接近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錯誤的前概念能激發(fā)學生的心理矛盾,探究意識,促進學生認知、情感和價值觀的發(fā)展變化。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暴露出錯誤的前概念,把它作為產生和孕育科學概念的“生長點”,并據此采取相應恰當的教學策略進行概念轉變教學,讓正確的概念植根于學生的腦海中。四是要認識到啟蒙本身也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學習《啟蒙運動》一課的目的更在于自我啟蒙。陳樂民先生在《啟蒙札記》卷首語中說:“我經過幾十年的反復思考,只弄明白了一個簡而明的道理:我摯愛的祖國多么需要一種徹底的‘啟蒙精神。”《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與主要觀點,辨別和比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并對其進行歸納、整理、分析和評價,形成歷史的進步意識……了解推動人類政治文明進程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歷史過程,并給予積極、客觀的評價;對阻礙歷史進步的專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統治持批判態(tài)度,確立積極推動民主進步的歷史責任感?!边@是本課教學的靈魂。教學的效率固然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教學的靈魂。
二、過程實施
導入:猜一猜這幅圖片畫的是什么?
材料1:1609年,伽利略親自制作了一臺能把遠處物體放大近千倍,把距離縮短到30分之一的天文望遠鏡,由此發(fā)現了大量以往不為人知的太空奧秘。他……發(fā)現月球的表面像地球的表面一樣坑坑洼洼,遠不像以往哲學家所斷定的那樣平滑無痕……他還發(fā)現太陽上有黑子。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多少世紀來,人們就是從祖先那里以及從《圣經》的權威解釋那里獲得理解世界的智慧。過去人們一直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的世界是完美無缺的,但現在不但月亮有了斑點,連太陽也有了缺陷。這就根本動搖了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基本宗教信條。與哥白尼的不同之處在于,伽利略的發(fā)現可以“眼見為實”,他一再邀請經院哲學家和神學家用望遠鏡觀測天象,他們不但加以拒絕,反而污蔑伽利略是騙子,望遠鏡是“魔鬼的發(fā)明”,是伽利略用符咒把新星星從天空中“咒”出來的。
材料2:既然自然界有一個統一的規(guī)律,那么人類社會也決不會例外。正如伏爾泰所說:“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從永恒的規(guī)律,而有一個小動物,五尺來高,卻可以不把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為所欲為,那就是太奇怪了?!?/p>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自然界儼然成為一架按照自然法則運行的龐大的機械裝置,這一架機械裝置可以靠觀察、實驗、測量及計算被人們所認識。由此類推,支配人類社會的法則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為人們所發(fā)現。在伽利略、牛頓等人引發(fā)的“科學革命”的啟發(fā)和推動下,啟蒙思想家們力圖發(fā)現統治人類社會的自然法則,由此引發(fā)了一場思想解放運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啟蒙運動”。
設計意圖:“研究啟蒙運動的最佳方式或許是從講一個故事開始,這種方式較一種術語式的定義要好?!倍だ缘墓适聲r至今日仍然被視為宗教與科學、保守與進步、權勢與自由探索之間沖突的典型范例。本課從一則圖片入手,通過講述伽利略挑戰(zhàn)教會權威的故事,創(chuàng)設懸疑,制造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環(huán)節(jié)一:啟蒙——啟蒙思想及內在邏輯是什么?
問題設計:什么是“啟蒙”?
中國傳統的“啟蒙”和西方啟蒙運動的“啟蒙”有何區(qū)別?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中文的“啟蒙”是指開放蒙昧。教育童蒙,使初學者得到基本的、入門的知識。大多數世界通史教材認為,西方的“啟蒙”一詞來源于法文Les Lum ières,它的單數既可譯作“光明”,也可譯為“闡明”“認識”,等等,其復數形式則含有“智慧、知識”之意。英文“啟蒙運動”一詞Enlightenment也可譯作啟迪、啟發(fā)、教化、開導。它的詞根是light可以譯作光、發(fā)光體地可譯作點燃、照亮、用光指引。
中國傳統的“啟蒙”側重于從無知到有知,和西方不太一樣,西方啟蒙運動的“啟蒙”側重于點燃、照亮,與中世紀的蒙昧相對立,引導人們公開運用自己本已存在但被蒙蔽的理性。
教師過渡:要了解十七八世紀在英格蘭、蘇格蘭、法蘭西等出現的社會文化現象為什么后來被稱作“啟蒙時代”,不能不去問康德。因為只有他把此前這段時期的社會思想現象最概括、最準確、最入木三分,而又最簡約地講透。
1783年,德意志的《柏林月刊》以“什么是啟蒙運動”為題進行公開征文討論,一批思想家踴躍參與,發(fā)表各自的見解,其中康德的文章最有影響。1784年,康德在《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的文章中對什么是啟蒙運動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材料3: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tài)。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當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經別人的引導就缺乏勇氣與決心去加以運用時,那么這種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
懶惰和怯懦乃是何以有如此大量的人,當大自然早已把他們從外界的引導之下釋放出來以后,卻仍然愿意終身處于不成熟狀態(tài)之中,以及別人何以那么輕而易舉地就悍然以他們的保護人自居的原因所在?!?/p>
保護人首先是使他們的牲口愚蠢,并且小心提防著這些溫馴的畜牲不要竟敢冒險從鎖著他們的搖車里面邁出一步;然后就向他們指出他們企圖單獨行走時會威脅他們的那種危險。
然而,這一啟蒙運動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別的東西,而且還確乎是一切可以稱之為自由的東西之中最無害的東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必須永遠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帶來人類的啟蒙?!?/p>
——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問題設計:啟什么“蒙”?
人類并不缺乏理智,為什么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為什么人類要自己加于自己不成熟狀態(tài)?為什么說“必須永遠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帶來人類的啟蒙”?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在啟蒙思想家看來,宗教迷信和專制統治是兩個相輔相成的社會毒瘤,是封建制度罪惡的集中體現,是“拴在人類脖子上的兩大繩索”,因而把批判的矛頭對準這兩個方面。啟蒙運動的一位推動者如此歸納該運動的訴求:“我希望看到最后一個國王被最后一個神父的腸子給絞死?!币虼耍瑔⒚蛇\動的目標可以概括為:啟宗教迷信之蒙,以通向宗教寬容、信仰自由之路;啟封建專制之蒙,以通向理性王國、自由平等之路。
問題設計:用什么來“啟蒙”?
康德《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一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哪兩個詞?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理性”出現了11次,“自由”出現了25次。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核心,自由是未來理性社會的核心。理性和自由是啟蒙運動的兩面旗幟。終其一生,康德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昭示世人要充分運用自己的理性和爭取這種自由權利。這正是啟蒙運動的主旨。
問題:那什么是“理性”呢?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所謂“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運用自己的智力去認識、判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在法國啟蒙思想家筆下,理性與中世紀的神性觀念相對立,它和自然同義,自然的就是理性的。
小結:啟蒙運動是17-18世紀從英、法開始,然后擴展到德國和荷蘭等諸多國家的資產階級以理性和自由為武器反對宗教迷信和封建專制的思想解放運動。
設計意圖:正如秦暉教授所說:“歷史學的任務就是解釋,去解釋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如果不去解釋,歷史學就沒有存在的意義?!笔裁词菃⒚蛇\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但也難以給出唯一定義的問題。當啟蒙運動實際發(fā)生時,法國人并沒有將此稱為啟蒙運動和給出一個定義,正因為如此,所以當時受到啟蒙運動影響的德意志人也就發(fā)問,什么是啟蒙運動?康德的貢獻,正在于點出了那種“精神”,加以提煉,告訴世人“啟蒙”與理性、“啟蒙”與自由、“啟蒙”與良知、“啟蒙”與社會進步的關系是怎樣的。
教師過渡《啟蒙運動百科全書》說:“啟蒙運動不是一場統一的運動,而是各種前無古人和與眾不同的現象重疊交錯而形成的。例如,雖然伏爾泰和盧梭都被視為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們對啟蒙運動的看法大相徑庭?!?/p>
問題:啟蒙思想家,群星閃耀。他們的思想既有共性,又各有側重,顯得十分散亂。你能梳理出啟蒙思想的內在邏輯關系嗎?
(1)人類社會的“自然法則”是什么?
材料4:人類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獨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這種狀態(tài)之外,使受制于另一個人的政治權力。
——洛克《政府論》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自然權利是天賦的、不可轉讓、不可剝奪的權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來賦予。
問題:人有哪些自然權利呢?
材料5: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
——伏爾泰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人享有自然權利,包括自由、平等、財產等權利。人的這些天賦權利,加上正義、理性等構成自然法。人類社會后天所制定的一切法律均不能和自然法相抵觸,即不能侵犯人的自然權利。
教師過渡:“人生而自由,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賦予每個人的權力,但現實社會卻給每個人套上了枷鎖。
(2)誰破壞了自然權利?
材料6:人為了實現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一定會發(fā)生爭斗,其結果必然是出現一個“以強凌弱、以眾暴寡”的社會,從而使每個人的利益都受到危害。于是,人們必須建立一種足以懾服所有人、使每個人都服從其命令的共同權力。
——趙利劍:《“啟蒙運動”的教學研究》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人們原本生活在一種自然狀態(tài)中,每個人都擁有自然權利。但在自然狀態(tài)下這些權利的享有很不穩(wěn)定,也很不安全,存在著違反自然法,侵犯別人的自然權利的現象。由于誰遭到侵犯,誰就有報復和懲罰的權利,自然狀態(tài)便陷入了戰(zhàn)爭狀態(tài)。
(3)怎樣重建自然權利?
霍布斯、洛克和盧梭都談到“社會契約”,他們的學說有什么不同?
材料7:霍布斯第一個全面闡述了國家起源的社會契約說,只是他的結論是所有社會成員應相互約定把自己的全部權利交給一個人亦即君主,以建立起保障人們的安全與幸福的國家,而且契約一旦確立就不可推翻,人民應無條件服從君主。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8:洛克同意霍布斯關于人生而自由平等,國家起源于社會契約的論點,但他不同意霍氏關于人們在訂約建國時放棄自己的全部自然權利的看法,他認為人們這里放棄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們在成立國家的時候,把立法權、司法和執(zhí)法的權力授予了政府,自己仍保留了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而政府的職責就是保衛(wèi)這些權利,如果政府不能履行這些職責,人們就有權推翻它,重新訂立契約。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9:必須建立一個全新的契約,這不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契約,而是全體人民之間的契約。通過社會契約,人民建立一個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這個政府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希臘城邦似的公民大會,人民都有參政權利,因此人民服從政府就是服從自己。
——盧梭
小組討論,代表發(fā)言,教師小結霍布斯認為人民應把自己的全部權利交給一個人亦即君主。統治者的權力一經建立就不可轉讓,人民不能違約而收回權力。洛克認為人們只出讓一部分權利,還保留著生命、財產和自由等不可轉讓的權利。統治者受契約限制,如果他們不履行契約,不能保障大家的利益,人民就有權反抗。盧梭在社會契約思想基礎上,發(fā)展出“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國家體現著人民的利益,在由契約結成的國家里,人民當然擁有國家的主權。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倘若國家違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權起來推翻這個國家。
設計意圖:縱向解讀“社會契約”,理清“社會契約”這一概念的歷史沿革。從霍布斯到盧梭,“社會契約”的概念在不斷演變,證明啟蒙思想是歷史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4)怎樣保障自然權利?
材料10:當司法權和行政權為同一個人或同一機構獨攬時,就沒有自由的存在。因為人們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殘暴的法律并殘酷地實施這些法律。如果司法權不與立法權和行政權分離,自由同樣將沒法存在。
如果由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構(無論這個機構是由顯要人物還是貴族還是平民組成)同時掌握以上三種權力,一切都將化為烏有。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材料11: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用分權制衡和法治來保障自然權利。孟德斯鳩認為政治民主與人民自由的保證是權力分立。政府是為了保護人權而設立的,為了防止政府侵犯人權,就需要限制政府的權利,實行分權。孟德斯鳩研究“法”的精神,其主旨也是希圖確定支配人類社會的一般規(guī)律(規(guī)律和法,在包括法文在內的主要西方語言中本來就是同一個詞。
小結:啟蒙思想的內在邏輯
(1)人類社會的自然法則是什么?自然權利;
(2)誰破壞了自然權利?人性本惡;
(3)怎樣重建自然權利?社會契約、人民主權;
(4)怎樣保障自然權利?分權制衡、法治。
設計意圖:“啟蒙運動從未產生一種為其所有成員都接受的前后連貫的哲學,啟蒙思想家彼此之間對許多問題都進行著積極的爭論,完全可以與一個經常爭斗的封建家族相比”。本課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對啟蒙思想的內在邏輯缺乏整體把握。因此,打通脈絡,理清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從而建構本課的整體脈絡,便成為本課的第一重點。
教師過渡:人們通常習慣于把18世紀看做是西方啟蒙運動的時代,但是啟蒙思想并非突如其來地從18世紀那些激進哲學家如伏爾泰等人的頭腦中迸發(fā)出來,早在18世紀之前,一些具有啟蒙意味的涓涓細流就已經開始在歐洲文化土壤中涌動。準確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也包括對某個事件的評價,不是一件可以簡單化的工作?!滓氖潜仨毎阉呕氐剿幍臅r代。
“啟蒙”本身并不是一場嚴格意義上的運動,但是,它的產生受到一些“運動”的影響,“啟蒙思想”產生后又對世界各國的“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環(huán)節(jié)二:運動——“啟蒙”是怎樣
“運動”起來的?
問題:“運動”影響“啟蒙”——17世紀末至18世紀的歐洲,除了“科學革命”,啟蒙運動的“推動力”還有哪些?
材料12:(啟蒙運動)是在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人民不滿封建專制主義勢力統治的歷史條件下,在英國“光榮革命”和科學革命影響下產生的。
——徐新《西方文化史》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沖擊了天主教會的權威,為啟蒙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設計意圖: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不得不對本節(jié)課的部分內容做出取舍。通過“嘗試補充完善學者的論斷”這個小活動,在梳理出學者已經闡明的啟蒙運動的原因之外,補充完善學者未提到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對權威的迷信,同時巧妙地實現了教學目標——較為完整地梳理出啟蒙運動的原因。
問題:啟蒙運動的影響力有哪些?
(1)自由啟蒙美國
材料13: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系得自被治理者的同意。
——《獨立宣言》
(2)自由引導法國
材料14:1789年,巴黎民眾攻陷象征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1793年憲法莊嚴地宣布:“主權屬于人民。它是統一而不可分的,不可動搖的和不可讓予的?!?/p>
——史彤彪《盧梭的法律思想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3)自由照耀世界
材料15:在十九世紀,似乎一切領域都有跡象表明在理性主導下的世界里,個人才能的無限發(fā)揮能夠在知識、技術、財富、福利和文明等方面創(chuàng)造出空前的增長。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雖然啟蒙運動沒有摧毀教會制度,但還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會的影響。啟蒙運動的思想顛覆了統治歐洲lOOO多年的基督教價值觀,用一套以理性建構而非上帝啟示的世俗價值觀取而代之。啟蒙運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擊著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啟蒙運動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fā),推翻了專制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傳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啟蒙運動波及世界,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問題和文藝復興相比,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發(fā)展最突出的表現是什么?
小組討論,代表發(fā)言,教師小結:啟蒙蒙運動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按照資產階級利益構建政治制度,具有鮮明的政治革命性質。近代歐洲從以神為本,到以人為本,再到以人的理性為本,人文主義精神達到最深刻的境界。如果“說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強調的是血肉情欲的人,有個性的人”,那啟蒙思想家們所提倡的人性則“是理性化的和受自然規(guī)律嚴格決定的”。
環(huán)節(jié)三:反思——“啟蒙”后建立的理性
王國和啟蒙思想家的設想一致嗎?
問題:“啟蒙”后建立的理性王國和啟蒙思想家的設想一致嗎?
(1)對自由的反思
材料16:自由即自律。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
問題:康德提出“自由即自律”和時代背景有何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康德生活于啟蒙運動的晚期,在感受到啟蒙運動巨大推動力的同時,也看到了啟蒙運動的某些弊端。正如1793年11月8日,羅蘭夫人被雅各賓派送上斷頭臺,臨刑前留下的那句為后人所熟知的名言:“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康德繼承了啟蒙思想,亦對它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自己思維、自我批判和自己立法的原則,把啟蒙思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2)對理性的反思
人類一旦成為理性的奴隸,和受神權擺布同樣可悲。
——盧梭《懺悔錄》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盡管對理性抱持高度期望,法國大革命在國王和教會雙雙被掃除之后,并沒有帶來一個明智洞開的新紀元,反而帶來流血、暴政和獨裁。沒有最基本的人權,沒有法律,有的不過是一種道德理想國而已。通過一場革命或許可以實現推翻個人專制以及貪婪心和權利欲的壓迫,但卻絕不能實現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見也正如舊的一樣,將會成為駕馭缺少思想的廣大人群的圈套。
結束語:最后,讓我們再次回到康德那篇著名的文章《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如果現在有人問:“我們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個啟蒙了的時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確實是在一個啟蒙運動的時代。”康德所在的時代是一個正在啟蒙的時代,20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啟蒙”怎樣看待“啟蒙”的核心“理性”呢?陳樂民先生說:“任何社會,欲求得真正的文明與進步,恐非有全民之持續(xù)不斷的啟蒙教育不可?!笔堑?,中國近現代的啟蒙因長期的戰(zhàn)亂而中斷了,救亡圖存壓倒了一切,但啟蒙的事業(yè)需要繼續(xù)下去。為重續(xù)這一進程,我們既要汲取法國啟蒙運動的經驗,又要吸取它的失敗教訓我們需要合理地對待自己的文化傳統,合理地對待信仰,合理地對待科學技術,合理地對待自然,同時,我們也需要合理地對待理性自身。最后,把康德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與大家共勉:“必須永遠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帶來人類的啟蒙?!?/p>
[責任編輯:吳丹]